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諺有云:「一府二鹿三艋舺」,指的是台灣的三大開臺古城。2012年臺灣美食展首開先例,同時納入臺南府城、彰化鹿港、臺北艋舺三城為主題,深入18~19世紀的繁華台灣,以精彩美食演繹傳統臺灣古早味!
一府二鹿三艋舺,來自於臺灣由南到北開發的歷史,百年繁華乃因三座城市皆鄰近港口,因商業貿易而發展崛起,亦因港口淤積而帶來政經中心的轉移。然而,繁華落盡的臺南府城、彰化鹿港與臺北艋舺(萬華),百年來保留著當地的信仰、民生、建築、民俗、工藝、美食之內涵底蘊,成為現今臺灣獨有風情的古城鎮。
「一府二鹿三艋舺 飲食文化特展」為您掀開開臺三大城-府城、鹿港、艋舺等300年飲食神秘風貌,重現三個古城的飲食民俗與文史遺風,展示艋舺酒家菜、府城古早味庶民小吃、鹿港地方特色糕餅,並且排除萬難首次呈現「神明的辦桌—宴王宴」。
此外,來到主題館,千萬別忘了體驗摸春牛、鑽燈腳、三輪車、捏麵人等傳統古城祈福活動,還有好玩有趣的闖關遊戲,使參觀民眾猶如發掘寶藏般探索好玩又有深度的主題館!當然,古早味甜點--椪糖、鳳眼糕的試吃是一定要的!本展還特邀「青玉齋南樂社」分場次現場演出南管樂音,免費聆聽,讓您感受「古代版」茶餘飯後休閒娛樂的Fu。
莊嚴隆重「宴王宴」 神明的辦桌
宴王宴的由來
「宴王」儀式,指的是祭拜各路神明的祭典儀式,用最簡單、最容易懂的說法,就是「給神明享用的辦桌大餐」。尋常人家有任何高興或值得慶賀之事,多會準備豐盛菜餚宴請親朋好友至家中作客,就連古代身份尊貴如王爺,也會宴請同是王爺階級的親貴,神明也是如此,流傳至今,主祀廟裡的王爺,在農曆七月時宴請鄰近之王爺廟宇之神祀過來享用山珍海味,因而有「宴王」的由來。
開臺三城與宴王宴的關係
一府二鹿三艋舺地區自古以來廟宇林立,因王爺信仰文化所衍生傳承的壽誕、建醮、驅瘟、安座、祈福等「宴王」祭典特色菜餚,可以說是虔誠的先民獻給神明的辦桌大菜。
何時舉行「宴王」儀式?
宴王儀式屬於道教中「王爺信仰」的科儀。在道教祭典中有分「祀王」和「宴王」,「祀王」是在遶境時由各總理或各轎班祭祀巡狩千歲,至於「宴王」是在送王前約在晚間十一點開始,為巡狩千歲餞行的豐盛席宴。祭典第六天必須舉行「宴王」盛筵,意即宴請當值之大千歲及四位千歲,酬謝王爺們巡狩地方之辛勞。通常,宴王儀式既莊嚴又隆重,程序繁蕪冗長,目的之一是使王爺們享用山珍海味之後,能欣然押船離去,莫使瘟疫駐留當地,目的之二則為是借飲餞機會,用最豐盛的大饗宴感謝諸王辛勞,同時對王爺示好,以祈求賜福。
宴王宴舉辦的時間除了大型祭典之外,如神明生日、建醮、安座等都可以擺宴;今年七月,臺北霞海城隍廟在城隍爺壽誕時舉辦宴王宴,讓城隍爺以主人的身分,邀請城隍夫人、月下老人、天上聖母、土地公等眾神明;而台南歸仁的仁壽宮,也曾配合保生大帝誕辰舉辦文化祭,創廟兩百多年來首度舉辦宴王儀式,甚至請來南部知名總舖師烹煮宴席菜,堪稱「神明界的滿漢全席」!
宴王的菜色準備
準備宴王宴,十分費功夫,少則10多道,多則高達108道佳餚,有如滿漢全席,菜色包括大五牲、小五牲、燒豬一隻、四山(四山產)、四海(四海產)、糕、餅、糖、包、豆、花、四果……,不僅如此,連裝盛的餐具、果雕、冰雕等擺宴用品的「看桌藝術」也相當講究,精雕細琢,除了基本的燈座、盤架外,傳統民俗工藝中著名的「錫雕」也是宴王宴非常講究的必備用品之一,其他還有戲彩、金帛、排香、鞭炮、蠟燭、北管或南管排場(祀王)、歌仔戲扮仙等。此外,宴王宴的內容也可以視主題或場合而有不同,像是點心宴、四季宴等。
「一府二鹿三艋舺 飲食文化特展」裡的宴王宴
在2012臺灣美食展「一府二鹿三艋舺 飲食文化特展」現場所展出的宴王宴,就是以傳統王宴為基礎所濃縮的精巧版本,共將展示12道宴王菜餚與果雕、錫雕等擺飾,讓民眾一窺宴王宴的豪華排場與氣勢!
本次以傳統宴王宴為基礎的展場濃縮版,所展示的吉慶菜色有:太極乾坤、和合三仙、蟠桃獻壽、十全十美、宮燈明珠、龍躍鳳鳴、瓊玉堆金、吉慶元寶、富貴迎春、花團錦簇、禮讚平安、四海昇平。
一府 府城庶民飲食小吃
府城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是唐山來到臺灣開發最早的起點,也是臺灣的政治經濟中心。臺南的庶民美味,幾乎與民間信仰有著緊密的關連性,因此知名的臺南小吃,往往圍繞在廟宇附近,形成市集,小吃中的鱔魚麵、海產粥、菜粽、魚土魠魚羹、香腸熟肉等,都是讓人耳熟能詳的味道。此外,懷舊古早味糕餅像是府城鳳片糕、白胖圓凸的香餅(又稱「凸餅」或「椪餅」)等,也都鼎鼎有名。
1.凸餅(月內餅)
凸餅是府城獨特的古早點心,起源於十九世紀初,明初年間民間一般人生活比較拮据,婦女生產坐月子、營養不足,所以就發明了以凸餅來補充缺乏的營養,從那時開始流傳的做月子的補品點心「凸餅」,又名「月內餅」、「椪餅」,分為白糖、黑糖兩種口味。
往昔府城的婦人生產後,一般都會以凸餅煎麻油當點心進補,烹調作法是在凸餅中央挖個洞,倒入生雞蛋,加上龍眼乾、薑片或米酒後煎熟,達到外脆內軟的程度。老一輩的人說:「吃三個凸餅就等於吃一隻麻油雞。」可見有多補!就現代營養學的觀點來看,黑糖具有涼血作用,麻油含有高熱量,蛋類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磷、鈣及蛋白質,難怪古時候一般百姓將其視為坐月子聖品!
2.狀元糕(粿)
狀元粿清末時傳入府城,是府城人每逢考季必為家中考生購買的吉祥小吃;期盼吃了之後獨占鰲頭。相傳狀元糕是清初一位名落孫山的書生為了自營生計所想出的點心,他按照狀元頭上的帽子製作米粿形狀,果然三年後他高中狀元,皇上賜名「狀元粿」,因此流傳下來。每年府城台灣府城隍廟會為考生舉辦「過狀元橋」活動,除了替學子祈福,還有「喝狀元茶、吃狀元粿」,以期為府城學子帶來好兆頭。
3.菜粽
許多台南人的早餐是「一個菜粽加上一碗味噌湯」,這樣特殊的飲食習慣源於清朝府城古運河五條港時期,當時商務繁榮,五條港有許多苦力從事粗重的挑卸貨物工作,他們經濟條件差,卻又必須吃飽,店家們很厲害地將菜粽變身,糯米加許多大顆花生仁,再撒上大量花生粉,點綴香菜根,製作成紥實又粗飽的菜粽,滿足苦力的需求。
4.鹽水意麵
「意麵」是台南小吃中非常獨特的一項,主要與一般麵條不同之處,在於製麵過程不加一滴水,完全以鴨蛋代替水分,所以製作出來的意麵自散發一股特殊香氣。台灣的意麵發源地在鹽水,最初福州人在鹽水做出意麵的製作方法。
5.台南魯麵
魯麵是早年府城祭拜佛祖生日和各路神明生日時,最讓人期待的豪華麵食。清朝後葉時,府城人開始把魯麵用在結婚喜慶、生子彌月、長輩生日等大日子,並稱之為「打魯麵」(台語用「打」作為製作魯麵的動詞)。魯麵勾芡的麵湯裡添加當時最豐富華麗的食材,以示宴客的氣派,魯麵上面放兩隻不去殼的紅對蝦,象徵龍鳳一對,也代表著喜氣。「打魯麵」通常是餐宴前的點心麵食,因為早年交通不便,為了趕路赴宴而誤餐的親友先填填肚子,或作為街坊鄰居前來幫忙處理宴客事物的酬謝便餐。
6.海產粥
清朝至日治時代,赤崁樓旁的廣安宮附近有許多米廠聚集,昔稱「米街」,因此街頭巷尾擺設許多「石舂臼」這種工具用來碾米;而碾米工人為了補充流失的體力,多食用米食,自然發展出週邊許多提供米食的店家。後來,碾米廠以機械取代石舂臼,石舂臼的景像已不覆見,不過,石舂臼已成為府城聞名小吃文化的代名詞,石舂臼海產粥就是一例。海產粥是典型的台式粥(湯泡飯),以高湯及荀絲熬成和許多柴魚加大鍋中熬煮而成。
7.傳統潤餅卷
潤餅起源於河洛中原,原是立春時祭祀春神的五辛春盤,後來演變成為加了肉絲、豆干絲、蛋絲等用料非常豐富的潤餅,臺南的傳統潤餅尤其講究配料。
8.紅蟳米糕
南台灣婚宴中不可或缺的辦桌主菜「紅蟳米糕」,是最著名的台菜料理之一。喜宴辦桌上,「紅蟳米糕」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佳餚。「蟳仔」的稱呼,在「台灣府誌」中即有記載,而價格高昂的「紅蟳」,也常成為蟳仔的代名詞。故前總統蔣經國先生曾三度光臨台南,品嘗他最愛的紅蟳米糕。
9.香腸熟肉
其實就是台灣其他地區俗稱的「黑白切」,台南人叫「香腸熟肉」,是地方傳統小吃攤販售的香腸、粉腸、蝦卷、糯米腸、肉類與海鮮(汆燙汆熟)等食物,購買時切成所需數量,攤販有時在路邊或廟前,客人點食就蘸著醬油膏吃起來,是草根性很強的古早味小食。另外,由於早期沒有冰箱設備,一般肉販魚販早上市場賣剩的東西沒有冰存,因此煮熟或打成肉漿、魚漿,做成各樣香腸熟肉,當時民眾生活清苦,偶爾切幾塊熟肉加菜,所以就有『豆干饞饞切五角』的話出現。
10.砂鍋鴨
早期在台南生活的大家庭,因為民生物資缺乏,逢年過節為了省一點錢,便以大鍋菜的形式烹調此道菜。砂鍋鴨原是福州菜,名師蔡崇廉將福州菜的砂鍋鴨稍做改良,變成一道知名小吃,並進一步將其改良為適合台南人的口味。砂鍋鴨在台南歷史悠久,起鍋後的鴨子不但肉軟爛,且毫不黏口,湯頭甘甜,有點類似火鍋湯,但由於砂鍋中的白菜越煮越爛,吸收了油脂,只要配上一碗白飯,就是一道正宗的台菜佳餚。
二鹿 鹿港特色糕餅
鹿港是中部第一大港,1784年清朝仿鹿耳門及廈門模式設立專員管理,此後行郊雲集、商務發達,也由於商業鼎盛,鹿港人發達後轉而追求人文藝術,社交時便出現各式泉州精緻茶點,流傳而成今日鹿港茶點興盛的原因,狀元糕、鳳眼糕、龍睛酥等都是知名的鹿港糕點。
1.鳳眼糕
2.口酥餅
3.豬油米老
4.綠豆糕
5.石花糕
6.瓜子糕(冬瓜糕)
7.雪片糕
8.狀元糕
9.龍晴酥(菜頭酥)
10.牛舌餅
11.蓮花酥
12.蒜頭酥
三艋舺 艋舺酒家菜
臺北市的發展是由艋舺奠基,才有大龍峒、大稻埕的輝煌。道光初年艋舺商郊發達,繁榮僅次於府城與鹿港,因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稱。繁華到極致,艋舺的青樓酒家遍布,日治時日本人更進一步規劃出「遊廓」(風化區),紙醉金迷的程度比起北投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隨著酒樓酒家成為商人們洽談公事的重要場所,間接帶動艋舺「酒家菜」的興起,並影響後來興起的大稻埕與北投酒家菜,因此提起酒家菜,艋舺可不能缺席!
尤其艋舺曾是商業重鎮,官場社交、道上談判以講究地位的酒家菜為主,歷經清朝兩岸通商時期至日治時期,菜色演變融合了台灣、廣東、福州、日本等地飲食特色,因為屬性為宴客,講求食材高檔及繁複的作工,堪稱為台菜料理中的頂級功夫菜,代表名菜如魷魚螺肉蒜、鯉魚大蝦、七仙女轉盤等。
1.七仙女轉盤(超級豪華大拼盤)
台灣因為四面環海,海資源豐富,又在日治時期受到日本料理的影響,出現了不少海鮮開胃菜(冷食或生吃),所以生鮮冷盤也是酒家菜中的一大重點。海鮮滋味本來就很鮮美,不需要使用太多繁複的佐料或用複雜的方法來烹調海鮮。也正因為烹調方式容易,海鮮料理如蝦、魚、蟹等攻佔了台灣菜的版圖。
七仙女轉盤是酒家菜中的豪華大冷盤,盤面上通常會出現罐頭鮑魚、海蜇皮、白斬雞、燒雞、烤烏魚子、烤中卷、滷大腸、豬肚、涼拌鴨舌、鴨掌、炒雞睪丸等,用料非常豐富。
2.鯉魚大蝦
鯉魚大蝦的作法相當繁複,將明蝦變身鯉魚,用瓜子做成魚鱗,手工技巧相當具挑戰性,更饒富藝術視覺美感。做工非常細膩,光是製作就得耗費4小時,是酒家菜中菜西吃的代表作。
3.魷魚螺肉蒜
是台灣具代表性的酒家菜,「魷魚螺肉蒜」是口味偏重的酒家菜,主角魷魚、螺肉等皆由國外進口,湯頭因添加螺肉罐頭的湯汁,特別甘甜鹹香,裡頭的魷魚咬勁十足,慢慢咀嚼可以嘗到海鮮本身的鮮甜味,而螺肉既彈牙美味,搭配清香的蒜苗等配料,濃郁香氣,在口中久久不散。
其起源有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早期冰存食物不方便,家家家戶戶多會採買乾魷魚等乾貨來保存,待逢年過節時再拿出來食用,而當年不是人人都買得起鮑魚罐頭,螺肉罐頭則屬一般人有能力購買的乾貨,有人就試著將螺肉罐頭倒入魷魚蒜鍋中,發現味道相當甘甜美味,而有這道「魷魚螺肉蒜」名菜。
第二種說法是早年日本人在台灣開設分公司,由於福利好,時常會分配一些民生用品或是罐頭給員工,於是有員工就將拿到的螺肉罐頭委請店家幫忙烹調,而有了這道名菜。
第三種說法則是以前有一家溫泉會館,曾有幾名客人寫下一些食材交給主廚烹煮,沒想到風味特好,廚師就將此菜列為店內菜單,流傳多年並經改良而成為現今所知的「魷魚螺肉蒜」。
4.麗心河鰻
5.五柳枝
6.鴛鴦熱炒
7.布袋雞
8.桂花紅蟳
9.滿罈香(閩式佛跳牆)
10.一品海參
傳統民俗甜點體驗
古早味甜點 椪糖(發財糖)
在台南赤崁樓及安平老街附近,常可見到販賣椪糖,這是一種帶有濃濃糖香,入口即化的圓形餅。製作時使用炭爐慢火烹煮,首先在湯杓上放一匙紅糖,加水攪拌,待糖水煮滾至黏稠狀(牽絲)時離火,再加入小蘇打粉快速均勻攪拌,待湯杓邊緣冒出氣泡即成。椪糖又叫做「發財糖」,在以前愛國獎券時代或是現今大樂透開獎,買椪糖的人會特別多。
鳳眼糕
鹿港傳統糕點,多源自大陸泉州師傅之手藝。傳統茶點輔以好茶,滋味絕佳,其中最具盛名的糕點為『鳳眼糕』、『口酥餅』、『豬油米老』、『綠豆糕』、『石花糕』、『瓜子糕』、『雪片糕』等。鹿港茶點以細香滑口的糕點以及香脆不黏口的『米老』類為兩大主流,另又有酥類如口酥餅。
由於米和糖是昔日鹿港最重要的輸出品,糕類尺寸小巧,自然成為當地人最愛吃的點心,其中,又以「鳳眼糕」最為出名,全台灣只有鹿港有。做法是用米磨成細粉加上白糖及香料,將之放入模具中,壓鑄成一糕餅形狀,兩側肩如同鳳眼,因此取名『鳳眼糕』,是『鹿港茶點開山祖師』鄭槌所發明的傳統名點。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