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15 10:19:48| 人氣8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陶淵明的思想檢視現代休閒觀】-*何秉燦*,*蔡欣佑*教授

推薦 1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陶淵明的思想檢視現代休閒觀-*何秉燦*,*蔡欣佑*教授

         *何秉燦*-大同技術學院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

         *蔡欣佑*-國立高雄餐旅大學休閒暨遊憩管理系

許多現代人往往把休閒當作是工作後的放鬆,工作及休閒成為對立的兩面。辛苦工作之後,常常汲汲於外求,透過宣洩、大肆的消費的方式來獲得「解放」,似乎無助於內心的虛弱,亦未嘗試了解休閒的本質。

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認為:休閒是終身的,不是一個短暫時間的感覺,經由人對自己的反思,透過冥想,而能得到自我的解放。

中國魏晉時期的詩人陶淵明追求本我、崇尚自然,在其著名的詩作中,我們了解到真誠的入世表現,他描寫田園、描繪自然景物,表現對生活的悠閒愜意。

陶淵明努力在紛亂的社會中思考自己的本質與存在,在尋找的過程中,體會 到了休閒的真意。

反觀現代人應該理解休閒是從心理出發,而不假外求的。一味追求身外之物,或許會帶來了部分的外在滿足,卻可能導致自我的喪失,若然,真正的休閒則可能永遠不會到來。

本文嘗試分析現代的工作與生活價值觀,並從陶淵明的思想觀念來檢視休閒的本質,進而探討現代人如何建立休閒的價值觀,體會何謂真正的休閒。

                      壹、前言

工業化與生產科技進展的影響,帶來了休閒時間的增加,也讓人們對於休閒 產生了新的認知。然而,在物質豐盛的現代社會,休閒的態度與休閒的真意到底應該是什麼呢?是工作後的放鬆、是到百貨商場購物、亦或是到遊樂區遊玩。在休閒意識興起的年代,似乎應該透過多元面向中,去探索何謂真正的休閒。

在西方的社會中,從早期的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思想體系中,認為休閒是一生必要的事,是一種經由沉思冥想,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解放與無束縛之感 (Sylvester, 1999)。因此休閒的態度,在早期的希臘時代,是對於人類自身的認識,人類能夠在休閒之中,去發現自我,了解生活的重心與目標,以及存在的意義。

所謂的 Leisure 來自拉丁文的「Licere」意指一種解放、自在、自由(to be free), 或是希臘文所稱的「Schole」意謂有別於工作的自由心理狀態(Edginton, Jordan, DeGraaf, & Edginton, 2002)。對於中國人來說,休閒可以是一種境界的呈現。「境界」是人對人生的覺察,生活的體悟。

此外,「休」,以木而休,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閒」,閒靜、思想的純潔與安寧,”從詞意的組合上,表明了休閒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意義(馬惠娣,2002)。這樣的休閒觀使得所謂真正的休閒是與萬物合一,消除人我差別的精神境界。在中國思想體系中,休閒的概念,早從詩經文化中就可看的出來。

蘀兮蘀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蘀兮蘀兮,風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詩經‧鄭風<蘀兮>)

詩中所呈現,農事之後,家人團聚在一起,在秋風中歌唱的閒適心情。其實在中國的休閒傳統與休閒智慧,是可以與西方文化相互媲美的,中國的休閒哲學 更有他獨特的一套體系。從中國的哲學中,儒家、道家、佛家對於休閒思想都有他不同觀點(龔斌,1999),尤其是莊子的消遙思想-一種自由、自在、悠閒、無所憂慮的心境,更顯明的解釋了休閒的境界(葉智魁,2003)。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莊子‧內篇<逍遙遊>)

莊子認為要能與天地同體的萬物合一,在這樣的境界中,才能隨心所欲,絕對的超脫。陶淵明是中國偉大的田園詩人,他的思想體系,承接了儒家、道家、 佛家的思想(陳美利, 1997),陶淵明的呈現在詩中: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 不足惜,但與願無違。(<歸園田居>之三)

其從生活中出發,全心投入生活之中,即使在田園之間,也能無怨無悔,優游任運於自然,尋求自身心靈的解放。故陶淵明所追求的田園生活,可以算是一 種休閒態度的解放。就現代社會來說,社會生產力提高,科技發展快速,整個勞動時間大量縮短,人們的空閒時間越來越多,現代人對休閒的「重視」,是否有助於達到如古希臘時代哲學家、中國哲學家或是陶淵明的休閒境界,亦或只是離休閒越來越遠。

本文試圖從現代休閒觀的角度,來探討其與陶淵明思想觀之間的差別,並對現代休閒生活作一番的審視。

          貳、現代工作價值觀、生活價值觀與休閒觀

二次大戰以後,從工業革命以來的影響,開始轉換為電腦與自動化機械的衝擊。這些高科技的影響,宣告了資訊化時代的來臨,也意味著工作時間的大量縮短,而自由與可控制時間增加,正式宣布了「休閒年代」的來臨。加藤俊秀曾計算現代人一生的時間以平均八十歲計算一生大約有七十萬小時可以過。其中真正從事工作的時間(以一天工作八小時,每年實際工作天二百三十七天,平均工作 年數三十四年計算),只有六萬四千四百六十四小時。可知現代人實際工作時間 只有全人生的十分之一而已
(加藤俊秀,1989)

可支配的時間增加,使得現代 人大量擁有規劃屬於自己的休閒時間。那麼什麼叫做休閒呢?Kelly(1996)曾對 Leisure 及 Recreation 有一番的說法:Leisure,是個人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是一種活動、是一種體驗;Recreation 是指,能量的再生或者能力的恢復,並能達到心理的平衡則是精神或心理的均衡。而「這種均衡又稱之為「自在」- Complacency,這是意在使精神處在不覺緊張或沮喪的狀態。」(孟祥森,1990) 

此外,馬克思曾說過,休閒是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的時間,它包括個人受教育的時間、發展智力的時間、履行社會職能的時間、進行社交活動的時間、自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時間(馬惠娣,2002)。而文崇一(1990)認為休閒就是指「人民離開工作崗位,自由自在的去打發時間,並尋求工作外精神上或物質上 的滿足」。所以在整個社會都有「閒」的狀態下,現代人更應該去了解休閒的本質為何,不只在休閒的時間裡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更要能得到相對的休閒效益。

那何謂價值觀?價值觀並非與生據來,乃是經由生活經驗的動態過程,而形成發展與改變,是自小耳濡目染,在成長歷程中學習而來的(鄭韻玫,2001)。Super(1957)指出,價值包括個體來尋求需求的目標,由行為達到自我的目標,而需求是行為實現的表現,可以藉著獲取不同的價值觀而達到滿足。基本上,價值觀是一個人內在所持有的信念,用來判斷事物的標準,並且他反應了個人的需求,指引了行為的方向。

價值觀的形成影響了一個人對於事物的態度,以及他的 做法。現代人是個自由的個體,有思想的自由以及行為的自由,可以決定如何去從事自己想要的生活,對於休閒生活,現代人更有自己所認定的一套想法。總合來說,在空閒時間的增加之下,現代人對於空閒的運用,來自於其價值觀,而價值觀的形成,奠基於慢慢社會化的過程,或是外在事物的不斷刺激。本文從現代工作觀價值與生活價值觀,審視現代人對於休閒的態度與看法。


一、現代工作價值觀

傳統上來說,工作與人的休閒是統合在一起的,因為工作是依照自己的時間與興趣來從事的,每個人有充分的自主性,每個人對於工作的態度也是較為認真,因為他所做的是符合他用心去做而所得的。現代的工作由於工作分化、自動化與資訊化,工作效率大增,人們的工時急劇縮短,所以快速變化的年代,人們的工作價值觀,也被分化而且改變了。黃秉德(1993)將傳統工作者之價值觀歸納為:勤奮努力、忠於主管、工作至上、道義責任及團體共識;現代工作者之價值觀則為:追求事業之發展、忠於自己、強調生活品質、權衡利害、獨幟一格等。MOW -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eam(1987)說明 Meaning of Work(MOW)指出工作的意義取決於個人的選擇和經驗以及人們工作中的組織環境及生活背景。工作的意義可以就六個構面來觀察:(一)以工作為中心,(二)經濟導向,(三)人際關係,(四)內在報酬,(五)權利規範和(六)義務規範。

在現代社會裡,工作是人們最基本和重要的活動之一。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的社會現象也反應了工作為個人生活的中心與基本要素。根據工作在個人生活的重要程度為何,「以工作為中心」的構面可區分為二:完全以工作為中心(absolute work centrality)及相對工作為中心(relative work centrality)(Snir & Harpaz, 2002)。在「相對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模式裡,人們已經把工作和生活其他的活動相比較之後,發現工作比其他事情來得重要。一些研究發現工作的重要性已超越休閒生活、社區活動與宗教信仰,甚至僅次於家庭生活(MOW-International Research Team, 1987; Harpaz, 1999)。對於那些以工作為中心的人們來說,他們通常從工作中獲得較高的工作滿意度,有較多參與公司決策的機會(Kanungo, 1982) 或那工作為其終身職業(Dubin, Champoux, & Porter, 1975)。因此,突如其來的金錢或是財富的收入(例如:中樂透)都不能說服他們放棄工作。

個人工作的意義往往傾向於外在工作結果。換言之,激勵讓人們辛勤工作,努力工作是為了獲得實質的回饋。現代社會的資訊化,使得產品的發展快速,也使得分工更加的嚴重。只有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一件事,那麼他就能把自己應該得 到報酬拿到,這樣人們對於金錢的期盼也就一直躍升在第一地位了。然而,現代人的工作價值觀,因經濟發展,物質生活優渥,而追求較多層次的需求。當人們的物質慾望越來越多,金錢還是工作上最實質的報酬,它可以確保生活無虞同時 也可以滿足其他物質需求。

人是社會動物,自然需要和別人交往,建立友誼關係。社會互動對人們的精神健康是必要的(McAdams, 1988)。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論及人際關係對於人們 幸福感(well-being)與生活的重要性(Battle, 1990; Kulik, Mahler & Moore, 1996; Wright, 1984)。歸屬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尤其是對友誼及密切人際關係的需求是在工作情境中三種主要的動機需求之一(McClelland, 1985)。因此現代人的工作價值觀,已經較遠離傳統上工作者的態度,而追求較多層次的需求,而且也更傾向於對自我的概念。由於經濟的發展,工作的目的不在只是養活家人,很多人開始追求自我的獎賞,以及工作上的成就感。當然在休閒生活上,也是工作之餘的時間內,必然會去考慮的一面,只是大家的焦點已非在工作至上的態度上了。現代的工作價值觀有別於以往傳統的觀念,以下透過幾個面向來加以檢視:


(一)金錢的價值觀

現代人工作的目的,不同於傳統的第一個面向是絕對的金錢價值觀。從前的 農業社會是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社會,工作不僅有關於生存,藉之也可以獲得生活的意義。Kelly(1996) 曾說工作的成果是將原來不存在種種予以具體化,所以他是一種生產、製造、改造或創作的活動-除了指對具體物品外,也可以涵蓋構想藝術品,甚或是人際關係。亦即工作在金錢的獲得上未必是絕對需要的事,人們可以藉由不同的型態來滿足自己,同時也能維持生活。

然而,由於在現代化社會明確的分工作業下,人們經常難以在工作上獲得到滿足,金錢的付給,反倒變成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除卻金錢報酬,工作幾乎便不再有其它意義,因為養活不了自己,更別談其他事了。誠如 Fromm(1955/1987) 所言:「工作只不過是人們用來賺取金錢的手段罷了,不再是其本身具有意義的一種人類活動」(引自葉智魁,1995)。

現代社會的資訊化,使得產品的發展快速,也使得分工更加的細緻。只要做好自己的一件事,便可以取得自己應得的報酬,無怪乎,人們對於金錢的期盼也就躍居關鍵地位了。工作過度分化的結果,使得今日的工作者「被制約」成疏離而被動的個體,每天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單調、不段重複的瑣碎工作中,生產跟自己毫無關係的產品。工作者不再去思考,因為他們也喪失了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認知上,有工作是現代人最想要的事,因為有工作們才有金錢,有金錢他們才有存活在這個社會的本事。


(二)地位的價值觀

第二個面向是地位的價值觀。工作的目的開始是為了追求金錢之後,會開始努力的往上爬,開始追求地位的提升。從之前是一個小職員,開始想要做課長,之後要當副理、經理。藉著地位的提升,金錢也開始增多起來,在公司的地位增加,也讓自己在社會中開始受到尊敬。人們努力工作的目的開始為的是讓自己受到尊敬,現代社會中的企業不斷鼓勵員工要有希望,要一直往上提升,爬上去你會得到更高的地位,你會有更多擁護你的人。這樣的價值觀容易使人們逐漸迷失 在權力的爭奪中,也難免造成工作時間的增長。因此,工作的價值與職位上的區別產生了連結。即使只是企業中的一個小零件,也要當重要的零件,因為地位的提升確實對工作分工以後,亦可說是專業化以後,提供了更多的滿足感,也讓人更有成就感了。


(三)成就的價值觀

在 Maslow 的需求階層論中,提及需要先滿足低階需求,才會朝向較高之自我實現與自尊需求上的滿足。現代社會中,工作往往能得到固定的回報,則工作所需要的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了。除了生活穩定的重心之外,工作帶給人地位與自尊,在現代工作價值中,現代人亦追求內在的價值與成就感。成就感可分為外在與內在的獎勵。外在獎勵是事業的成功、薪水提高,甚或升等,而內在獎勵是自我的肯定與自我的實現。注重內在價值時,從工作的本身去得到滿足,尋求諸己的時候,外在獎勵就會減少。內在價值與報酬強調個人的需求,包括他們工作能力上的自我評估或是否能夠勝任工作任務(Deci & Ryan, 1985)。

一般來說,工作方面的內在表現因子包含感興趣的工作、工作多樣化、工作自主性及工作具挑戰性等等。這些內在表現因子為提昇工作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Kanungo, 1982; Vroom, 1962)。現代的工作因為不像傳統的工作價值一樣,能夠滿足自我,而且由於工作型態與工作分工的關係,現代人更難以去達到真正的個人滿足。因此現在某些個人也開始對自我做追尋,希望從事自己想做的事,從生活上著手,來實現美好的人生。相對的,因為工作的循環性與無挑戰性,無法有任何的使命感,也不想去做任何的挑戰,滿足感難以形成。因此對於成就的價值觀,在現代人的工作裡呈現了兩極化的反應,有些人積極尋求生命與生活的價值,有些人卻甘於現狀,得過且過,對於何謂成就感,並無太大的想法,即使在物質豐足後,他們也無動機去追求成就感,這也是在現代社會工作大量分工化與自動化後,所造成現代人個性呈現的一種異態。


二、現代生活價值觀

現代社會由於大量工作被機械與電腦所代替,休閒時間增加,使得人們不得不面對休閒的課題。在工作之餘,人們可以放鬆休息的時間,人們可能看電視、逛街、購物。在單調無聊的工作下,在工作忙碌的步調下,人們急於追求在生活中的豐富性,持續尋找能滿足自己的刺激,現代人以為這樣才能平衡工作中的疲累。在工作與生活,對於現代人而言,似乎成為了相對的現象。工作彷彿就是重複著同一種事情,工作完之後才是自我生活。生活就該好好的玩樂,這是自己可運用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才有自由的世界存在,才有自我掌握的空間,而這是他們的休閒時間。

「休閒」也在這種情況下而顯的突出。現代民生富裕物質較不匱乏,所以有很多型態的休閒活動充斥各處,以滿足現代人對於生活豐富性的需求,大量的娛樂產業發展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例如酒館、俱樂部、夜總會、咖啡廳、線上遊戲場、電子遊藝場等等。這些產業五花八門,而每種產業都還有多種的樣貌,並且透過各種商業廣告彰顯他們的「豐富性」。明顯的,「豐富性」對於現代人而言,似乎以不再缺乏,但是在「型態豐富」的狀態下,個體卻被整個社會的走向以及大眾媒體所嚴重影響,不斷地受到刺激、挑逗。

似乎,「富裕的」現代人之所以會無法成為自己生活或生命的主人,主要癥結出自你我無法好好的展現生命的活力,致使原本可以是積極創發的「活動」,無論是工作也好、休閒也罷,由於受到外在環境機制所影響,再加上本身不懂得積極內省及自覺的結果,而變成消極停滯的「被動」-結果是工作失去了價值、休閒失去了內涵(葉智魁,1995)。因此造成幾種生活上的價值觀,現代人的生活價值觀就「被動」的塑造出幾種不一樣的樣態:


(一)消費傾向的休閒觀

現代生活價值觀的一個面向是消費的價值觀。現代人透過工作能夠獲得相當不錯的報酬,市場上也都能想辦法滿足現代人工作後的需求。然而,現代人往往在消費的時被牽著鼻子走。群眾日漸成為商業性娛樂宣傳的犧牲品,一味追求官能的刺激與樂趣,沉迷於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生活之中(宋明順,1990)。根據 Fromm(1979):「消費具有曖昧的本質,他紓解了焦慮,因為既屬個人所有就不能被拿走,但他卻讓人消費的更多,因為先前的消費很快就會失去其令人滿足的特質。」(引自葉智魁,1995)。在物質豐裕的時代,現代人企盼著能在休閒得到滿足,可是卻常只得到了外在官能的享受。

消費似乎成為了手段,每到假日時段,各大百貨公司、裝飾精緻的精品店、折扣眾多的服飾店、美味的餐廳與咖啡廳到處充斥在現在的街頭,而且有越多的趨勢顯示這些型態的存在,彷彿表明了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對於工作無奈感之外,提供他們一個外在舒服以及被尊崇的快感。大眾媒體也無所不盡其極地利用各種情消手法,對消費者進行催眠,好讓他們在休閒時間能夠來到這邊消費,把他們工作辛苦的錢轉換到業者手裡,在這氛圍底下,消費的價值觀便自然成形。這樣的趨勢似乎是已經成型,不管現在的人薪資是多少,總認為自己有消費的能力,並且也樂於消費,跟傳統社會的「能省則省」價值觀大異其趣。這樣的趨勢象徵了現代人休閒時間的運用屬於一種對於工作苦悶的反動,一切皆可透過金錢消費來紓解。


(二)擁有傾向的休閒觀

擁有傾向的價值觀是另一個生活價值觀的面向。消費的傾向,讓現代人透過消費,把很多東西佔為己有。例如喜歡購買一堆的小飾品、一大堆的鞋子、一大堆的袋子。因為擁有讓他們十分的滿足,即使這些物品對他們來說並不需要。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很多所謂的集物癖者,他們在大量的休閒時間內,花了完全的心思在收集各式各樣的相關物品。人因此而能滿足甚或填補在工作時的難過,而因此也「快樂」起來。林語堂(1994)在<生活的藝術>中提到,生活在現代社會中,而休閒時刻封閉在公寓裡的男女-「快樂的成分完全需看這些住在高雅的公寓裡的男女的性質和脾氣而定。」這些現代社會男女的休閒價值,端看他們在公寓裡擁有什麼,他們藉著擁有的東西享受快樂。擁有的價值觀是現代社會中,因為有了消費的固定模式後,而接著而起的生活價值,他想要表達的是人們在現代社會中的不安全與不安定感,只有擁有,才有安定的心享受休閒時的快樂。


(三)物質傾向的休閒觀

物質在現代社會中是絕對不會缺乏的,而且更是豐富而多樣化。所以現代社會的第三個生活價值觀面向,就是物質傾向的價值觀。如上所述,消費已屬於現代人的重要休閒之一,而消費的東西往往都是物質性的,物質的擁有,賦予人們掌握的幻覺,而讓人開始追求物質之後,忘卻了非物質的東西,變成了一種失去自由的個體,當你擁有各項物質,例如你有豪華汽車和漂亮的珠寶,這些物質性的東西反而常導致個人不安全感的產生。

Marcuse(1968) 在<單向度的人(One Dimensional Man)>一書所論及的:「如果商品和服務依然對艱困與恐懼的生活繼續著社會控制的話-也就是說,如果它們維護異化的話,那麼,在大量商品與服務中所進行的自由選擇就不意味著自由。個人自發地一再重複所強加(諸於己)的需要並不足以肯定其自主性;如此只會證明控制的有效性。」(引自葉智魁, 1995)

也就是說物質的多樣與氾濫,讓人們更趨向於物質的傾向,表面上在選 擇物質是自我自主性的表現,但卻往往是受到了現代社會的潮流控制,只是為了要物質性的東西。現代社會生活正充斥著這樣的觀點,而且人們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這樣的觀點,也因物質束縛而限制了心靈的發展。


                參、陶淵明的思想與休閒

陶淵明是東晉時代的詩人與思想家。林語堂讚其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中國文化上最和諧的產物(林語堂,1994)。對照注重追求外在價值的現代社會,陶淵明表明了一種活出內在精神與追求自我的型態。他所留下的詩作中,常流露出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活出自我的自然與和諧的景象。如陶淵明的著名詩作: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離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以忘言。(<飲酒>之五)

這是陶淵明心態自在的表明。宋蔡啟<蔡寬夫詩話>說:「『采菊東離下,悠然見南山。』此其閒遠自得之意,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因此,陶淵明一直以來是中國閒情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實陶淵明的思想是承接了中國哲學中儒、道、佛家各大思想體系的道統(韋鳳娟,1993)。他承接轉化了儒釋道的思想,而成為獨特的陶淵明式的生活價值。他的生活方式和風格是儉樸的,令人自然敬畏,會使那些較聰明與熟識世故的人自慚形穢。他是今日真正愛好人生者的模範,因為他心中雖有反抗塵世的慾望,但並不淪於徹底逃避人世,而反使他和七情生活洽調起來。

文學的浪漫主義,和道家的閒散生活的崇尚以及對儒家教義的反抗,在那時的中國已活動了兩百多年,這種種和前世紀儒家哲學配合起來,就產生了這麼一種和諧人格(林語堂,1994)。他是個認真生活的哲學家,但也 不悖離人世的種種,就如佛家裡面所提及的「活在當下」的入世人生觀。這樣的人生觀讓陶淵明棄官而去,在鄉下當了個農夫,在追求簡單的溫飽之下,他對生活採取的極簡主義,讓他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真實價值。就如:

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

就如古代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認為的:休閒是終身的,而不是一個短暫的時間,經由人對自己的反思,透過冥想,而能得到自我的解放。這樣的生活境界反映了休閒的境界,不為物累,隨其自然變化。陶淵明的人生心境可以用由實轉虛,由虛轉實來說明。陶淵明自小熟讀四書五經,接受的是儒家重事功、重道德、重操守,主張人生倫理化、道德化、把「志於道」作為人生價值的實現,這是「實」的表現。因此他年輕時有著「大濟於蒼生」的宏願,但是當了官以後,看盡官場百態,感到「世與我而相違」以及「有志不獲騁」。所以他在四十歲的時候,棄官隱世,「豈能為五斗米而折腰向鄉里小民」,去追求了他所謂的自我,這是「虛」的表現。

陶淵明的思想也有著濃厚的道家觀念在於走離人文的傷害,而回歸自然,通過自然而怡神、悅生、養生、長生。陶淵明之後致力於生活與心靈上的豐富,但卻也非離世而獨居,從他的多首飲酒詩中看到陶淵明與世生活的一面。其追求在世間的輕鬆自在,所以冪與田園而不以為意,這是一種「實」的表現。在這虛實之間我們看到了陶淵明思想的轉換,因此本文從陶淵明的人生觀與生活觀來探討休閒潛在意義。


一、陶淵明的人生觀

陶淵明人生觀的轉換是一個實虛之間的改變,也是在清與濁之間的掙扎。魏晉時期,政治混亂,老莊思想之風尤以盛行,知識份子對於人世、對於生命、對於自己開始產生懷疑的態度,他們也開始從入世轉為出世的人生觀。在迷失的自我中,重新去尋覓真實自我的存在,而這是一種自覺,也是當時魏晉時期士大夫們內心深深的想法。他們著墨於生活之中,閒情的思想也自此顯現,或許他表面上是一種逃避與頹廢。但在深層之中,自覺帶領他們追求新的人生。陶淵明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到潮流的推移,也轉而徹底的對自我做一番的省思,對生命價值的探索,自我精神的肯定。因此他涉入農事體驗真實的生活對人生開始有新的體會,而閒情的思想也是在這自覺中顯現出來。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隻雞招近局。日入堂中闇,荊薪帶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飲酒>之五)

耕種回家,歡樂至晚,閒情之幕,易然可見。在簡單的農事生活中,他發覺到生活的愜意是可以獲得的,而且跟在官場十分的不同,官場的黑暗,自己的無能為力,思想是被禁錮的,何來歡娛之情呢?只有在身心都不被束縛之下,追求內心的安樂,不受形所役,所謂的閒情生活才能實現。從這裡本文把陶淵明的人生觀分成三種型態來探討,希望顯現出陶淵明追求自由自在的面貌。


(一)陶淵明的超脫功利

陶淵明自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之十六)。「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達龐參軍>)。對於一個知識份子來說,並不如一般的工匠、農人,為求生活上的溫飽,似乎往往得透過出仕一途,才能獲得。即使陶淵明一生固守志節,在儒家影響下,亦不隨意出仕。如「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之二)。但是真實的情況,還是讓他進到了官場裡。

在當時的魏晉時期是個狂暴的亂世,即使胸有大志,也難以伸展,雖然他不只一次出仕多次,但是對於現實的困境,實在是難以有所作為,就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種儒家的信條所示一樣(黃雅莉,1997)。

在儒家思想 的影響下,身奉孔子「窮則獨善其身」的準則,因此對於功名,他一直抱持著謙卑的態度,但是為了對這個世間有所貢獻,他才出仕。所以陶淵明功利之外,他深守儒家志節,在心態上他超脫名利。就如在(<歸去來兮辭>)中,他若出仕則「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入世則「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顯然,他達到一般官場中的士大夫,所不能做到的彈性與超脫。


(二)陶淵明的自然無為

在當時魏晉時期屬於亂世,那時老莊思想盛行,玄學思想風靡一時。知識份 子大多受到了老莊思想的影響。而陶淵明從小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邱山」(< 歸園田居>),而且「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明顯的看到陶淵明傾向自然的本性,而老莊思想更是讓陶淵明有所體悟。他所認為的自然,是一種崇尚自然原貌,並且能與天地共生,與自然共存的價值觀。陶淵明的自然就是脫離一切限制自己本性的束縛要求言行的自由也就是對自我的一種堅持(陳美利,1998)。他詩文中經常提及不願違己,如:

紓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此歡飲,無駕不可回。(<飲酒>之九)

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歸去來辭>)

因此在自然的觀點上,雖然是在老莊思想的影響之下,但卻表現入世的觀 點,自然不只是認同自然環境,更是融入自然之中,去尋求順遂的自由。 翼翼歸鳥,相鄰徘徊。豈思天路,欣反舊棲。雖無昔侶,眾聲每諧。日夕氣清,悠然其懷。(<歸鳥>)就如鳥一樣存活與自然之中,在自然中大領略生命的價值與樂趣,悠然心情表露無遺。


(三)陶淵明的本我釋放

在莊子思想裡,「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九萬里,覺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人可以從空間中掙脫,個體可以與宇宙合而為一,優遊自在,了無掛礙。在陶淵明的詩文裡,也可看見他的真,他的自我與自在。他寫田園風情,則淳樸在目;寫胸襟懷抱,則清曠高遠;興之所至,則「登高賦新詩」、「清吹與鳴彈」:悲從中來則「揮杯勸孤影」、「慷慨獨悲歌」。他一派本色真味,直書胸臆,種種詩家妙境,皆從率真中流出(韋鳳娟,1993)。

所以在陶淵明本我釋放上他呈現了一種真的本質,對於一個深入生活中的人,他完全表現出他最真實的一面,並且以「不喜以不懼」的心態,來面對世間的一切變故,或許是這世間變化的太快了,這樣的無常,更知道本我是什麼,他從不讓自己的心神沉溺在動盪的情感之流中,他總是讓自己的精神,很快的從各種感情困惑中解脫出來,縱浪大化中,歸於平和寧靜。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變 需盡,無復獨多慮。(<神釋>)在自然觀的牽化下,本來面目的追求與認知,讓陶淵明更能過的優游任運,認知本我與無常的世間,在生活的體驗上更能用心去經營與付出,而理解人生的真意。


二、陶淵明的生活觀與休閒

在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外在環境混亂,有志亦不得發,很多人利用歸隱山林來當做自己能獨立控制的生活傾向,當作是一種高尚的生活觀。此外在歸隱山林中,知識份子逃離了政治,逃避社會責任,而追求閒情,追求人生的審美境界的一種實踐方式,這表現了閒情思想的發展。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可以看出當時的背景下陶淵明利用桃花源點出了人們嚮往的生活觀。在桃花源的福地洞天裡,陶淵明悠然神往於一個任何清平盛世都無法比擬的和諧、自由、純淨的世界,這顯然是一種企圖突破現狀,向時代、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的表現-現實生活的矛盾和衝突都將消融於完美的、和諧的生活中(黃雅莉,1997)。在這樣生活之中,陶淵明不在乎成敗,不在乎得失,不在乎貧富,不在乎利害,活在當下,這樣的生活觀正是他的人生中最想表達的一面。

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之五)

生活在這個塵世,若能夠做到不被外在影響,而能活在自己想要的生活之 下,這是陶淵明想表達的。自由精神的釋放,也是中國人生境界的表現,更是休閒的完全表露。陶淵明的心靈已經發展到真正和諧的境地,所以我們看不見他內心有一絲一毫的衝突,因之,他的生活也像他的詩一般那麼自然而沖和(林語堂, 1994)。


(一)陶淵明的閒情思想

陶淵明崇尚自然,追尋本我,他跟自然間的交融,使得他更能擁有閒情生活。這樣的閒情思想,陶淵明自小學琴書,便知如何從自然中去觀察,去體驗自然所給予的自由自在。而這樣的閒情思想,雖然在出仕的時候並無法獲得,可是那種潛伏在內心的價值觀,卻從未消失過。因此陶淵明辭去官職,求得了自身閒適與自在。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乎,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歸園田居>之二) 

陶淵明描寫農村生活的景象,那是一種閒情,一種不須與人爭奪的自在生 活。這裡面沒有紛爭,只有人情味,自給自足之下,閒暇時間更能享受心靈的解放,在農村之中,也貼近了自然,對於一個崇尚自然的知識份子來說,這是一個多好的機會,溫飽不用煩惱,或許只是簡單了些,但是心靈是富足的,安全、安適的生活,休閒的真意也就表露出來了。


(二)陶淵明的美學思想

玄學思想風行的魏晉時期,以道為出發點,追求精神上的和平與安寧,在美學思想上那是一種對自然欣賞的態度。美學思想觀是一種休閒時間的表現,只有在休閒時間內,人們才有心情去欣賞自然之美,鑑賞或創作美術作品。魏晉時期在山水畫的表現是一種對於自然愛好。就像只有用「不定」而「無心」的語言,即沒有任何規定性的語言方能表現變化無端的「道」一樣,就像只有「解衣般礡」的畫史才能「神閒而意定」、胸儲造化、放達自然、運於筆端一樣,要實現與「道」相冥的美就必須使人的精神處於沒有任何約束的狀態。這裡實際反應了一種強調自然本色,反對任何人工雕飾的美學思想(引自韋鳳娟,1993)。但美學思想不只表現在畫作上,文學與音樂的作品,總也反映出這些美學上的自然觀。陶淵明的美學思想也在詩中表現出來。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之一)

陶淵明在詩中,把一個村落描寫的多美,這樣的自然景色活潑的躍於句落之間,如果沒有閒情,沒有一定的美學素養,是很難去體悟這樣平凡中的美,這樣清楚的自然。 


(三)享受人生的妙處

在現實生活之中陶淵明是個享有七情六慾的人,他接受各家的思想卻不衝突的融進他的生活裡,他有他堅持的理想。其實陶淵明對於人生、生活與世事持有一種莊子式的「順應自然」的觀念。他認為人生的壽么、窮通、榮辱、貴賤等都是自然化遷的結果,就像四季轉換、寒暑代謝一樣(引自韋鳳娟,1993)。人生就如四季一般循環不已,人也就這個一生了,春夏秋冬輪流轉換,人各要體驗他一次,人生的美好、希望、破滅與現實都是要去經營的,人生的妙處就在這裡。

陶淵明的人生,他利用他的詩作給了我們從入世到出世的想法,追求的人生是可以照自己的理念來的,他不受外務的牽絆,只要自己的心能堅持,對萬物通達,欣賞自然以及超然的情韵。那麼就能去體驗人生妙處所在,人生不再是痛苦與悲哀,當無法自由自在的時候,休閒的價值觀當無法顯現。陶淵明在他的一生中也盡力的去達到他的理想。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

陶淵明離開了塵世的種種,為自己的真實本性,去尋找了人生的和諧。


            肆、陶淵明的思想與現代休閒生活的省思

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變化很大的時代,官場是一片的混亂,老莊思想盛行,談玄的知識份子與日增多。現代社會的資訊發達,價值觀呈現多元發展,政治狀況混亂,讓知識份子難以適從的情況,似亦可從陶淵明的身上獲得一些啟發。當時的人們與現代的人們都飽受各種思想衝擊,外在所給予的不安感,讓人們對於內心與自身有更多的探索。陶淵明是個愛好生活與追求精神解放的自然主義者,從出仕而解官,他回歸田園生活,享受閒情逸致。休閒的中心價值觀何嘗不是如此。

休閒是人生命中的一種狀態,是一種人成長的過程,是一種學習,是一個人完成個人與社會發展任務的主要存在空間。休閒不只是休息,不只是尋找快樂,更是尋找生命的意義。而現代社會中,工作與休閒是一種對立的價值觀,因為工作的單一化,使得人們專心的在所謂的工作時間內做好事情,之後就能享受自己的休閒生活。把工作與休閒分開的結果,讓人開始認為休閒是要能全然的輕鬆或有人是全然的放縱。在生活的休閒上,人們因此而大量的消費,無限制的擁有物質性物品,全然的把休閒當成是只有外在能享受,那麼才算是休閒。

現代人遺忘了不是只有花錢與消費才能得到休閒、輕鬆與自在。林語堂 (1994)「一個人不一定要有錢才可以旅行,就是在今日,旅行也不一定是富家的奢侈生活。總之,享受悠閒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的多。要享受悠閒的生活,只要有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閒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

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一個藝術家,他對於官位的不留戀,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在田園中找到了他想要的生活。對比於現代人,汲汲於營利,當你錢 賺的越多時候,常常你也會花的越凶,因為你覺得犒賞自己一下,以示工作的勞苦,並非對自己獎賞是錯的,而是現代人往往所追求的就是利用消費去達到想要休閒的目的,這樣外在的追逐,卻往往讓人產生更大的不足感,也更容易產生對人生與生活的疏離感。人生活在世間中,當你忘卻了生活,內心的空洞感只有與日俱增,何來最真實的休閒生活呢?

不管是魏晉時期或是二次大戰後的資訊化社會,往往都有一股所謂的社會潮流,在這股潮流中,人往往會順應潮流而走,是否快樂與滿足,往往都繫在外界的看法上,那人們自己在哪裡呢?自我的肯定也不見了。休閒是要人們從內心去體會與感受的,當一個人能在社會的潮流中找到自己,不再流形於潮流當中,不在放浪形骸,即使在這繁忙的現代社會,仍然能夠保有悠閒的心態,那樣才能自由自在。

現代的社會能讓多數人們得到物質上的富足,卻不一定能擁有好品質的休 閒。或許透過逆向思考,讓心靈自在,休閒的價值也才能表現。陶淵明提供一個極好的示範,他的人生觀與生活觀所帶出的休閒理念,讓吾人領略到,一味追逐並非生命價值之所在,或許,能讓自己優遊於塵世的休閒觀才是導引出自在生活的關鍵。在大多數人都懂得休閒的社會,美學思想才容易展現。陶淵明是個詩人,詩人所擁有的美學思想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陶淵明才能體會到休閒本質的意義。

反觀現代社會,忙碌的腳步,緊湊的工作時間,努力的追求地位,都是不停的往前急駛,何時停下來看過周邊的景物,人們曾經發現樹上的花開了嗎?看過隔壁鄰居竟然做了一個難看的鐵窗嗎?不能停下來休息,好好的運用休閒時間,美麗的春夏秋冬景緻也往往忽略不管了,這對於美學的思想是一個強烈的扼殺。因此人們越來越注重實用的東西,實際感代替了美感,建築物越蓋越四方,招牌越立越多,連大自然的美感都給抹滅了。反觀傳統中國,庭園美麗的景緻,廟宇精美的雕樑畫棟,歷代文人的山水美作,唱揚古今的詩歌,何者不是在休閒的心情中創作出來的呢?休閒的心境帶來美學的思想,於是發覺傳統的中國人比現代中國人更懂得休閒的重要性。

「采菊東離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詩>之五)陶淵明對於落實於生活的看重,這是存在的觀點。只有認為自己的存在,體驗休閒才有可能。現代人工作、賺錢、養家、消費、爭權、奪利,曾經了解到存在的感覺嗎?或許曾經有的,在買了一大堆的鞋子之後,了解到似乎我有存在了,藉著消費所帶來的「踏實感」,來加以證明。這短暫的存在感,也讓他感受到了休閒的感覺,但是物質永遠都是買不完的,要繼續擁有物質來感受存在,那就必須一直努力的工作,因此何時才能獲得永久的休閒?遙遙無期!陶淵明的詩句給了我們最真切而且能體會的反思,人生不只是工作,還要追求幸福感,休閒理念可以為我們帶來這樣的幸福,只要用心去體會,隨時去感受,即使辛苦的工作,也能感到風吹來時,那種從心底升上來的清涼,那麼休閒的幸福,你也許就找到了。


                      伍、結論

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深處現代社會中,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常常忘記何謂真我。我們生存在這樣一個隨時變動的時代,工作價值臨駕生活價值,很多事情都以功利主義為出發點,卻常常忘了要對自我好好的省思一番。子曰:「
日三省吾身」(<顏淵>)。現代人能做到的有幾個?在社會大潮流的推波助瀾之下,有幾個能不陷入這個大洪流之中。

本文探討休閒,休閒是需要經由思考,對生活與人生多加體會才能獲得的。可是內心的聲音,人們卻往往忘記去聽,休閒的心情也就難以去釋放出來,這是殊為可惜的。我對陶淵明他一生浮浮沉沉的人生價值觀與生活觀的探討,試著了解現代人為什麼似乎一直求不到真正的休閒?

現代的社會比起當時的魏晉時期更為複雜,多樣思想,多種潮流,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去釐清一套清楚價值體系並不容易,而陶淵明提供了一個中庸的典範,他有儒家的志節,也有道家的無為,更有自身對自然的愛好,這樣一個思想典型,讓人能去深深體會他的心境,絕對不是成為遺忘人世間的人,而是個好好活著,活在當下的人,去了解生命,去體會自然,去認真生活、去享受休閒。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