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4-25 10:44:06| 人氣1,2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疫情危機☆☆ ☆☆

推薦 1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周曉輝:更換湖北主官習近平仍難解疫情危機| 上海疫情| 武漢肺炎| 疫情 ...

                              ☆☆ ☆☆疫情危機☆☆ ☆☆

大量傷患事件

大量傷患事件(Mass casualty incident、Multiple casualty incident,簡稱MCI),以字面上解讀是指單一事件的發生會同時產生許多位需要急救的傷患,也就是說同一事件所造成大量患者就診。就定義而言,可區分成「事件」、「緊急狀況」、「災難」三種,事件則比如火災事件、交通事故、建築物倒塌,緊急狀況則是因為社會或整個國家遭逢巨變而處於難以應變的狀況,災難是指人為造成或自然發生而直接衝擊到社會或整個國家所導致的嚴重損失。

無論哪一種定義,一旦事件的發生可足以造成危及整個醫療體制之正常運作,不但衝擊到院內病人的醫療品質,也直接威脅到這起事件造成的大量傷患送至醫院急救之權益,嚴重進而死亡所引發二次災害,因此必須有一套完善的大量傷患機制,可在短時間內應付這些大量傷患。

當事件現場的發生會依災情做適合的判斷,並交由政府設立的指揮中心掌握權限,如災情與整個社會或國家涉及層級有達到嚴重等級,必須啟動大量傷患機制,將全數的醫療人員以緊急召集方式快速返回醫院內職位進行急救,這些醫療人員包括醫院內任職的行政人員、聘僱人員以及在國外的各人員。

新冠肺炎】比金融海嘯更嚴重聯合國料疫情引全球失業危機- 香港經濟日報 ...

緊急狀態

緊急狀態是指一個國家陷入或即將陷入危機,有可能會影響國家的發展及存亡,由國家元首使出超過平常法治範圍的特別措施。現在多數先進國家會將權力下放至國會,讓國會通過實施緊急狀態,再由國家元首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根據危機程度的不同,所採取的緊急狀態的辦法也不同。  所謂的危機的代表,大多是指來自其它國家的武力攻擊、內戰、暴動、恐怖攻擊等,或者天災、瘟疫等,近些年來因為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等疾病以及蝗禍、暴風雪、暴風雨、水災、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而發布緊急狀態的例子也開始增多。  緊急狀態時所採行的措施主要包含臨時調動公家職員(包含公務員、聘員、警察及軍隊)、課徵特別稅賦、動員民眾、徵收民生物資、派發國家的公共物品、施行宵禁和搜索民宅等行為,有時還會特別採取例如限制組黨結盟、集會自由、出入境自由等限制公民權的措施,因此緊急狀態和戒嚴的性質其實相當接近。

緊急情況

緊急情況(emergency)是指對健康、生命、財產或環境構成直接風險的情況。大多數緊急情況需要緊急干預,以防止局勢惡化;但某些情況下可能無法做到控制局面,各機構只能為善後事宜提供援助。  雖然一些緊急情況不言自明(例如威脅眾多生命的自然災害),但許多較小事件要求檢查員(或受影響方)決定是否構成緊急情況。通常由政府確定緊急情況的確切定義、所涉及的機構、所使用的程序以及管轄權,政府機構(應急服務)負責應急計劃和管理。

肺炎疫情每日情況更新:170人死亡,確診病例超SARS - 紐約時報中文網

緊急情況的類型

威脅生命

許多緊急情況對相關人員的生命構成直接威脅。這可能是設計單一個體的緊急情況,諸如心肌梗死、中風、心搏停止和外傷等在內的醫療緊急情況,也包括影響大量人員的自然災害事件,諸如龍捲風、颶風、洪水、地震、泥石流,以及霍亂、伊波拉出血熱、瘧疾等疾病爆發。 

大多數機構認為這是最高優先級的緊急事件,因為一般學派思想認為沒有什麼比人類生命更重要。

威脅健康

有些緊急情況並不一定立即威脅生命,但可能對一個或多個人的持續健康和福利構成嚴重影響(緊急情況可能會升級為威脅生命)。 

危害環境

有些緊急情況並不會立即威脅生命、健康或財產安全,但會影響自然環境和生命狀態。並非所有機構都認為這是一個真正的緊急情況,但這可能對動物和土地構成長遠影響。此種例子包括山火和海上漏油。 

緊急情況分類系統

世界各地的機構都有不同的事件分類系統,所有系統都是通過確定不同緊急事件的優先次序來為幫助分配有限的資源。

任何分類的第一階段一般都是定義事件是否屬於緊急情況,從而是否需要應急響應。有些機構仍會響應非緊急求助,具體取決於其資源配備和可用性。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消防部門會響應幫忙從樹上取下一隻貓的請求,此情況中沒有生命、健康或財產受到緊迫威脅。 

在此之後,許多機構會為緊急情況劃分類別,依照對生命、健康或財產構成最大風險的事件排列優先順序。例如,許多救護車服務使用先進醫療優先調度系統(AMPDS)或類似解決方案。

AMPDS將對救護車服務的所有呼叫分類為「A」類(即將危及生命),「B」類(緊迫健康威脅)或「C」類(非緊急呼叫,但仍需響應)。一些服務還有第四類,包含認為在回答臨床問題後不需要提供響應。 

還有一個按優先級處理醫療呼叫的系統被稱為緊急醫療調度(EMD)。其中將事件劃分為A到E類優先級(E為最高優先級,例如發生心臟驟停),依照優先級來確定響應級別。

緊急狀態

當發生內亂或重大災害等重大事件時,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有權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使其有權對公民的日常生活進行廣泛約束,並可能暫時限制包括審判權在內的某些公民權利。

熱點互動】封城封口疫情危機變政治危機? | 大紀元

緊急應變

緊急應變(emergency response),亦稱應變,屬於災害管理的一環。其乃在災害發生階段(包含發生之前不久,發生當時,以及發生之後不久)所採取的搶救生命、減少財產損失、增進復原之行動。緊急應變的措施包含對於災害的偵測監控、災害預警、疏散受威脅的民眾、提供緊急避難所、緊急醫療、搜救、強化基礎建設及房屋建築等。

在病毒媒介來源方面,學界就病毒的自然疫源尚無定論。一方面,2020年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發表的論文以及2月22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華南農業大學和北京腦科中心研究團隊的報告認為,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另一方面,2月18日管軼與胡艷玲發表的論文以及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發布的報告認為穿山甲是潛在的中間宿主。此外,1月22日北京大學等機構在《醫學病毒學雜誌》發表的論文認為蛇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2月21日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在bioRxiv發表的論文預印本認為現有研究尚不支持穿山甲作為新冠病毒中間宿主。另有學者表示北京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蝙蝠與新冠病毒的密碼子相似度最高,而研究結論卻側重於蛇,因此認為該結論可信度不高。 

在原發疫源地調查方面,政府及社會在疫情最初期曾普遍相信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華南海鮮市場是病毒發源地。但進一步的研究結果則認為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疫情發源地。黃朝林等在《刺胳針》期刊發布的論文指,當時認為屬首例的、12月1日發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沒有去過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最初入院的41個確診個案中有13個與華南海鮮市場無關,故認為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疫情原發疫源地。2月20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機構發布的論文預印本基於全基因組數據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的演化和傳播,亦佐證了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疫情原發疫源地的觀點,但認為武漢可能是疫情發源地。

另一方面,何大一、西莫·加利、朱塞佩·雷穆齊等認為武漢市為疫情來源地。鍾南山認為沒有證據表明疫情源頭在武漢。彼得·福斯特、科林·倫福儒等則認為沒有證據表明疫情源頭在武漢,但有95%機率可能來源於廣東省。曹彬等認為該病毒的實際來源尚不明確,仍需進一步研究。丹尼爾·露西在《科學》中指出,對動物及其供應商的血液樣本、確診患者的血液樣本進行回顧性分析可能會揭示新冠病毒的起源地。

疫情危機下的全球格局推演

疫情期間,多個國家或地區採取了限制出行、體溫篩查和關閉邊境等措施。大量國際及內陸航班暫停。有國家由有疫情爆發跡象或民眾出行令的國家或地區採取撤僑行動。

目前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認識受疫情變化影響,無完全確切的認知。新型冠狀病毒被認為對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者感染後病情較重,兒童及嬰幼兒等人群相對成年人有相似的被感染風險。現有認知為新型冠狀病毒僅需96個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內被發現,且擁有傳染能力。

有研究顯示,在2019-2020年爆發的疫情中,病毒早在2019年12月即出現人傳人的跡象,後有臨床個案研究顯示,因染色體和性激素對先天免疫系統的影響,女性相比男性在相同環境下感染人數可能會更少。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根據個案的傳播推算,認為至2020年1月12日,武漢城內即有約1723例患者。在目前認知中,新型冠狀病毒相比於SARS病毒所引發的臨床症狀一般更輕微但傳播性更強,且潛伏期可能極具有傳播力。

由於這一個特性,有研究經過建立數學模型發現,在2019年的疫情中可能有超過10%的患者是被無症狀患者所傳染,研究者擔心這對病毒的流行動力學模型的建立有負面影響。儘管對初期41例個案的研究指出有15%的致死率,疫情經擴散後現有臨床個案顯示新型冠狀病毒的致死率小於SARS病毒的10%-20%和MERS病毒的35%。

序列進化樹 SARS-CoV-2在疫情爆發期間,會產生多種突變,在GISAID資料庫中被上傳的基因樣本已經超過一萬份。同時,在GenBank資料庫中也可以查看完整的病毒編碼。多份對病毒的進化樹的構建納入了包括來自疫情爆發地武漢以及其他洲的如美國、英國、澳洲等地區的病毒序列,並都存有不同的進化簇。由於SARS-CoV-2屬於RNA病毒,因此頻繁的突變和新分支被認為是正常的。儘管目前研究顯示各大洲的病毒都來源於同一祖先,歐美地區和東亞地區的病毒被歸於不同的分簇。

其中一項研究發現,在義大利地區的本地感染者和來自中國的被感染遊客之間病毒序列具有明顯差異,補充了對不同地區病毒流行動力學的研究結果。這些研究為估算精確的MCRA和病毒起源地提供了線索,但有研究者認為在其他干擾因素的影響下難以獲得結果。其他研究則分析了呈現不同突變的病毒之間的生理區別,認為在致病性和病毒載量上具有顯著差異。

最新的臨床結果顯示,對11名患者的病毒樣本分析中出現33個突變,其中超過一半是新出現的突變。研究認為,SARS-CoV-2的多樣性在之前被低估,且在複製能力上不同的毒株之間病毒載量的區別可以達到270倍。

基本傳染數

因在疫情期間,對基本傳染數的估計無可統一說法,多方估測的R0 指數從1.4-6.4不等,但都認為基本傳染數R0 > 1。根據這一共識,在流行病學的定義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初期會以指數增長的趨勢形成常態分布,成為流行病。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擴散的一項研究對病毒的R0 指數提出不同的傳播率看法,認為需要使用動態傳播的模型,而非傳統的以常數表達的傳染指數。

在疫情爆發初期,基本傳染數據先前預計為1.4到2.5之間(另有香港中文大學研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基本傳染數為3.30到5.47之間)。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院根據截至2020年1月24日的數據,統計得出基本傳染數中位數為2.6,95%置信區間為2.1-3.5。根據蘭開斯特大學研究人員Jonathan M Read所領導的研究小組於2020年1月28日發表的預印本認為,此病毒的R0 係數為3.11(95%置信度區間(95%CI)為2.39-4.13),在武漢,此傳染係數確定為5.0。而根據西安交通大學Tang Biao領導的研究小組與2020年1月24日所發表的文章認為:R0 係數可能高達6.47。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專家丁亮(Eric Ding)根據各方的公開信息,估計傳染指數目前介於2.6與2.9之間。

基於至2020年1月22日的所有個案報告,中國疾控中心的研究者認為R0 係數應當為2.2,95%置信區間為1.4-3.9。世界衛生組織和香港大學的研究者總結了自2019年底疫情成熟開始的兩個個月內的確診個案數據,將R0 係數提升至2.68,95%置信區間則被縮小到2.47-2.86。至2月13日,有研究者總結多篇已發表研究,得知COVID-19的R0平均值為 3.28,中位數為2.79。其中一名作者Joacim Rocklöv教授指出,COVID-19病毒傳播能力不亞於SARS病毒,稱世界衛生組織在當時低估了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傳染力。

新的研究提出,在疫情爆發過程中,封鎖城市、醫療水平的提高、預防方案的完善等各項要素對流行病動力學模型有很大的影響。對病毒擴散進行動態分析的初步模型顯示,疫情的高峰期將於2020年2月19日到達,與另一由鍾南山團隊通過傳統方式得到的預測相重疊。但這一模型反對依靠R0 指數得出的幾種擴散數量統計,認為最終在感染人數於高峰期前緩慢增長,而非指數性增長。與新型冠狀病毒同屬的SARS(即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R0 係數在3左右。

肺炎疫情:危機過後哪些國家經濟能最快恢復

傳染路徑

目前一般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同源,在初步的基因對比中,有研究人員認為穿山甲或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另有觀點認為水貂也是一種可能的中間宿主,但多位學者都就當時的觀點評論認為上述的中間宿主只是存在可能性,還需要正式的研究推出後才能進一步確認。

有實驗室對在疫情爆發前一年的中國穿山甲和馬來西亞穿山甲的基因樣本進行了測序,顯示出其體內抗體可與新型冠狀病毒的S蛋白相結合。經對比發現,穿山甲體內存有的冠狀病毒的S蛋白、小包膜蛋白、基質蛋白以及核衣殼蛋白與新型冠狀的蛋白擁有超過90%的同一性。對S蛋白RBD的對比指出,兩者RBD結構除一個胺基酸序列外完全一致。

另一項對更早的穿山甲基因進行對比的研究發現,通過高通量基因測序和qPCR檢測,穿山甲組織樣品內附有的冠狀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有極高的相似度。研究者對冠狀病毒構建進化樹後指出,GD/P1L和GD/P2S兩類穿山甲冠狀病毒與人類新型冠狀病毒親緣關係僅次於RaTG13,初步評估認為穿山甲是病毒傳播至人群的宿主之一。

同時,其他穿山甲冠狀病毒如GX/P2V、GX/P3B、GX/P4L等也被發現與SARS-CoV-2有相對較近的親緣關係,研究者指出穿山甲種群數量稀少,屬於極危物種,因此穿山甲在傳播過程中的位置尚難以明確。

在疫情初期,新型冠狀病毒接觸人群的傳播源被認定為是位於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但後續有研究根據疫情進展以及病毒基因溯源分析質疑了這一說法,認為武漢海鮮市場並非最初的暴露源。2020年2月下旬,有研究者分析了GISAID平台上的93個病毒基因樣本。

對基因組不同變異位點進行分類後,研究發現有與RaTG13相關聯的單倍型為非華南海鮮市場來源的基因,源於海鮮市場的樣本被認為是其衍生的單倍型。這一研究指出,病毒在傳播期間,已經經歷過兩次顯著的種群擴張,可發現基因組內有120個核苷酸發生突變,但無法確定是否是功能性突變。其他對已有基因樣本的分析顯示,自從第一例人群傳播事件開始,沒有其他動物宿主參與疫情的傳播。

研究者通過流行病學模型分析認為,零號病人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10月初,也有其他研究傾向於11月下旬。其他研究對病毒基因進行了進化分析,也認同在2019年10月至12月是病毒最初的爆發時間。

傳染媒介

有研究指出,病毒的主要感染途徑為侵入人體呼吸道上皮細胞。據其他不同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包括呼吸道飛沫、飛沫形成的氣凝膠、皮膚接觸或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進行傳播,可從包括眼睛、鼻腔、口腔進入人體。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除會產生大的病毒顆粒如噴嚏、咳嗽等方式外,SARS-CoV-2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被霧化並感染人群。針對醫院環境中的病毒傳播,有研究指出患者在接受插管或進行手術時,會排出病毒並使它滯留在空氣中。

溶於較大液滴中的SARS-CoV-2會通過人觸摸臉部的方式進行傳染,但多數會沉澱於上呼吸道或被鼻腔的分泌物清除。研究發現,在封閉空間中,單純的呼吸和說話會產生直徑更小的氣膠。這一發現建議病毒粒子可以更容易進入肺部,並直接感染肺部內的細胞。儘管消化道接觸病原體也被懷疑有傳染可能,這一途徑未被證實。

對確診攜帶病毒的患者分析指出,人體唾液、淚液、尿液、糞便等樣本中,均發現了有感染能力的病原體。在收治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的定點醫院中,也有研究人員對隔離區內進行多種物體和氣體的採樣,發現部分物體表面以及空氣中,都檢測到了病毒。

日本出現首宗懷疑新型肺炎併發腦膜炎病例- RTHK

傳染效率

此前有一份研究構建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擴散模型,其中指出疫情爆發時值中國春節時期,在預測受感染病患人數時需要納入因春運而造成的出入境人流增多因素。還有研究指出,在對比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的12份病毒樣本後,認為一代病毒攜帶者的病毒來源最早可能來自2019年11月9日的同一來源,且因傳播性強而使得一代病患人數較多。後期有研究對疫情擴散的規模使用反向的建模方法,提出疫情爆發的初期數據具有不全面性和滯後性。這一研究採納了利用地理區劃分層進行去偏估計的模型,主要通過疫情擴散後的更大的地理區劃來估測疫情爆發地的實際情況,將湖北本地的感染人數推升至8萬人。

在更新的研究中發現,二代、三代病毒攜帶者的潛伏周期平均更長,且從出現症狀至入院的時間經觀察比早期的患者更長,研究者認為在患病早期確診病患並進行隔離治療會更加困難。研究指出,病毒潛伏期平均為5.2天,且每7.4天感染者就會翻倍。另有研究認為翻倍指數只有6.4,中國的各個主要城市的疫情爆發時間相較於武漢會滯後7-14天。2020年2月9日,由鍾南山帶領的團隊發表了一項新的綜合性研究,將潛伏期的上限擴大至24天,並指出臨床數據支持受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後從放射學和裸眼觀察的角度上均相比SARS和MERS更難在感染初期發現病徵,這增加了病毒的擴散能力。

對疫情爆發期間中國大陸地區的回顧性研究顯示,大約80%的被記錄的確診患者是通過未被記錄的病毒攜帶者所感染的。這些不在冊的患者的傳染效率依據IF-EAKF框架下的模型,被認為傳播效率約為在冊傳染者的一半。因此這一研究的研究者指出,無明顯症狀的患者及患者就診所需的兩個星期滯後時間使得SARS-CoV-2具有非常嚴重的流行潛力,並被和2009年爆發的H1N1疫情所類比。

有研究指出,任何病毒在感染人類後,會選擇更高傳染力的方向進行突變,並在薩斯疫情中得到了體現。研究認為,COVID-19的傳播需要借鑑對SARS-CoV的認知,基於對公開在網絡資料庫中的樣本得知,在疫情原發地中國外的樣本展示出了頻繁的基因突變。在這一數據支持下,研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周期類似SARS-CoV,在2020年2月以後已經進入第二階段,擁有更高的傳播率。在疫情發展期間,主要的RT-PCR檢測利用了病毒的N和Orf1b基因引物來對患者進行核酸確診。

相關研究對有症狀患者不同時期的鼻拭子和咽拭子的病毒載量進行了對比,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排出模式與感染流感病毒的患者類似。研究懷疑,無症狀以及輕症狀的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在傳播能力上不輸於有症狀患者。因此這一研究認為在構建傳播動力學模型時需要納入這一變量,並建議採取與控制薩斯疫情不同的防疫策略。對隱性傳播的潛在能力,有學者回顧了中國湖北地區的三萬例個案,認為30-60%的病毒感染者都會成為無症狀或僅輕微症狀的病毒攜帶者,有可能導致2019年疫情的再一次爆發。

有研究利用已有的R0 係數對SARS-CoV-2的傳播鏈進行了分析。這一研究中採納的R0 為2.2-2.5,並得出病毒攜帶者感染他人的時間中位點為症狀出現前的2.3天左右。研究認為,主動採取包括抗病毒藥物等手段可以正面影響個案在治癒前的病毒排出動力學。部分患者在符合出院指標,即無臨床症狀、PCR檢測陰性的標準下,經過多天的後續隔離,再次PCR檢測結果為陽性,有報告認為,治癒患者依舊擁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對病患體內病毒的一項分析指出,人體脫氨酶參與了對SARS-CoV-2轉錄組的RNA編輯。研究指出,調節干擾素信號的ORF6基因的編輯率最高。這一人體免疫系統的感知及抑制機制被認為可以調節病毒在體內的增殖速率。

中共病毒攻入聯合國法媒:疫情危機顯示北京在UN安插棋子積極運作- 希望 ...

預防

現今對新型冠狀病毒沒有有效的疫苗,也沒有針對這一病毒性肺炎的特效藥。因此,中國、美國疾控中心及世界衛生組織等相關機構的廣泛共識是主動採取預防措施,避免主動或被動暴露在病毒環境中。預防方式包含確實執行手部衛生,且避免在未洗手的狀況下接觸口、鼻、眼等部位。避免前往疫區或與患病者密切接觸,並保持居住環境的清潔衛生擁有初期臨床症狀的患者,應當佩戴符合標準的口罩以減小傳染他人的機率,並進行隔離觀察。Nature上發表的一項實驗表明,在無口罩的環境下,噴嚏等飛沫傳播方式呈現多階段性湍流,且多數微小的液滴難以沉降。有建議提出,醫療工作者在對疑似及確診個案進行診療時,應當穿戴護目鏡等額外防護措施。

手部衛生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建議,日常中洗手應持續20秒以上,中間使用肥皂等清潔用品。在上廁所、飯前、咳嗽或打噴嚏等時刻都應當及時洗手。利用60%以上酒精含量的洗手液也被推薦。世界衛生組織提示公眾避免在未洗手的狀況下碰觸口、鼻、眼等易感部位。

呼吸道衛生

各地的衛生機構建議在咳嗽或打噴嚏時,利用手肘或一次性衛生紙遮蓋口鼻部,並將衛生紙立刻處理掉。[181][184]同時,醫科口罩被推薦用於易感染人群,以限制在說話、咳嗽、打噴嚏時產生的帶病毒粒子氣膠的擴散。世界衛生組織對口罩的使用場景及時間發布了相關指導。

個體防護

以醫務群體為主的人群在實施治療時,需要採取更多的預防措施。在插管或使用急救袋時,可能會出現帶病氣膠。因此如美國疾控中心等公共衛生機構建議醫護人員在照顧SARS-CoV-2攜帶者時,需要穿戴如防護衣、口罩或人工呼吸器、護目鏡以及手套再進行相關的醫療操作。

疫苗

針對SARS-CoV-2至今還沒有被任何國家機構批准使用的疫苗。現有的研究表明,針對冠狀病毒的疫苗研發主要靶點為它的S蛋白。除傳統疫苗外,有研究者提出利用CRISPR系統構建針對SARS-CoV-2的疫苗。研究希望利用Cas13d蛋白為載體系統進行靶向治療,這一系統已被證明可以實現針對包括A型流感病毒、淋巴球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等的抗病毒能力。由於SARS-CoV-2在傳播過程中持續有突變,因此這一研究提出疫苗失效的可能性,從而指出CRISPR靶向RNA病毒的彈性可以對這種特性做出引導作用,提高疫苗效率。一項研究利用一種S1-Fc融合蛋白為誘導劑,成功在動物體內引導出高水平的抗體滴度。

研發過程

2020年1月2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啟動了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研發。美國、加拿大等地的研究者也依據公開的病毒基因信息開始研發疫苗。生物製藥公司Inovio基於針對MERS病毒的INO-4700疫苗開發出新型試驗疫苗INO-4800,正在試圖確認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有效性。浙江省多個醫療機構與企業合作使用了多種技術研發路線,在進行了病毒分離、推進動物實驗等關鍵環節後研發而成的試驗疫苗已經產生抗體,進入了動物實驗的中間階段。天津大學實驗室研發出應對病毒的口服型疫苗,但還未進行臨床驗證和推廣使用。

2020年3月16日,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下屬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和莫德納公司合作研發的名為mRNA-1273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當天開始進行第一階段臨床試驗,首位入組志願者已接受試驗性疫苗注射。專家稱,雖然第一階段的臨床試驗速度創下了紀錄,但是完成試驗需要一年至一年半時間。與此同時,中國研發團隊也開始招募受試者。在3月19日,中國首批疫苗臨床實驗志願者接種疫苗,有志願者接種後產生輕微體溫上升,頭暈等不良反應。 

第一個完成動物實驗的SARS-CoV-2疫苗PiCoVacc於2020年4月20日公布結果。此疫苗分別被用於小鼠、大鼠和恆河猴,結果顯示可有效誘導特異性抗體。

爭議

針對SARS-CoV-2的疫苗研發的過程,有社評指出在2019年爆發的疫情中的多個相關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動物模型的完善度、人體免疫力的持續性、免疫反應的效益、疫苗安全性等,有研究者提出各種不同的意見。

臨床心理學

由於2019年爆發的疫情影響,SARS-CoV-2病毒感染地區的人群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有研究認為權力機構和醫療機構應當對病毒、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和受疫情影響的群眾進行考慮,緩解心理壓力。

在2019年爆發的疫情由於持續時間長,有評論認為,全球的醫護人員不是醫院的硬體設施可以24小時運轉,他們的身心健康需要得到關注。評論指出,對在疫情中治療COVID-19患者的醫生和護理師,需要提供足夠的家庭支持和心理疏導,這一評論將他們稱為當時「每一個國家最珍貴的資源」。

一項針對專門照護COVID-19患者的醫護人員的研究指出,近半具有包括抑鬱、焦慮、失眠等負面情緒,約10-20%的受調查者心理健康風險被評為中度或重度。

社論】疫情危機又急又快考驗屬靈眼光與境界| 基督教論壇報- 全球華人新聞網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