在進電影院前,先看過了預告片,大致了解電影的整個劇情。
一位全國摔角金牌老爸,想要把女兒培育成國際金牌選手。
但僅透過預告片,還不足以感受到這部片子想傳達的精神及震撼力。
一開始不免覺得這樣的老爸太過自私,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惜一切逼迫女兒成為摔角選手。但這不是我這次想討論的主軸,這次我想討論的是「Superiority卓越」。
為了達成目標,你願意付出多少的努力?
我不考慮你有沒有能力,而是你的意志力究竟有多強大。
在看這部片的過程,有多少個畫面讓我一再再聯想到之前看李錫錕又或是Gary Vaynerchuk所提到的理論。
先來說說Gary好了,他常常給與那些自認有創業精神的年輕人建言,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 “Then, you should eat the shit of it. Eating shit for 24 months.”
那時候聽到他說的這些話,心想: 這個人是怎樣,講話有必要那麼粗嗎...
但不得不說正是因為這些粗話而讓人印象深刻,Gary想要傳達的無非就是「排除雜念,專心致志」的重要性。
片中的老爸這樣說:「任何會使她們分心的事物,我會全部去除。」然後就狠心地把女兒的頭髮給剪了。
成功的背後,是一萬個小時的努力。你說你投入了一萬個小時,但能否100%都花費在通往目標的道路上,唯有「心無雜念,全力以赴」才能做到。
當吉塔成功拿下全國女子摔角金牌,揮別父親到國家訓練中心接受「正規」選手訓練。「五點起床、不准吃高糖油炸物」這些父親過往鐵的紀律,不再是吉塔奉行的準則。有了自由,吉塔開始留長髮、打扮自己,甚至在朋友說的「一次不會怎樣」而吃了油炸餅。
這些,其實就如同Clayton Christensen在《你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本書我之後,會再做更詳盡的讀後心得)中提到: 信仰是不能妥協的。
一直以來,鐵的紀律是父親給吉塔的觀念。那一刻,象徵吉塔揮別過去父親為她建立的價值觀。她是國家代表選手,但不再是那個為了獲得冠軍、不計一切往前拚命的女孩。
於是,在國際賽事上,吉塔屢戰屢敗,過去的輝煌成就並沒有讓她如願揚名國際。
「沒關係,有些選手就是沒有辦法在國際場上勝利。」教練拍拍吉塔的肩說。
當下那一刻,在我眼裡看來,我覺得自己就像是被教練嘲笑的吉塔。或說我看見了那個在圖書館挑燈夜戰的我,正鄙視著那個「自以為有所小小成就不再全力以赴」的自己。
這又讓我想到了滑冰選手羽生結絃。
「ここでたち止まれない(我還是不能在那裡妥協)」
「未来に続かない(這樣的話會趕不上下屆奧運)」
在大家眼中,羽生結絃早已是締造男子單人總分突破三百分,這項史無前例的冠軍選手。但是,羽生不會在這裡止步。因為他為自己建了更高的牆壁,並且等著自己去擊破它。
敵人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主觀意識夠強烈,才能設下一個目標後,完成它。再設下另一個目標,再完成。那源源不絕的是對夢想的熱情與堅持,一直燃燒著內心的小宇宙。
真正能成為冠軍的選手,他們是戰士,是精神上的勇士。不到最後一刻,永不放棄。
「記得,爸爸不是永遠在妳身邊。妳必須自己學會如何面對。」老爸把吉塔丟入河中,在橋上對著年幼的吉塔如此說道。
最後吉塔靠著一技擒抱後摔,成功奪下五分擊敗二度戰勝她的澳洲選手,大逆轉獲得金牌。
看到這,我早已熱淚盈眶。父親對吉塔的教誨,那精神早已常駐吉塔心中。
吉塔能成功逆轉,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最後關鍵時刻策略的應用。
正如在滑冰賽事中,選手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做到指定的技巧組合。羽生結絃在某次的國際賽事中,短曲出賽時失誤,未能如預期的組合方式呈現,於是他臨時更改指定組合。短曲成績雖然未如預期但仍有一定水準,靠著長曲的高分,讓他成功奪下金牌。
最後再來談談摔角運動本身與女性這件事。
老爸感嘆國家沒辦法培育出可以擊敗世界其他好手的選手,於是他立言他做不到的會讓他的兒子來完成。
摔角這項運動本身就帶有「暴力」的特性,和其他撞球、游泳、跑步等運動相比,「力量」的外顯性相對強烈許多。
這樣暴力的運動,普遍而言,存在於好鬥好戰的男性特質中,因此一開始並沒有認同老爸想讓女兒摔角這件事。
至於這部片子是在討論父權稱霸還是女權抬頭,端看個人如何詮釋。
網路上已經有人拍攝影片,認為這部片子是在討論父權。
那我就針對這部電影中我看見的女性主義的元素發聲。
吉塔的故事,證明了女性也可以「暴力」,並鼓舞了無數的印度女性,夢想朝摔角冠軍努力。女性長期受到欺壓,其中,不僅是意識形態,更多事在實質肉體上的軟弱而受到暴力。如果一個文化,能開始接受女性以男性化(即過去既定是男性才有的「暴力」特質)的方式存在,那正是一種女權抬頭、平權的表現。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be" makes you a man.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