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伊斯蘭教的齋戒月(Ramadan),各處聖地卻人煙稀罕,禮拜場所人去樓空,既沒有喧囂熱鬧的朝聖大隊,也沒有沸騰歡欣的夜間聚食。
☆☆ 在疫情下的《可蘭經》裡真主伊斯蘭教之依歸 ☆☆
2020-05-21 22:30
對於全球接近20億穆斯林來說,2020年「封城下的齋戒月」屬史無前例。不過,醫院卻是另一番景象,醫護人員都在苦戰,威脅着他們的除了病毒,還有保守文化、禁聲的壓力,甚至暴力威脅。
巴基斯坦目前錄得逾40,100宗確診個案,逾870人死亡(至5月17日)。當地醫療資源匱乏,前線醫護的個人防護裝備嚴重短缺,加上針對清真寺、禮拜等禁令未能妥善執行,令疫情雪上加霜。
巴國醫護人員的防護裝備不足,而且社會地位亦不高,過往還不時發生醫護人員受到病人及家屬攻擊的事件,情況如中國內地的「醫鬧」現象。上月初,西部城市奎達(Quetta)有醫護人員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未有為前線醫護提供足夠的防護物資,結果與到場鎮壓的警察發生衝突,有示威醫護聲稱被虐打,最終至少有30人被警方拘捕。
「我們每天都遇上無數挑戰,但最大挑戰還是隨疫症而來的污名化。」來自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Lahore)的醫生Rizwan Saigol被派到當地隔離中心擔任副院長,負責調配新冠肺炎患者的診治工作。
伊朗的疫情,令中東地區的防疫出現致命缺口。(AP)
早在疫情爆發之初,各海灣國家已展開防疫措施,沙特在2月宣布停飛中國來回沙特的直航航班,並暫停麥加與麥地那兩大聖城的朝聖活動,關閉清真寺。3月中,阿聯酋宣布全國九個機場停運客運航線兩星期,並禁止旅客經阿聯酋轉機。 雖然措施相對果斷,不過,海灣國家的外籍勞工眾多,又是亞歐地區交流的主要中轉站,所以疫情仍在中東地區擴散開來。
伊朗的封鎖措施來得太遲,以至疫情在短短數周擴散全境。目前累計確診數目為全球第十,僅次於排第九的另一個伊斯蘭國家土耳其。但當地醫護人員質疑官方數字的真確性,認為政府與宗教領袖有隱瞞疫情之嫌。
2020年5月7日,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满月。當時當地疫情正處於嚴峻高峰。(Reuters) 長期受到西方制裁及禁運的伊朗,醫療物資嚴重短缺,儘管醫護人員在國內被捧成萬民愛戴的英雄,處境卻苦不堪言。美聯社駐開羅記者早前採訪了三十多位伊朗的醫護人員,有些人需要清洗自己的罩袍、以焗爐來消毒口罩,或者以超巿膠袋包裹身體作保護衣,但不少同袍在欠缺保護裝備下染疫身亡。而且醫護都不願以真名接受採訪,怕遭到追究。伊斯法罕(Isfahan)一名年輕醫生向美國之音形容,「我們正迅速邁向一場災難」。
伊朗德黑蘭一間清真寺內,有專責人員在寺內消毒。(AP)
Sara亦承認在疫情爆發初期,醫護人員嚴重缺乏防護裝備。有時候,甚至連她自己也找不到足夠的酒精。 「我們沒有特別防護衣物保護。醫院只能夠每六個小時提供一個普通口罩,手套的數量也不夠分配。」Sara說。 在馬什哈德(Mashhad)醫院新冠肺炎重症病房工作的護士Zahra(化名)受訪時亦表示,不能透露太多醫院內部情況,只說疫情初期保護裝備非常不足,醫護既不懂分辨新冠患者,亦沒有程序可循。「我只希望疫情盡快結束,這是一場真正的惡夢,作為醫護人員,我害怕染到病毒,再傳給家人朋友。」
到禁寺朝覲的朝覲者。
穆斯林(阿拉伯語:مسلم),即信仰伊斯蘭教者,也是伊斯蘭信徒的自稱。「穆斯林」一詞音譯自阿拉伯語「مسلم」,其原意為「順從(信仰)者」、「實現和平者」。
沙烏地阿拉伯的穆斯林 什葉派穆斯林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當代發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信仰唯一真神,屬亞伯拉罕系一神教。2015年,全世界大約有18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的很多國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伊斯蘭教在中國有包括回族、維吾爾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1700多萬人口,該十個民族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
伊斯蘭教(阿拉伯語:الإسلام, al-’islām)又稱回教、清真教、天方教,是以《可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阿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為造物主所差遣的最後一位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這一名稱來自《可蘭經》,源自閃語字根S-L-M,意為「順從(造物主)」;實際上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實現和平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阿拉,並認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順從阿拉;伊斯蘭教認為阿拉在人類歷史長河派遣了眾多先知給全人類,歷代各個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可蘭經》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禮、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蘭教還擁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該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著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鄂圖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素尼派)(75%-90%)及什葉派(10%-20%)兩大伊斯蘭教派,另外兩派中均有人同時信仰伊斯蘭神秘主義。伊斯蘭教是中東、中亞、東南亞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國、德國、中國西北部、俄羅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
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興建的圓頂清真寺在第二次穆斯林內戰期間完工
「伊斯蘭」是一個動名詞,出自三字母的字根「s-l-m」,源自阿拉伯語動詞「Aslama」,意指「接納、服從、順從」。伊斯蘭的意思是接納和順從真主的命令或意志,而穆斯林是同一個動詞形式的分詞,意思是「順從者」、「臣服者」,用以指稱伊斯蘭教的信徒,因為信徒實踐信仰方式包括行善、禮拜和遵從神的指示。在《可蘭經》裡,伊斯蘭一詞有時帶有獨特的言外之意。在一些經文當中,這個詞語帶出了冥冥中自有主宰的意思:「真主欲使誰遵循正道,就使誰的心胸為伊斯蘭而敞開;……」
有一些經文則將伊斯蘭指稱這個宗教:「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為你們的宗教。」另一些經文則形容伊斯蘭所指的接納和順從的意思,是真心誠意的歸依真主,而不僅是口頭上的承諾。在加百列聖訓裡,伊斯蘭是伊斯蘭教三大要素的其中一個,另外兩個是伊瑪尼(正信)及伊赫桑(卓越),這裡的伊斯蘭在神學上就是認主學,從歷史上認定穆罕默德是神的使者,並在教義上要求穆斯林奉行五個基本支柱的功修。
伊斯蘭教的神和阿拉 伊斯蘭教的基本神學觀念是認主學,即是伊斯蘭教的一神論。真主在阿拉伯語裡稱作阿拉,大部分學者都相信那是「al-ʾilāh」(神)的簡化字,又有人將之追溯到阿拉姆語「Alāhā」。五功之一的認主學在清真言裡有述,宣稱除了阿拉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主宰,穆罕默德是阿拉的最後使者,《可蘭經》裡斷定了他的獨一性:「除真主外,假若天地間還有許多神明,那麼,天地必定破壞了……」。
《可蘭經》又把真主描述為:「他是真主,是獨一的主;真主是萬物所仰賴的;他沒有生產,也沒有被生產;沒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敵。」穆斯林堅信,真主不僅僅是某個民族的主,而是全人類的主,全世界的主,甚至是眾世界的養主,普慈特慈的主。他們又認為真主所造之物是受他的支配,生命的意義是為了崇拜他。
伊斯蘭教的信仰是嚴格的一位論,真主阿拉是唯一真神,穆斯林相信耶穌跟歷代先聖先賢一樣,只是一位先知,耶穌可以說是一位偉人,但本來就只是一位凡夫俗子(即耶穌從頭到尾都自稱的「人子」),而不是神,也不是上帝之子,充其量可以稱為上帝使者,因此他們不認同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教義,認為那是多神論。
18億穆斯林齋戒月開跑
預定,又稱前定,根據遜尼派對「前定」的信條,真主已預定所有事物。《可蘭經》的經文也有說明,如:「我們只遇到真主所註定的勝敗,是我們的保佑者……」穆斯林認為世上發生的所有善或惡的事物都是早已預定的,真主不容許的事物便不會發生,他把每個人已發生的事和即將發生的事都寫在一塊被嚴加保護的板子上。據穆斯林神學家所述,人類的所作所為都不是自主的,而是真主的意志,但人類必須當作是自己的意志,並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大部分什葉派都不同意前定的說法。
伊斯蘭教中的天使 對天使的看法在伊斯蘭教的宗教信仰裡至關重要,天使的阿拉伯語「馬拉克」(阿拉伯語:ملك malak)意指使者,與希伯來語「馬拉克赫」(malʾákh)及希臘語「安基盧斯」(angelos)相等。據《可蘭經》所說,天使沒有自由意志,有別於人類,他們是完全服從真主的。天使的職責包括轉達真主的啓示、讚美真主、記下每個人的行為以及在人們去世時取去他們的魂魄。《可蘭經》裡是這樣描述天使的:「每個天神具有兩翼,或三翼,或四翼。他(神)在創造中增加他所欲增加的……」
由於伊斯蘭教不接受把無形的事物形象化,因此伊斯蘭藝術一般來說都避免用圖畫描繪天使。穆斯林相信天使是不能被肉眼所見,穆罕默德等先知都只是通過精神上的接觸從天使那裡獲得啟示。他們不相信天上的事物能夠用形像來表示,因此在西方藝術當中可以找到的天使圖像從而形成對天使外觀的觀念在伊斯蘭教裡並不存在。
《可蘭經》大部分穆斯林相信伊斯蘭教的聖書是真主向先知口授並被紀錄下來的典籍。穆斯林認為真主在以前啟示並紀錄在討拉特(妥拉)及引支勒(福音書)的部分內容遭到扭曲,混入了作者的言語。《可蘭經》被穆斯林視為是真主的原話,並且是真主最後的啟示,被廣泛認為是阿拉伯語最出色的文學作品。
穆斯林相信《可蘭經》的經文是真主在公元610年開始透過天使加百列向穆罕默德作出的啟示,直至穆罕默德在632年6月8日逝世為止。在穆罕默德在世的時候,所有啟示都通過他的同伴(薩哈巴)傳承下來,但主要的傳承方式是背誦。
《可蘭經》分為114個蘇拉(章),共有6236節阿亞(節)。年代較早(麥加時期)的一些蘇拉主要論及倫理及宗教話題,較後期(麥地那時期)的蘇拉則主要討論與穆斯林社會相關的社會及道德事項。《可蘭經》較為側重在道德方面給予指引,而不是法律指示,它被視為是「伊斯蘭教原則及價值的原始資料」。穆斯林法學家會在詮釋《可蘭經》的時候參考聖訓或穆罕默德的生平紀錄作為補充。對《可蘭經》的詮釋被稱為塔夫細爾。
「古蘭」一詞解作朗讀,穆斯林所指的《可蘭經》,是指阿拉伯語的原版,而不是它的複印品及譯本。對於穆斯林來說,阿拉伯語原文的可蘭經才是完美的,因為它是啟示的原文,譯文會因語言、時代不同及誤譯而造成缺失,譯本只會被視為是《可蘭經》的註釋。
伊斯蘭教的先知
穆斯林認為伊斯蘭教的先知(阿拉伯語:أنۢبياء anbiyāʾ )是被真主挑選成為他的信使的人物。根據《可蘭經》,真主指示先知把「真主的意志」傳達給各國民眾。雖然有一些先知可以創造奇蹟以證明他們的身份,但穆斯林相信他們是凡人,而不是神明。伊斯蘭教神學指出,所有真主的先知都宣揚伊斯蘭教的信息,讓人們順從真主的意志。《可蘭經》提及許多被認為是伊斯蘭教先知的人物,包括亞當、努哈、亞伯拉罕、摩西,爾撒(即耶穌)等。伊斯蘭教也認同耶穌的存在,只是不相信他是神或者神的兒子——穆斯林們相信他只是一位很偉大的先知。
穆斯林相信真主指派的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帶有真主訊息的先知(眾先知的封印),向人類傳達載於《可蘭經》當中完美無暇的最後訓示。在伊斯蘭教裡,穆罕默德生平的「基準」範例稱為遜奈(字面上解作「行走的道路」)。這些事跡被保存下來成為傳說,稱為聖訓,詳細敘述他的言語、行為及個人特徵。庫德西聖訓是其中一種聖訓,是穆罕默德用自己的言語複述真主的說話,而《可蘭經》則被認為是真主的原話。古典穆斯林法學家沙斐儀強調遜奈在伊斯蘭教法裡的重要性,把遜奈視為僅次於《可蘭經》的法律來源。
伊斯蘭教末世論 對於穆斯林來說,審判日(阿拉伯語:يوم القيامة Yawm al-Qiyāmah)的信條亦十分重要。他們認為真主已經預定了審判日的時間,是人類不能預知的。審判日的審判及大災難也在《可蘭經》及聖訓裡被描述出來,伊斯蘭學者的詮釋亦有所提及。與前伊斯蘭阿拉伯國家時期人們對死亡的認知不同,《可蘭經》強調了死者復活,說明人類被聚集起來之後,亡者便會復活,以真主的審判作終。
穆斯林相信所有人類會在審判日接受審判,以決定他們的歸宿,善功重的進天園,罪惡重的入火獄。《可蘭經》在地震章裡把末日審判描述為「以便他們得見自己行為的報應,行一個小螞蟻重的善事者,將見其善報;作一個小螞蟻重的惡事者,將見其惡報」。《可蘭經》列出一些會使一個人被打下火獄的罪行,如至死不信、高利盤剝及犯姦淫等。不過,《可蘭經》明確地指出真誠悔過的人可以獲得真主的赦免。
施捨、禮拜、愛護動物等善行可以得到進入天園的回報。穆斯林視天園為極樂世界,《可蘭經》有提及天園的特徵及身處其中者實在所得的喜事。有伊斯蘭教的神秘學說認為天園的喜事是指精神上的快樂。《可蘭經》裡有時會把審判日稱為「報應日」(阿拉伯語:يوم الدين Yawm ad-Dīn)、「復活時刻」(阿拉伯語:الساعة as-sāʿah)及「大難」(阿拉伯語:القارعة al-Qāriʿah)。
五功 - 是伊斯蘭教的五項基本習俗,被認為是所有穆斯林都需要遵行的義務。《可蘭經》指出五功是穆斯林崇拜真主及履行宗教信仰的準則和證明,分別是作證詞(清真言)、日常禮拜(薩拉特)、施捨(天課)、齋戒月齋戒及在身體及財政條件許可之下於有生之年至少有一次到麥加朝覲。什葉派及遜尼派都同意這五個項目就是五功。
清真言 - 是伊斯蘭教的基本信條,是以宣誓的具體聲明:「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在念「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時須右手伸出食指比出1的手勢,代表「認主獨一」;念「穆罕默德,是主使者。」時,食指收回握拳。前半部分表示聲明者承認真主是唯一敬拜的神,這亦意味著聲明者跟從真主在《可蘭經》所作的啟示和律例。後半部分表示他們崇拜的真主是通過先知穆罕默德接觸他們。穆斯林在奉行五個教規規訂的禮拜時都會誦讀清真言,以示他們服從真主的意志,一些非穆斯林要改信伊斯蘭教也要吟誦清真言,在此後被正式視為穆斯林。清真言經常都出現在書法作品、清真寺的牆上、公眾場所及穆斯林的家裡,用以提醒穆斯林要崇拜獨一的真主。
穆斯林每天必須禮拜五次,伊斯蘭教的禮拜稱為薩拉赫或薩拉特(阿拉伯語:صلاة Ṣalāh Ṣalāt)。每次禮拜都面向麥加的克爾白進行。薩拉赫的意義是要專心致志予真主,被視為與真主的私人溝通,以表達感謝及崇拜之意。薩拉赫是必須履行的,但可視乎情況而彈性處理,如老人、病人、軍人、旅宿者、孕婦、殘障人士等,可以減免禮拜次數。在許多穆斯林國家,當地的清真寺會在適時公開播音喚禮。禱文以阿拉伯語誦讀,由《古蘭經》的經文及讚美真主的用語組成。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禮拜場所,穆斯林經常都用阿拉伯語「馬斯吉德」來指稱清真寺。漢語的清真寺是指所有用於伊斯蘭教禮拜活動的建築物,但在阿拉伯語裡,私人的小型清真寺與公眾的大型清真寺有不同的名稱。雖然清真寺的主要用途是用作禮拜場所,但它亦是穆斯林社群聚會及學習的地方,麥地那的先知寺曾經是貧苦人士的庇護所。最早的一些清真寺沒有叫拜樓,於是派人在其他地方召喚穆斯林前來禮拜,大部分現代清真寺都有叫拜樓及穹頂構造。
施捨 - 天課(阿拉伯語:زكاة Zakāt)有「淨化」的意思,是指財政上有能力的穆斯林把累積的財富撥出一部分捐獻給貧困及有需要的人士。《可蘭經》指明這些捐獻僅給予「貧窮者、赤貧者、管理賑款者、心被團結者、無力贖身者、不能還債者、為主道工作者、途中窮困者」。這是一種宗教義務,不是自願性質的善舉,富人被認為是虧欠有需要者,因為他們的財富被視為是「真主託付的贈款」。據保守估計,穆斯林每年捐獻的天課總額是全球人道援助金的15倍。非貧困者每年需要捐獻的天課是資產的2.5%。《可蘭經》及聖訓又呼籲穆斯林自願作出更多的捐獻,這種自願性質的捐獻稱為薩達卡。
伊斯蘭教的齋戒(阿拉伯語:صوم ṣawm)要求穆斯林在賴買丹月(伊斯蘭曆的第九個月)的黎明至黃昏期間不吃不喝及避免性交,他們會在這段時期前往清真寺進行額外的禮拜。在賴買丹月結束的當晚,穆斯林會舉辦盛大的慶典。齋戒的用意是追求靠近真主的感覺,穆斯林在賴買丹月須對真主懷著感恩及依靠之心,以彌補他們過去所犯的過失,關注有需要的人。伊斯蘭教認為齋戒可以磨練穆斯林的道德品格,抵抗及遠離任何形式的罪惡。對於一些會造成過度負擔的人來說,齋戒不是必須的,也容許根據情況作彈性的處理,未能在賴買丹月恪守齋戒的人須盡快彌補。除了賴買丹月必須恪守的齋戒,穆斯林亦可在其他時間進行齋戒,以調整心態及銘記對真主的信仰。
朝覲(阿拉伯語:حج ḥajj)是在伊斯蘭曆都爾黑哲月(伊斯蘭曆第十二個月)在麥加進行的宗教活動。任何體格健全有能力的穆斯林在一生裡至少須到麥加朝覲一次。當朝覲者進入麥加十公里範圍內時,朝覲者必須穿著受戒服裝。朝覲儀式包括在米納及阿拉法特宿夜進行禮拜,接著追溯亞伯拉罕的足跡在穆茲達里法宿夜之後轉至賈馬拉特,象徵式地向魔鬼投石,重覆亞伯拉罕做過的動作。朝覲者接著到麥加圍繞克爾白步行七圈,穆斯林相信克爾白是亞伯拉罕建造的禮拜場所。最後,朝覲者要在薩法山與麥爾沃山之間來回奔走七次,體驗亞伯拉罕的妻子夏甲為她的兒子伊斯梅爾尋找食水的考驗。曾經去過朝覲的男穆斯林稱為哈吉,女穆斯林稱為哈佳,在穆斯林世界裡倍受尊重。
對伊斯蘭教的批判 對伊斯蘭教的批評在這個宗教成形的時候已經出現。早期的書面批判來自9世紀之前的基督徒,他們以神學的角度批判穆斯林及先知穆罕默德,例如指他們不承認耶穌的神性,因此他們並不是崇拜真正的上帝。許多人把伊斯蘭教視為基督教的異端,如基督教神學家大馬士革的聖約翰。聖約翰指《可蘭經》的內容並不合理,認為穆罕默德聲稱聽到天使加百列的聲音是瘋狂和一派胡言,他又質疑伊斯蘭教在婚姻、財產等事務上都要求證人的作證,但在信仰及經文的論證上卻沒有這種要求。拜占庭的尼基塔斯不相信《可蘭經》是神授啟示,並指責伊斯蘭教合理化殺害多神教教徒的行為。後來的腓力·墨蘭頓直指穆罕默德是敵基督,馬丁·路德形容穆斯林深信「《可蘭經》的謊話連篇」,卡爾·巴特更放言稱「穆罕默德的真主無異於其他的偶像崇拜」。
除了基督教,其他宗教也對伊斯蘭教提出了質疑。猶太哲學家伊本·卡姆那認為《可蘭經》是參考了猶太教的文獻,並指《可蘭經》的經文未能準確傳達《妥拉》的訊息。另一位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詳細研究過伊斯蘭教義學,對其中的一些假定和結論不表認同,並用「令人憎惡」來形容。印度教社團雅利安社視伊斯蘭教為威脅,他們出版的刊物不乏批評伊斯蘭教的內容,包括揶揄穆罕默德的多情及嘲諷伊斯蘭教的聖戰。
根據伊斯蘭教法而形成的政治制度及社會準則亦受到批評。由於由烏理瑪形成的教士階層壟斷了對伊斯蘭教法的解釋權,任何提出與已有做法有異或有違共識的行為會被視為是「比德阿」(標奇立異)或異端學說,烏理瑪重大而持續的影響力被視是穆斯林文化發展緩慢及沒有形成批判性思維的一個主因。教法又被指難容異教徒、提倡暴力、對婦女不公及接納奴隸制,法律學者安·伊麗莎白·邁耶指「伊斯蘭文明沒有形成有利於保護個人權利和自由的環境」,歷史學家伯納德·劉易斯亦指伊斯蘭教的文獻來源及歷史發展在本質上不利於民主、自由等概念的形成。
伊斯蘭恐怖主義引發的暴力事件及恐怖襲擊導致伊斯蘭恐懼症的彌漫。伊斯蘭教被媒體描繪成是一種僵化、野蠻和落後的宗教,穆斯林受到敵視及被懷疑是恐怖分子,被人們定性為侵略性強,特別是在九一一襲擊事件後。大批穆斯林移民湧到歐洲使許多極右翼政黨以反穆斯林的立場作為選戰策略,法國的國民陣線認為法國正在面對穆斯林的「入侵」及伊斯蘭教的「宗教殖民」,義大利北方聯盟的領導人也稱穆斯林的真正目的是實現「對西方的文化殖民」,並揚言要抵抗「伊斯蘭教的入侵」及捍衛義大利的「天主教特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