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1-07 22:22:24| 人氣6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參話禪》-7-*幻羽*題於末後香+【積植德行之鑰】-*洛杉磯淨宗學會*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話禪》-7-


                  塵緣起誰心  幻化奔誰心  誰心無盡受

                  善法緣德生  惡法緣德失  活水增德心



                  順逆情捨滅  觀諸象法源  和合本性空

                  禪詩歲月痕  千年曾識誰  回眸誰


                            *幻羽*題於末後香


     http://mypaper.pchome.com.tw/zou0621/post/1322172276

                    附錄~於世間應如何修持德行呢?





                 積植德行之鑰】-*洛杉磯淨宗學會*

                    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這句經文給我們揭示了人生的意義及價值。人生的意義及價值就在「積植德行積功累德而且要持之以恆於無量劫中不疲不厭,沒有停頓休息,一直做下去。」 


「積」是指一點一滴的累積,永遠只有前進,沒有後退。

「植」是培植的意思。譬如種樹,種了以後要經常照顧,除草、施肥、澆水,年深月久,才會開花結果。修行也是這樣,不能急功近利,急於求成;要經過長時間不懈的努力,才能見效。

「行」是指三業所做。三業即身、口、意的造作。所以「行」不但包括我們的言語行為,還包括我們的念頭(心裏所想的)。

「行」之所感稱作「德」。

「德」有得到的意思,什麼樣的修行功夫得什麼樣的受用。

「德行」還有一層更深的含義,就是所作所爲(行)都要以智慧(德)作爲我們的導向,即要與佛陀的教誨相應,我們得到的功德才是真實不虛的。 

在積植德行(修行)的過程中,要懂得方法。如果能常常親近善知識,請教修行的方法,我們就有機會認識並修正自己錯誤的知見與行爲,避免因無知誤入歧途而不自知。

修行,還要多讀經。讀經就是要印證我們所作所爲、所思所想有沒有錯誤。做早晚課也是這個意思。做早課時,提醒我們今天所作要符合佛陀的教誨,我們的努力才不會白費;做晚課時,檢討今天所做的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教誨。如果是,可以作爲明天的參考,再接再勵;如果不是,就要懺悔改過。懺悔的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過失。

雖然我們不能像顏回一樣做到“不二過”,但如果能持之以恆的修懺悔,我們的警覺性就會越來越高,我們就會越來越快的察覺到自己的過失。等到功夫熟練時,我們自然能在造作過失之前就提醒自己不犯過失。 

身口意三業的造作,其根本在意業。修行就要從根本修。換言之,修行的過程就是改心的過程 – 隨順佛陀的教誨, 改變我們的心態,人生觀與宇宙觀;將我們雜亂、分別、執著的心改為與諸佛菩薩一樣禪定的心,慈悲喜捨的心。

(禪定是對自己的要求,慈悲喜捨是對眾生的態度。)

「內不動心」 - 內心沒有貪嗔痴慢 - 就是定;「外不著相」- 不讓外面的物質與人事環境來影響自己的心行及情緒 – 就是禪。慈悲就是沒有條件,沒有疲厭,全心全意的服務眾生;無論別人怎樣惡心惡行對待我們,我們都善心善行回應。喜,看到別人做好事,非常高興,隨喜功德。捨,自己做再多的好事,也覺得都是應該做的,沒什麼了不起,不求回報,不放在心上。無量的修行法門不離這一宗旨。念佛法門也不例外。 

「一切萬法,皆從自性生。自性即是自心。自心即是真佛。故何必 捨自佛而求他佛,但覓自心佛可也
」自己的心,人生觀 (心態,看法,想法)變得跟佛菩薩一樣了,自己就是佛了。念阿彌陀佛就是提醒我們跟阿彌陀佛學習。學習阿彌陀佛的發大心、大願與大行。彌陀的心、願、行不離禪定、慈悲、喜捨。這樣去修行,我們就是在真實地積功累德。如果能將自己的心、願、行改變得與阿彌陀佛的心、願、行完全一樣,我們就是阿彌陀佛,我們當下就住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反之,如果只是口念阿彌陀佛,身口意三業仍然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一點改變都沒有,這不是在修行,只是與佛結個緣而已,與往生極樂淨土毫不相關。正如古人所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諸佛菩薩因地修行都是「以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德行」
把握一切機緣來利益眾生;為眾生服務永不止歇,永不後悔,且「作而無作」,雖然造作無量無邊的善行,但都是從「慈悲喜捨」的真心中自然流露,沒有勉強,也不掛在心上。我們學佛,就是要從這些地方下手學習。人所以有價值,是因為我們能幫助別人;活得有意義,因為有人需要我們的幫助有被人利用的價值。要讓我們的人生真正有意義,有價值,就是要像諸佛菩薩一樣「於無量劫,積值德行。」   

法遠禪師掛單以後,便擔任典座煮飯之職。有一次,沒有事先稟告,就用油麵做了五味粥供養大眾。歸省禪師知道以後,非常生氣地說:「你盜用常住之物,私供大眾,除依清規責打外,並依值償還。」 

說後,法遠禪師被打了三十香板,衣物缽具估價後悉數充公,償還常住,然後被趕出寺院。 

法遠禪師雖被驅逐山門,仍不肯離去,每日於寺院房廊下立臥,並且到外面去誦經化緣,償還虧欠常住不足的數目。 

歸省禪師知道後,又呵斥道:「寺院的院門房廊是常住公有之所,你在此行臥,該付房租錢給常住。」法遠禪師毫無難色,到市街上誦經托缽,以化緣所得償還。 

不久,歸省禪師對大眾說道:「法遠是真正參禪的法器。」隨即叫侍者請法遠禪師進堂,當眾付給衣法,住持位子交給他,號為法遠圓鑑禪師。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法遠禪師一生得力之處,就在忍辱。法遠禪師千里求法,已屬不易;而後來又能忍受種種看似悖情逆理的責求、屈辱,更屬難能。正是這種百折不撓、遇辱彌堅的忍辱功夫成就了法遠禪師的道業。法遠禪師堪稱「有力大人」。 

我們如何才能成就自己的「忍力」,成為「有力大人」呢?

《寶雲經》中佛說菩薩有十法,能成就忍力
 (一) 內忍、(二)外忍、(三)法忍、(四)隨佛教忍、(五)無方所忍、(六)修處處忍、(七)非所為忍、(八)不逼惱忍、(九)悲心忍、(十)誓願忍。
 
佛說十法,能成就忍力

(一)「內忍」,對自己身心的各種感受,能夠淡然處之。於「飢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時,不生瞋恨;於身心愉悅、輕安時,不生貪愛。 

(二)「外忍」,對自己周圍的物質人事環境,能夠隨順。不但在逆境惡緣中要忍,在順境善緣中也要忍。順境善緣易使人生驕慢心、貪戀心、懈怠心,往往比逆境惡緣更容易使人墮落。所以,在萬事如意的境界中,要提醒自己不要貪戀。知道我們所遭遇的一切,無論是好是壞,都是生死業。想要了生脫死,就要從心上把好事壞事都放下。 

(三)「法忍」。佛法博大精深,需要長時薰修,才會有所領悟。所以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切忌得少為足;要常能「勤求咨問讀誦」,以求深入正確的理解。 

(四)「隨佛教忍」,在對佛教深入正確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將佛陀對我們的教誨落實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然而,知道跟做到之間,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學佛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我們以堅忍的毅力,積經年累月的功夫,才能將我們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一點一點的伏斷,從而切實落實佛陀的教誨。 

佛陀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無非教我們看破放下。「法忍」使我們能看破;「隨佛教忍」是讓我們學習放下。看破就是正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言以蔽之,就是無實無虛。無實的意思是,宇宙萬有、人生百態,都是因緣聚合時而現起的一個相;這個相既非真實,也非永恒。無虛的意思是因果不昧;我們身、口、意三業的造作,遲早要遭報的,今生不報,來生就報。

我們今世能來做人,是以前世曾經持過五戒十善的果報; 我們現在所遭遇的一切人、事、物,是以前所造各種業因在眾緣合和時的顯現。了解了這些道理後,在順境善緣中,我們就要提醒自己:世間萬法都是因緣所生,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無可挽留,無需貪戀;在逆境惡緣中,告訴自己:世間萬法不離因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無可逃避,無需怨天尤人。如此用功觀照,久而久之,我們的心就會漸漸遠離分別、執著,這是放下。 

(五)「無方所忍」,忍辱不是一時一處的事,而是要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忍耐。 

(六)處處忍」,忍辱的對象是要涵蓋一切人、事、物的。對一個學佛有成就的人來說,沒有看不順眼的人,怨親平等;沒有令人煩憂的事,事來即應,事去不留,不懊悔過去,不期盼未來;也沒有討厭的東西,有什麼用什麼,無需挑三揀四。 

(七)「非所為忍」,忍辱是自然而然的事,是沒有條件的。所謂「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報故生忍,不以相親友故生忍,不以愧赧而生忍。」不是為了什麼而忍。為了什麼而忍,是有忍可忍。我們的目標是做到無忍可忍;沒有感覺到自己是在忍,我們只是在安分守己的酬業、了業。 

(八)「不逼惱忍 」,對種種起發瞋恚的因緣,例如「拳打刀杖,手腳蹴踏,惡口罵詈」,不僅能「外忍」,不生瞋恚,還能進一步做到不動心。 

(九)「悲心忍」,對惱害辱罵我們的人,不但不生忿恚,不動心,還能再進一步做到悲心憐憫。因為惱害辱罵我們的人,當惱害辱罵我們之時,正是他業力習氣發作、心處煩惱之時。當此之時,也正是我們學習慈悲,學習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的時候。 

(十)「誓願忍 」。學佛之人,都發過四弘誓願。四弘誓願中第一願是「 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學佛成佛的目的,就是要圓滿落實這一願。這一願提醒我們,我們的使命是服務所有眾生,不但不讓任何一個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還要隨緣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從佛法的學習中,我們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於積功累德。一個人想要積功累德,不使自己所修的功德流失,就要能夠忍耐。不但能內忍身心的種種感受,外忍境緣的種種磨難,而且能於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事、物,都能修忍辱。忍辱功夫的修行,可以先從有忍可忍開始,繼而在深明佛理的基礎上,漸漸做到無忍可忍,於一切境緣中,內心如如不動,同時又能對一切衆生生起慈悲之心,念念不忘、並且實踐「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誓願。至此才是真正「忍力成就」。成就忍力,則去佛不遠。

一個人,心念變了,德行就變了;德行變了,氣場就變了;氣場變了,風水就變了;風水變了,運氣就變了;運氣變了,命運就變了。所以,改變命運真正靠的是自己的正能量,厚德載物。內心善良、柔和、寬厚,必長福相,那是多麼昂貴的化妝都裝扮不出來的,相由心生,境由心轉。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