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3-09 19:06:51| 人氣6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禪修的因緣與修行禪法】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ttp://www.arahant.org/images/I_31.jpg

           【禪修的因緣與修行禪法】 

在人生過程的形成和變化的具體問題上,佛陀在《緣起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按照緣起論來對人生進行分析,它將人生過程分為十二個彼此成為互為條件或因果的環節:

一、無明,指心的無知,包括不明善惡、不明佛法教義,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二、行,因為無明而做出善或惡的行為。

三、識,因為過去的行為纍積了一定的因果,從而投生於今世,成為新的生命。

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與物質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

五、六根,人在胚胎髮育時,產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

六、觸,人在出生後,對外界事物有所接觸。

七、受,由於與外界事物的接觸而產生苦、樂、憂、喜的感覺。

八、愛,對苦有強烈的憎恨,對樂有熱烈的渴望,強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愛。

九、取,為愛努力地追求。

十、有,今生為愛產生諸多行為,成為下一世的果報。

十一、生,有了今生的業因,而受來生的生命。

十二、老死,有生必有死。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十二因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就是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其中無明和行屬於過去世,識、名色、六根、觸、受、愛、取、有屬於現在世,生和老死是屬於未來世。 

十二因緣的三個階段中有兩重的因果: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過去因是無明和行,無明是過去世的迷惑,行是過去世的造業。現在果是識、名色、六處、觸、受,正是由於過去因才有了現在的果,這就是第一重因果,過去因被稱為「能引」,現在果被稱為「所引」。現在因是愛、取、有,愛和取是現在世的迷惑,有是現在世的造業。未來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於現在因才能了未來的果,這就是第二重因果,現在因被稱為「能成」,未來果被稱為「所成」。 

逆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生命現象的總結,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中,佛祖說此法時,採用了逆觀十二因緣。逆觀十二因緣,就是把十二因緣從後往前推,從老死逐漸逆觀到無明。老死是觀察人生的起點,老死之所以會憂悲苦惱,是由於有生,因為沒有生就沒有死。生的條件雖有種種,但是重要的條件是有,有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業和惡業對後果潛伏的一種力量,有了業力為緣,必然有後果的生和死。 

‘有’又緣於取,正是對色、聲、香、味、觸五欲的執著追求。才造成了善業和惡業。

‘取’又緣於愛,愛就是生命欲,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執著的追求,產生了業力。

‘愛’又緣於受,受是對客觀之事物產生的苦樂,正是這種苦樂的感覺,激發著生命的欲求。

‘受’又緣於觸,觸是根、境、識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動的開始,才有了受。

‘觸’又緣於六處,六處是六根對六境的認識,由此產生了觸。觸又緣於名色,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組織,六根依存於身心組織。

‘名色’又緣於識,識是名色的中心,它們之間互相依存。

‘識’又緣於行,識和名色都是由過去所造的業,也就是行而來的。

‘行’又緣於無明,無明就是對無常、無我的真實不認識,是人們生死痛苦的根本。 

此“十二因緣”是每個行者之所以禪修的要素,彼此成為互為條件或因果,導致輪迴流傳不止,所以衹要我們暫斷輪迴鏈上的任何一個接點,尤其是破除無明,就可以不再被十二因緣所束縛,跳出六道輪迴,擺脫無休止的生死循環,這也是我們參悟十二因緣的目的。

http://peacemeditation.ljm.org.tw/uploadfile/images/Sponsor02.jpg  

行者禪修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逐漸讓心靈凈化及得解脫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覺悟解脫的方向前進。對於不同根性習氣煩惱的行者,由“二甘露門”─即數息觀與不淨觀開始用以調心入定,並結合界分別觀,最終至涅槃。此三種禪觀即為禪修的基礎。 

大乘佛教《大般若經》中,再進以“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和界分別觀,以這五種禪觀去修行禪定,便能順利地進入所謂的「四禪八定」。四禪四無色定─即為四禪八定,若再能進入滅盡定,則合稱之“九次第定”,此皆是無欲界漏定,而四禪是修行智慧最適合禪行者的禪定。 

不淨觀:觀察原來覺得潔淨美好的事物的不淨之相,是停止貪慾的方法。適合貪著心多的人修習。欲界最重貪為男女欲貪,以白骨觀,九想觀來對治,以漸斷除對男女色及對色身的貪愛不捨,而能斷身見,乃至斷三縳結,證初果。進修解脫法門,得解脫。 

數息觀:亦作「持息念」,坐禪時藉專心計數呼吸(出入息)次數無有錯數,從一數到十,使分散浮躁的精神(意根意識)專注於一境,進入禪定意境。《安般守意經》,即是專講修持此禪觀法,適合散心多的人修習。 

界分別觀:觀察四大的特質與變化,瞭解無我,以破除我執。 

慈悲觀:觀察一切有情的可憐之相,發起慈悲心,樂對眾生與樂拔苦,因而停止嗔恚的方法。適合嗔恚多的人修習。蓋瞋火燒心難止息故,在修學禪定前,藉觀想一切有情的可憐之相,產生慈悲之念,以對治嗔恚;說嗔恚多的人應主修此觀。《四教義》卷四雲:「嗔恚多者,對治修慈。」 

因緣觀:在禪定狀態中觀想十二因緣之理,認識三世因果相續,以退治不明佛理者的「愚癡」。謂「愚癡」多者應修此觀。《四教義》卷四:「愚癡多者,對治修因緣觀。」 

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四無色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滅盡定:此唯阿那含或阿羅漢的佛教修行者可證得。

http://a.share.photo.xuite.net/xt060708/1acc428/7496716/284090652_m.jpg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