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5-17 23:32:37| 人氣7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修菩薩行 ~ 證悟】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修菩薩行 ~ 證悟

證果、證等或證得(梵語:abhisaṃbuddha,或adhigama)簡稱證,佛教術語,為證量之一種,指依照佛法,悟入涅槃,並證得果位成就。稱為證悟(梵語:abhisaṃbuddha-bodhi,義為證得菩提)者,是指證得最高果位。 

證悟和開悟的區別在於開悟不一定證果,證悟是開悟並證果。對於聲聞、緣覺二乘行者而言,是親證四向四果或辟支佛果。對於大乘佛教行者來說,是親證了悟眾生本有的常住真心,並得菩薩果位或佛果(梵語:abhisaṃbuddha,多指成正覺佛果)。

證悟,為證菩提、悟道,指的就是成就最高涅槃果位。這在大乘和二乘有不同的認知,聲聞乘、緣覺乘以現生得阿羅漢果爲最高,故一般稱證得阿羅漢果爲「證悟」,修菩薩行者在未來得到佛陀果位,更應稱爲「證悟」。而在大乘佛教,阿羅漢果並不是究竟最高的果位,故統稱言證悟者,都是指正覺佛果。 

三乘菩提的證悟

在《解深密經》裡,佛曰:「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說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

佛在《妙法蓮華經》中也云: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佛一再的說明唯一佛乘,三乘都是從中而生,故實無分別。但還有「緣覺」種性、「聲聞」種性之施設,是因為緣覺種性以及聲聞種性之行者為了畏懼生死的輪迴、畏懼因為愛著這世間種種欲樂而在生死大海裡流轉不息,甚或悲心薄弱,對於護念眾生、救護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無大欣樂;所以這些行者的修行目的是證得蘊處界虛妄不實、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斷我見、我執捨報後入無餘涅槃,再也不在三界中輪迴;這二乘行者不以證悟生命本源實相心為標的。而只有證悟生命本源實相心者,才能成辦究竟佛果。 

由此可知大乘所證悟,不共二乘(「不共」義爲與他者不共有、獨有他無),但大乘行者卻了知二乘修證的內涵。然而大乘行者為了悲願故,繼續乘願入輪迴救度眾生,在成佛之道上修諸種種功德。

聲聞乘所修證

聲聞乘主修解脫道,乃是要解脫於三界之煩惱與繫縛,即是修除對三界法之貪著,即為斷除我見及我執;而要修除煩惱,即要先「見道」——得法眼淨,現觀五陰、十八界法乃無常、虛妄法,無有一真實不壞、常住之我,是為斷我見,即是聲聞乘之證悟。 

聲聞乘行者主要藉由聽聞佛陀之開示與教導:五陰、十八界虛妄,再修四聖諦、四念住、八正道等,而覺悟到一切有情眾生之無我性,現觀蘊處界之空相,皆是無常、苦、空、無我,進而斷除我見及我執,從初果至四果所斷之煩惱如下: 

初果須陀洹所斷為三縛結,即我見、疑見、戒禁取見。 

二果斯陀含所斷為減少欲界貪,使貪、瞋、癡淡薄,亦名為薄貪瞋癡。 

三果阿那含所斷為五下分結,即我見、戒禁取見、疑見、欲界貪、瞋恚。 

四果阿羅漢所斷為五上分結,即無明、掉舉、慢、色界貪、無色界貪。

由是而證聲聞初果乃至四果,證慧解脫或俱解脫之有餘涅槃,捨報時入無餘涅槃,因而解脫三界分段生死,是為聲聞菩提之所修證。而聲聞菩提修證之關鍵,主要在於斷除我見,然斷我見之關鍵,即是現觀五陰、十八界之虛妄不實,並相信佛語,將五陰、十八界滅除後進入涅槃境界。涅槃境界並非是斷滅、空無一物的狀態,涅槃境界中仍有本際獨存,而該本際真實寂靜;若不承認本際的存有,將使涅槃成為虛妄,而落入斷見、斷滅空,而非處於不斷不常的中道之中。 

若斷我見,即能斷三縛結,成證聲聞初果須陀洹,鈍根者最遲能於七次人天往返後取證涅槃,成就聲聞極果。 

緣覺乘所修證

緣覺乘的修證是依三世、十二因緣的觀行而成就因緣覺 ,因緣覺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聲聞弟子聽聞如來開示因緣法 ,弟子聞法如理思維觀察而證成緣覺果 ,一是如來弟子聽聞如來開示因緣法 ,樂求緣覺法發起緣覺菩提心 ,在佛座下不證聖果,於無佛之世自覺自證得緣覺極果成為辟支佛 ,一般人多以辟支佛的獨自證悟代表緣覺乘 ,然而佛世阿羅漢大多已證得因緣覺了 。

一切辟支佛都是過去諸佛的弟子 ,諸佛的聲聞弟子有四種解脫果,初果(七來)、二果(一來)、三果(不來)、四果,其中初果和二果人在佛示現涅槃以後,佛的正法滅盡了,這些佛弟子的天身壽命盡時,就從欲界天回到人間受生,由於過去修道的功德力,將令他們證悟因緣法。 

這些過去佛的弟子,由於過去修道證果的功德力故 ,即使人間沒有如來示現,也一定會有因緣修行 ,由於曾經隨過去佛薰習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的緣故,這些辟支佛種性的佛弟子,於種種因緣出家、學道、修清淨梵行,由於人間苦樂參半,八苦容易相應,常常軆會這個五陰的無常、苦、不可依怙的本質。 

也由於過去修道功德力故,於是他們會如理觀察一切老、病、死…種種苦,都是因為有『生』這個法的緣故,我的色身出生了,所以我才會面臨老、病、死等苦;那『生』這個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一切『出生』的法,都是因為有『有』這個法,因為我的母親懷有我的胎身,所以我的胎身成熟時就一定會生下來。 

那『有』這個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一切『有胎』的法,都是因為有『取』這個法,因為我取了母親胎中的種子,才會成就我在母親懷中的胎身。 

那『取』這個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一切『取胎』的法,都是因為有『愛』這個法,因為我對欲的貪愛,以至於我的父母正在和合時,我貪愛這個境界,於是才會因無知貪愛而取了母親體內的精血種子。 

那『愛』這個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此『貪愛』的法 ,都是因為有『受』這個法,因為在這欲愛之法中我有覺受,而我貪此覺受韻味故有愛。 

那『受』這個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一切『覺受』的法,都是因為有『觸』這個法,在這欲愛之法中因為我有所觸,乃至因『接觸』而出生覺受與貪愛。 

那『觸』這個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此『接觸』的法 ,都是因為有『六入』法,因為我的身根能接觸觸塵,乃至我的眼根能接觸我父母和合境界的色塵故,所以因觸生受生愛故取。 

那『六入』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此『六入』的法,都是因為有『名色』的緣故,因為我具足名身與色身的緣故,所以具足內六入,有了內六入接觸外六入,於是有六入觸、六入受、六入愛等,此皆因為有名色的緣故。 

那『名色』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會如理觀察此『名色』法,都是因為有『識』出生名色,有『識』執持名色,名色出生後具足六入、六觸、六受、六愛而分別造作貪求此欲愛之法,乃取於胎身,寄身我母胎中,出生乃至今日受諸苦處,正觀察皆因有此『識』也。 

那此『識』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他如理思維觀察此『入胎識』已,發現出生之法到此『識』為止!如果此『識』有所出生,即落入『斷滅論』,落入『斷滅論』中因果關係即不能成立,先前的推求即不能成立 ,所以『識』並非有生之法,至此已竟無法再超越此『識』了 !

於是他再如理思維觀察,由於見到我的父母和合,起『無明』顛倒想,貪愛渴求這個境界,於是身口意『行』參與造作,在無明中而取母親胎中精血種子而不自知,而由於此『識』的執持,我的名色在母胎中增長,然後出生、具足六入、觸、受、愛、取、有、生,乃至於又有我再一世之名色身受老、病、死等苦,依此識故而名色轉;依此名色故而識轉,三世輪轉無有休息! 

緣覺行者將繼續思惟:如何才能中止這樣的輪轉而解脫呢?他再如理思維觀察,如果我沒有『無明』,不貪愛、渴求『欲事』,在見到我父母和合的境界下不起顛倒想,由於我不起顛倒想故,我的身口意行將不再參與此和合境界之『欲事』,因此『識』就沒有因緣出生我現在的名色

,乃至六入、觸、受、愛、取、有、生,也不會再出生我以後的名身色身受老、病、死等苦,此法皆無者我即解脫不受後有也! 

他如此順、逆推求,反復觀察,如理思維,因此他決定精進,修不放逸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證得因緣覺的極果『辟支佛』果,由於此人在無佛世時獨自覺悟,自知自證此三世、十二因緣,因此又稱為獨覺。 

大乘所證悟

修行乃為解脫輪迴生死,而生死之本源卻由於不明眾生本有之常住真心,因而捨卻本不生滅、本來常住之真心,捨卻其本性清淨之真體,貪取有生有滅之妄心,因而生諸妄想,對境不如理作意,認妄為真、捨本逐末,而流轉生死,此皆肇因於對常住真心與其性淨明體之不知,故明此真實心乃為修行之首要。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所以大乘修行者的證悟,便是實際親證悟明「超過一切尋思境相」、「不可言說」、「不墮雜染」、「離一異性相」的勝義諦真如心、又名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如來藏也。

佛的出家到證果

佛的出家,不是像普通苦惱人家的子弟出家那麼簡單,那麼無意味。佛是生在祖先種族圓滿,國土人民圓滿,眷屬圓滿,富貴圓滿的帝王家庭中,他的自身亦可說是轉輪聖王。但是他放棄了人中極尊至貴的王位,跑到山裡去出家修行,像這樣的人,豈是容易多得的。 

依據佛教大小乘經論上看來,佛出家的動機,有以下的兩種意義: 

一,就小乘說:佛因為游四門時,觀見老病死的痛苦,知道雖然富貴到人中最尊的帝王,也免不了這些大苦,為欲想解脫此等大苦,所以才出家修行。 

二,就大乘說:佛的報身本來已在摩醯首羅天中成了佛,現在為欲度眾生故,所以來到南贍部洲最圓滿的種族中示現降生,乃至觀見眾苦之後,悲憫眾生,受此無意義的痛苦,故發大菩提心而出家修行。 

佛出家最初的修行,是了知自他眾苦之後,進一步觀察苦的來源。觀察結果,了知苦的根源,是由於我執——若執五蘊身是我、名人我執,若執宇宙萬法的實有、名法我執。因為有此二執,所以就起貪嗔痴慢疑等種種煩惱,由煩惱而造業,由業而感苦。如是,也就成了十二因緣的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的生死流轉了。

苦的來源既如是,而解脫苦的方法是怎樣呢?這在佛經上說的很多,但主要的就是三學。謂出家持戒,而戒而生定,由定而得無我的智慧,由無我慧消除人我執,由破人我執,便得到小乘最圓滿的果位,所謂阿羅漢了。到了阿羅漢的時候,自己的苦痛可以說是完全解除了。

至於大乘菩薩,為欲度眾生故,雖證涅槃而不住涅槃,發菩提心,來到生死海中,行菩薩道,經歷三大阿僧祗劫,積聚福慧二種資糧,斷法我執,證大菩提。  

         

台長: 幻羽
人氣(706) | 回應(0)| 推薦 (9)|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幻羽*捻題~禪心~6~於末後加香
此分類上一篇:*幻羽*捻題~禪心~5~於早起香時分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