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02 15:05:32 | 人氣1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親子天下》腸病毒的迷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Q:身體出現紅疹或是發燒、嘴破,就是感染腸病毒?

A:腸病毒是一群濾過性病毒的統稱,家族成員約六十八型,遭受不同型腸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疾病、症狀表現也不相同。長庚兒童醫院小兒內科部部長黃璟隆表示,許多腸病毒疾病並沒有任何外顯症狀,甚至也不會發燒,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
      最常見的腸病毒疾病有「泡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兩種:
泡疹性咽峽炎:

      屬於最輕微的腸病毒疾病。多數無併發症,特徵是突發性三十九度以上的高燒、喉嚨出疹子與潰瘍。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丁綺文指出,患了咽峽炎的孩子,喉嚨會先出現紅腫,接下來長小疹子,再演變為小水泡,最後破皮潰瘍,常因口腔潰瘍引起的劇烈疼痛而無法進食。
家長常將同樣會高燒、嘴破的「泡疹性齒齦炎」誤認為感染「泡疹性咽峽炎」。黃璟隆說,兩者最大的差異是,患齒齦炎,舌頭、牙齦會紅腫,有時牙齦會出血,後期還有口臭現象,腸病毒則無此症狀。


手足口病:

     特徵是身體出現小水泡,口腔黏膜及舌頭、軟顎、牙齦、嘴唇、屁股、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各部位都有可能。但腸病毒的水泡不會凸起,屬於平水泡,有點像長在皮下的感覺。
黃璟隆指出,感染手足口病不一定會發燒,受到71型腸病毒感染會持續高燒,其他病毒型感染則有輕微發燒,有些甚至不會發燒。

Q:待在家不出門就不會感染腸病毒嗎?

A:醫師的確建議家長,腸病毒盛行的季節,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降低感染的機會。但並不是待在家就保證安全,因為腸病毒有可能是大人傳染給小孩。
     腸病毒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丁綺文指出,成人或五歲以上兒童感染腸病毒,多半沒有症狀,但觸摸過的物品都帶有病毒,病毒又活得久,幼兒若接觸到這些物品,再用手去揉眼、鼻、口,就容易受到感染。

 

Q:去游泳池容易感染腸病毒?

A:各種腸病毒衛教資料對於游泳池到底安不安全並沒有明確的說法。但醫師均肯定,含氯量合乎標準的游泳池水,及池水未受污染的情況下,發生傳染的可能性並不高。

      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李秉穎在個人網站「GQ的兒科小棧」中提出,一般游泳池的含氯濃度,可以很快去除腸病毒活性,而人必須接觸相當高的病毒濃度才會發病。理論上,游泳池傳染的可能性很低。
      不過,實際上卻發生過。主因有二:一是游泳池的含氯量不合乎標準;二是游泳池遭受嚴重汙染。曾經有含氯量足夠的游泳池,連續發生四十六名腸病毒感染病例,調查發現,是因為一名病人在泳池內嘔吐所導致。
      黃璟隆也指出,理論上,含氯量足夠的游泳池可抑制腸病毒,但離開水中,泳池外的許多空間如廁所、更衣間,則隱藏著傳染的風險。

 

Q:腸病毒是夏季病?

A:腸病毒喜愛在濕、熱的環境中繁殖。台灣位處亞熱帶,全年都看得到腸病毒疾病。即使在日本,也曾於秋、冬季發生流行。
近幾年,腸病毒在台灣呈現兩個流行的雙峰。根據疾病管理局的資料,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三月下旬開始上升,於五月底至六月中達到第一個高峰。但七、八月一放暑假,學童群聚機會減少,疫情即緩慢降低,而後於九月份開學後出現第二波流行。
暑假計畫帶孩子出國的家長,也可以了解一下鄰近國家的疫情狀況。以日本來說,近年以手足口病疫情較為嚴重。疾管局網站資料顯示,日本流行期以夏季為主,約在五到六月達到高警戒,七月中旬達高峰後開始下降,約八月底降至警戒值以下。香港腸病毒約於三月下旬至四月初進入流行期,於六月到達高峰後開始下降。

 

Q:腸病毒會不會復發?得過就有免疫力嗎?

A:感染過某一型的腸病毒,的確會對該型病毒產生免疫力。丁綺文表示,抗體約可持續五至十年,所以對同一型病毒引起的疾病,這段期間不會再復發。
     但是腸病毒共有六十多型,不同型態病毒活躍的季節不一,每年流行的病毒型也不一定相同,卻會引發同一種疾病。例如感染了克沙奇A16型或腸病毒71型,都會引起手足口病。若孩子曾因感染克沙奇A16型而引起手足口病,在免疫力不佳的情形下,有可能在腸病毒71型流行期,再次患手足口病。

 

Q:多吃乳鐵蛋白可以預防腸病毒嗎?

A:乳鐵蛋白究竟能不能預防腸病毒,並無定論。丁綺文指出,目前醫界的報告確認,乳鐵蛋白僅對輪狀病毒、愛滋病毒、泡疹病毒、呼吸道病毒四種病毒提供防護能力。
      如果從病毒的化學結構來看,乳鐵蛋白對於人體抵抗腸病毒、流感病毒的幫助並不大,但確實可有效抑制腸道的壞菌。因為乳鐵蛋白中的成分能有效搶奪鐵,並與鐵結合,腸道中的壞菌比好菌更需要鐵,所以補充乳鐵蛋白可抑制壞菌生長。
      丁綺文指出,病毒和細菌並非同類:細菌是有完整生命的細胞體,但病毒不是,兩者可以在人體生存的條件也不相同。腸道中的好菌愈多,可以排擠壞菌,但無法影響病毒的存活。抑制壞菌以對抗腸病毒並沒有用,抵抗病毒靠的是人體的白血球打仗,提升免疫系統的白血球作戰能力,才是防疫的根本之道。 
      醫師一致認為:營養均衡、充足的睡眠、多運動,是提升免疫力的三寶。若真要補充健康食品,丁綺文建議,綜合維他命或維他命C比乳鐵蛋白有效,價格也經濟許多。綜合維他命含有鋅、銅、鈣、鎂、鐵等多種微量元素,這些礦物質有助提高白血球的作戰力。

 

Q:乾洗手可以殺死或減弱腸病毒的威力嗎?

A:乾洗手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但腸病毒不怕酒精,因此使用乾洗手無法殺死腸病毒。至於乾洗手對其他病毒(如新流感)的抑制,黃璟隆表示,濃度高於七五%以上的酒精才有效果。
要預防腸病毒,醫師建議,最好仍是從勤快而且正確的洗手動作,以及居家環境的消毒開始。



勤洗手的正確動作:

     此為最重要的防疫工作。近幾年政府大力宣導預防腸病毒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其中的「搓洗」是抵抗腸病毒的關鍵動作。黃璟隆說,即使不用肥皂,光是用清水搓洗手部,腸病毒都可以被搓死。但前提是搓洗的時間及力道要夠,手心、手背、手指、指間各要搓足二十秒。
紫外線消毒:

     紫外線能降低腸病毒的活性,乾燥也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丁綺文建議家長,定期將孩子的玩具、玩偶、被單放置戶外,在陽光下曝曬。
熱水消毒:

     腸病毒還懼怕五十六度C以上的高溫。餐具在使用前用熱水燙一下,或食物經過加熱處理、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預防幼兒感染。
漂白水消毒:

     市售含氯的漂白水會讓腸病毒失去活性,家長可自行以稀釋過的漂白水擦拭家中的地板、桌面、玩具、遙控器、冰箱門把等孩子容易觸摸的物品。稀釋方法根據疾管局網站建議:取一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十五至二十cc)的漂白水,加入五公升的自來水(容量約四瓶大寶特瓶)。 

 

Q:腸病毒沒有藥醫,死亡率高?

A:醫師表示,不論是手足口病、泡疹性咽峽炎,還是心肌炎等重症,的確沒有特效藥能夠治癒腸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對抗病毒完全要仰賴孩子本身的免疫力,醫師能做的都是症狀治療的支持性療法,例如退燒、止咳、打點滴。
      雖然無藥可醫,但家長也不用憂心,因為輕症腸病毒病人的死亡率並不高。感染後,九九.九%以上的病人都會恢復。
衛生署八十七年至九十六年監測資料則顯示,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群體,重症致死率約在一~二五.七%之間。
      重症雖有死亡的風險,但家長不用太過焦慮。黃璟隆說,台灣歷經兩次大規模的腸病毒重症流行,教學級等大型醫院對於重症的醫護處理已相當有經驗。常見的做法是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幫助孩子產生自體免疫能力。或給予呼吸器、葉克膜,提升血氧濃度,協助維持心肺功能的正常。這些支持性療法做得好,能幫孩子以自身的免疫力打敗病毒。

 

Q:感染腸病毒的小孩一定要被隔離、不能出門嗎?

A:腸病毒存活久、傳染力又高,基於防疫考量,醫師一致建議,若孩子感染了腸病毒,不論輕、重症,至少在家隔離七天。
      台灣兒科醫學會的衛教資料指出,腸病毒典型潛伏期為三至六天,病毒在呼吸道可存活一週左右,糞便中則一至兩個月。但以腸病毒71型而言,傳染多發生於發病七天內的急性期。考量病毒於呼吸道存在的時間與潛伏期,病人隔離七天與必要時停課七天,應為可接受的原則。

 

Q:小孩到了幾歲,可以解除腸病毒警報?

A:五歲以下幼童由於免疫力系統仍在發展,屬於腸病毒的高危險群,也是最容易併發重症的族群。而且年齡愈小,重症發生率愈高,衛生署資料顯示,未滿1歲嬰兒重症發生率最高,約千分之零點零三至零點四三,其次為一至五歲幼童,約為千分之零點零零三至零點二三。
      而衛生署針對民國八十七年腸病毒病人監測的資料也顯示,五歲以下兒童佔所有重症病例八八.九%。在死亡病例方面,除民國九十五年無死亡病例外,其餘年份的死亡病例也以五歲以下幼童最多。
      不過,家有五歲以上孩子的家長仍不能掉以輕心。黃璟隆指出,近年的腸病毒重症不乏八至十歲孩子等特定病例,而且常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臟或腦幹,家有十歲以下兒童的家長還是要叮嚀孩子勤洗手,並保持居家環境的清潔。



引用自
親子天下網站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492
 

 

台長: 臺北市私立正義非營利幼兒園
人氣(1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衛生保健 |
此分類下一篇:腸病毒不要來飲食藥膳聯合把關
此分類上一篇:認識腸病毒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