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24 03:41:22| 人氣7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讓-雅克·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推薦 3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讓-雅克·盧梭(法語: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的法國思想家、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

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後因難產而去世,他有一個兄長,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從此盧梭再沒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系統性的教育,書卻讀了不少,他父親將他送去當學徒,先跟一個公證人,再跟一個鏤刻匠,後來受不了苛待,十六歲時他就逃離日內瓦去流浪。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後又被通緝流亡國外。期間得到了華倫夫人的愛護。

1742年盧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間,盧梭與德尼·狄德羅認識,並從1749年起參與《百科全書》的撰寫,最重要的貢獻是1755年寫的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文章。但那以後不久,盧梭與狄德羅的關係緊張。

1750年盧梭對以《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贏得第戎學區論文比賽首獎,因此成為巴黎名人。在這篇論文裡面盧梭主張,從道德的觀點來看,科學與藝術的發展並無益處。

盧梭的作品語言風格獨特(獨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61年《新愛洛琦絲》出版,立刻轟動巴黎。

盧梭與他那個時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識,但結果卻無一例外地反目成仇。這些人中包括法國的伏爾泰、狄德羅,英國的大衛·休謨。

盧梭除了開創政治學說外,他的私人生活亦成為性研究的對象。他在《懺悔錄》裡曾提及,8歲時受到女教師蘭貝爾斯的鞭罰,帶來的「肉慾的快感」,「正是這種懲罰註定了我終生的趣味、慾望和感情」。年長後,盧梭鍾情年輕少女,一心渴望著她們的鞭打。

1768年8月29日,盧梭與同居了25年的女僕瓦瑟在布戈市結婚,此前他們生有5個孩子,並全部寄養在孤兒院。

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盧梭在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去世。(恰與伏爾泰在同一年去世)死時窮困潦倒,死前被馬車撞翻,又被狗撲傷踐踏。

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盧梭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

盧梭的觀念滲入社會風氣,成為時尚。年輕人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裏的野蠻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愛彌兒》的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這就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餘鎖匠的由來。

盧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兩位。其一是華倫夫人,她在盧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護人、朋友、情婦、精神上的母親等多重角色。離開華倫夫人後,盧梭後來開始與戴萊斯同居。對於戴萊斯,盧梭同樣抱有多種複雜的感情。戴萊斯陪伴盧梭走完了後半程人生,盧梭只是在晚年和其舉行了一個極為簡單的形式上的婚禮。戴萊斯為盧梭共生育了五個孩子,全部被盧梭送進了巴黎的育嬰堂。而盧梭只是在後來草草地尋找了一下他留了標籤的第一個孩子。一本匿名發表的專門攻擊盧梭的名為《公民們的感情》的書記錄了盧梭拋棄其親生孩子的事實,而這本書的作者正是盧梭的敵人——伏爾泰。

盧梭提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及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們的社會經歷所折磨和侵蝕。而社會的發展導致了人類不幸的繼續。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 1750)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總結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

描述人和社會關係的《社會契約論》也許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開頭寫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本書於1762年出版,當時無人問津,但後來成為了反映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自然狀態下,常有個人能力無法應付的境況,必須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社會的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的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

這種思想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羅伯斯庇爾就是盧梭的忠實信徒,被稱為「行走中的盧梭」。

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

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當一個國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發揮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對個人的權威。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這也是法國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會革命,再由社會革命而道德革命,規模和程度遠超英美的一個淵源。

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讓我們回歸自然」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

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盧梭的著作在明治時期被中江兆民翻譯成日語,到民國早年他的著作與思想才傳入中國。

       

台長: 幻羽
人氣(751)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