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9-19 23:01:13| 人氣4,3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兩宋文學發展~概說* +*宋詩的特色與流變*+*宋初三體*+*北宋四家與蘇軾*+*宋代散文*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兩宋文學發展~概說*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展開兩宋三百餘年國祚。宋代重文輕武,加上經濟繁榮,宮廷民間,皆適合文學發展;無論雅音俗調,在宋朝都有長足的進步。 

在北宋開國以來的這段時間當中,詩壇、文壇由楊億、錢惟演等人領導,效法晚唐李商隱的「西崑體」所掌握。之後有柳開、石介等人,對西崑體提出反對,成為宋代古文運動的先聲。   

歐陽修的崛起,可說是北宋文學的一大轉折。作為北宋的文壇泰斗,歐陽修一舉扳倒宋初興盛的西崑體。在詩歌方面,與蘇舜欽、梅堯臣、王安石並稱北宋四大家;在文章方面,為宋代古文運動之領袖。   

除了詩文之外,在唐代開始發展的詞,經過晚唐五代的醞釀之後,在宋代極為興盛。歐陽修與晏殊、張先、柳永等人,或為婉約小詞,或為抒懷長調,在北宋詞壇各自佔有一席之地。   

蘇軾繼歐陽修之後,堪稱北宋文壇領袖。他也兼能詩、詞、散文,而以詞的成就最為亮眼,開展詞壇豪放一脈詞風。其父蘇洵、弟蘇轍,在散文上也有傑出成就。   

略與蘇軾同時的,還有黃庭監、賀鑄、秦觀等人。黃庭堅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上。他的換骨奪胎、點鐵成金等「詩法」,被之後的江西詩派奉為圭臬,影響所及至於清代。而賀鑄、秦觀則在詞壇上大放異彩;周邦彥的活躍,則使詞的格律從此大致定型,成為北宋格律詞的代表。   

在南北宋交替之際,李清照、陸游、葉夢得、朱敦儒等,是親身經歷國破家亡的詩人、詞人。其中陸游的詩與楊萬里、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他的詞也相當傑出精采。   

南宋初期,詞壇上最為搶眼的是豪放派的辛棄疾。他用散文化的語言,抒寫愛國情懷,成為豪放派詞人的代表。而之後的詞壇則以姜夔、史達祖、吳文英為代表的格律派為主流。   

南宋詩壇在陸游之後,已經略脫江西詩派餘響;而真正對江西詩派提出反對的,則是永嘉四靈。與此同時,江湖派詩人在詩壇也有一席之地。而當時的文壇,則以理學家為主,將周敦頤提出的「文以載道」奉為圭臬。除了詩壇、文壇、詞壇之外,由於宋代民間娛樂需要,話本小說與戲曲也蓬勃發展,對後代的小說、戲劇起到很大的影響。   

宋代末年,詩壇、詞壇不但沒有衰頹,反而在一眾愛國志士的悲歌當中,寫下慷慨激昂的詩歌、詞句,為宋代文學發展畫下耀眼的句點。宋朝最終為元朝所消滅,宋代文學發展亦告一段落。

北宋詞發展分期概說
北宋詞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宋代初期,詞風繼承晚唐五代,有花間派氣息,而往更加高雅的途徑發展。語言婉約而清麗,內容也未有太大突破。這個時期的代表詞人有晏殊、歐陽修,稍晚尚有晏幾道,可謂花間詞風之末。   

與晏、歐同時,張先、柳永在市民階層活躍,以適合鋪陳描述的長調慢詞,針對都市生活、男女感情、羈旅行役等方面進行描寫。由於張、柳遠離宮廷,因此詞風不事華麗雕琢,時而夾雜市井俗語,與晏、歐有所不同。一般文學史皆將此二者分為兩個時期,但事實上晏、歐與張、柳的時代大致重疊。   

與歐陽修晚年略有重疊的,則是北宋詞壇巨星蘇軾。蘇軾打破詞體的既存限制,脫離婉約的風格,使詞的題材極度擴大,到堪與詩相比的程度,開創豪放一脈詞風。蘇軾之後,秦觀、賀鑄等等,均相當重視格律;周邦彥則集其大成,並審音定調,形成相當重視格律的格律詞派,且影響後世格律詞深遠。宋代末年尚有李清照,對格律亦相當重視。

南宋詞發展分期概說
南宋詞各種風格時常並存,故分期不易。大抵而言,可以分為前、中、後三期。宋室南渡之後,諸多文人隨朝廷南遷。許多詞人如朱敦儒、葉夢得等,在南渡之前詞風婉約;南渡之後則有故國之思。在南宋前期,如辛棄疾、陸遊、張元幹、張孝祥、岳飛等人,以慷慨激昂的感情投注在詞作當中,近代文學史研究者稱其為「慷慨悲歌派」;而另外一些文人在南渡之後,感到復興無望,心灰意冷,因而退而求養身保真,諸如葉夢得、辛棄疾等,近代文學史研究者稱其為「韜光遁世派」。   

宋金和談之後,宋室得以偏安一隅,君臣上下逐漸流於逸樂。於是格律詞再度興盛。諸如姜夔、史達祖、吳文英諸家,影響及於清朝。   南宋末年,各派詞風並存。張炎、王沂孫宗姜夔,文天祥等抗戰志士則有蘇辛之風。雖詞風不同,但大多皆蘊含興亡之感,故國之思。而當代張炎《詞源》、周密《絕妙好詞》,對詞的傳播、研究皆有貢獻。



                      *宋詩的特色與流變*  


1. 宋詩形成的背景 

(1). 文體發展:詩歌發展至唐代,在內容、體製各方面皆達到高峰;宋代詩人在這種情況下,難以在唐人的基礎下更進一步突破,只得另闢蹊徑,創造新的風格。

(2). 政治社會影響:為了拔擢有政治頭腦的人才,宋代科舉考試自仁宗開始,較為偏重策論。在此種風氣下,再加上理學的提倡,使宋代散文長於議論,詩歌也受到影響。而書院的發達、印刷的進步,也提供文化傳播的充分條件。 

2. 宋詩的特色 

(1). 重視哲理:由於受到理學的影響,使得宋詩相對於唐詩更重視哲理的蘊含,呈現一種言理不言情、揚棄悲哀、冷靜從容的基調。雖然宋代亦有抒懷之作,但仍舊以蘊含哲理為多。如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朱熹〈觀書有感〉「問泉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

(2). 講究詩法:由於北宋晚期江西詩派興盛,他們倡導換骨奪胎、點鐵成金、去陳反俗、拗句拗律、好奇尚硬等等「為詩之法」,力求「無一字無來歷」,「語不驚人死不休」。陳與義〈春日詩〉云「忽有好句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可見他們造語、用字之用心;黃庭堅提出的「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亦是江西詩派的共識。影響所及,直至清代。

(3). 語多議論、散文入詩:宋詩受到科舉策論、理學說理的影響,使詩歌敘述性強,並且以詩議論、記事。

(4). 口語入詩:用字造句俚俗而生活化。 

3. 宋詩的流變 
  

宋詩的發展,先以南、北宋劃分之後,北宋又可以大略劃分為三個時期;而南宋則可以畫分為兩個時期。   

北宋前期,詩壇大致承襲晚唐、五代遺風。當時有王禹偁效法白居易,稱「白體」;楊億、錢惟演效法李商隱,稱「西崑體」;林逋效法姚合、賈島,稱「晚唐體」。   

歐陽修中進士之後,在文壇逐漸發揮影響力,與蘇舜欽、梅堯臣、王安石共同開創以文為詩的風氣,擺脫晚唐五代的基調。一直到歐陽修逝世為止,這段時間宋詩逐漸散文化、議論化,堪稱宋代詩歌的奠基時期。   

歐陽修逝世之後,宋詩的風格臻至成熟。蘇軾、黃庭堅在詩壇崛起,《滄浪詩話》以為此二人皆「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蘇軾在詞壇上開創豪放派,在詩壇亦與眾不同,有所斬獲;黃庭堅則成為之後江西詩派共同的精神指標。   

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南宋前期以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蕭德藻為代表。由於經歷時代劇變,因此他們在江西詩派的影響下,而能夠有所突破,用詩歌書寫愛國情懷,或者嘻笑怒罵的諷刺篇章。   

南宋後期,追隨晚唐姚合、賈島的「永嘉四靈」與江湖派出現,對於江西詩派進行矯正、反對。而宋代末年的遺民詩人如文天祥、鄭思肖等,一反晚宋詩壇開始呈現的衰敗景象,以慷慨激昂的悲歌,在宋詩史上畫下精采的句點。 

4. 宋詩與唐詩的異同
    

宋詩在清代以前較不受到重視,直到吳之振等編纂的《宋詩鈔》問世之後,才受到各家重視。   

宋詩與唐詩在風格、內容、技巧上各有千秋,本無絕對優劣的比較。兩朝詩的異同,約略可以歸結出以下幾點:  (1). 基調上,唐詩以韻勝,氣勢渾雄,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表意精確,貴深析透闢。 (2). 詩格上,唐詩美在情韻辭彙,詩格豐腴;宋詩美在氣節風骨,詩格瘦勁。 (3). 唐詩弊在膚廓平滑;宋詩弊在生澀枯淡。 (4). 唐詩有下開宋詩者;宋詩有仿效唐詩者。 (5). 宋詩內容比之唐詩,範圍更廣。 (6). 宋詩技巧比之唐詩,精細更甚。



                         *宋初三體* 

1. 白體    
王禹偁詩效法白居易,在西崑體風靡一時的狀況下,獨立於其外。雖然其詩作成就不大,但卻能下開宋代風氣。詩如〈感流亡〉等,平淺通俗。 

2. 西崑體    
西崑體,乃是北宋初期的一種主要表現在詩歌上的文風。代表作家為楊億、劉筠、錢惟演。西崑派作家提倡學習李商隱,主張詩歌應該寓意深遠、辭章華麗、用典對仗精巧工整。由於楊億等三人位居館閣,作品以應酬唱和較多,因而對社會現實的反應較為貧弱,創作也較注重藝術形式。 

由於領導者位居館閣,受到當時文人景仰、效法,因此西崑體的興盛導致北宋詩壇呈現注重形式的現象。但西崑派對於技巧的運用,與形式結構的注意,對宋詩之後對詩法的重視有所影響。 

3. 晚唐體 
林逋等人為詩效法姚合、賈島,清新瘦硬,是為晚唐體。



                     *北宋四家與蘇軾*


歐陽修中進士之後,在文壇逐漸發揮影響力,在散文與詩的創作上掀起改革。與此同時,尚有蘇舜欽、梅堯臣等與之唱和。略晚之時,又有王安石、蘇軾繼興,對西崑體發起大幅的改革與創新。 

1. 歐陽修    
歐陽修領導北宋文壇三十年,兼能詩、詞、散文。他的詩作受到韓愈、李白的影響,但又有所融會、改進。其詩如〈感二子〉「黃河一千年一清,岐山鳴鳳不再鳴」、〈明妃曲和王介甫作〉「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等,特色如下:  (1). 主氣格、賤麗藻:重視內容氣蘊,工整而不流於矯飾堆砌。 (2). 重鍊意、輕修辭:平易流暢,繼承韓愈的「文從字順」,而不學韓愈的「橫空盤硬語」。 (3). 以詩議論、紀事。 (4). 不拘於聲律儷偶。 

2. 蘇舜欽    
蘇舜卿,字子美。其詩如〈吳越大旱〉「吳越龍蛇年,大旱千里赤。尋常粳穄地,爛漫長荊棘」等,筆力豪雋,豪放奇峭,多傷時感事,抒寫抱負之作。有《蘇學士文集》。 

3. 梅堯臣    
梅堯臣論詩,重視詩三百、屈賦的優良傳統。詩如〈田家〉「南山嘗種豆,碎莢落風雨。空收一束萁,無物充煎釜」、〈魯山山行〉「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等,覃思精微,平淡清新。有《宛陵先生集》。 

4.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博觀約取,詩如其人,有魄力,有骨格,不同流俗。如蒼松翠竹,歲寒不凋。其詩推崇韓愈、杜甫,並受歐陽修影響頗深。詩如〈杜甫畫像〉「推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表現其尊崇杜甫;晚年罷相詩風一變,如〈南浦〉「暗香無覓處,日落畫橋西」,閑淡深婉,雅麗精鍊。有《臨川先生文集」。 

5. 蘇軾    
蘇軾為詩,正如其文,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得不止。他的詩特色有三:  (1). 氣象宏闊,意趣高妙:七言古詩如行雲流水,哲理詩意境深遠。「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2). 取材選辭,不分雅俗:不用奇字怪句,親切有味。 (3). 長於七言古詩。 



                          *宋代散文*  

(一)、宋代古文運動的發展    

北宋初期,在晚唐駢文三十六體的餘波下,西崑體不但流行於詩壇,對駢文、散文、賦皆有所影響。由於對西崑體的雕琢藻飾有所不滿,因此思想家、文學家開始針對西崑體的弊端加以改革,形成宋代的文學革新運動。 

1. 初始期──反西崑體    
談論宋代古文運動,則理當以宋朝開始作為起點。宋代古文運動的初始期,大約是宋太祖立國至真宗年間。先驅者有石介、柳開、王禹偁、孫復、穆修等等。大體而言,以理學家為主要人物。   

由於唐代韓愈將道統與文章結合,恰好符合理學家的文學觀念,因此柳開倡導「尊韓」,提出重道致用、崇尚樸實散文、宣揚教化等等主張,對當時華麗輕靡的文風加以反對。他的〈應責〉一文提出「古文者非在辭澀言苦」、「在於古其理、高其意,隨言短長,應變作制,同古人之行事」。因此重視散文,於駢文詩歌不屑一顧。與此同時,王禹偁也主張宗經復古,倡導古文,提倡韓愈的「文從字順」,並且以實踐於詩歌創作;但對當時興盛的西崑體沒有太大影響。   

之後,石介有〈怪說〉一文,並且在〈與君貺學士書〉當中說道:「自翰林楊公唱淫詞哇聲,變天下正音四十年」,對西崑體加以抨擊。石介,時稱徂萊先生。他的文學思想歸本於道統,以為文章應該與聖人之道相結合,因此將《尚書》、《周易》、《詩經》等等著作並列為文學正統,以堯、舜、周、孔為文學家的典範。宋代以後,理學家的文學觀念,以此為濫觴。   

雖然有這些思想家的倡導,但是由於他們無法提出新穎切實的詩文理論,也缺乏亮眼的實際創作,因此對當時的文風沒有起到足夠的影響。 

2. 全盛期──建立理論、創作實踐    
宋仁宗朝,在范仲淹、歐陽修、蘇舜欽、梅堯臣等人的領導之下,古文運動大有斬獲。   

范仲淹在仁宗天聖三年提出的改革時弊政綱中,主張改革文風;蘇舜欽則對古代設官采詩給予極高評價,以為創作的目的在於「補世救失」。梅堯臣論詩主張效法《詩經》、〈離騷〉的傳統,對西崑體的浮艷予以批評。 稍後於蘇舜欽、梅堯臣的歐陽修,則是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他不但兼能詩、詞、文章,而且在理論上有所建樹。除此之外,歐陽修對於後進的提拔,造就三蘇、曾鞏、王安石等北宋大家,功不可沒。關於歐陽修的文學主張,後文將述。 

3. 完成期    
在蘇氏父子、曾鞏、王安石諸家逐漸嶄露頭角之後,又有「蘇門四學士」相繼應和。他們在歐陽修等前人打下的堅實基礎下,各自提出了文學理論,並且積極創作,親身實踐。唐宋八大家的文學成就,直至今日都為世人效法。關於韓愈、柳宗元的文學主張與成就,請參照〈隋唐文學發展〉;三蘇、曾鞏、王安石的文學主張與成就,後文將述。 

(二)、北宋諸家文學主張    

中國文學運動以唐、宋最為成功,後世文學家對唐宋八大家大多極為景仰。其中韓愈、柳宗元屬於唐代,因此不在此處討論。 

1. 歐陽修    
歐陽修的文學主張,主要體現在詩與散文上: 

(1). 發揚韓愈理論:在文學理論上,歐陽修認同韓愈對「文」與「道」的看法,強調「道」對於「文」的作用,以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不同於韓愈的是,歐陽修並沒有因為重視「道」而忽略「文」,同時對文采與內容予以重視。

(2). 提倡平易文風:對於韓愈的「文從字順」,歐陽修繼承並進一步發展;對於韓愈之後的艱深險怪,歐陽修則將其揚棄,提倡樸實平易的文風。

(3). 主張窮而後工:在《梅聖俞詩集》的序文中,歐陽修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說法;而他的《六一詩話》乃是中國第一部以「詩話」為名的詩歌評論文集。 

2. 蘇洵    
蘇洵論文,主張學習古文,反對如西崑體般浮艷、如盧仝馬異般險怪的詩文。以為文章應該「得乎吾心」、「有為而作」,認同文學的實用價值。 

3. 蘇軾    
蘇軾主張文章應該「華實相符」,反對「貴華而賤實」。並且以為寫作文章當「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不能「以合規繩」,恰好符合他自己「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得不止」的文風。 

4. 蘇轍    
蘇轍論文,主張「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他的「文」可能比較接近曹丕的「氣」;他的「氣」則是偏向閱歷交遊間所培養的「奇氣」。蘇轍以為透過遊歷、見識,可以使為文時字裡行間散發出與眾不同的奇氣。 

5. 曾鞏    
曾鞏論文,比較重視「道」,進一步提出「道」乃根本,恆常不變;「法」為應用,則可以適時而易。基於對「道」的重視,曾鞏較為重視學術文學,輕視辭張文學;對於史傳、碑志尤其重視,以為寫史傳、寫碑志需有才有德,才能明達事理,為後世所流傳。 

6. 王安石    
王安石在提倡新法時,將文學改革也納入新法的一環。他強調文學與政治的關係,以為文學當為政治服務。雖然肯定韓、柳的功績,但他與歐陽修一般,反對在文字上刻意用功。由於對文學藝術形式上的忽視,王安石的觀點雖然裨益於政治實用,卻較不利於文學發展。 

(三)、北宋諸家文學成就 

1. 歐陽修    
歐陽修在詩、詞上皆有創作實踐,但其主要文學成就還是體現在散文上。歐陽修醫生寫了五百餘篇散文,兼具政論、史論、記事、抒情,各體皆備。他的散文略可歸結出以下成就: 

(1). 流暢平易:歐陽修本人提倡韓愈的「文從字順」,並且發揮在實際創作上。諸如〈醉翁亭記〉、〈朋黨論〉等等,無論抒情、記事或者議論,皆能在平易當中顯現出氣勢。

(2). 筆記體:歐陽修繼承六朝筆記小說的優點,以筆記體散文記載當代朝廷事件、職官制度,或者自己對詩歌的看法等等,諸如《歸田錄》、《筆說》、《六一詩話》,文章不拘一格,生動活潑。 

(3). 散賦:六朝之後,賦體以駢賦、律賦較為盛行。歐陽修〈秋聲賦〉結合散文與賦,開創賦體的新型態。之後如蘇軾〈赤壁賦〉等,皆以散賦形式寫成。 

2. 蘇洵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由於蘇洵主張「有為而作」,因此他的文章多半是較有實用價值的議論文,有不少關於政治、軍事的作品。其中以論述先秦六國敗滅原因的〈六國論〉最為有名。他的論說文論點明確、舉證有力、氣勢縱橫、雄辯滔滔,具有說服力。有《嘉祐集》 

3. 蘇軾    
蘇軾的文章,汪洋恣肆,氣魄宏偉。議論說理如〈留侯論〉,語言明快而具邏輯性,字裡行間有著承襲《戰國策》的風格;抒情記敘如〈超然台記〉,意境開闊;傳記碑銘如〈潮州刺史韓文公廟碑〉,質樸自然,行文疏落有致;書啟序跋如〈答李瑞叔書〉,文筆流暢。再如他的〈赤壁賦〉,寫「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與我皆無盡」,有超脫物外的風格。

4. 蘇轍    
蘇轍,字子由,號穎濱遺老。蘇軾在〈書子由超然臺賦後〉提到:「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他在散文上的成就一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的境界。蘇轍擅長政論、史論,仰慕孟子,其〈六國論〉與父兄的〈六國論〉雖各有不同論點,但同樣以六國暗喻北宋,皆頗能一針見血。有《欒城集》。 

5. 曾鞏    
曾鞏,字子固。他的作品以議論為多,在記敘文當中也夾敘夾議。文風簡練平實,與歐陽修略有相似。記敘文條理分明,並且寄託議論,如〈墨池記〉,透過簡短的文字,對王羲之的刻苦精神深感認同,並提出「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如何哉」,藉以鼓勵時人。有《元豐類稿》。 

6. 王安石    
王安石是歷史上著名的變法家,因此他的散文以政論居多。大體而言,多為針對時弊,進行分析並提出改進的主張。除了政論之外,他還有一些著名的翻案文章,諸如〈讀孟嘗君傳〉推翻孟嘗君善養士的傳統觀念、〈伯夷論〉推翻伯夷值得效法的傳統觀念等等。 

(四)、唐宋古文運動比較 

1. 起因    
唐代古文運動,肇因於反對六朝騈儷空泛之文,且駢文盛極而衰,無法符合當時講道說理之用;宋代古文運動肇因於晚唐五代西崑體興盛,文章乃為文人遊戲之作,缺乏實際意涵。 

2. 宗旨    
唐代古文運動,旨在宣道革弊,反騈重散,明道、載道以為政教所用,倡秦漢散文之質樸;宋代古文運動,旨在使文章明道,進而致用,重視散文,且尊奉韓愈,並反對西崑體。 

3. 先導者    
唐代古文運動之先導者,有蘇綽、王通、李百藥、魏徵、裴子野等政治思想、文史各界人物;宋代古文運動之先導者,為石介、柳開、孫復、穆修等人,多非文學家。 

4. 領導者    
唐代古文運動之領導者,為韓愈、柳宗元等人;宋代古文運動之領導者為歐陽修。 

5. 唱和者    
唐代古文運動,有元稹、白居易、劉禹錫、孫樵、樊宗師、李翱、羅隱、皮日休等為之唱和;宋代古文運動,有三蘇父子、王安石、曾鞏、梅堯臣、蘇舜欽等為之唱和。 

6. 餘波    
唐代古文運動,衍生樊宗師等怪奇詭僻之流,且缺乏有力後繼者,故為晚唐復興之駢儷華豔文風取代;宋代古文運動,有二程、朱熹等極端重道之理學家,最終使道統壓制文學,文學淪為異端。 

(五)、南宋理學家的文學觀    

宋代的文學思想,到了理學家之手,樹立起以道統為主的文學權威。在對於尊經重道的極度推崇下,逐漸邁入極端,使文學的功能逐漸只剩下載道。   

文以載道之說,始於周敦頤〈通書文辭〉。周敦頤雖然反對華麗雕飾的文章,但若是主要用途是「載道」,則華麗亦無不可;然而到了程頤、程顥,則以為文章如果雕飾華麗,則失去載道的功能,因為文采華麗將會使載道成為附庸,從而使「道」不受人重視。   

因此,二程甚而對韓愈之文章亦有所不滿,發展出「學文害道」的思想。《二程遺書》曰:「今之學者有三弊:一溺於文章,二牽於訓詁,三惑於異端」。言下之意,即是將文學、訓詁與異端相提並論。   

朱熹可謂宋代最具文學素養的理學家,但他也認為文章是聖人之道的「溢出」,道本而文末。朱熹的思想導致他的再傳弟子真德秀,甄選所謂「載道之文」輯為《文章正宗》,與《昭明文選》相對。對此,後代如顧炎武、劉克莊等,俱對此表示不滿。   

由於理學家聞詩詞而「驚為鬼語」,甚至聽到豔曲便「跳橋而逃」,使文學作品被視為邪魔外道。詩詞如此,可見小說與戲曲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台長: 幻羽
人氣(4,312) | 回應(0)| 推薦 (8)|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世界江山采風 |
此分類下一篇:**宋朝-國祚共319年**
此分類上一篇:【跟著鏡頭品詩詞】雲下故鄉美 ~ 來源:雲南省紀委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