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調水調沙下游懸河主河槽
中國的黃河是全世界最為復雜的河流,根本原因在於黃河是全世界輸沙量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因為泥沙俱下,古黃河掙脫高山大峽的束縛一直在50萬平方公里的沖積扇上滾動,締造了華北大平原,當人類繁衍發展把它積壓到狹小空間以至將它束縛起來之后,它成了“地上懸河”。
自有文字記載的公元前602年黃河決口改道,光至1949年的這2551年其中,有記載的決溢多達1590次,改道26次,因此民間有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黃河泛濫不僅使生靈涂炭,而且往往是亂世之因,一部黃泛史便是中華民族的苦難史。
黃河每年有4億噸泥沙淤積在下游,“沙淤河高”,河床普遍抬高了2~4米,沿黃城市地面均低於河床,河南新鄉市竟低於河床20米,河槽的嚴重淤積造成過水斷面嚴重萎縮。2002年至2004年,中國連續3年進行了基於不同條件下的大規模調水調沙實試驗,約3億噸泥沙被送入大海。從2005年開始的4年,黃河調水調沙轉入生產運行階段,又將2.4億噸泥沙送入大海,借助水流沖入大海的泥沙,若換成人工挖運,則需要花費數十億元。
黃河一年斷流226天,斷流斷面已經上溯到開封。黃河源區生態惡化,幾近不可逆轉,河口生態也面臨崩潰危險...這一切似乎還在眼前。在國家高度重視和強勢推動下,黃河生態出現逆轉,但黃河的根本問題遠未解決,況且遭到嚴重破壞的生態,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修復,甚至有的再也無法恢復了。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和對生態的漠視,給黃河生態造成新的傷害以至埋下禍根。
在黃河持續斷流之際,曾有外國媒體預言那是中華文明走向衰敗的征兆。不管這種預言的動機如何,但黃河危機畢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黃河的興衰與中華民族的興衰密切相關,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不可少的條件,是無容置疑的。
我們生活在適於生命存在的星球上,是水孕育了生命,孕育了人類,同樣作為水的主要載體,河流是世界一切文明的源頭和中樞。世界四大古文明,都是河流孕育的結果,而其中一些文明的衰落和斷裂,也是由這些文明賴以生成的河流的變遷所致。
古老的尼羅河以它巨大的力量把下游塑造成良田沃土,為古埃及人提供了優越的繁衍生息條件,如一位古埃及詩人所說,尼羅河“這位偉大的君主,既不向我們征稅,也不強迫我們服勞役,……他向每一個人饋贈禮物,向上埃及,向下埃及,窮人,富人,強者,弱者,不加區別,毫不偏袒”。
尼羅河提供的優越的自然條件,極大促進了古埃及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創造了燦爛的古埃及文明,並持續興盛了將近100代人。然由於尼羅河上游地區的森林不斷遭到砍伐,以及過度墾荒、放牧,造成生態日益惡化,水土大量流失,泥沙淤積嚴重,大片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昔日的“地中海糧倉”日漸失去輝煌,最終成為地球上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經濟貧困的地區之一。
與尼羅河流域自然條件極為相近的波斯灣兩河流域,養育了蘇美爾人,產生了最早的蘇美爾文明,公元前2334年世界上第一個帝國巴比倫在這裡誕生,人們在兩河流域建立了宏偉的城邦。但從公元前500多年開始,巴比倫文明在沙漠中消失了2000年。古巴比倫文明的敗落長期成為難解之謎,地理學和生態學專家最終揭示,不合理的灌溉和對森林的破壞是其根本的原因。
印度河-恆河同樣是古印度文明的發祥地,但人類的劇烈擾動曾使那裡的生態環境變得極其脆弱,上世紀60年代才在聯合國專家指導下扭轉了局面。
黃河之水天上來。。。懷抱一顆赤子之心,傾聽黃河,它豪邁奔放,淘盡風流,它的苦難九曲千載,它的滄桑溫柔慈祥,聽著聽著,總會讓人淚光閃現。。。
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與文明,但黃河多難留給中華民族的是興衰交替、悲喜交加。黃河流域,分布著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商周時期,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乃至東南亞的經濟、文化中心,直至漢代,關中仍號為“天府”。唐宋之時,盡管黃河流域仍是中國的政治、文化重心,但“天下之計,仰於東南”,“湖廣熟,天下足”的局面開始形成,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南移了。
歷史紀載秦代的大興土木、漢代的大規模屯田、隋唐時期的大面積森林植被破壞,使黃河流域生態一步步惡化,進而導致黃河下游的泥沙淤積和頻繁決口。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尤以近代為甚,其中黃土高原各省的森林覆蓋率僅及5000年前的幾十分之一甚至1%,黃河下游平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也隻剩1/20到1%,1900~1938年,黃河下游竟決溢31次之多,為歷史之最。
黃河造成的災難常常呈累加和輻射狀態,成為中國長期經濟貧困、社會落后、人民苦難的根源之一。不僅是古代文明,就是近代和當代文明,同樣以河流為源頭。比如歐洲現代文明,源自於萊茵河、多瑙河等河流;長江三角、珠江三角地區的領先發展,則是長江、珠江的恩澤。世界上的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幾乎都集中在大江大河沿岸。
人類進入現代文明之后,不僅不能改變對水的依賴,恰恰相反,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水資源愈加趨緊,這種依賴反而加重了。據歐洲一個國際組織測算,全世界每天有26萬人向水資源富集區遷移。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近日發布報告說,全球正面臨“水破產”危機,水資源今后可能比石油還昂貴,今后20年,人類爭奪水資源的競賽將愈演愈烈。
我們對河流的依賴十分久遠,但對河流的全面深刻的認識還為時不長,如何正確處理人與河流的關系乃至以法律和道德框架加以約束,也還在起步階段。一切事物的發展,認識總是第一位的,我們已經覺悟到,河流不僅具有孕育生命的物質價值,還具有塑造文化、歷史、社會、人格的精神價值;河流不僅孕育了迄今為止的一切文明,同樣是孕育自今之后一切文明的搖籃。
河流的興衰永遠決定文明的興衰,河流的命運永遠決定人類的命運,這種關系不可能改變。具備了這樣的認識前提,我們就不僅對黃河以及一切哺育了我們的河流以“母親”相稱,更會真正地以母親相待,去自覺地親近她、敬重她、愛護她、反哺她、捍衛她,讓她青春永駐,長生不老。工業文明至今還是許多國家為之奮斗的目標,但工業文明絕不是文明的盡頭,相反,世界上許多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國家,正在回過頭來對工業文明進行反思和修補。可以說,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應該也必須向生態文明邁進了。
這樣一杯的茶水還能有多久喝得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