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地處歐洲內陸,自然資源相對德法義等國算是貧乏的,是個閉塞、保守的國家。國小民寡、資源缺乏,物資多靠進口,可是令人意外的是瑞士國民所得卻相當高,失業率又很少。而且少用原料和動力的精密機械、儀錶、化工、鐘錶等高、精、尖產品,在世界工業佔有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瑞士人口成長緩慢,國內市場規模小,這種經濟劣勢在今日全球經濟不景氣時,並沒有讓瑞士人民對自己國家的經濟失去信心。
尤其是瑞士經濟自1991年開始進入不景氣以來,其成長率逐年衰退,並且之後也都有不穩定的發展,如1990年為3.74%,1991年為-0.8%,1992年為-0.13%,1993年為-0.48%....2000年3.23%,2001年0.85%,2002年0.23%(見〔中華民國招商網經濟成長率〕
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zh-tw/env/stats/gdp_growth.html)。2003,2004,2005年也都不算好,而我們卻發現瑞士是個低失業率的國家(見〔中華民國招商網失業率〕
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zh-tw/env/stats/unemployment_rates.html),在全球經濟衰退下,卻還能保有如此驚人的低失業率,這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雖然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向來比瑞士都來的高,但是瑞士歷經1997年5.2%高失業率後,瑞士就一直保持低失業率的經濟特性。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會如此呢?論人力資源,瑞士三分之二的勞動人口並未上過大學,但是他們所創造出來的競爭力,居然不亞於擁有大學學歷的人。論產業特質,瑞士前三大產值最高的製造業包括電機電子、化工與鐘表,都不是傳統定義下的高科技產業,且其從業人員主要是由相當於台灣的高職畢業生的技職人員所組成。這顯然和國內泛統派宣揚的〔國際化人才〕救台灣經濟觀點有很大的矛盾。
透過分析觀察瑞士經濟後,我們發現到瑞士是主張自由經濟,以本國人民就業為經濟根本,救『勞工』不救『企業』,專注於建立社會安全網(social net)。所以瑞士很少針對企業紓困,唯一的例外是二○○一年宣布破產的瑞士航空,而此事到今天還在瑞士社會備受批評。不論政府或企業主,都是以本國人民為根本,所以才會在經濟成長不高的情形下,有讓人民生活安定的低失業率。我們可以簡單歸類下面幾個要點分析:
1。產業多元化且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質和技術:
瑞士的中小企業占該國企業99%以上,可說和台灣經濟體的型態類似,台灣的中小企業一直是台灣經濟的主幹,過去台灣種種〔xx王國〕之美稱,如〔製鞋王國〕等等,都是這些中小企業的成就。所以台灣夙有「中小企業王國」之雅譽,中小企業之茁壯與發展是四十多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磐石。
所不同的,面對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瑞士的企業主不斷專精於品質精良、附加價值高及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僅管瑞士人民的工資很高,最低基本工資達新台幣七萬五千元,比台灣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還高很多,也依然使瑞士許多產業屹立不搖。在經濟不景氣下的瑞士工人失業情形就相對其他國家來的少。以鐘表工業為例,自從日本以電子錶大發利市後,瑞士的手錶銷售量就萎縮,不過因為不停研發創新、推出新產品(如帥奇塑膠表),近十年來平均成長率達7.5%。就連被認為是「夕陽工業」的紡織工業,瑞士還是每年推出超過四千種新式樣,瑞士高科技紡織產品更與家用紡織品和成衣業響譽國際。
相對台灣,台灣企業主在泛統派媒體和政客的鼓吹之下大膽西進,逐低工資而居,變成為中國經濟打拼,傷害台灣經濟,造成台灣工人大量失業,形成高失業率。很多傳產公司以人力薪資高為由,拋棄台灣工廠,在中國另外開工廠,以求企業主的事業生存,並且反過來打擊台灣同業。今日,台灣高科技也產生同樣的思維,不斷看衰台灣,一心就是想把工廠遷移到中國,除了國民黨奴化教育的影響,把中國當祖國外,其懶於發展精良品質、創造附加價值高的產品及增加國際競爭力的心態,更是嚴重。
台積電與聯電等高科技公司不用心於提高技術精良,不思增加國際競爭力,不斷以中國市場和中國人力便宜為由,拼命想把工廠轉移到中國,卻忘記中國市場的取得不是在中國設廠就能取得,而是台積電與聯電等高科技公司應該把精神放在台灣,以台灣為根基,不斷的發展精良品質、創造附加價值高的產品及增加國際競爭力,永遠保持國際首屈一指的公司,這樣就算不去中國,也一樣能取得中國市場。
透過比較後,我們可以發現到,同樣是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體,在企業主的土地認同,和本國人民為根本的心態下,瑞士和台灣的經濟就有很大的差異在。瑞士企業主沒有把德國或法國當成祖國,瑞士的學者和媒體也沒有如台灣統派學者和媒體那樣,不斷鼓勵企業主離開本國的謬論-離開本國到德國或法國投資才能救本國經濟。因此,面對經濟困境時,瑞士企業主不是採取離開瑞士,而是提高自己的技術與品質來對應。如當年日本靠電子錶大發利市後,瑞士採取的不是到日本投資,不是到人民工資更少的國家投資,而是以更多的銷售策略,提高自己的品質等等方法加以因應。
台灣統派學者和媒體都一直建立中國熱經濟觀點來傷害台灣人民,他們說台灣企業到中國發展,讓企業發展壯大,可以幫忙台灣經濟,然而事實剛好顛倒。台灣企業到中國發展後,除了企業主賺錢外,台灣工人卻得失業,台灣經濟因此而衰退。更糟的是這些去中國發展的台灣企業主卻打擊台灣的同行,逼迫更多台灣企業主不得不去中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自保,又再次造成台灣工人大量失業,並產生掏空台灣產業,破壞台灣經濟。
因此這些統派學者和媒體的中國熱經濟觀點,一直是扭曲事實的傷害台灣經濟。要知道,企業主到中國發展企業,企業的強大,只有對企業主和股東有幫助,對本國人民是沒有幫助的。尤其是〔錢進中國,債留台灣〕和〔西進中國,台廠關掉〕的情形,更是讓工人大量失業,強力破壞台灣金融,何以可說西進可以救台灣經濟呢?這些統派學者和媒體的中國熱經濟觀點,根本就是迫害台灣經濟的惡魔!!
尤其是很多台灣企業主到中國發展後,不少公司工廠被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吃掉,很多都只能勉強賺到錢,只有極少數的企業主有賺錢,真正獲利的只有共產黨而已,台灣不論那方面來看,都是飽受最大的傷害。中國熱經濟觀點可說是台灣經濟最惡毒的毒品,是台灣經濟大衰退的主因。今日還有大中華經濟圈的經濟謊言,正在做屠殺台灣經濟的斬首刀〔註1〕。
有人以台灣今日出口以中國為最大宗為由,說謊台灣經濟沒有西進中國就垮了,為毒害台灣經濟的中國熱經濟觀點辯護。這種誇大中國經濟幫助台灣的觀點,可說是一大謊言。因為台灣在中國的利益是靠台灣出口到中國,中國再出口到美國市場的利益,而非台灣靠中國市場的利益。也就是過去台灣直接把產品賣給美國市場取的最大利益,今日把產品賣到中國,讓中國賣出到美國市場來取最大利益,而台灣取得的是最少的利益。換句話說,過去台灣吃肉喝湯,今日台灣喝湯中國吃肉,這種情況下,台灣反而被中國剝削才是,中國經濟幫助台灣這種謊言根本說不通!!
再舉個小例,統派媒體中時公然說謊宣稱台灣十年來經濟停滯不前的原因是因為「戒急用忍」,不跟中國的經濟結合,而韓國跟日本因為與中國經濟緊密結合,所以韓國的國民所得就快超過台灣了,日本也走出十年蕭條。然而事實告訴我們,台灣對中國投資比重之高,超過台灣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66%以上,台灣對中國投資占國內生產毛額之比平均為2%至3%,而日本為0.05%,韓國為0.1%至0.2%。台灣對中國的投資一直遠高於日、韓等國。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些統派媒體根本就是只會說謊欺騙人民而已,統派學者和媒體的中國熱經濟觀點,不是以本國人民為根本的經濟觀,是以大中國意識型態為根本的經濟觀。這種意識型態做祟下的經濟觀,是〔以中國興亡為己任,置台灣生死於度外〕的經濟觀,對台灣只有傷害而已。台灣經濟如果要發展下去,就必須拋棄中國熱經濟觀點,學習瑞士以本國人民為根本的經濟觀,努力脫離中國經濟觀點所造成的傷害,重建以台灣主體為根本的經濟體出來,這樣才能讓台灣經濟再次起飛!
註1:大中華經濟圈其實是一個白日夢,因為中國不是民主的國家,無法做到政經分離,政治非常的嚴重干擾經濟,破壞區域經濟統合。任何與中國經濟統合的國家,都會面臨到國內政治被干預,不得不看中國的臉色的後果。所謂的十加一或是十加三,東協加中國或再加日本和韓國,目前都只是目前形式上的統合,局部的統合。這種統合目前還看不到同盟者被傷害,但是卻已經有了徵兆。像兩岸關係上,東協對台灣的友好度就受中國牽制著,對美國的態度也受到中國強大的影響。又台灣經濟今日過度依賴中國,導致中國可以〔以商逼政〕的壓迫台灣,進一步好侵略台灣。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得知大中華經濟圈不過是當年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翻版,是中國侵略亞洲各國的夢想。
很多泛統派和飯桶學者,把大中華經濟圈對比歐盟區域經濟,卻無視歐盟的共生共利基礎為民主國家,共生共利的原則為統合的力量,更無視中國意圖建立大中華經濟圈來邊緣化台灣的惡毒心態,以經濟做侵略的工具,這種違反歐盟的共生共利原則下,正常人都應該譴責大中華經濟圈,指出大中華經濟圈違反共生共利基礎才對,豈有懦弱愚蠢拋棄台灣主權來加入大中華經濟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