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宗教觀※
在中國無論是佛教道教,都受著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使得中國人對人生的認知變得溫和、寬容、忍耐,也善於應變,這種宗教觀的力量,也影響中國歷史的發展。
中國人是個有神信仰的民族,早在商朝時代,祖先崇拜即成為一個普遍流行的信仰。崇拜祖先是認為祖先死後有靈魂存在,這些靈魂常環繞在活人的四周,要常常祭祀之,一方面是希望祖先不要作祟,讓子孫生病遭禍害,一方面也是祈求祖先保佑子孫能活的平安。
商朝人不但崇拜祖先,且認為萬事萬物皆有神,日月星辰、山川風火,甚至於門窗桌椅都有神存在,所以商朝人信的神種類繁多。雖然孔子說過「敬鬼神而遠之」,但他並沒有認為鬼神不存在,反認為「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所以孔子是相信鬼神的,只是他不談鬼神,因為孔子覺得自己的時間精力在研究人世間現象已來不及,所以沒有時間精力探討鬼神的問題。
從孔子以後,鬼神崇拜一直存在中國社會中,也普遍被中國人接受,中國人遇到困難痛苦時,常喜歡喊一句話:「老天爺啊,幫幫我的忙吧!」何以會喊老天爺?因為中國人相信所有的神都住在天上,所以喊老天爺其實就是在喊眾神,請眾神趕快幫忙。
匯集前人鬼神經驗而成道教
以上這是中國的民間信仰,但真正形成一個宗教則是在東漢末年時的道教。大概在東漢中葉時,于吉(一作干吉)就曾經拿出一本書叫做《太平清領書》,其弟子宮崇將這部書呈送給當時的皇帝,但並沒有受到當時人的重視。到東漢末年,張角在中原一帶,念符咒替人民治病,自稱為「太平道」,便是用于吉的《太平清領書》做為當時的文宣,此書後改名為《太平經》。
跟張角同時期還有張脩其人,也用符咒為人治病,被稱為「五斗米道」。張角與張脩是差不多同時期的人,分別在不同地區傳道,這就是道教的開始。所以道教不是一個人所創立的,而是由中國民間原始信仰經過幾百年、上千年的逐漸累積而成。張角跟張脩在不同地區所傳的教,也不是他們自己創造的教,而是蒐集當時中國人幾百上千年來就存在的民間信仰匯集而成,因為道教為人治病的方法,實際上都是很久以前就流傳下來之古法。
道教主要分為兩個大派別:一個通稱為「符籙派」,就是用畫符念咒替人治病,另一個通稱為「丹鼎派」,是透過服用丹藥來達到長生不死境界,這兩派早在漢朝以前就存在,所以張角與張脩都是繼承前人成績,只不過他們是公然宣稱自己是道教,也開始出現道教的宗教組織。所以道教實際上是匯集前人經驗而成,最主要的內容是講驅鬼、捉妖、養身等,都是傳統中國人早就有的東西。我們可以看道教所謂的經典,實際上都包含了古人各個時期各種思想,會覺得道教是個大雜燴。
此後到了晉朝,有個人叫葛洪,他信奉道教,也寫了本非常有名的書《抱朴子》,這本書是道教思想中非常重要的著作,這部書中分為〈內篇〉跟〈外篇〉兩部份,〈內篇〉是講符咒、煉丹、養生等的道教本體;〈外篇〉是講如何治國平天下,然而〈外篇〉所講的實際上跟儒家思想沒太多分別,所以道教的思想實際上也參酌了很多儒家思想。此外被道教奉為創始者的老子,實際上是春秋時期的道家,跟日後的道教這個宗教並無太大淵源關係,可是後來的道教信徒們也將老子奉為道教始祖,可見道教在思想層面來說,實際上是個混雜東漢以前各種思想的混合體。
佛教先用神蹟傳教
中國人很相信道教,但是中國人同樣也很相信另外一個宗教,也就是佛教。佛教是東漢時期由印度傳來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佛教逐漸中國化,也逐漸跟中國人融合。中國人信仰佛教的信徒似乎比道教還多,佛教勢力似乎也比道教還大。
佛教傳到中國來為中國人開始信仰時,他是用神蹟來傳教,像東晉時代五胡亂華時戰爭頻仍,北方成為戰場,由於五胡等少數民族文化水平不高,到處殺戮,當時有位佛教高僧叫做佛圖澄,他用清水變出蓮花這種神蹟魔術,讓當時五胡的領袖石勒、石季龍非常欽佩崇拜,於是他們都改信佛教。故在五胡亂華中,佛寺常變成戰爭的避難所,因為胡人的軍隊遇到佛寺往往不敢隨便闖入。
佛教本來在印度是「出世」的思想,可是傳到中國後,他們卻用「入世」的方法來傳教,所以才會替人民祈福,也為人民治病,所以許多中國人逐漸都相信佛教,同時佛教思想中的「三世因果說」也非常適合中國人的思想,故中國人很容易接受佛教。而且佛教寺廟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就大量累積人民的捐獻,故寺廟裡面財富向來豐渥,可是佛教僧侶們又不能亂花費享受生活,於是施捨救濟就變成佛教僧侶要作的事,因此當社會遇到變亂時,寺廟常成為救災救濟的中心,這樣更能得到人民的崇拜,使佛教勢力在中國越發龐大。
中土佛、道,殊途同歸
佛教和道教,一個是外來宗教,一個是本土宗教,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並存將近一千多年,是中國人最大的宗教。這兩大宗教在中國土地上頗為融洽,雙方很少爭執。中國人有的信佛有的信道,更多的人是佛、道並信,因為這兩個宗教並不互相排斥。
雖然在歷史上有所謂「三武之禍」,也就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等三位皇帝曾經下令要滅佛教,滅佛看起來像是道教與佛教的鬥爭,也就是若干傾向道教信仰的人趁機蠱惑皇帝滅佛,事實上滅佛卻是經濟問題,是三個皇帝想搶奪天下寺廟裡的龐大寺產才引發的,不全是宗教矛盾的問題。而且上述滅佛時期都非常短,在這三個皇帝死後,佛教又興盛起來,且比滅佛之前更加興盛。
事實上佛、道間很少互相排斥,主要原因是這兩個宗教都是多神教,多神教即是都供奉很多的神、佛,所以多神教對於別的宗教之神佛,往往也可納進來自己的宗教中供奉。我們可以看看許多道教的宮觀裡面,也供奉觀音菩薩;許多的佛教寺廟裡面,也會供奉媽祖、關公,便是這個道理。
所以佛、道對對方的神都不太排斥,也是因為佛、道二教實際上都多少受了儒家思想影響。儒家思想講究道德、寬厚,佛、道二教也講道德、寬厚,所以佛、道二教會用寬厚的態度、道德的標準來對待對方,如果對方的神是道德很高、能濟世安民,他們也可把它變成自己可接納的神佛。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中國著名小說《西遊記》中印證出這道理。《西遊記》描述孫悟空有非常本領、武功超強,所以大鬧天宮。所謂「天宮」,就是道教天神在天上的宮宇,孫悟空用高強武力把天宮的諸神打的落花流水,連道教的主神玉皇大帝都無可奈何,太上老君也收服不了他,最後這些道教神只好請求佛教的如來佛與觀音來幫忙才收服孫悟空,也讓他皈依佛教,所以才叫做「悟空」。
《西遊記》的故事當然是假的,但這部小說在中國流傳了幾百年廣為人民所接受,其作者寫這段故事其實是反映了中國社會上一個普遍的觀念,就是佛、道間的宗教關係是融洽的。
孫悟空把道教神打的一塌糊塗,為什麼佛教的主神如來佛要來救道教的神呢?如果站在狹隘的宗教觀念來看,那佛教定會贊成孫悟空最好把道教全都毀掉豈不更好?這實際上反映的就是中國人儒家思想那種寬恕博愛的精神,同時也反映出佛、道二教的神也有崇高的道德標準,該救人時候就要救,不能太狹隘。這故事反映出中國人的宗教觀念,認為佛、道二教可以並存,所以中國人很多信佛也同時信道。
又譬如在南北朝時候,我們前已述的陶弘景,他本身是道教信徒,可是他的修行場所,左邊是座道教教場,右邊卻蓋了座佛塔,所以他提倡佛、道兩教雙修。唐高祖李淵在隋煬帝時,擔任太原留守,他是信奉道教的。有一天他的兒子李世民生了病,李淵也跑到佛寺去求菩薩保佑李世民病體痊癒,這個故事說明了中國人常是佛道不分的。中國社會上非常崇拜濟公,濟公是佛還是道呢?信徒們似乎不想去分辨,只希望濟公能保佑他們,哪管他濟公是道是佛。
求神求佛保佑現實生活
中國人最喜歡講修行,但實際上中國人卻往往也分不清楚他修的是佛教還是道教,如果問他你是修道教的行還是佛教的行?常常修行者本身都難以分辨,因為中國的佛、道常常融合在一起。因此中國人的宗教觀念是佛、道不互相排斥,而是既拜佛又拜道。
為何如此?我們要先瞭解一個人為何要信宗教?他可能會有兩個出發點:一個是想尋求理論層面的探究,思索人生到底是什麼?人生的過去跟未來又是什麼?第二個是現實生活的要求,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現實生活遇到困難痛苦時,希望宗教來幫忙解決困難痛苦。
如果信教的動機是屬於前者,也就是用理論層面上來信仰宗教,他往往會對該宗教非常固執也會非常執著,不願意再信別的教;但若是後者,那他就會很現實的認為哪些神明可以幫助我,能解決我痛苦困難的我都能信,什麼宗教的神都沒關係。中國人信教方式多半是屬於後者層面,也就是當他生活遇到困難痛苦時祈求神來保佑,這個神若是靈驗又是道教神,他自然就會拜道教,可是另外一個佛寺的佛或菩薩也是很靈驗,他也會去拜佛教,也就是說只要能幫他解決困難痛苦的神,他都願意拜。所以對中國人來說,佛與道又何必分的那麼清楚呢?
因此中國人對宗教觀念是屬於很現實的、很生活的層面,要求現實的宗教保佑,比較不會去在意宗教本身的教義與理論。既然是要求神或佛來保佑現實的生活,所以中國人的觀念裡,神與佛是來保佑人的,人不需要為神為佛效死殉教,也認為人的生命或許是神佛所賦予的,但人卻並不需要將生命再次奉還給神佛。所以道教也好佛教也罷都不贊成自殺殉教,中國人也認為人沒有義務為神佛而死,如果當神或佛已經不能保佑他,卻又要求他要為神佛而死時,那中國人會覺得我又何必相信這種神?因為神既然已不能保佑我,卻要我反過來去保佑這種神,為他犧牲奉獻生命,這在現實層面而言實在不划算,故中國人不會去相信這種神佛,因為中國人是從現實層面去相信宗教,這就是中國人的宗教觀。
故中國千餘年來,從沒有西方歷史上那種宗教戰爭,佛、道二教雖彼此競爭也彼此並存,就是不會發生宗教戰爭,因為在中國人的宗教觀裡,人沒有為神為佛拼命殉教的義務。
重視人生,藉宗教激發自己潛能
宗教當然是給人們一個未來的希望,宗教都是告訴人們:你死後你的未來會如何如何,希望你的未來更好。因此道教的信徒們會希望自己未來會羽化登仙,佛教的信徒們則希望自己死後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升天成佛,這些都是一種理想,但中國人更希望的是現實世界能夠平安,所以無論佛、道二教都非常重視人生,非常重視人能在還有生命的這段時間要過的好。
所以譬如道教中,便非常重視養生保健,會有煉丹術等許多方法來達到養生的目的,佛教同樣也教人們如何讓自己過的更平安,所以佛、道二教在中國傳播時都是很入世的宗教。道教希望人修道能成仙,佛教也認為人性中本有佛性存在,所以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謂成仙成佛,其實並不用等到來世,而是在現世中就可以達到。
修道可以成仙,因為道教講究清心寡欲,人若清心寡欲則對外無爭就會覺得很快樂,不就如同神仙一樣?佛教也同樣要求信徒要一切都看成空,這即是所謂色即是空,所以人對任何東西不用太過執著,當一個人能夠將世界看空,對任何事情不太執著時,這個人心中其實就沒有太多牽掛,豈不是身體雖活在現實世界上,精神卻超脫了這世界,不是很快樂又沒任何負擔嗎?這就是成為修佛的境界了,所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要人立即升天成佛,而是希望你心中能放空成佛。
所以中國人相信佛也相信道,都是直接去跟神、佛溝通。我們只要看到佛寺或道觀裏的信徒虔誠膜拜,都是直接向神向佛乞求,因為中國人認為人與神、佛之間可以直接溝通,而且也認為人若修行的好,就可在死後變成神、佛,為後人供奉。故中國人是把宗教看做生活上必須的一部分,當中國人覺得心中空虛痛苦遇到有大困難時,會傾向直接向宗教祈求,以獲得神祇的庇佑。
總之在中國無論是佛教道教,都受著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使得中國人對人生的認知變得溫和、寬容、忍耐,也善於應變,這種宗教觀的力量,也影響中國歷史的發展。 兩千多年來,中國歷經了無數的劫難,包括許多天災與人禍,中國人靠著宗教的力量度過一次又一次的危機,靠著宗教的信仰,在危險的環境中尋求應變之道,也在危險之中由宗教的信仰裡激發出自己的智慧,躲過許多危機。如果中國歷史上沒有這種宗教的定力,中華民族恐怕在歷次劫難中就已被消滅。所以中國人相信宗教,不能說那只是一種迷信,實際上中國人常常是藉著宗教的力量激發自己的潛能,化解了許多危機。
中國人的宗教觀是怎樣的?
相對於其他國家單一的宗教信仰,中國的宗教觀顯得多元化。像美國等西方國家,或者阿拉伯世界國家都是信仰一個宗教,比如基督教,伊斯蘭教。而中國並沒有統一信仰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在中國都存在,本土的道教,儒教也從古至今影響深遠。各類宗教在中國正常運行,沒有牽絆,和睦相處。多元的宗教觀也是中國的特色,它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國情都脫不了關係,可以說這種宗教觀是中國特殊歷史與現實的產物。
外來的宗教可能已經在影響一部分中國人,會很好的被接納。在中國,宗教問題引發的衝突很少,不像國外會因宗教問題發生摩擦甚至戰爭,比如巴以衝突。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化宗教觀是兼容並包的,是不拘小節的,它不會排斥外來宗教,只會選擇容納,然後汲取其有益的部分,來充實我們的中華文化。
包容的宗教觀與我們的文化歷史是分不開的。我們中國人自己催生的道教文化就紛繁絢燦,包羅萬象,比較注重吸收其他學派的思想來完善自己。可能正是由於道教文化幾千年來的傳承和潛移默化,再加上中途寬厚慈悲的佛教文化的傳人,才形成今天對宗教的大包容。
中國人並不是沒有信仰的,只不過中國人的信仰不像西方那樣外現,張揚,它是存在於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裡,存在於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中國人受傳統儒教,道教上千年的薰陶,儒教的仁愛,道教的無為早已潛移默化到國人的精神中。真正的宗教信仰並不是看表面,而是看人們的思想。中國人尊老愛幼,愛國主義,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等品質和精神,這些是看不到的,但卻是中國特色的宗教文化產物,這些品質精神都能看出傳統宗教的痕跡。傳統宗教影響的是全體中國人,那些信仰西方宗教的人們也洗不掉骨子裡傳統宗教的留下的印記。那些西方宗教只是他們暫時心靈的寄託,傳統的宗教才是他們心裡真正的家園,無法改變。
中國人的宗教觀總體上看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世俗化,也可以說是實用主義宗教觀。中國人信教的目的還是為了能夠給自己或者家人帶來生活上的祝福,是很實實在在的,而不是向西方所謂的追求心靈的洗滌和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大多中國人並不排斥每一個所謂的神,他們認為多參拜幾個神,就會對自己或者家人有更大的庇佑,這種心理是比較廣泛而深入人心的。比如在中國就可以看到在一個寺廟裡好多宗教的神明都放在裡面,而這種情況在西方是不可能的。
就是那些西方的宗教傳到中國,它們原本的意圖也會被中國的教徒改變,被賦予了中國特色,更多地從內在的心靈慰藉轉變成外在的利益需求。並不是純真的那種尋找精神的寄託,靈魂的彼岸,更多的是一種利益的索得,回報的給予。中國人更偏向於現實,宗教是為現實而服務的,這種實用主義思維,也使得中國的宗教觀不像西方那麼純樸,無欲無求,而是帶有一種對現實的慾望,對人生的期盼。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