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 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 短松岡
蘇東坡
生平梗概: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親蘇洵少不喜學,後來雖發奮苦讀,卻屢試不第,於是決心不走科舉之路,而認真研究古今治亂,並精心培養蘇軾兄弟。母親程氏出身於眉山巨富之家,親自教蘇軾兄弟讀書。蘇軾從小就熟讀經史,文思泉湧,心懷壯志,縱論古今,並在二十二歲時一舉進士及第。
蘇軾一生歷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仁宗朝,是他的政治主張形成的時期。
宋英宗治平三年,蘇洵卒於京師,蘇軾兄弟扶父喪返蜀。熙寧二年初,蘇軾守喪期滿還朝,新繼位的宋神宗已經採納了王安石的變法主張,開始了變法。蘇軾首先寫了《議學校貢舉狀》,反對王安石變科舉,受到神宗的接見和鼓勵,神宗對他說:「雖朕過失,指陳可也」。
接著他寫了《上神宗皇帝書》,對新法進行了全面批評,並說:「今日之政,小用則小敗,大用則大敗,若力行而不已,則大亂隨之」。這就引起了變法派對他的不滿,誣蔑蘇軾扶父喪返蜀時販私鹽。蘇軾無一言自辯,祇是請求離開朝廷,出任地方官。其後他先後擔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蘇軾在各地興修水利,救濟災民,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深受百姓愛戴。
對新法,他分別採取不同態度,或「因法以便民」,即推行新法於民有利的部份;或公開拒絕執行;而更多的則是「託事以諷」,刺痛了靠投機新法起家的人,他們群起彈劾蘇軾,結果蘇軾被捕入獄。雖然多方營救,仍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元豐八年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繼位,反對新法的高太后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陸續召回因反對新法而被逐出朝的臣僚。蘇軾先被起知登州,到官五日即被召還朝。
蘇軾在朝廷一面繼續反對新黨,一面又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主張參用所長,被舊黨視為「又一王安石」。在新舊兩黨的夾擊中,蘇軾不安於朝,不斷請求外任,先後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縣,奔波於朝廷和各地之間。「筋力疲於往來,日月逝於道路」,就是他元祐年間仕途生活的生動寫照。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貶逐元祐黨人,紹聖元年,蘇軾以譏刺先朝(神宗朝)的罪名貶知英州(今廣東英德),未至貶所又貶居惠州(今廣東惠陽)。紹聖四年朝廷普遍加重對元祐黨人的懲處,蘇軾又遭不幸,遠謫儋州,直至徽宗繼位,才遇赦北還於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享年六十五歲。
代表著作: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和(音賀),唱和,作答。子由,蘇軾弟弟蘇轍的字。此詩作於嘉祐六年年底,蘇軾初任鳳翔府簽判時。這年十一月蘇軾兄弟在鄭州西門外分別後,蘇轍作《懷澠池寄子瞻兄》詩,蘇軾寫了這首和詩。澠(音免)池,在今河南澠池西。嘉祐元年,蘇軾兄弟人京應試,途經澠池住在一所寺院中,並在寺院壁上詩留念。蘇軾這次赴鳳翔,重經澠池,當年寺中的奉閑和尚已經去世,壁上詩也蕩然無存,這首詩即為此而發。詩的前四句凌空抒概,感嘆人生像雪泥鴻爪,轉瞬間已了無痕跡,起筆突兀,比喻生動;後四句「懷舊」,其中第五六兩句承前四句,點明發出雪泥鴻爪深沉感慨的原因;最後兩句針對蘇轍原詩「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藉回憶當年途中的苦況以告知蘇轍自己今日獨遊的苦況。全詩沉鬱悲涼,富有哲理,調子雖較低沉,但也說明了人生的短暫和艱辛。雪泥鴻爪的比喻形象貼切,歷來為人所稱道。
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
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衹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經過多方營救,蘇軾於元豐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被釋放出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次年二月他到達貶所,寫下了這首詩。這是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詩篇。作者說自己因口遇禍,貶官黃州,佰又因禍得飽口福,可以盡情享受此地的魚美香;最後以感嘆自己無事可做,反要拿官家薪俸作結。全詩強作歡笑,用戲謔之語寫成,但掩蓋不住他的滿腹牢騷和辛酸。詩中「長江」二句形容黃州富饒美麗極為出色,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或滿月時,會集親友,為嬰兒洗澡,叫洗兒。
元豐六年九月二十七日蘇軾的第四個兒子蘇遯(小名幹兒,一年後夭折)出生,洗兒時他寫了這首詩。寥寥四句,充滿了作者的滿腔悲憤,揭露了宋朝官僚制度的黑暗。像他這樣的「聰明」人,一生為「聰明」所誤,窮愁潦倒,坎坷不平,甚至差點被殺頭,而那些庸庸碌碌的愚魯之輩,反而無災無難,青雲直上。《宋史.蘇。軾傳》說他的「嬉笑怒罵之詞,皆可書而誦之」,這首《洗兒戲作》就堪稱代表作。
荔枝嘆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棋海,風枝露業如新採。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至今欲姇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
出新意,今年鬥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
致養口體何陋邪惡!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元祐七年,二月軾由潁州改知揚州,八月被召還朝。次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時局大變,蘇軾被命知定州。紹聖元年以刺先朝(神宗朝)的罪名貶官惠州。蘇軾以言得罪,但他並未因此而沉默,就在謫居惠州的第二年,他又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荔枝嘆》。前十六句揭露漢唐官僚爭獻荔枝、龍眼的醜態,希望老天爺不要出產那些成為老百姓禍害的「尤物」。後八句指名道姓地揭露本朝官僚的「爭新買寵」,對在位的哲宗也暗含諷刺。全詩縱嘆古今,對民間疾苦寄予了深切同情,對不顧人民死活的統治者深表憤慨。詩題本為《荔枝嘆》,但他從荔枝說到茶,說到牡丹,可見他真是百感交集,胸中積滿了憤懣,一發而不可收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乙卯即熙寧八年(一○七五)。當時蘇任密州知州,因思念前妻王弗,寫下了這首詞。王弗,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十六歲同蘇軾結婚,二十七歲卒於京城,後歸葬故鄉。王弗也念過書,蘇軾讀書,她陪著終日不離開;蘇軾偶有遺忘,她還能從旁提醒。她對蘇軾的關心和體貼,更是無微不至。蘇軾任鳳翔簽判,她常勸蘇軾不要同那些急於親近他的人交往,認為這種人往往出賣朋友。蘇軾對這樣一位好內助的病逝是很悲痛的。到他寫這首詞時,王弗已去世十年。十年來,他因同變法派的分歧而被迫離開朝廷,南北奔波,飽經風霜。政治上的失意和對亡妻的深切懷念,構成了這首悼亡詞哀惋淒涼的基調。上闋直接抒發對亡妻的懷念和自己仕途失意的感傷之情;下闋前五句記夢,寫久別重逢的情景;後三句是醒後冥想,通過設想亡妻因思念自己而腸斷,來抒發自己對亡妻的懷念,更顯得一往情深。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自熙寧四年赴杭州任途中與子由別於潁州後,六年來再未見過面。熙寧七年,他罷杭州任,請求調往北方,就是為了同擔任齊州掌書記的蘇轍更近一些。密州、齊州雖相距不遠,但兩年多來,他們仍無法相見,對久別的弟弟的懷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促使蘇軾在中秋夜對月抒懷,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上闋寫把酒問月,幻想乘風進入月宮而又怕月宮寒寂表現了他盼望回朝而又怕朝廷難處的矛盾心情。下闋寫倚枕望月喚起的離愁別緒,先是怨月無情,後又從月的盈虧得到啟發,以美好的祝願作結,全詞清曠超逸,飄飄欲仙,充滿哲理,寄慨遙深,表現了理想同現同現實的矛盾,反映了作者長期鬱結的有志難酬的苦悶。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總為無情惱。
此詞為蘇軾于惠州時所作。寫暮春景色與傷春之情,卻不同于一般的傷春詞,惜婉之中有豪語,以超脫的態度淡化悲愁之情,跳出了僅僅傷春的境界。首句花褪紅殘青杏小,看似傷盡春花凋落,實則由衰亡中點出新生︰花雖將盡,果卻待熟。生與衰的對立,于 詞人高妙的構思下得以統一,使人在感染幾分悲涼后又意識到生機。二、三句點明時間地點,洗煉而不落俗套。「燕子飛」,本是動態,詞人于其后加一「時」字,即將這動態定格,化動為靜;綠水人家,本為靜態,詞人卻以一「繞」字使之動態頓生,化靜為動。
枝上兩句先跌后揚。「柳棉吹又少」以一「又」字,點出絮花飛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情溢然紙上,余韻無窮,極盡婉約淒艷。
其后以「天涯何處無芳草」另拓出一片空遠意境。頓時盡掃前辭萎靡之氣,使詞意不拘于傷春,而換以洒脫的襟抱。
下闋寫人,更是奇情四溢。「牆裡秋千」,與上闋「綠水人家」相合,佳人在高牆內蕩秋千,牆外行人空聞其聲,苦為高牆所障,不見其貌。詞中未寫佳人面貌動作,卻含朦朧神秘之美,與人無限想象空間。其下「笑漸不聞聲漸悄」隱合上闋「枝上柳棉吹又少」,似又有傷春之意,卻忽出奇語「多情總被無情惱」。于人人看,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無情,又有幾人參破?此句禪機暗伏,似天人之語,不含半絲人間煙火氣,可謂清曠之極。更難得是此詞下闋詞意游走,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可見詞人才華橫溢,文思暢達,晁補之所謂「曲子中縛不住」蓋指此類而言。此詞既寓入世深情,又兼出世曠逸,結合了人生與藝術,乃是蘇詞卓然自立的成就所在。
達臨雲頂覽眾岌:
東坡抒情言志之詞,多由大處入手,以曠遠胸懷,通達萬境,予人渾圓、成熟之藝術震撼。蘇詞代表作,多以「健達」為本,以雄渾筆力,闡述深刻的人生感悟與處世情懷。東坡曠達之詞之所以如此為人所推崇,當是蘇前從未有人于詞中作豪語,只把詞作「娛賓遣興」之作。唯東坡始將詞路推入可言情,亦可言志之境,「詞至東坡,境界始大,感慨遂深 。」
下面,僅以《念奴嬌》等幾首為例,詳作論述。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滔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 月。
蘇詞中不乏健達之作,而最為人所樂道的,便是這首《念 奴嬌》了。多位名家評論,是此詞成為北宋詞壇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此詞上闋,即地寫景,開篇描寫長江,氣勢也似長江波濤般洶涌澎湃。「浪淘盡」聯系大江與千古人物,既表現了大江的浩壯,亦使人想見無數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氣魄極大,筆力非凡。「故壘西邊」兩句,極自然地引入事件︰七八百年前,東吳名將周瑜曾于此地大破曹軍。一直以來,有人質疑此赤壁是否即周郎大破曹軍之赤壁。然東坡妙筆,以「人道是」三字,巧妙地回避了這一質疑。以下「亂石」三句,壯絕千古。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不同感覺之濃墨健筆,一掃以往詞人寫景平庸萎靡之氣,開出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幻境界,使人心為之開,胸為之闊。煞拍二句,總結上文,舉起下闋。「江山如畫」,明白如話,卻是雄偉自然畫卷的藝術總結。一句「一時多少豪傑」,登時將人引入萬馬逐鹿的三國時代,與人無限想象空間。上闋大開大闔,如長江流水,直瀉而下,寫景則氣吞山岳,狀物則勢若奔潮,筆力挺拔,意境雄渾。下闋重在情。作者先以「遙想」五句,集中塑造出一代儒將周瑜的形象。「小喬初嫁」,以美人烘托英雄,更顯周瑜風姿瀟洒,年輕有為。「談笑間」,充分體現周瑜臨 戰之從容,氣度之閑雅。「強虜灰飛煙滅」抓住赤壁鏖兵的火攻特點,概括了此戰的勝利場景。也隱喻了曹軍當年于周瑜攻擊下之不堪一擊。作者正是神游于當年英雄輩出的時代,慨嘆于當日的豪氣雄風。然而,看看現實,北宋時代萎靡庸懦,詞人空有報國御敵之志卻無以實施。故當詞人由「故國」跌入現實,不免思緒深沉,感慨萬千,而發出自笑多情,光陰虛擲的嘆惋了。但詞人卻忽然筆鋒一轉,使思悟更上一層,悟得人生幾何,何苦讓閑愁纏繞,不如放眼大江,舉酒賞月﹗「一樽 還酹江月」,玩味這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襟懷超曠,識度明達的詩人躍然入目。詞之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猶如高原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隨后繼續流向曠遠的前方。這也是詞人審視過去與現在,理想與現實后的精神超脫。
總體來看,本詞氣勢磅礡,格調雄渾。其境界之宏大,前所未有。通篇如行雲流水,大筆揮洒,卻也襯以諧婉之句,少年英雄與妙齡佳人相映生輝,昂健豪情與豁達思緒迭傳遙轉,莊中含諧,直中有曲。健處如長江奔涌,波起濤鳴。達處若百川集匯,暢流入海。充分體現了東坡獨樹一格的“健達”詞風。東坡常自我思悟,他的詞中也往往蘊含哲思色彩,使詞賦意境開闊深沉,獨具一格。
蘇軾乃曠世奇才,詩文書畫皆堪稱絕,且于音樂、哲學、醫學、宗教乃至烹調,造詣頗深。如此多面才華,如此豐富人生,他的文學作品又豈會拘于一格?東坡之詞即東坡之人。其中有少年之孤傲,壯年之豪邁及晚年之洒脫。故筆者認為,蘇詞以清曠健達為主,亦有婉約、淒艷、閑適之作。
好,拉哩拉雜說了一堆,無非只是鋪下開頭。
請待下。
(資料來源:網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