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3-26 17:25:31| 人氣6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聞廣角-瘟疫連三月廁紙抵萬金?*-德國之聲中文網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Deutschland Coronavirus Hamstern (picture-alliance/dpa/R. Traut)

                      *新聞廣角-瘟疫連三月廁紙抵萬金?*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0-03-26

德國的疫情危機暫時還談不上十分嚴重,但是超市裡的民眾搶購廁紙卻儼然一番末日景象。一夜之間,廁紙成為了硬通貨,甚至成為了文化符號。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對這一現像也摸不著頭腦。

(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一則近日瘋傳的YouTube短片中,一名男子購買咖啡時,抽了幾張廁紙支付給店員,他甚至還不忘額外抽一張塞到店員上衣口袋裡,權當小費。還有人在推特上手持一卷衛生紙,寫下"求置換一輛奧迪SR8"。 

這些天,互聯網上充斥著有關廁紙的笑話;在現實生活中,甚至還有民眾在超市里為爭搶一包廁紙而大打出手。疫情危機才剛剛開始,難道我們就要拿廁紙當硬通貨了嗎? 

波恩-萊茵-錫格高等學院的經濟心理學家克拉恩教授(Britta Krahn)不這麼認為。在她眼中,民眾瘋狂搶購廁紙,其實是出於從眾心理。社會生活剛剛從100下調到0,"在這個民眾感到對局面徹底失去掌控、極度不安、面臨急劇變化的時刻,沒有人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 

同時,也有許多人試圖重新掌控局面。克拉恩說:"口罩、消毒液都脫銷了,所以人們就轉向了還能買得到、且不會變質的商品。"她指出,此時的廁紙,就代表著一種安全感,甚至成了疫情危機的象徵。而且,和廁紙有關的穢物,也能讓人們聯想到病毒。 

廁紙的變遷文明的進步 

考古學家認為,早在青銅器時代,中歐地區的先民們就已經使用蜂斗菜葉(Pestwurzen)擦拭私處。直到今天,德國巴伐利亞地區依然將蜂斗菜葉俗稱為"擦屁股菜"(Arschwurzen)。 

後來,人們開始用舊佈料、海綿等物來料理"後事"。瑞士生物學家兼歷史學家富勒(Daniel Furrer)甚至在其著作中指出,古代還有人用活禽來"善後"。而在南亞等地,左右手的不同"用途",至今仍深深印刻在當地的文化之中。 

在中國,最早有關廁紙的記載出現在公元6世紀。《顏氏家訓》就寫道:"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其著作中指出,唐代的外國人曾經十分詫異於中國人便後不用水洗而用紙擦的"不衛生習俗";而到了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宮廷全年總共消耗了72萬張廁紙,每張長3尺寬2尺(約合60cm x 90cm)。其中,洪武帝及其皇族成員用掉了1.5萬張"極其柔軟、具有香氛的廁紙"。 

再將視線轉回歐洲:中世紀的人們用舊抹布、碎布、棉球、稻草、樹葉、甚至苔蘚等各色"廁紙"。一直到了16世紀,人們才逐漸開始用紙張來"善後"。  在愛沙尼亞的塔爾圖,考古學家研究了眾多中世紀廁所遺址後發現,通過分析"廁紙"的用料,能夠推斷這戶人家的社會地位。富裕人家會將柔軟的日常衣物撕成條狀布料,有些布料甚至還含有絲綢成分。下層家庭的"廁紙"材料則往往是粗布。 

報業的發展以及造紙工業的日漸發達,則最終奠定了紙張在"料理後事"時的支配性地位。到了19世紀下半葉,抽水馬桶出現後,更是需要一種不易堵塞馬桶的廁紙。

Fußball WM Schwarz-Rot-Gold Heuballen (picture-alliance/dpa/D. Ebener)

稻草、秸稈……中世紀的歐洲人因地制宜"料理後事" 

用慣了粗布破葉的中世紀民眾,大概不會想到,"善後"物資居然會在危機時刻被哄抬為緊俏物資。德國巴伐利亞的廁紙廠商FRIPA擁有每年13萬噸廁紙的產能,最近幾週,該公司將產能提升了一倍。公司發言人費舍爾(Jürgen Fischer)對德國之聲表示,生產線已經開到了極限產能,但是依然無法滿足暴增的需求,"所以交貨延遲無法避免"。費舍爾對民眾的狂熱直呼"看不懂",只能猜測"大概是因為廁紙易於儲藏、而且也不貴"。他還呼籲消費者放鬆心態,並且要顧及他人。   

這些天,德國社交網絡上流傳著一則自嘲性質的笑話:瘟疫來襲,各國人民紛紛採取行動;亞洲人戴起了口罩,法國人囤起了紅酒,意大利人掃空了安全套,荷蘭人排隊買大麻,美國人搶購槍支,德國人在幹什麼?德國人在超市里為了兩卷廁紙大打出手。 

不過,搶購廁紙似乎並非德國人民的專利,全世界人民近期似乎都在忙著化解"後顧之憂"。德國波茨坦變革可持續化研究所(IASS)所長雷恩(Ortwin Renn)指出,搶購廁紙的消費者心態,可以分為三類。"在風險研究領域,我們把人群分為無視型、迴避型、好鬥型。最後一類人會對威脅採取積極主動的措施,搶購就是一種'替代行為'。"雷恩表示,具體屬於哪種類型,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因素;環境因素也可以產生短期的影響:比如,開車的時候是好鬥型,步行的時候就變成了迴避型。 

德國腓特烈港齊柏林大學(ZU Friedrichshafen)的經濟心理學家阿赫齊格(Anja Achtziger)則認為,搶購廁紙的心態,可以和沙灘度假族的從眾行為進行比較。"民眾在傳媒中聽到消息稱,別人正在搶購廁紙,親友、同事們也都在說這件事情。誰這時還沒有囤貨,立刻就會緊張,於是也加入了搶購潮。"

Symbolbild Jahreskongress Inkontinenz (picture-alliance/dpa)

"在公民教育活動中,偷衛生紙算是老生常態。這個話題存在的年頭,至少和中國公共廁所提供免費衛生紙一樣久,也就是大約10年前,在北京奧運前的2007年,一些地方一下子打破了北京人和遊客自己帶紙上廁所這個古老的傳統",《南德意志報》週二(3月21日)一篇題為"廁紙之戰"的文章在開頭這樣寫道。 

文章提到,多年來,人們偷公廁衛生紙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本月初,北京晚報的記者帶著隱藏攝像頭在公廁外蹲點,他們觀察到"有人冷靜地從捲筒裡拽出多達10米的衛生紙,有人為此排長隊、甚至還為此帶來大包裝贓物(手紙),一名婦女在半小時內來了三次"。文章表示,如果北京晚報的報導屬實,那麼這些人都是住在附近的退休居民--"像一些報紙所寫的,這是把公共財產等同於'公家'財產的一代"。 

"擔憂聲頗為響亮。對於'民族悲劇'(微博用戶語),也就是缺乏公共意識的公開道德教育,城市管理部門展開新運動,稱公廁體現著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並提出即將到來的公廁之戰的口號是:'文明如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張手紙做起!'" 

文章隨後寫道,除了精神文明教育外,"老大哥"也要對公廁進行監管--在天壇公園公廁試點安裝"人臉識別廁紙機"。誰要取手紙,先要站在攝像頭前接受人臉識別,然後能獲得剛好60厘米的衛生紙,被識別的臉在未來9分鐘內無法再次取紙。 

"不過以上都只是理論。在實踐中,一些'人臉識別廁紙機'在使用第一天就出了問題;另一些在識別人臉時需要的時間不是承諾的'幾秒鐘',而是超過一分鐘,某報紙寫道,這對於一些內急的人,格外令人抓狂。" 

文章在最後寫道,人們針對這些新機器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一位QQ網友嘆息道:"一個小細節打敗了一個民族。"天壇公園的一名管理者對《北京晚報》表示,"人臉識別廁紙機"將試行兩週,不過有一點已經確定:免費的衛生紙不會取消,"這事關人性"。

Ortwin Renn deutscher Soziologe (Imago Images/S. Gudath)

德國波茨坦變革可持續化研究所所長雷恩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