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1-09 18:00:56| 人氣6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時政風雲 -*柏林牆是怎樣被推倒的?*-2019.11.09 +*戰敗、分裂:兩德如何重新成為統一主權國家?*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Deutschland Berliner Mauer 1989 (picture alliance/DB dpa)
歡慶的人群爬上柏林牆(1989年11月11日)

                時政風雲 -*柏林牆是怎樣被推倒的?*

                -2019.11.09-Marcel Fürstenau-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冷戰結束。促成這一劇變的決定性節點事件並不是發生在德國,而是發生在波蘭、匈牙利和蘇聯。

            柏林牆倒塌30週年、兩德統一29週年系列 

(德國之聲中文網)它像徵了東方和西方的分野,象徵了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鬥爭--1961年獨裁統治下的民主德國修建的柏林牆。自那時起,西柏林被一道155公裡長、由水泥和鐵絲網構成的隔離帶包圍,但西柏林的居民仍可以自由出入,通行無阻。西柏林是共產主義東德國土上的一個自由孤島。 


但對東德人來說,近在咫尺的西柏林卻成了遙不可及的嚮往之地。直到1989年11月9日,電視直播的一場在東柏林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東德政府宣布了新的旅行法。新法允許公民從東柏林自由出境--而且即刻生效!成千上萬東德人湧向東柏林市內由軍人守衛的各個出入境關卡,幾小時後,這些關卡真的被打開了。 

突然間不再被分割的柏林和歡呼的人群的畫面傳遍了世界。它以感人至深的方式標誌著德國分裂的事實終結。不到一年後,1990年10月3日,二戰結束後一直被政治分治的德國慶祝了重新統一。這一歷史性劇變終成正果,是因為二戰戰勝國--西方盟國美國、英國、法國和共產主義的蘇聯對此開放了綠燈。 


Sowjetunion Michail Gorbatschow 1991, Rücktritt (Getty Images/AFP/V. Armand)
戈爾巴喬夫開啟了變革的大門 

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 

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1985年上台的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措施。柏林牆紀念館的負責人克勞斯邁爾(Axel Klausmeier)也認同這一觀點,他指出,戈爾巴喬夫的"開放"(Glasnost)和"改革"(Perestroika)政策突破了所謂"勃列日涅夫教條"。後者要求華沙條約的歐洲成員國不得偏離克里姆林宮的既定路線。 

蘇聯的政策出現了大轉彎:"不管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發生了什麼,這些國家都應該自己負責",克勞斯邁爾這樣總結。蘇聯告別了此前數十年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態度,當波蘭、匈牙利和東德國內要求民主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之際,莫斯科沒有出手干預。而在戈爾巴喬夫執政前的數十年中,東歐陣營發生的爭取自由的運動均遭到蘇聯的殘暴鎮壓:1953年的東德、1956年的匈牙利、1968年的捷克。 

東歐聞聲而動  整個東歐的民權人士都受到鼓舞,要求在自己的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波蘭的共產黨政府自1988年夏就開始與當時仍然被禁的團結工會接觸,結果促成了"圓桌對話",除了反對派組織外,在波蘭影響力巨大的天主教會代表也參與其中。 

來自波蘭的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在共產黨執政期間曾三次訪問自己的祖國,並公開對團結工會表達了好感。天主教會最高領袖的威信讓波蘭反政府人士更加堅定了事態將向積極方向發展的信念。1989年6月舉行的波蘭議會選舉成為一個重要的階段性事件。當局首次允許反對派候選人參選,不過執政黨事先將議會三分之二的席位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柏林牆為何修建?被誰推倒?

共產黨的權力壟斷被打破 

這次選舉是一個歷史轉折點,意味著共產黨在波蘭的權力壟斷被打破。在其它東歐國家,時代變革的跡像也日益顯露。匈牙利政府在1989年5月開始拆除與奧地利邊境上的監控設施。由此,在這個東西歐交界地帶,通往自由的道路不再那麼危險。數百名東德公民就這樣經由匈牙利踏上了告別故土的道路。 

與此同時,1989年夏天,有數千人逃離東德,前往西德駐多個東歐國家的大使館。隨著時間一天天推移,拒絕改革的東柏林政府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從9月份開始,博覽會城市萊比錫每週一都有數万人上街遊行。10月9日,示威活動達到高潮。7萬人參加了呼籲變革的和平集會。    

昂納克下台 

示威者呼喊"我們是人民!"(Wir sind das Volk)、"不要暴力"等口號。不少歷史的見證人對克勞斯邁爾說,由於不清楚當局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人們當時"非常害怕"。當大家看到這一天政府也沒有強制干預後,反對派感到"我們勝利了"。 

幾天后,東德黨和國家領導人昂納克(Erich Honecker)被迫下台,他的繼任克倫茨(Egon Krenz)釋放出願意與民權人士對話的信號。11月4日,東柏林的亞歷山大廣場上舉行了東德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抗議示威,近50萬人參與。

當反對派代表發言時,總是贏得一片掌聲,而在"體制內"代表發言時,卻是一片噓聲。發言者中也包括執政黨統一社會黨(SED)東柏林第一書記沙波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 


1991 年:蘇聯解體  5天后,沙波夫斯基在11月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新的旅行法規。可以說,他的話--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引發了柏林牆被推倒。在東西德邊境全線,沒有動一槍一彈。

通往自由的路就這樣敞開了,而且無法再被關上。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東歐各國的民眾爭取到了自由。1991年蘇聯解體標誌這一進程的結束。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政後,為這一變局開啟了大門。1990年戈爾巴喬夫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Bildergalerie - 30 Jahre Genscher in Prag | DRR-Flüchtlinge an der ungarisch-österreichischen Grenze 1989 (picture-alliance/IMAGNO/Votava)
1989年夏,東德民眾從匈牙利進入奧地利

Deutschland, Öffnung der Mauer am Brandenburger Tor (picture-alliance/dpa)

         *戰敗、分裂:兩德如何重新成為統一主權國家?* 

柏林牆倒塌後,四個戰勝國與兩德走向談判桌,磋商德國在歐洲整體安全戰略中的角色。經過極為艱難的談判,達成妥協,德國再次成為主權國家並留在北約。如今,2加4談判成為經典的國際外交案例。

           柏林牆倒塌30 週年、兩德統一29 週年系列 

(德國之聲中文網)1980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在蘇聯開啟政治路線轉向;1989年,東歐爆發和平革命--歷史潮流勢不可擋,國際峰會上開始在幕後討論所謂的"德國問題"。自1949年起分裂的德國重新統一,成為一個仍舊遙遠、但不再不可能的話題。 

柏林牆倒塌讓一切成為可能  德國政治家態度謹慎。自從二戰戰敗後,德國原本就失去了對自己未來的決定權。1945年波茨坦公約規定,只有在四個戰勝國法、蘇、美、英的同意之下,才能讓德國重新統一。即便是1989年11月9日的柏林牆倒塌,對這一格局仍影響甚少。不過,在一夜之間成為冷戰結束標誌的這一歷史性事件,的確迫使各方盡快作出反應。在波恩、柏林,在莫斯科、華盛頓,在巴黎、倫敦--各地當權者都擔心形勢失控、最終不可收拾。

Bruderkuss Gorbatschow und Honecker (picture-alliance/dpa)
“兄弟之吻”戈爾巴喬夫與昂納克,不過,昂納克並未迎接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科爾走出第一步棋 

柏林牆倒塌後的數日和數週,人們心情緊張地把目光投向莫斯科和華盛頓。因此,當1989年11月底首先是德國總理科爾邁出第一步時,這便更令人驚訝。在沒有與戰勝國磋商的情況下,他在聯邦議會提出一項十點計劃,事實上描述了走向德國統一的步驟。巴黎、倫敦十分震驚。莫斯科也對科爾無預警的行動毫無準備。華盛頓不明就裡。不過,很快,各國政府便意識到,這位德國總理所走的這步棋為歐洲新秩序提供了一個機遇。

Deutschland Kohl stellt den Zehn-Punkte-Plan für die Wiedervereinigung vor (picture-alliance/dpa/T. Brakemeier)
1989年11月18日,科爾在波恩的聯邦議會提出逐步實現兩德統一的十點計劃 

德國統一的外交層面 

那麼,此後歐洲的邊界該如何界定?是否允許兩德都加入北約?是否要簽署和平協議、正式結束二戰?蘇軍從東德撤出該如何實現?數月之久,世界強國就德國的命運談判。由於影響深遠,談判十分艱難,倫敦和巴黎也對於德國統一表示出強烈的反對。 

最終,談判達成一項妥協,各方、特別是蘇聯也予以同意:德國成為歐洲整體安全戰略的一部分,盟軍在德國放棄佔領權。簽字後的該條約,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前提。 

歐洲歷史裡程碑 

條約中規定了所有歐洲邊界,也包括數十年爭執不下的德波邊界--奧德河、尼斯河界線問題。德國失去了奧德河、尼斯河界線以外的所謂"東部地區"。不過,最終這是德國所發起並以失敗告終的二戰的結果。 

此外,德國放棄擁有核武和生化武器,並同意削減聯邦國防軍人數至37萬人。與此同時約定,蘇聯紅軍在1994年以前撤出前東德。各簽字國在莫斯科還達成一致,1945年和1946年在東德進行的土地改革將不會宣佈為無效。

Vertragsunterzeichnung zur Deutschen Einheit in Moskau 1990 (Imago/S. Simon)
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簽署的條約,為德國統一創造了前提 

德國主權 

作為回報,盟軍在德國的權利宣告終結。作為二戰的結果,同盟國軍隊在1945年佔領了德國。1949年兩德成立後,法、英、美在西德駐軍,蘇聯在東德駐軍。

他們在德國擁有軍事和政治力量,並行使國家權力(Hoheitsrechte)。兩德並不擁有完全的主權,並且受制於各自佔領國的地緣政治考慮。如今,這一狀態結束。特別是對蘇聯來說,這意味著在中歐權力的顯著喪失。

克里姆林宮首腦的政治影響力曾一直延伸到勃蘭登堡門,如今,他的觸手只伸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邊界便須作罷。 

等同和平條約 

該條約不單規定了"德國統一的外交方面",同時也等同於二戰各方之間的和平條約。簽字國在莫斯科達成一致,此後既不會向德國索要戰爭賠款,也不會對德國主權施加任何限制。

Deutschland, Brandenburger-Tor, Maueröffnung 1989 (picture-alliance/W.Kumm)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