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天跟某校踢了場足球賽,某學弟因為一記“舉腳過高”的犯規動作與對方某球員起了爭執,事後兩人還擾擾攘攘、惡言惡語,直到球賽的結束。
回程時我問他,這種事踢球常有發有,一般吵幾句也就算了,何必大動肝火呢?他說因為對方講髒話。我微微一笑跟他說,一隻狗吠了你,你又何必回吠呢?對此他似乎不太認同,笑着說這是“阿Q”。我斬釘截鐵的告訴他,這不是“阿Q”,而是EQ(情緒智商),或者說修養。當然我並不認為EQ跟修養是同一碼事。
學弟是一個崇拜體能的人,跟這類人說話需要採取甚麼方式、講甚麼內容,我早已了然於胸。遂對他說,學拳的時候,師父總說這麽一句話:“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寸步難行”。誠然,當一個人初學得甚麼,或認為某方面比人強,總要想方設法在人前展現一下,自詡比別人了得。套之於武術上,“天下無敵”只不過自以為是,當你四處招搖,或者你能帥十回二十回,但無人能夠保證第二十一回的結果,碰釘之後,你便會知道天有多大、山有多高,覺得寸步難行了;套之於其他方面亦同理。適當控制情緒和炫耀示強的心態,絕對有必要。
我所以說EQ跟修養是兩碼事,因為前者主要是先天、經驗而得,後者則主要是後天認識和努力培養;在我看來,它們之間還存在着人文性質的差異。以我為例,在與人相處中,我甚至可以在憤怒之下審時度勢,以作出最相應的情緒反應(當然控制不了的時候還是有的)。要說明兩點,第一,控制並不等於壓抑,打着“大情大性”、“自我性情”的榥子,為點小事大放厥詞,並不代表真性情;第二,控制情緒並不是說不能表達憤怒等負面情緒,而是你要有能力控制它,以及知道是否有此需要,無可否認,在某些場合下,發怒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然而更多時候,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那麼,相對於同齡層,我的EQ最起碼不算低,然而這樣就能說我有修養嗎?
記得高中二學期結束時,因為分數的問題與電腦科的老師理論,在他的堅持下談判失敗,我的憤怒達到了沸點,在認為即使對他怎麼樣都未能對自己造成不利的情況下,我憤怒地、連珠炮發的爆出了穢話;在這當兒,一把熟悉的聲音叫住了我,抬眼一望,原來是亦師亦友的江神父。他把我叫進了房間,劈頭說了一句話──我認為他這句話對修養概括得很好──“你要知道,你的所說所做可能會對別人做成傷害,而且這個傷害不知道會有多大、持續多久。”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然看出了EQ與修養之間的最大差別──純以自我為出發和以“己所不欲”的同理心對待每一個人。誠願諸君與我同如孟子,善養其浩然之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