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3-13 07:05:21| 人氣1,29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食 物 ***

推薦 1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食 物 ***

食物通常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或水構成,能夠藉由進食或是飲用為人類或者生物維持生命、提供營養或愉悅的物質。食物的來源可以是植物、動物或者其他界的生物,例如真菌,亦或發酵產品像是酒精。生物攝取食物後,被生物的細胞同化,提供能量,維持生命及刺激成長。 

在歷史上,人類主要是透過狩獵採集者及耕種兩種方式獲得食物,其餘的還有畜牧、釣魚等。現在日益增加的世界人口中,大部份需要的食物熱量是由食品產業提供。 

有許多機構在監控食品衛生及食品安全,包括國際食品保護協會、世界資源研究所、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食品信息理事會以及亞太無添加餐飲食品發展促進會。他們關注的議題包括可持續性、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營養人類學、人口自然增長率、供水、食品製造技術改善及食品安全。 

食物權是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CESCR)提出的人權之一 , 認可「有適當生活水平的權利,包括適當的食物」也就是「免於飢餓的自由。」

大部分的食物通常來自植物或是動物,儘管有些例外,例如食用菌。環境周遭的細菌或是酵母也被用來發酵或醃漬食品,像是麵包、酒、乳酪、優格。有些文化也會食用海苔、原生生物、或者藍菌類的例如螺旋藻。鹽常被用來調味或是醃漬,而小蘇打也被用在製備食物。兩者和水都是無機物,一樣都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

許多植物或是植物的部份被當作食物食用。目前大約有2000種植物被當作食物耕種,而當中還有許多的栽培種。

種子對動物和人類而言是相當好的食物來源,因為種子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基本營養。事實上,人類大多數消費的都是以種子為基礎的食物。可食用的種子包括穀類(例如大麥、小麥和米)、莢果(例如豆類、豌豆或小扁豆)和堅果。油料種子通常用來壓榨成油,像是向日葵、油菜(包括芥花籽油)和芝麻。包括巧克力,來源於可可樹的可可豆筴,也是屬於植物種子的一類。現今多運用於製作甜點,例如巧克力蛋糕、布朗尼等。世界上最早的其中一道食譜是用鷹嘴豆做成的鷹嘴豆泥,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 

水果是多汁的可食用植物果實,多半來自花朵的子房發育而來,少數附果例外。許多植物將水果發展成能夠吸引動物的食物來源,如此動物吃掉水果後會將種子排泄於其他地方。因此水果在許多飲食文化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某些水果例如蕃茄、南瓜和茄子被當作蔬菜食用。

多吃超級食物,對健康有好處

蔬菜是另一種常見的食用植物組織。包括根類蔬菜(例如馬鈴薯和胡蘿蔔)、葉菜類蔬菜(例如菠菜和萵苣)、莖類植物(例如竹筍和蘆筍)和花類蔬菜(例如花椰菜和洋薊)。香草和香料是具有豐富風味的蔬菜。

動物可以直接的或者經加工成食物,這類食物稱為葷食。肉類是動物的肌肉或器官直接使用的一個例子。乳汁是哺乳動物生產的一種食物,在許多文化中被直接飲用或者加工成乳製品例如乳酪或奶油。鳥類或其他動物會下蛋,被用在許多食品之中。而蜜蜂會生產蜂蜜,一種受歡迎的甜味劑。有些地方會食用動物的血,例如做成米血糕,或者加在麝貓中燉湯。

有些文化及一些人不吃葷食,原因可能因為文化、飲食、健康、種族、宗教或是意識形態的原因。素食主義不吃肉食,但對於蛋奶類或其他動物製品則有不同的作法的態度。純素食主義則是不食用任何原材料來自動物的食物,包括蛋、奶類及任何動物成分。

食物通常由耕種、畜牧、狩獵、釣魚等其他種適應當地環境的方式取得。由於消費者的需求、地方自足、有機農業和鼓勵生物多樣性,最近永續農業已經成為施行的趨勢。對於食物生產的影響主要來自於國際組織(例如世界貿易組織和共同農業政策)和政府的政策(或者法律)和戰爭。

雖然有些食物可以生食,但是人們基於安全、口感或滋味的考慮會對許多食物再進行加工。最簡單的加工可能只是清洗、切割、修整或添加其他食物或材料,例如香料。更複雜一點的或許還包括攪拌、加熱或冷卻、蒸發或者和其他食物的結合。家中大部份的食物加工都在廚房中進行。有些製備是為了味覺、美感,有些是為了保存食物,而有些還包含了文化意象。餐點是在特定場合或時間所準備的食物。

動物來源的食物的製備通常包括屠宰、去除內臟、放血、分裝和提煉。在已發展國家,通常會在住家以外的屠宰場中進行大規模的牲畜處理以生產肉類。許多國家用法律規範他們的屠宰場。例如美國在1958年設立的人性屠宰法,要求動物在被宰殺前要先使其昏迷。但並無具體監督措施。

經過烹調後的食物被稱為菜餚(粵語稱為餸、餸菜,潮語稱為鹹、咸酸),許多的文化通常都有各式各樣獨特的菜餚、烹飪偏好或方式,而研究文化和食物間關係的學問被稱為美食學。這也促進了文化間藉由進行食物間複雜的貿易進行經濟交流,而不只是消費。

烹飪的「烹」在中文指「煮」,「飪」在中文指「熟」,所以從狹義上講烹飪就是將食物原料進行熱加工,而廣義上烹飪指通過加工處理食物,使食物更可口,更好看,更好聞。一個好的菜餚,色香味形俱佳,不但讓人在食用時感到滿足,而且能讓食物的營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廣義的烹飪包括調製熟食,也包括調製生食。烹飪是膳食的藝術,與烹調相比,烹飪是指整個燒飯做菜,而烹調只是針對單個菜餚而言。世界各地的烹飪,因為營養、美學、農業、經濟、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多樣性。舉例來說:中國的八大菜系更是繁雜,川菜、魯菜、粵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燒、煎、炸、煮、燜……做法多不勝數。 

烹飪通常需要加熱,通過化學轉換,更改食物的風味、質地、外觀和營養。據考古考證,世界上最早的燒烤食物出現在四十二萬年前。公元前3000年,人們通過用陶罐把食物加熱至熟。

生食在某些國家和文化比較注重動物食物和蔬菜食物處於自然狀態。沙拉是一種由多種生蔬菜和水果組成的西式菜餚。日本生魚片是一種以生的魚肉為主料,通常和壽司還有其他海鮮組合在一起吃的食品。韃靼牛肉和韃靼三文魚是分別是用未加熱的牛肉丁和三文魚丁,混合著各種配料,配合著法式麵包、糕點和薯條製成的一道生菜。在義大利,Carpaccio(中文譯作「義式薄片」、「生牛肉片」)是一種的在非常薄的生牛肉上淋上辣椒醬和橄欖油的菜餚。一個名叫生食主義(raw foodism)的流行保健食品運動,提倡日常飲食大部分以水果、蔬菜和穀物為主,包括脫水食物、果汁和蔬菜汁、種子和其他溫度不超過118華氏度(48攝氏度)的食物。

餐館是一個把食物賣給消費者的場所。這些餐館往往有訓練有素的廚師為客人準備食物,有訓練有素的侍應服務客人。「餐館」(restaurant)這個詞源於19世紀的法國,人們曾經將它與有恢復(restorative)健康作用的肉湯聯繫起來。也有可能來源於法語rest au errant,意思是給週遊四方的人以休息。但是,也有跡象表明最早的商業食品的製作可能早在龐貝古城就已出現,以及13世紀出現在宋朝杭州的茶室和酒館。出現在17世紀歐洲的咖啡店或小餐館也可能被認為是早期版本的餐館。在2005年,美國人共花費了4960億美元在外用餐。美國人在外用餐的類型如下:40%是在餐館接收完全服務,37.2%是接受有限的服務(快餐),6.6%是在學校食堂吃,5.4%在酒吧吃或自動售貨機,4.7%在酒店或汽車賓館吃,4.0%在娛樂場所吃,還有2.2%在其他地方吃(包括軍事基地)。

垃圾食品(英語:Junk Food,或稱垃圾食物)是指被認為不健康的食品,WHO所提示的不健康食品是以比較的方式呈現,比如高能量且高蔗糖高脂肪的飲食比低能量飲食(比如水果或蔬菜)不健康;每日膳食中的含鹽量低於5公克會比多於5公克更無害;減少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酸的攝取量,改以不飽和脂肪酸代替會更無害。

常見的垃圾食品包括:糖果、碳酸飲料、高果糖飲料、各類炸煎及澱粉類小吃比如油炸薯片、油炸薯條、炸餅煎餅類等,以及鹽漬品等。 

多個政府組織及非營利組織認為食用過多垃圾食品不利於飲食均衡,容易使人肥胖。由於垃圾食品的脂肪和糖的含量很高,可以導致肥胖症、蛀牙、人類內臟癌、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疾患的機率增加。而垃圾食品中的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含量很低,當兒童大量食用垃圾食品和軟性飲料時,這些營養的攝取會相對地減少。 

因為產品製造成本低、容易購買、方便消費,又因為通常富含脂肪或鹽、糖等針對口感而調配的成分,較易使人食用成癮。垃圾食品通常不含營養物質而只含有很高的熱量和一些用於增味(如味精)、調色、防腐等的食品添加劑,因此保存期限可較長,也不需冷藏。  對於垃圾食品,不宜超量及頻繁進食,否則容易損傷身體健康。

有機食品指的是由符合有機農場標準的機構生產的食品。在世界範圍內,有機農場標準不一,但一般來說,有機農場致力於對資源的循環再利用,追求生態平衡,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有機食品生產的過程中,農藥並非被一律禁用,但某些農藥和肥料可能被禁止使用,如含砷、番木鹼的農藥等。

在臺灣,美國,日本以及歐盟,「有機」是需要經過特定機構認證才能使用的標籤,沒有通過認證而自稱有機上架販售是違法行為。但是並沒有一個國際通用的有機食品認證標準,導致現行認證機構組織仍然沒有一套可追溯性標準可依循;因此常常有食品機構錯誤認證的弊端發生;「無毒害殘留產品」亦常在廣義上被認定為「有機食品」。 

1991年成立於法國的Ecocert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有機農業認證機構,該機構要求在完成品中須有最少5%的原料須採用來自控管性的有機栽培;以及至少50%的植物性原料必需來自控管性有機栽種。其後部分更嚴格認證,還包括使用之動物性原料只來自活體動物,如牛奶,蜂蠟、放棄進行動物測試、放棄人工合成色素,香料,人造脂肪,油,矽酮,和其它石油產品等。在台灣約自1997年起陸續有不同團體發起認證制度,包括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等。

世界銀行報導歐盟是2005年最重要的食物進口地區,其次是美國和日本。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食物的需求特別明顯,儘管實行食物配給,英國仍然依賴食物進口,這是長期參與大西洋戰役的結果。 

食品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交易和銷售。食物的種類和可用性不再受當地種植食物的多樣性或當地生長季節的限制。在1961年至1999年期間,全球糧食出口增長了百分之四十。一些國家現在在經濟上依賴食物出口,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出口占所有出口的80%以上。

1994年,在貿易自由化戲劇性增長的情況下,有100多個國家成為「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的簽署國。這包括在世貿組織在執行農業補貼、關稅、進口配額和解決不能雙邊解決的貿易爭端的基礎上,減少向農民支付的補貼。在有爭議的公共衛生和安全理由的基礎上提出貿易壁壘的情況下,世貿組織將爭端提交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該委員會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於1962年成立。貿易自由化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糧食貿易。

提升免疫力,靠吃最有效!增強免疫力防護網,哪些食物你該多吃?

出現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出現首起院內感染,本土個案數也首度超越境外移入個案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首次坦承,這是社區傳播警訊。雖然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但大家可能對如何對抗病毒可能沒有什麼概念;事實上,只要增加一些常見營養素就能有效提升免疫力。

若是有人連連打了幾個噴嚏又咳嗽流鼻水,是否會請他多休息或由柑橘類水果補充些維生素C,加速感冒的痊癒呢?其實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透過掌握維護腸道健康的鑰匙,便能有效地增加免疫力!   

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並不只是負責食物運送與消化吸收的消化器官,同時還兼具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食物從口進入體內時,還可能伴隨著病原體或其他毒素,腸道可說是體內一道重要屏障,於是體內的免疫軍隊大多配置在腸道,避免病菌入侵,為此腸道須具備將病原體的情報傳輸給全身的防護網,防止病菌侵入而生病。   

腸道有完整的腸道神經系統,可以自行調控腸道內的活動,且不受大腦控制,具備蠕動、收縮、吸收等生理功能,同時還有免疫與發炎的作用。不僅如此,腸道健康其實與大腦息息相關,經由腦腸軸線與大腦相互聯絡,因此兩者雖獨立運作,卻會彼此互相影響,許多身心疾病都與腦腸軸線相關,如腸躁症、憂鬱症或慢性疲勞等。   

提高免疫力的食材腸道又可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擁有一套完整的腸道神經系統,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日本機能性研究所所長齋藤糧三與醫藥博士國澤純則提到,只要透過三層防護網,即可提高腸道的免疫功能,阻擋病菌的入侵。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