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18 10:44:14| 人氣6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愛你的生命~健康疾病交織的人生~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氣溫已一天天的轉涼,在這個季節交替的時候,也正是過敏最好發的時期。是許多上班族會常遇到鼻過敏發作之時,臉上伴隨出現的黑眼圈,帶來不少的困擾。

黑眼圈的問題,鼻子過敏在發作時,鼻腔黏膜內的鼻過敏神經特別發達,處於高度敏感的狀態下,讓鼻腔黏膜持續充血腫大。由於眼眶周圍的血流都必需經過鼻腔黏膜,如果鼻甲黏膜過於腫大,則會壓迫阻礙眼眶周邊血液回流的運行,產生類似淤血的問題。若眼睛周圍持續充血且血液滯留,長久下來則會導致黑色素沉澱以及局部浮腫的情況發生。

眼周是人體皮膚最薄的部位,只要血液循環變差,就容易出現暗沉形成黑眼圈。其實產生黑眼圈的原因有很多,若眼眶血管回流在鼻腔受阻,血液滯留眼眶便會形成黑眼圈。因此,有鼻過敏的患者若症狀獲得控制,則眼周充血現象得以改善,同時能減輕黑眼圈的症狀。

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位居所有過敏性疾病之冠,而且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過去治療鼻過敏的方法,大都以服用抗過敏藥物或使用鼻噴劑,病人服藥之後常出現嗜睡的情況,然而鼻噴劑噴久了之後,會因抗藥性的問題而逐漸失去效果。這些治療方式,都只能在鼻過敏發作的急性期用來壓制過敏的症狀,之後還是會面臨復發的問題。

若長期因鼻子病變,屢次接受治療無效的患者,可考慮以手術、雷射、電燒等方式來切除發炎腫大的鼻黏膜,效果良好。但屬於鼻過敏患者,則必須以神經截除術及血管結紮等方式來加以治療,才能避免日後復發的情形,是解決鼻過敏問題的根本之道。

目前已有電波射頻熱透技術的手術治療法,是以內視鏡引導或直接接觸到鼻腔內之翼管口(即鼻過敏神經及血管,進入鼻腔之開口),再用射頻電波儀(不必開刀),以低溫熱透方式進行鼻過敏神經截除及血管凝固,因此不易出血且較為安全,可在門診進行。只需局部麻醉不必住院,術後患者可正常上班、上課。一旦鼻過敏神經被截除,能大幅降低鼻過敏症狀,術後六個月之後,眼周暗沉的黑色素可望逐漸淡化,患者方可遠離熊貓眼之窘境。

想要徹底改善過敏問題,還是要從日常生活著手,應盡量遠離過敏原(如:花粉、動物毛髮等),如果知道自己對某些食物過敏,如蛋、蝦仁、麥類等,就應加以節制;若是對室內塵埃(塵蟎)過敏,則少用地毯,避免環境潮濕孳生黴菌,也可考慮特殊材質的床單枕頭套,且經常換洗。同時可使用空氣清淨機或除濕機來加以改善,降低過敏發生的機率。

 

疾病通常是在一定的原因之下,造成的生命存在危機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體的形態和(或)功能發生一定的變化,正常的生命活動受到限制或破壞,或早或遲地表現出可覺察的症狀,世代相續,人為地劃定了健康的人體與病態的人體之間的界限,這種狀態的結局可以是康復(恢復正常)或長期殘存,甚至導致死亡。

 

我們生活的四周,充滿著看不見的細菌及病毒。它們藉著呼吸,傷口及各種接觸時時侵入人體。這就需要靠著人體中的良好免疫系統,為我們的健康把關,因此,當細菌及病毒剛侵入時無法即時消滅或控制,就會大量增生,破壞細胞,造成生病的症狀,良好的免疫能力,就成為個人健康與否的關鍵所在。

均衡的營養,則是維持良好免疫力的重點,因此,為了維繫人體防衛外侮的免疫系統發展所需,非常需要關注我們的飲食內容,與日常各類食物攝取量的多寡,將帶領你一起來探究,營養與免疫力間的密切關連:

哺餵母乳,增加免疫力的第一步
  

「每三個寶寶就有一個是過敏兒!」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數據。但是,只要在寶寶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之前,採取適當的措施,並盡量減少過敏原的接觸,寶寶依然可以大幅減少過敏的煩擾。由於第一個可能激發寶寶過敏體質的因子來自於食物,由於母乳成分中的低過敏性的特質,將有益於減少過敏的發生率。因此很多專家建議盡可能用母乳哺育幼兒。

若因故無法餵哺母乳時,就必須要謹慎選擇配方奶粉,因為嬰兒配方奶粉攸關寶寶的健康,不像一般民生消耗品隨時可以替換。選擇時,除了認明有衛生署的核可,對於有附加功能的配方奶粉,更該了解是否有嚴謹具體的臨床研究證實它的效果。切莫道聽塗說,造成對寶寶健康的不良影響。

會降低免疫機能的食物類型:
  

經由研究證實,會提升免疫能力的食物類別相當的多,例如:全穀類食品,充足的蔬菜水果、黃豆製品,適量的奶蛋魚瘦肉,此外,優酪乳、苦瓜、大蒜、洋蔥等食物,均是被認為與提升免疫力有關的食物。

但是,過量的脂肪(尤其是過量的不飽和脂肪酸)、精緻糖、酒精的攝取,反而會降低免疫機能的。因為,它們有的會增加其他有利於免疫系統的營養素消耗,有的會減弱免疫細胞的功能,有的會抑制其他營養素的吸收。因此,油炸食品、零食、汽水、可樂都被列為黑名單。所以,常容易生病的孩子,父母除了關注他的衣著是否保暖、醫療問題之外,其實,,更應注意他的飲食習慣孩子---是否長期偏食、蔬菜水果不足,零食、炸雞可樂等西式速食吃得太多。

營養不均衡,破壞免疫系統
  

當營養不良或不均衡時,整個免疫系統也會衰弱,肺和消化道黏膜變薄,抗體減少,增加病原體入侵成功的機率。因此,營養不良者不但容易感冒,也容易腹瀉(這更加重了營養不良的情形),甚至於血液感染(如敗血症等)。

各種營養素攝取過程,以維生素C與人體免疫力最為有關連,這是因為它能保護細胞,增強白血球的活性,更能直接與病毒結合而使病毒失去致病能力。因此,缺乏維生素 C 時,病原體侵襲成功的機率就提高許多,也更容易得到感染性疾病。例如:感冒病症,是人體暴露在寒冷或溫度突然降低的環境之下,就會大量消耗體內的維生素 C 及泛酸,並使抗體的保護作用下降,病原體就有了可乘之機。因此天氣涼了,特別容易感冒生病就是這個原因。

愉悅生活,提高免疫能力的另類妙方
  

壓力、香煙(包含吸二手煙)、環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運動也都是免疫能力的殺手。因此,除了飲食上的考量之外,在生活步調上,也應該重新調整!培養運動習慣及休閒興趣是相當重要的﹔擁有包容、灑脫、幽默開朗的胸襟,更是提高免疫能力的妙方。「病由心生」,這句話從營養免疫功能的角度來說,也是行得通的。

 

許多人有種觀念:不生病就表示身體健康。除非察覺到自己身體有異樣或明顯不適,才會進一步就醫檢查,來瞭解本身的健康狀況。然而,許多疾病在早期發展階段通常無聲無息,一旦逐漸形成具體的疾病症兆,發現時卻錯過治療的關鍵時期。

 

一般經常耳聞「亞健康」(Sub-health),這個名詞並不是正式的醫學名詞,而是某些醫療專業人員用來描述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卻未表現出明顯疾病的狀態;或者明明具有很多慢性的不適症狀,卻無法在就醫過程中依據病史及常用的檢查方法發現健康問題的所在。

 

這跟健康檢查所針對的首要族群很接近,都是在描述目前沒有疾病特徵,但透過健康檢查中的各醫師會診問診、實驗室檢查、影像檢查或所謂的「功能醫學」檢測,將沒有症狀的重大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早期腫瘤或病變(子宮頸病變、乳房、大腸、胃部或甲狀腺腫瘤)、個人賀爾蒙分泌失調、營養攝取不均衡等,這些可能造成未來嚴重疾病的潛在性問題在第一時間篩檢出來。

 

檢查結果通常可以歸納出兩種狀況,一種是病患自己感受的不適症狀,如疲倦、頭暈、皮膚癢、疼痛等,稱為症狀(Symptom);另一種是患者本身毫無知覺,卻可以用客觀指標測量,如血壓、肝炎指數、尿蛋白、內視鏡或超音波偵測出腫瘤等,這類稱為徵候(Sign)。有些已經可以明確指出健康問題所在的,即處於「疾病」狀態;若毫無不適症狀或明明有許多不適症狀卻無法用醫師會診或常用的檢查方法偵測出疾病的,稱之為「亞健康」族群,或許問題來自於荷爾蒙問題、營養素問題,或者來自於心理或睡眠問題。

 

很多疾病的起始點其實是一個危險因子,我們稱之為「替代終點」,比如高血壓在未來容易引發中風、心臟病,B型肝炎帶原者最後會導致肝癌、肝硬化;彷彿選舉時登記為候選人之一,這些人將來真正生病的機率就會比一般人高。當這些替代終點出現時,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症狀,但卻需要積極改變生活習慣、就醫及安排定期健康檢查的計畫。

 

單從一個檢測數值,往往無法推斷出你身體實際的狀況。以肝炎指數為例,假設數值偏高,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本身為BC型肝炎帶原者,也可能是過胖、飲酒過量、或用藥不適當等而造成肝指數偏高;甚至有時即使我們發現肝指數過高,其影響健康的未必是肝功能,而可能是心血管功能。確認了原因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療及預防方法。

 

一般大眾的刻板印象認為,我們必須仰賴藥物或其他醫療方式來解決問題,其實,多數時候我們只需調整平日生活中的飲食習慣、作息時間,或是工作環境,身體狀況就能獲得很大的改善。

 

如果從影像檢查或抹片切片檢查中發現疑似惡性腫瘤或疑似惡性細胞,就需要馬上轉診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或病理切片,來確認未來治療或追蹤方式。要提醒的是,千萬別置之不理,而錯過及時治療的黃金關鍵時期。

 

此外,如遇到偏離正常指數過高的個案,比如飯前血糖 (AC)指數190mg/dl、總膽固醇285mg/dl或三酸甘油酯 (TG)720mg/dl時,一般人不容易覺察到身體不適,但已經漸漸威脅到未來健康,此時也應該就醫治療。

 

通常上述的狀況可以經由儀器設備加以診斷,但是有些民眾的不適狀況不是靠儀器檢查就能察覺,像是一般人常發生的頭痛頭暈、皮膚病變或淋巴結腫大等,就要透過醫師問診、理學檢查及判斷,才能快速找出問題的所在。

 

如何改善身體狀況、遠離疾病?

 

中醫稱為養生調息,而西醫除了透過檢查、找出病因之外,往往鼓勵大家透過均衡的營養與適當的運動,再配合放鬆與休息以重新調整生活的方式。此外,只要對患者的心理具有正面提振的效用,即使是宗教上的祈禱拜佛、參加心靈療癒課程,甚或是看到醫生就感覺藥到病除,都可以稱為良藥,這也是近年時下所謂的身心症,認為生理症狀與心理反應是一體兩面、相互影響,如果身心達到均衡,那麼健康就水到渠成了。

 

尤其步入中老年階段,首先必須瞭解清楚亞健康的由來,提高自身對預防亞健康的意識和重視。

  

1.合理安排好每日膳食,保持好生活有規律,講究衛生、文明健康生活。

  

2.加強自身的預防亞健康的意識,注意保健,每天閑餘時間出去走走鍛煉鍛煉打發時間,這樣才能提高免疫力,還能減緩自己衰老的進程。

  

3.不要往一個地方鑽牛角尖,要不斷適應新的環境變化。實行自我保健,打破封閉養老的做法,平時與朋友們可以在社區裏打打麻將、運動運動,防止衰老,提高自身免疫力

  

4.預防亞健康,必須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情,不要過多想事情。以免產生過多的情緒化,造成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人到老年,就沒有什麼可求了,只是希望孩子能多陪伴在他的身邊,可是因為孩子整天工作忙沒有時間,以免就覺得寂寞,從而整天胡思亂想,結果因為情緒過度會引起人體的臟腑、氣血、陰陽功能失調,從而容易引發一些疾病。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對亞健康認知能力都很低,不重視,任其致病因數和惡劣的內外環境繼續腐蝕自己的身體。當疾病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由量變到質變,從而引起嚴重的疾病。要做個健康的人,就要預防亞健康,讓亞健康向健康轉化而不是

 

那麼身體要靠什麼才能處於協調狀態呢?西醫認為神經系統和體液是運動和感覺的傳遞體,傳送維持組織的化學物質和廢物來達到協調。。這種觀點現在看來已不全面了。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電磁振盪過程充滿著整個宇宙,也包括微觀宇宙。人類必須生活在這種震盪頻率之中。沒有這種電磁震盪就不能生存。電磁震盪協調著所有的代謝過程、細胞生死、發酵和體溫調節、意識和下意識。。。等。

 

電磁震盪是資訊的運載工具,它先于所以的生化過程。資訊存在於所有之先,然後才有其餘的一切過程,如知覺和非知覺代之,再後又由電磁資訊來執行。

 

此外,愛因斯坦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是能量場,也就是說都有各自的特殊頻率、或振盪。電磁波的振盪取決於質子、電子、粒子等存在的情況,它們是資訊的載體。由此可以看出只有體液和神經系統才能傳導資訊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最後我們為健康下一個定義,那就是機體內傳播資訊的電磁波處於暢通無阻和穩定的狀態時,即為健康。如果體內的任何資訊受到影響,此受影響的電磁震盪就成為病理震盪。這樣組織就會出現病理改變。如能將病理震盪減弱、去除,病因消失,身體就會恢復健康。這就是順勢醫學治療疾病的原理。再則機體平衡與健康受機體內的生命力所控制,這與電磁震盪是有關聯,中醫所提的也是此理。

 

          

台長: 幻羽
人氣(616)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