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7-01 09:51:00| 人氣7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是谁”?從唯心、唯物主義來解讀分析】

推薦 1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是谁”?從唯心、唯物主義來解讀分析】

“我是誰”是哲學史上的三大問題之一,因為這一簡短而深刻的發問,產生了無數的哲學家,也困惑了無數哲學家。關於“我是誰”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差異、我國古代哲學和西方哲學間的差異這兩個方面進行綜合對比探討。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時空是運動形式,運動是有規律的,這個觀點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看重看待問題相對客觀;但是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是意識的,意識決定物質,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看待問題相對主觀,缺乏客觀的實踐論證坐標。

*  

 一 唯物主義下的“我” 

因為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物質的,所以對“我”的解釋更加偏向於生物學上的意義,唯物主義認為,我是客觀存在於生物界的一個真實個體,是人類的一員。要探討“我是誰”,必然地了解“我從哪裡來”。 

學界普遍認為,人是從猿猴進化而來,往前再追溯,可以到宇宙大爆炸和物種的起源,生物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想必大家都在生物課程上學習過,在此便不多做贅述。在唯物主義的範疇裡,我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個體,不因意識的改變而改變,但是這個生命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外界條件的改變而產生一定的變化,如生老病死。 

上面是基於現代哲學和科學體係而產生的對於“我是誰”這個命題的解讀分析,那麼在古代時,我國人民是如何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呢?大家熟知的是,在我國文化體系中,有女媧造人的傳說,傳說人是女媧用泥捏出來的。雖然沒有切實的理論和事實依據,但是這也是遠古時期先民們對於人類起源的一種樸素認知。根據這種認知我們可以推斷,“我”是客觀存在的,是自然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人們僅僅探討了人作為生命體的客觀事實,但是人是有思想的,不能簡單地去定義劃分,人產生了思想,思想也反過來支配人的行動,而在唯物主義的框架內,物質決定意識,即“我”這個生命體決定“我”的意識,事實究竟如何,到目前也無統一的論斷,但是我們可以很明顯感受到的是,物質意義上的人很容易受到意識意義上的人的支配,例如人們對身份的認同會促使其做出特殊的行為。

 由此可見,“我”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可以產生意識,可以有特定的思維,但是“我”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存在,這種意識會促使我們去做出改變,正如人永遠無法踏入同一條河流一樣,不同時空內也永遠不會有同樣的“我”。

*   

二 唯心主義下的“我” 

在唯心主義的範疇內,“我”是因為意識而存在。大家最熟知的應該是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當“我”進行思考的時候,肯定會有一個執行思考這個活動的主體存在,這個主體是思維著的我,不容懷疑。與大哲學家笛卡爾主張“我思,故我在”不同的是,康德倡導自主意識,沙特更是提出人生取決於自我選擇,這是西方學者對於“我”的思考和解釋。 

在我國的文化體系中,儒釋道佔據主要地位,如家學說倡導“吾日三省吾身”,倡導物我與一;道家則宣城返璞歸真和我與道同,認為人是由炁構成,且道家有修真一說,講究修煉神氣;佛教則宣揚物我皆空,明心見性,識得自我便可成佛。三個派別雖然略有不同,但在對於“我”的認知是大致一樣的。 

無論是哪種文化體系下的觀點,都在過分強調意識的主導地位,承認意識決定物質,因為意識上的我,才有了物質上的我。,如果思想和意識不復存在,那麼“我”是沒有辦法被證實的,但是此種觀點存在一個嚴重的缺陷,就是忽略了自然界真實存在的生命體,“我”無論是作為人還是其他生命體,都是客觀存在於宇宙中,雖渺小卻不可以忽略。

如果說我是意識的產物,那麼意識又由何而來,若是認同意識是“我”思考的產物,那麼就變成了唯物主義,所以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即使不探討意識的由來,那麼如果意識不存在是否“我”就不存在了呢?如果回答是,那麼人死後這個人還存在嗎,他的意識不在了,但是身體還客觀的存在著,這是客觀存在的實事,無可辯駁,因為其他人的存在可以證明這個實事的存在。所以意識可以證明我的存在,卻無法複製一個我出來。

*  

三 結語 

如果把我認為是物質的,那麼身體不停的變化之後,我也早已不是原來的我,如果把自我認為是連續的意識和感覺,那我暫時放空自己,或者進入睡眠狀態後,甚至說進入昏迷狀態之後,暫時沒有了意識的我還存在嗎,當重新清醒進入感知狀態後,我是否也已經跟原來的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如果沒有客觀存在於世間的物質的我,那麼意識由何而來,如果意識不復存在,那麼物質的我又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被證實我的存在性。這是一個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永遠也找不到正確答案,因為兩方相爭之下,誰也無法說服對方,任何一種觀點都存在致命的缺陷。   

人具有存在的矛盾二重性,存在著精神意識和物質的對立統一,這種矛盾的二重性迫使人們將在自身象意識中發生的那樣,在精神上將自身一分為二,並且在實踐活動中,在現實生活當中將自己一分為二,並且在她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所以決定了人會僅僅滿足於物質上的自在的存在方式,也會有追求精神生活的自覺存在。 

在人的認知實踐活動過程當中,我們在不停地向自己發問“我是誰”,這種彼此之間的發問和對自身的發問產生了哲學,由此便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我是物質,一種認為我是意識,兩種觀點相互對立卻又相互補充,對我“我是誰”這個問題有了最全面的解讀,也正是這種辯證和反思,推動了人類世界的發展。 

作為哲學史上的三大難題之一,“我是誰”這個問題應該會一直存在下去,並且永遠沒有定論,但正是這樣的辯證和思考,會促使人不僅期望完成物質上的積累,也會追求精神上的實現,在實現人的自我超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台長: 幻羽
人氣(763) | 回應(0)| 推薦 (1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認識真正的自己】政大心理系-*錢玉芬*講師
此分類上一篇:*我是誰?* 作者-釋達觀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