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09 18:51:28| 人氣9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伊拉克暴力抗議的背後是什麼?】+ 【全球需求減弱+美國井噴 花旗:未來石油恐「遍地都是」】+ 【石油輸出國組織】

推薦 1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世界石油國」的圖片搜尋結果

            伊拉克暴力抗議的背後是什麼?-德國之聲

                      2019-10-09 10:18

抗議因何而起?抗議者的訴求是什麼?

伊拉克境內爆發的新一輪抗議事實上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去年伊拉克南部石油工業中心城市巴士拉就曾被抗議浪潮波及。 

這一次抗議活動顯示出更多的自發性。儘管如此,抗議活動似乎最終由伊拉克反恐部隊負責人、為戰勝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發揮重要作用的將領阿卜杜勒-瓦哈卜·薩阿迪9月末被調職而起。 

薩阿迪的支持者們堅信,薩阿迪被免職是因為他反對伊拉克軍隊中的什葉派武裝組織。什葉派組織據稱與鄰國伊朗關係緊密。過去幾天發生的很多抗議活動中都可以看到有人高舉印有薩阿迪畫像的標語牌,這說明這次的抗議也是針對伊朗在伊拉克國內的影響。 

當然,社會挫敗感仍然是抗議活動背後的主要推動力。專家們很早以前就警告說,失業所帶來的壓力讓特別是伊拉克年輕人當中的不滿情緒不斷激增。德國中東問題刊物《Zenith》的主編格爾拉赫(Daniel Gerlach)表示,伊拉克人現在面對的是:能源缺乏、公共服務缺乏、高失業率和嚴重的貧困與腐敗問題交織。 

他說:"伊拉克人感覺政府把手伸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雖然有些人變富裕了,但是一般人都是處於完全的貧困狀態。" 

一個產油國怎麼會陷入貧困和停電的境地?

伊拉克是全世界最大的產油國之一。石油是該國最大的經濟支柱。石油產業可以帶來巨大財富,這一點從伊拉克的鄰國海灣國家那裡就可以看出。 

但是中東問題專家格爾拉赫解釋說,腐敗盛行造成大量伊拉克人生活貧困,夏季氣溫升至攝氏50度時,還要忍受停電帶來的困擾。根據透明國際發布的最新反腐指數,伊拉克在全球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68位,是全世界最腐敗的國家之一。 

格爾拉赫說,後來當人們看到人民成了祈求者、而國家成了施舍者這種奇異的現象時,情況就變得更糟了。他說,在伊拉克這樣一個族群和宗教都多元的國家,代表不同政治派別、不同宗教派別和區域團體的政治高官們往往控制了國家的資源,然後他們在保護自己的利益的同時再把利益分配給他們的支持者。到頭來這個國家卻拿不出錢用於公共醫療和其它公共服務。 

派系衝突和鄰國伊朗對抗議構成影響嗎?

到目前為止,抗議主要發生在伊拉克什葉派佔多數的城市和地區。而遜尼派、庫爾德人或者其它派系都沒有在這場衝突出扮演任何角色。大多數跡象顯示,遜尼派人口內部出現爭端和矛盾,出現親伊朗和反伊朗的分化。 

雖然在抗議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反伊朗的標語牌,但是多數示威者仍是把關注點集中在反腐敗、消除舞弊以及解決貧困等民生問題上。對於伊朗是否插手了伊拉克抗議活動,說法也不一。 

一些媒體報道稱伊拉克安全部隊人員在強力鎮壓示威活動的時候說的是波斯語(注:伊朗的官方語言)。但是這些說法都還沒有拿出確鑿的證據。中東問題專家格爾拉赫說,除非他看到確鑿的證據,否則伊朗介入伊拉克境內抗議活動的說法"並不是什麼可信的理論"。

相關圖片

     全球需求減弱+美國井噴 花旗:未來石油恐「遍地都是」

                     2019-08-28 15:23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全球油市供過於求,加上美國石油生產仍在「井噴」,陸陸續續將有更多輸油管,可能讓石油變成「遍地都是」,造成油價低迷壓力加劇,並改變全球石油生產的格局。 

《CNBC》報導,過去10年來,美國石油產量逐步攀升,現在日產量已達1230萬桶,成為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國,不過由於過去運輸困難,美國石油並未充分進入全球油市,但情況逐漸改觀,本月1條每日可輸送67萬桶石油的輸油管啟用,未來將有越來越多輸油管通往世界各地。 

在美國擴大生產,且輸送越來越便捷的情勢下,可能使全球油市的壓力加劇,花旗(Citi)的數據顯示,隨著油管陸續建成,美國石油出口將從現在的每日300萬桶,今年底前會增加到400萬桶,明年則是500萬桶,600萬桶指日可待,花旗全球商品研究主管莫爾斯(Edward Morse)形容,到時石油將「遍地都是」。 

莫爾斯認為,未來2、3年全球油價可能低迷,布蘭特原油(Brent)每桶可能低至50美元,而美國的西德州原油(WTI)可能每桶40美元已是高點;目前2者的油價分別為每桶59.88美元及55.48美元。 

過去曾支配全球油市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過去7年以來,市佔率以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的速度下滑,即使OPEC成員國伊朗及委內瑞拉均因制裁而難以出口石油,但OPEC與俄羅斯的減產計劃,仍難以推高全球油價。 

莫爾斯還提到,由於美國將成為世界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也將使美元作為全球首要貨幣的地位更加難以撼動。

                   ç›¸é—œåœ–片

                          石油輸出國組織

石油輸出國組織(英語: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發音為/ˈoʊpɛk/ OH-pek;簡稱歐佩克、油盟或油組)是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五國為共同應對由英美主導的七姊妹跨國石油公司,並維護石油這一穩定收入,於1960年在巴格達成立的一個政府間組織(英語: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總部自1965年設於奧地利維也納至今,截至2019年1月擁有14個成員國。2016年,14個國家估計佔全球石油產量的44%,占全球探明石油儲量的73%。這使得歐佩克可以對全球原油價格產生重大影響。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既定使命是「協調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與價格、確保石油市場的穩定,以確保為石油消費國提供有效、經濟而穩定的石油供應,為產油國提供適度的尊重和穩定的收入,為投資於石油行業的資本提供公平的回報。」該組織也是國際石油市場信息的重要提供者。截至2017年5月,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成員除了創建時加入的五個外還包括

阿爾及利亞(1969年加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67年加入)、安哥拉(2007年加入)、厄瓜多爾(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再加入)、赤道幾內亞(2017年加入)、加蓬(1975年加入,1995年初退出,2016年再加入)、利比亞(1962年加入)、尼日利亞(1971年加入)、剛果共和國(2018年加入)。而印尼(1962年加入,2008年底退出,2016年1月重新加入,同年12月再度退出)和卡塔爾(1961年加入,2019年1月退出)則是其前成員。

沙特阿拉伯是該組織實際領導者。三分之二的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產儲量位於圍繞富油波斯灣的六個中東國家。 

相關圖片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立標誌着國家對自然資源主權(英語:Nationalization of oil supplies)的轉折點,而它的決定在全球石油市場和國際關係(英語:石油政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效果在戰爭或民間疾病導致石油供應中斷時特別明顯。

20世紀70年代,石油生產的限制(英語:1970s energy crisis)導致石油價格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收入和財富大幅增長,給全球經濟帶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在80年代,歐佩克開始為其成員國制定生產目標:一般來說是通過減少石油產量(英語:Production quota)使油價上漲。該組織2008年和2016年的裁決減少了供過於求的石油供應。 


經濟學家經常引用歐佩克作為壟斷利益集團──卡特爾的教科書範例,因為通過該組織內部的合作各產油國減少了市場競爭,而其磋商則受國際法下國家豁免原則的保護。

2014年12月,「歐佩克和石油人」(英語:OPEC and the oil men)在勞合社的「航運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然而,它們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卻常常受到非歐佩克國家能源資源的擴張的挑戰。此外,由於卡特爾是較為鬆散的管理模式,個別成員國為追求自身利益,亦會生產超出產量上限,而給該組織的影響力帶來挑戰。


油組由14個國家組成,包括7個阿拉伯國家,也包括其他主要的產油國如伊朗和委內瑞拉。油組成立於196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成立,成立時有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科威特、伊拉克及伊朗等五國。石油輸出國組織總部自1965年9月起,由瑞士日內瓦遷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石油輸出國組織是第三世界建立最早、影響最大的原料生產國和輸出組織。石油是戰後世界最主要的能源。

戰後初期,世界石油的勘探、開採和銷售幾乎全部控制在西方石油壟斷財團手中。這個壟斷控制的後果是西方發達國家獲得超額利潤,第三世界主要產油國的經濟利益卻受到損害。為了抗衡主要石油公司(大多為美資、英資和德資),藉以降低油價和生產者的負擔。最初組織只是一個非官方的議價小組藉以減價銷售至第三世界國家。這樣的規模限制其於西方石油公司中爭取更大的利益佔有率和更高層面的生產控制。然而於1970年代初期它開始展露其效用。 


第一次石油危機 -- 以巴衝突的出現終於引致油組由一個僅僅的企業聯合轉形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油組的阿拉伯成員國成立另一個重疊的組織,名為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APEC),來集中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施壓。

就算不是主要石油輸出國的埃及和敍利亞亦加入了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以協助達成其目標。其後1973年贖罪日戰爭的爆發更堅固了阿拉伯國家的這個選擇。由於美國對以色列的緊急補給,使以軍能抵擋住埃及和敍利亞軍隊,忿怒的阿拉伯世界於1973年對美國、西歐和日本實施石油禁運,使1970年代初期,西方大型的石油企業集團突然面對一批聯合的產油國。

相關圖片

運作 --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共控制約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貯備,約共佔世界石油蘊藏78%以上的石油儲量並提供40%以上的石油消費量。它們佔全球產油量的40%和出口量的一半。藉油組,成員國得以從石油出口得到更多收益。2004年,油組的11個成員國根據聯邦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數字,從石油出口中收取3380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42%。相對於1972年的數字,成員國石油出口的收益為230億美元;經歷1973年石油危機後1977年,該數字為1400億美元。

由於石油銷售被美元所主導,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會直接影響油組對石油的定價。舉例說,當美元對其他貨幣下跌,油組成員國會收取較少的其他貨幣。因為它們持續以美元出售石油, 這將導致購買力直接的下降。當歐元引入後,伊拉克決定以歐元代替美元作為出售石油的交易貨幣。 

油組的決定相當影響國際油價。例如,於1973年石油危機,油組拒絕運送石油至於贖罪日戰爭(十月戰爭)支持以色列對抗埃及和敍利亞的西方國家。這使油價上升4倍,從1973年10月17日至1974年3月18日,持續5個月之久。於1975年1月7日,油組成員國同意將原油價格提高10%。與此同時,油組成員國(包括一些剛把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國家)響應國際新經濟秩序的呼籲,加入開始聯合初級生產者。總結於阿爾及爾舉行的油組第一次高峰會,它呼籲定下穩定而合理的物價、國際食物和農業計劃、由南至北的技術轉移,及經濟系統的民主。 

與其他的企業協議不同,油組成功將油價持續上升。油組的成功大部分都歸功於沙特阿拉伯的彈性。該國容許其他參與協議國家的欺詐,更減少自己的產量來彌補其他成員超出配額的生產。因為其他的成員均全力生產,而沙特阿拉伯是唯一擁有充裕的貯存空間的成員,亦有在需要時增產的能力,這給予它們可靠的槓桿效應。 

這個政策十分成功,導致原油價格一度上升至僅次於提煉油產品的水平。然而油組提高價格的能力亦受一些限制。油價上升會使消費下跌及收益的淨下跌。而且價格持續上升會鼓勵根本性的行為轉變,比如替代能源的利用,或者節約能源的推廣。 

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提倡油組提高油價,以協助伊拉克及其他成員國支付債務的利息,引致1990年至1991年海灣戰爭的爆發。但因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惹起油組成員國的分歧,使這段時期成為油組成員間內聚力達至低點。一旦中斷供應的擔心,伴隨這些衝突消散,油價就開始下滑。 

當油價跌至約10美元一桶後,經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韋斯的外交斡旋後,成功協調於1998年開始恢復按比例產油。2000年,查韋斯主持油組成立25週年的成員國元首高峰會。2004年8月,油組開始傳出其成員國只有少量的增產能力,顯示出油組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逐漸消失。印尼的成員身份正被覆核,因為印尼已非石油淨輸出國,亦沒有足夠的能力達致其產量配額。 

2018年12月3日,卡塔爾政府宣佈該國將於2019年1月退出油組,被認為是卡塔爾擺脫沙特阿拉伯對其控制的舉動。 


相關圖片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