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7-10 12:36:08| 人氣1,1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人】+《中國人》劉德華演唱

推薦 1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Sun Yat-sen 2.jpg

                                        【中國人】

中國人,主要是以「國籍」概念界定,指具有中國國籍的人;另外具有多重含意:以文化以及「地理」的概念界定是指曾經長時間居住於「中國地區」並與中國文化有強烈聯繫的人;以「國族」概念來界定是指屬於中華民族的人。 

「中國」一詞,在過去是指「中央之國」的意思,有職掌中心等多重複合含義,因此過去許多中原王朝會稱呼自己國家為「中國」,治下子民亦有稱自己為「中國人」。

自清朝中葉後自稱中國人的比例已成為壓倒優勢,至晚清制定國籍法,以現代國籍法定義中國人。晚清時期產生「中華民族」的概念,梁啟超提出中國民族主義,涵蓋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主張由各民族融合成單一中華民族,以中國作為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成為中國人。

而中華民國也是以「中華民族」概念命名,如孫文於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中說明仿西方民族國家,將多民族擬成一個民族國家。另有,章太炎提出,是漢民族主義的一部份,希望由漢族建立單一民族國家,稱中國。 

因而現今在國際認定上,「中國」有時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族」這個政治詞彙與「中國人」的定義並非全等,因其是個政治及國族概念,其定義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的立場不同而有所差異。

「中國」最初是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中國人」則是指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定居的人,當時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其他部族都不被視為「中國人」。夏、商、周以後中原王朝的疆域逐漸擴大至長江流域。周代中期由於鄰近部族的強大, 中原人民深感有加強內部團結的必要, 華夏諸邦,諸夏領域的概念,並藉次區別外夷。

根據研究,此時的「中國」這詞指諸夏領域的意思為主。秦朝的統一奠定了中原核心地帶的基礎,並把疆域擴張到珠江流域。秦朝雖然統一諸侯,但時間短暫,大多數諸夏人民還是以滅亡舊地自稱,對諸夏以外的部族則自稱中原人,華夏人,與諸胡相對。漢朝將其統治的地區皆稱為「中國」,歷經兩漢和西晉時期,中原王朝的疆域擴張至西域。

漢朝形成了漢民族,漢朝族群自稱為漢族、漢人,此時也會自稱為中國人,外族則被泛稱為胡人。隋朝文獻在描述百濟各族群時的記錄提及「其人雜有新羅、高麗、倭等,亦有中國人」。

唐朝由於文明昌盛、多國自降或來貢,使得版圖向西和向北擴展,最遠到達中亞、外興安嶺地帶。經歷五代十國的戰亂,北宋的疆域已經大大縮小,此時據有幽雲的遼朝和女真族建立統治中原地區的金朝,均以「中國」自居。後來蒙古人滅金、宋、西夏後,控制漢地、蒙古、西藏以及新疆和西伯利亞部分地區,其後建立元朝,對外以「中國」自居。後因元朝國力衰落,漢族重新恢復統治,明朝建立,明朝時的疆界不及元朝時的疆域。也會以中國人區分域外民族差別,同時元明時期得知國外有稱中國為唐人的異稱,於是也有海外移民自稱唐人。明朝亡於農民起義後,關外滿族建立的清朝逐漸統一中國。

清朝初期,中國疆域再次擴張,並控制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清朝自順治起便強調統治子民皆屬於中國之民傳教士、宮廷畫師蔣友仁奉乾隆帝之命手繪了第二幅高水準的《坤輿全圖》上同樣直接將大清統治地區標名為「中國」。自稱中國人的比例自清中葉後已成為壓倒優勢。清末公布的《大清國籍條例》清楚規定固有中國人與生於中國地方者(疆域)亦屬中國國籍。

中華民族,是一個政治及國族概念,亦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該詞最早在晚清由梁啟超所提出,梁啟超當時的「中華民族」理論的前提是,承認中國境內各歷史-文化群體之間原本存在的差異和多元現象,但同時也樂見其一體化的趨勢。 

晚清時期,面對列強的威脅,中國知識分子出現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其中一部分人將中國的危機歸咎於中國內部「異族」的統治,不滿清廷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岐視政策。這種認知在20世紀初發展成為漢民族主義 ,形成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黨」,而維新派則警告革命派的「排滿」種族革命主張可能導致國家分裂和列強干預的危險。

另外,清末留日滿族和蒙古族人士及清朝官員在「國民」觀念的啟示下,對於中國族群關係「從多元到一體」的認知,影響了中華民國建立後的族群思想與族群政治。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朝出現了最為嚴重的民族矛盾,由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紛紛參與革命,日益威脅著滿清統治權。

為了度過自身低潮的統治時期,清朝統治者與以維新派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之間,取得了透過「變法維新」將君主專制轉化為君主立憲的共識,「五族共和」族群論述被晚清政府接納並且成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將自身定位為合「五族」、「五地」為一體的「中央」政府。與維新派相對立的是頑固派,兩者的實質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

辛亥革命後,主張種族革命的革命派放棄種族復仇主義的主張,接受新成立的中華民族民族國家的立國理論基礎——「中華民族」觀念和「五族共和」政策。中華民國建國後,五族共和與民族融合的口號廣為流傳,更隨著諸多學者的提倡而廣為人知。

當今中華民國學術界主張中華民族是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臺灣原住民及其他民族為組成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憲法定義中國現今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在歷史淵源上,中華民族可追源到漢族的神話炎黃起源,而在現代則包含在中國境內非漢族的少數族群,在某些情況下延伸包括中國境外的華人或未必有中國國籍的海外華人,故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政治詞彙,其定義可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立場不同,在族群內涵及地理範圍上或有差異。 

關於中華民族的概念變遷,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

關於台灣人是否屬於以政治涵義為主的「中國人」存在一定爭議。原因是國共內戰失敗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僅統治臺澎金馬等島嶼。

持「一中一台」、「台灣獨立」等主張的人士認為「臺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擁有「完整」的主權,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政府是「流亡政府」,是「外來政權」,「在台灣實行殖民統治」,因此「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但持「一個中國」、「一中各表」、「一中同表」等主張的人士則認為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反對台獨,認為「台灣人都是中國人」。 

在清朝之前,如果不把澎湖群島算上則歷代中原王朝未曾統治臺灣,而臺灣人的祖籍多數為中國大陸閩南地區及粵東地區,屬於漢族,一般最早在17世紀開始移居台灣,明鄭及清朝統治台灣後,更多漢人移居台灣。從1895年馬關條約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間,日本在台灣實行50年殖民統治,有些在台灣日治時期出生的台灣人認為依據當時台灣人的國籍,自己當時就是日本人,著名的如李登輝、金美齡等人。

由於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地位和中國代表權上的此消彼長,再加上1990年代以來,「中華民國在台灣」和「中華民國是臺灣」等政治論述以及中國大陸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打壓,以及中華民國教育部在教科書上的去中國化,使得愈來愈多的台灣人尤其是年輕人受到了影響。1998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之後,民進黨內的主流派係為求執政也逐漸淡化主張台獨的色彩,轉而強調「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台灣的前途」。 

2009年《遠見雜誌》民調結果,在可複數選擇認同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者佔46%,「華人」或「中華民族」則佔超過70%。 

2013年3月《遠見雜誌》 民調的結果顯示:民眾認為自己是(可以複選)台灣人:97%;中華民族:78%;亞洲人:75%;華人:69%;中國人:43%。

2013年10月,TVBS民調中心所做的一份調查中,若臺灣人、中國人二選一,高達78%民眾自認是台灣人,只有13%認為是中國人。若可選擇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55%民眾表示是台灣人,38%認為兩者皆是,只有3%自認是中國人而非台灣人。

2015年,羅志祥、黃安等台灣藝人,在中國大陸公開稱自己為中國人而遭到台灣網友砲轟。 

2016年3月,《聯合報》民調結果,自認為台灣人的民眾高達73%,11%自認是中國人,10%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1%認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

2017年6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關於身分認同趨勢的長期民調,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者有56%,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有36.6%,是中國人而非臺灣人者有3.8%,無意見的有3.6%。  

2018年1月,在傾向獨立的總統及政黨執政一年多後,天下雜誌調查統計發現,台灣人認同有下滑趨勢(56.4%),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雙重認同則上升到近年新高(34.1%)。 

此外,台灣藝術界從藝藝人的也是有自稱「中國人」的認同。例如:劉家昌、鳳飛飛、鄧麗君、張雨生、周杰倫、吳宗憲、羅志祥等人。他們對「中國人」的自我認同,有的是出於中華民國的國籍(即使國際上少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有的則是跳脫政治純粹出於認同「華人」的民族、文化。

幾乎每隔一陣子,就會有人出來做台灣人對中國的認同感的相關調查。在台灣人、中國人(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和香港人相處的環境中,常常也有中國人會問:「為什麼台灣人/香港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甚至有的中國人聽到台灣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時候,還以「痛心」來形容。 

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之前,要先確定定義。所以首先應該要先了解:中國的定義是什麼?而這個定義其實可以分為兩個:一個是「文化上的中國」,另一個是「國籍上的中國」。 

如果把中國當成一種地理文化,或是文明,就是所謂文化上的中國。這種定義下的中國,就等同於像歐洲這樣的名詞。你可以說法國人、英國人是歐洲人,他們也會認同;但你不會說英國人是法國人。在這個定義下,所謂「文化上的中國人」,也就是放春假,清明掃墓,過端午和中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軸過生活的人們。也稱為華人、或是中華民族。 

如果把中國當成一個國家,就是國籍上的中國。由於台灣和中國曾經在一個中國定義上發生歧意,因此這個中國的概念其實變化了不少。在台灣以前的蔣介石時代,中國是指中華民國,但後來台灣和中國逐步有了接觸以後,由於中國時常強烈表達「一個中國」的概念,大部份台灣人會逐漸認為這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國籍上的中國人,也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了。 

在文化上,大部分的台灣漢族及大部分的香港人相信都是中國人。但是在國籍上,台灣人和香港人不領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因此不是中國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唐朝的李白究竟是不是中國人呢?照理來說,李白過著中國文化的生活,因此文化上他是中國人。然而在國籍上,他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因此不是中國人。他是唐朝這個國家的國民。 

許多中國人把文化上的中國人和國籍上的中國人混淆,結果說出各種奇怪的話:「台灣人過中國人的生活,為什麼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有的中國人還會說:「如果你們不當中國人,就把中國文化還給我們!」、「你們也是中國人,為什麼不想和中國統一?」。這些話就把這兩種定義混淆了。同樣的,台灣有些民調,如上次台灣競爭力論壇公布的「台灣民眾國族認同」民調,也把這兩種定義的中國人混淆:「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者,主因是認為具有同樣的血緣、文化或教育養成」,這句話中的中國人是文化上的中國人。「覺得不是中國人者,主要認為台灣人就是台灣人」這邊的中國人指的是國籍上的中國人。 

可怕的是,中國人的定義含糊,因此很多人就著自己的方便,取對自己有利的定義來使用。許多的中國人拿著「中國」含糊的定義,以文化上的理由合理化政治上統治對方的行為。面對那些不認同他們的人,則指責他們是「漢奸"。「中國人」這3個字無疑被很多中國人濫用來強迫那些不想接受他們統治的人接受他們的統治,強迫那些不認同他們的人接受他們的觀點。更多的時候,在「我們都是中國人」之後,往往都是「所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所以四川地震香港要捐款援助」,換句話說就是「你的東西我也有份」。

「中國人」成為許多中國人或中國政府拿來吃豆腐的工具。在這種行為上,中國政府更加誇張。中國政府只具有代表國籍上的中國發言的權力,但中國政府卻往往常徑自代表整個中華民族進行發言,把任何反對中國政府的行為都打成「反民族」。也因此,面對這種「大家都是中國人所以要怎樣怎樣」的論點,許多人自然心生反感。面對這種說法,自然而然就會說出「我不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之類的話。「中國」兩字的用途,不該是拿來到處討好處、用來威迫別人接受不想要的主人,或者被一群官無緣無故去代表自己的意見。 

這種心態其實正凸顯了中國歷史觀的問題。中國的歷史基本上是從漢民族及統治者的角度撰寫而成。面對和漢族不同的民族,如匈奴、蒙古等其他民族,基本上著墨甚少。學習中國的歷史無法理解其他民族遇到的困境及生活方式,反而因為其中鼓吹的忠君愛國思想,形塑了中國人扭曲的民族觀及愛國觀。加上漢族幾乎佔了中國土地上民族的絕大部分,因此大部分的中國人在生活中難以接觸到不同文化的人群。因此許多中國人對於生活方式不同、文化不同的人群難以理解、包容或是尊重。以這種心態去治理或和那些不同文化的人相處,就成了殖民主義,以粗暴的方式將自己的價值觀套到別人的頭上,並且強迫對方遵守。 

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台灣人和香港人不願意接受中國的統治的原因了。中國政府無論在施政或是對外政策上,常常以殖民主義的心態仗勢欺人,當然難以得到台灣人和香港人的認同。有句話說的很好:「中國人怎麼看北韓的,台灣和香港就是這樣看中國的」。如果中國人不希望自己給北韓政府管,那麼當然台灣人也不想給中國政府管。反而如果今天台灣政府可以換成其他先進國家的政府,我想很多人都會舉雙手贊成。身為文化上的中國人,沒有必要把國籍也統一為中國人。更何況,大多數人更重視政府可以給人民多少利益,而非虛無的國籍認同。 

下次如果有人問上「你是不是中國人」的時候,我想台灣人可以考慮這樣回答:「文化上我是中國人,但是國籍上我不是。」

裴蘅之在《影響中國歷史的名人100人》一書中列出了: 

1.先秦時期的老子、管仲、孔子、魯班、孫武、墨翟、扁鵲、商鞅、屈原、李冰、孟子、莊子、荀子、韓非

2.秦漢時期的李斯、贏政、陳勝、劉邦、張良、韓信、項羽、董仲舒、張騫、劉徹、司馬遷、劉向、王充、班固、張道陵、張衡、蔡倫、華佗、張仲景

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鍾繇、張角、曹操、諸葛亮、劉徽、曹丕、王羲之、陶淵明、祖沖之、范縝、劉勰、酈道元、元宏、賈思勰

4.隋唐時期的孫思邈、楊堅、李世民、玄奘、松贊干布、武則天、慧能、吳道子、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黃巢

5.宋元時期的趙匡胤、范仲淹、畢昇、歐陽修、王安石、沈括、蘇軾、趙估、方臘、朱熹、成吉思汗、忽必烈、關漢卿、郭守敬、黃道婆、趙孟頫、包拯

6.明清時期的朱元璋、宗喀巴、朱棣、鄭和、王守仁、李時珍、張居正、湯顯祖、努爾哈赤、徐光啟、袁崇煥、徐霞客、李自成、黃宗羲、方以智、多爾袞、顧炎武、王夫之、鄭成功、玄燁、鄭燮、弘曆、紀昀、曹雪芹等人。

另外,也有一些知名人士在中國歷史上口碑不佳,如秦相趙高、宋相秦檜、宋朝高俅、清朝和珅等。中國還有很多知名人士的並稱,如秦淮八艷、宋氏三姐妹、唐宋八大家、楷書四大家等。時代百大人物中有胡錦濤、習近平等人多次入選,此外還有其他入選華人。

       

《中國人》是一首由香港歌手劉德華演唱的歌曲。本曲收錄於1997年大碟《愛如此神奇》,亦曾經推出過一張單曲。由於本曲宣揚了愛國精神,劉德華曾於很多國家級的演出中獻唱,包括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文藝晚會》、《香港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文藝晚會》、2010年《抗旱救災、我們在行動》大型公益晚會等。此曲亦是中國星製作的電視劇《千秋英列傳》(又名《路客也刀客》)主題曲、東森電視《烽火中國》主題曲。而謝霆鋒曾經翻唱過這首歌曲。2014年,胡琳重新翻唱這首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的獻禮歌曲。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vWV3KLG76E

                                《中國人》劉德華演唱

                           東森電視台「烽火中國」主題曲

                作詞:李安修 作曲:陳耀川 編曲:塗惠元/江港生 

      五千年的風和雨啊 藏了多少夢 黃色的臉黑色的眼 不變是笑容

         八千里山川河嶽 像是一首歌 不論你來自何方 將去向何處 

               一樣的淚 一樣的痛 曾經的苦難 我們留在心中

                        一樣的血 一樣的種 未來還有夢 

                  我們一起開拓 手牽著手不分你我 昂首向前走 

                             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