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畫的花鳥畫裏,梅、蘭、竹、菊--此四君子是重要的題材,各代表一些美德。北宋畫家文同畫的竹子遠近聞名。
傳說在鞭炮發明之前,人們以燃燒竹子發出的爆裂響聲來驅逐年獸。所以有竹報平安--竹爆平安--這句成語,表示趨吉避凶。
中國成語裏多有提到竹子的:青梅竹馬、勢如破竹、胸有成竹。竹、松和梅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
竹子的空心,被中國文人引伸為「虛心」,在白居易《養竹記》說:「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子的竹節,被引伸為「氣節」;竹子的耐寒長青,被視為「不屈」;竹子的高挺,被視為「昂然」;竹子的清秀俊逸,被引伸為「君子」。
孔子的學生子路認為自己是南山的竹子,削尖後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意思是資質很好。《孔子家語》曰:「山南之竹,不搏自直,斬而為箭,射而達」。《記嶺南行》:「嶺南人,當有愧於竹。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耶!」
蘇東坡稱「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墨君堂記》贊竹云:「風雪凌厲,以觀其操;崖石犖确,以致其節。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獨立不懼。」。
《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此乃--磬竹難書--之出處。王丹桂的《秦樓月·詠竹》:「性貞潔,柔枝嫩葉堪圖寫。堪圖寫,四時常伴,草堂風月。孤高勁節天然別,虛心永永無凋謝。無凋謝,綠陰搖曳,瑞音清絕。」
王徽之以愛竹聞名,居空屋中,便令種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王徽之(336年~386年),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曾歷任車騎參軍、大司馬、黃門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誕不羈,對公務並不熱忱,時常東遊西逛,後來索性辭官退居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王徽之還是名書法家,自幼從父學習,有「徽之得其勢」的評價,後世傳帖《承嫂病不減帖》、《新月帖》等。
王徽之有個「乘興而來」的小故事,在他退居山陰後冬天的一個夜晚,屋外白雪皚皚,王徽之一時興致大發,命人置酒,後來想起好友戴逵,但當時戴逵在剡(今浙江省嵊州市),兩人相距甚遠,但王徽之仍然堅持要拜訪好友,於是徽之當晚乘舟而行,第二日中午方至,但到了戴逵門前卻不入。旁人問原因,王徽之:「我本是乘酒興而來,現在興致沒了,自然該回去了。」
王徽之與弟弟王獻之感情頗深,後來王獻之身染重病,先一步離開人世。王徽之奔喪時不哭,只是在靈床上呆坐,他拿起獻之生前愛彈的琴,曲不成調,將琴摔在地上,悲慟道:「子敬啊(王獻之字)!人和琴都已經走了啊!」,這就是「人琴俱亡」的典故了。後來過沒幾個月,王徽之就過世了。
王勃《慈竹賦》:「如母子之鉤帶,似閨門之悌友;恐獨秀而成危,每群居而自守。」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中國山西河津)人。初唐時代的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王勃出身望族,是隋世祖時的大儒王通的孫子,王績的侄孫。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目為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楊炯《王勃集序》上也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麟德元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曰「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劉祥道大為贊賞,向朝廷表薦,麟德三年(666年),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王勃恃才傲物,經常得罪人。後任虢州參軍,不久就因事罷官。父親也因此降官去做交趾縣令。王勃去交趾看父親時,渡海溺水而死(一說溺水後受驚嚇而死),只活了二十七歲。許多從事漁業、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稱他為水仙王,供奉於船上、港口、河邊。
王勃的詩文集原有30卷,現僅存《王子安集》16卷,存詩80多首,文章90多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閣序》。關於〈滕王閣序〉的由來,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動的記載,原來閻公本意是讓其婿孟學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閻公初憤然離席,至配室更衣,專會人伺其下筆。初聞「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台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公聞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於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不論是中國或印度,都有竹子開花就會帶來災禍的傳說。中國過往經常說「竹樹開花,必有大災」,而印度亦有「竹樹開花,饑荒發生」的傳說。竹一旦開花,鄰近的竹亦會相繼開花,造成大片竹林死亡,對一些以竹為主食的動物,勢必造成毀滅性的損害。首當其害的就是大熊貓。
熊貓或貓熊,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是中國特有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159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
大熊貓黑白相間的毛色使其深受喜愛,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其標誌,大熊貓儼然成為物種保育最重要的象徵;大熊貓也是中國作為外交活動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
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熊貓主要的食物是竹子,像人類一樣的大拇指能幫助抓握竹竿,強而有力的雙顎及後方扁平的臼齒能讓牠們咬碎竹子堅韌難嚼的纖維,胃中一層厚厚的黏膜能防止牠們的胃被竹子尖銳的碎片劃傷,但熊貓沒有像其它草食動物一樣像梳子一樣的尖牙,牠們的胃中也沒有草食動物該有的「纖維消化細菌」來幫助消化和吸收植物中的纖維和養分,且竹子十分粗糙,養分少之又少,熊貓每天要吃10-20公斤的竹子,並咀嚼上千次才能攝取足夠的營養。但由於熊貓十分的挑食,在加上近年來竹林的開發,讓熊貓無法找到足夠的竹子,使得牠們的數量岌岌可危。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使大熊貓的命運再受挑戰,當中臥龍自然保護區這塊重要的棲息地遭受破壞。2009年春節期間,13隻四川汶川地震後的大熊貓重返自然保護區;同時台北木柵動物園的兩隻大熊貓「團團」、「圓圓」正式對台灣民眾和世界各地的遊客開放。同年1月15日,「婭光」大熊貓從四川成都的保護基地到淮安動物園過年。目前,「婭光」曾多次在中外各地巡迴展出。2009年1月15日,她在淮安進行巡迴展示,迎接牛年春節的到來。。。
位於德國柏林動物園的「寶寶」熊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