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9-10 08:36:13| 人氣6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政治詩人*曹操*--+--從文學中認識曹操-- *游淑閔*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政治詩人*曹操*--


曹操和兒子曹丕、曹植都是有造詣的詩人。曹操也是徐幹等詩人的贊助者。曹操的作品只有一部分留存至今。他的詩文樸實而深刻,幫助重塑了他所處時代及以後的詩風,也最終促成了與唐詩相關的詩風。曹操、曹丕、曹植合稱「三曹」。三曹的詩與其他詩人的詩最終發展形成了建安文學:建安為196年—220年間的年號。曹氏等詩人在漢末及曹魏建立後繼續寫和發展此詩風,他們就是建安詩人。漢末內戰對詩歌的影響導致了建安文學時期一種對人生短暫的陰沉而感傷的基調的發展。 

根植於漢朝詩民歌的建安文學發展進入一種學者詩形式,即六朝詩的特徵。曹操和其他建安詩人發展了源於如句長不等的詩等民歌或傳統民謠的獨特的漢朝賦(或樂府)。不規律的詩句被轉換成了規律的五言體,很像唐詩的五言絕句,也給後者帶來靈感。曹操尤以顯然配樂的民謠風格的詩句聞名。

曹操也用《詩經》舊的四字句格式寫詩。伯頓·沃森描述曹操為:「那個時期唯一成功將活力注入舊的四字韻律的作家,主要因為他拋棄了與之相關的過時的語言且使用了他當時的普通詩歌語言。」曹操也以早期對山水詩體裁的貢獻聞名,曾作每句四字、共14句的詩《觀滄海》(由葉維廉所譯)。

詩歌

《龜雖壽》曹操最著名的詩篇之一是用舊的四字格式寫就的《龜雖壽》。這是由四部分詩組成的《步出夏門行》的一部分。它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年)白狼山之戰期間。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短歌行》曹操的另一名篇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冬赤壁之戰前所作的《短歌行》。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從文學中認識曹操-- *游淑閔*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

曹操是漢末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兼文學家,歷代以來,人們多從政治上的角度來評價曹操,本文將從文學的角度來審視曹操。曹操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藝術成就最高的是詩,詩中反映了漢末動亂的景像,反映了他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頑強的進取精神,詩中曹操用樸質的形式披露他的胸懷,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他創作了相當數量的詩文作品,開創文學上的新風氣,繼承了漢樂府詩之現實主義精神,以樂府舊題創寫新內容,以當時社會現況為寫作題材,此一作法不僅影響建安七子,亦間接影響唐新樂府運動。曹操也利用政治上的領導地位,廣泛搜羅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在中國的詩歌發展史上,曹操這位「橫槊賦詩,皆成樂章」的詩人影響深遠。本文試圖從以下幾點著手對曹操的詩歌代表作進行分析,探討曹操詩歌中的思想意涵;研究其詩歌對文學發展的貢獻,並探尋曹操詩歌思想與其政治行為的矛盾。     


一、 前言     

受到三國演義所描述的奸雄形象影響,多數人對於曹操總有些負面的觀感,但〈短歌行〉這首曹操的詩歌代表作,詩歌中所顯露的形象和殘酷狡猾的曹操有很大的差距。本文期望經由曹操詩歌的研究,探討曹操詩文中所呈現的風格、思想,從文學的面向來了解曹操這位歷史人物,檢視文學上的曹操與政治上的曹操相同或相異之處。  欲研究曹操詩歌,必先蒐集曹操的詩歌作品;曹操詩歌現存二十六首,皆屬樂府詩。曹操著作根據清姚振宗《三國藝文志》考證有《魏武帝集》30卷、《兵書》13卷等,但是大多已亡佚,中華書局根據明人輯本,稍加整理補充,重新排印為《曹操集》,有關曹操作品的注釋,詩歌注本以黃節所注《魏武帝詩注》較為詳備。國內及大陸學者研究曹操詩歌者頗多,本文主要以大陸學者之期刊作為主要參考研究內容。     

二、曹操詩歌種類     

目前曹操詩歌現存二十六首,全部都是樂府歌辭,《魏武帝集》已佚失,有明人輯本,現整理排印為《曹操集》,詩歌注本以黃節所注《魏武帝詩注》較為詳備。歷代文學家對曹操詩歌有多評論,鍾嶸《詩品》:「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宋熬陶孫《詩評》:「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劉熙載《藝概》:「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集前人詩評家看法而為一,曹操的詩歌表現出「悲涼」、「古直」、「沉雄」的風格。         

曹操詩歌的特點是寫實,社會寫實詩最能顯現其「悲涼」的風格,其詩多以時事、政治、民情為抒寫對象,真實反映了漢末動亂、民生疾苦、戰爭艱難,以及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風格悲涼,蘊含著深沉的情感。而他的抒情詠懷詩、政治詩則可見曹操叱吒風雲的氣概、廣闊胸襟及理想抱負,展現了英雄本色。此外, 曹操詩歌多採用白描手法,言辭質樸簡明,沒有過多的雕琢,為詩直言暢述,直抒己懷,情感真摯而不迂迴曲折,可謂「古直」。這种風格與悲愴沉郁、雄壯遒勁的特點和諧地統一在一起,顯示出曹操詩歌美學風格的魅力所在。曹操所創作的詩歌種類可分為四類,茲分述如下:   

 (一)反應漢末現實、民生疾苦之社會寫實詩     

東漢末年是一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時代,社會動蕩,戰禍迭起,死亡襲擊千家萬戶。曹操他以見証人的身份寫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一類的社會寫實詩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卻東西門行〉、〈謠俗辭〉,曹操在這些詩歌中反應社會現實,書寫真實情感。在建安詩壇上,曹操是第一個用詩歌來表現時代精神,進一步發揮詩歌的社會功能作家。真實是文學的生命,他從時代生活的實趕出發,針砭時事,感嘆生靈,同情將士,抒發真情,繼承了《詩經》、和樂府民歌憂時憫亂的寫實精神。著名的〈薤露行〉、〈蒿里行〉就是此類的典型代表作品。 

《薤露行》真實的反應董卓入京後,廢少帝、立獻帝,獨攬大權,肆意殘殺,然後焚毀洛陽,脅迫天子、百官、百姓西遷長安的歷史事實,其詩的內容如下:     

惟漢二十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彊。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東漢中平六年,少帝即位,大將軍國舅何進謀誅宦官,後計謀洩漏,宦官殺死何進。袁紹入宮殺宦官二千余人,迫使張讓等劫持少帝出走。後來董卓率兵迎少帝還宮,繼而廢少帝,立獻帝,獨專朝政,肆意殘殺。各地豪強起兵討伐董卓,董卓焚燒洛陽,脅迫天子、百官和數百萬人西遷長安,這就是歷史上的“董卓之亂”。  詩中開頭首兩句曹操直言東漢朝政大敗的原因為君主用人不良,使得「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彊」的何進當道於朝廷,妄謀大事,但因何進「猶豫不敢斷」,致使董卓掌握朝政,不僅興廢君王,甚至焚燬京城,脅迫獻帝及人民西遷,一路上號泣不斷,哀鴻遍野,可謂罪大惡極!曹操見到洛陽化為廢墟,不禁悲從中來,以微子自比,如同昔日微子路過殷都,見故宮被毀而傷痛不已,抒發他對殘酷現實之深沈感慨。 

《蒿里行》描述了董卓之亂後,軍閥爭權奪利,長期混戰造成中元人口大量死亡、土地荒無的悽慘景象。其詩的內容如下: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蒿里行》詩的前十句記述了董卓之亂後,關東各州郡的地方官兵聯合討伐董卓,並推袁紹為盟主。起初袁紹等人都表示擁護漢室,表面上軍隊是合在一起了,但並不齊心協力,而各懷異心,徘徊觀望。不久,袁紹等人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就互相火拼,開始了長期的軍閥混戰。後來,袁紹私刻皇帝印璽,陰謀另立劉虞為帝。幾年後,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壽春稱帝。這十句描述了當時的歷史事實。而後六句是寫軍閥混戰,造成百姓的大量死亡和生產力的極大破壞,中原大地呈現出白骨盈野、千里荒蕪、人民百不存一的慘痛景象。曹操置身漢末亂世中,對於百姓的苦難有著深刻的感受,詩中表現了對人民的關注和惋惜,表達了詩人的真實情感。 

《薤露行》和《蒿里行》這兩首詩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的痛苦,是當時現實生活的縮影,所以明鍾惺《古詩歸》云:「漢末實錄,真詩史也。」,也說明了曹操繼承樂府「緣事而發」寫實精神。



(二)抒發壯志雄心之抒情詠懷詩

曹操的詩歌在內容表達上,往往都是直陳其事,直抒胸臆,表情達意都毫無遮掩。他的詩歌展現了他統一天下的壯志雄心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在〈觀滄海〉一詩中,曹操以滄海的壯闊景觀來比喻自己的博大襟懷,以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派來象徵自己征服天下的雄心壯志,字裡行間透露出一股不可一世的英豪霸氣。〈龜雖壽〉則透過神龜、騰蛇的神妙比喻,表達了生命終有盡頭的觀點,但也傳達自己仍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積極進取思想,這是身經百戰,歷盡艱辛,老之將至的曹操,卻仍然響往馳騁沙場以作最后拼搏的英雄本色。而〈短歌行〉是曹操詩歌中最廣為流傳、為人所知的一首,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中云:「此是曹孟德言志之作」,以下就以〈短歌行〉一詩探究曹操的雄心壯志思想。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也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雀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對酒當歌〉短歌行有二首,其一是我們這裡要介紹的〈對酒當歌〉;其二是〈周西伯昌〉敘述周文王事殷以及齊桓晉文框扶周室的事蹟。

〈對酒當歌〉一詩的前八句點出人生苦短,猶如朝露,詩人感嘆時光流逝、功業未成,不禁發出憂慮焦急之情,只好舉酒消愁。中間16句藉著藉著宴飲嘉賓的描寫,表現詩人愛才若渴的心情。「青青子衿」二句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吐露了詩人對賢才的渴望。「呦呦鹿鳴」四句出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首詩本為貴族宴會之詩,曹操用來表明自己對賢士之渴望,視賢士為上賓。接著用鳥鵲比喻賢才,希望群賢皆至,然後歸結到自己身上。最後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示自己要以高山的气魄、大海的胸怀,來招納賢才。對那些前來輔佐他實現統一大業的腎士,自己將像周公一樣熱誠地接待他們。反映出他希望自己像周公一樣招攬天下英才為己用的態度;也表現出他完成統一大業的信心。 

歷代詩評家對〈短歌行‧對酒當歌〉的詩義有不同的意見,如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云:「右魏武帝"對酒當歌,人生几何",晉陸士衡"置酒高堂,悲歌臨觴",皆言當及時為樂。」、宋代葉廷珪《海錄碎事》云:〈短歌行〉,魏武帝作,言人命不能得長久,須及時而為樂也。」他們認為〈短歌行〉是感嘆人生苦短而發出及時行樂之思。然而,清張玉谷卻認為:「此探流光易逝,欲及賢才以早建王業之思。」認為〈短歌行〉反映了曹操對賢才的渴慕。 

而〈短歌行〉的寫作年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短歌行〉寫於赤壁之戰前,曹操夜飲長江之際。但赤壁之戰前曹操從陳留起兵到統一北方,南征劉表,軍事進展頗為迅速。加上曹操正值盛年,此時期作品甚少有憂傷年老的感嘆,而像〈短歌行〉這樣抒發年華已逝,壯志未酬的悲概,表達可望延攬人才,統一天下的理想,正是他後期詩歌常見的主題。因此從詩中「去日苦多」、思賢若渴而不得的苦憂來對照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多次頒發求賢令來看,〈短歌行〉應作於赤壁之戰後,曹操也才會在詩中慨嘆人生無常、時光易逝、功業未就,抒發了自己思賢若渴的心情,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寬廣胸懷。

(三)書寫政治主張之政治詩

曹操有一些詩歌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反映了自己對秩序井然理想社會的憧憬,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人民的願望,此類思想表現的詩有《對酒》、《度關山》、《冬十月》。

《對酒》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斑白不負載。
雨澤如此,百谷用成。卻走馬,以糞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子養有若父與兄。
犯禮法,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
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德廣及草木昆虫。     


《對酒》詩中構想了一個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太平盛世,君主聖明、臣下賢良,國家殷富,萬物滋長,人民安心農桑之事,各級官員都能愛民如子,賞罰嚴明,人人守法講禮,民間沒有訴訟糾紛,五榖豐收,人民富有,路不拾遺,監獄裡無罪囚,人皆以壽終,展現曹操的政治主張。     

《度關山》

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車轍馬跡,經緯四極。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鑠賢聖,總統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有燔丹書,無普赦贖。皋陶甫侯,何有失職?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勞民為君,役賦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國,不及唐堯,采椽不斲。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侈惡之大,儉為共德。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度關山》這首詩裡,曹操一開頭就提出了「天地間,人為貴」的思想,來表明他軍政行為的目的。他憧憬著國家統一,君主賢明,法制完善,道路車馬往來,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詩中引了古人古制來表達自己渴望恢復已破壞的封建秩序。他主張省刑薄賦,提倡節儉,發展生產,並且提出了從帝王、官吏到賢德之人的人格模範,如唐堯、皋陶、伯夷、許由等,他們是各色人等的完善表率。強調建立封建社會,君主應勵行勤儉,訂定制度,守法愛民,展現曹操過人之政治主張。 

這類的政治詩展現了曹操的治國理想。透露他欲平整天下,恢復生產,解生民於水深火熱,恢復昔日太平盛世的抱負,雖然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只不過是烏托邦的空想而已,也與曹操本人的為政措施和作風格調相悖逆,但如果以此杜比那些豪強相爭,禍國殃民的黑暗現實,仍不失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四)企求長生不老之游仙詩

所謂遊仙詩就是一種飄渺遠遊的幻想,詩中描繪仙人、仙境或仙人傳說,也就是表現遊仙境與仙人共樂的景象。曹操遊仙詩計有〈秋胡行〉二首、〈氣出唱〉三首、及〈精列〉、〈陌上桑〉等共七首,此類游仙的作品佔曹操詩歌創作的1/3,比例甚高,屬於晚年之作。  從內容上,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有現實有幻境,藉游仙來寫自己的感慨,如〈精列〉、〈秋胡行〉,下面為〈精列〉的內容: 

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終期。莫不有終期。
聖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
願螭龍之駕,思想崑崙居。
思想崑崙居。見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萊。志意在蓬萊。
周禮聖徂落,會稽以墳丘。會稽以墳丘。陶陶誰能度?
君子以弗憂。
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 〈精列〉

詩的前六句即指出人的生命終有盡頭,連聖賢都不可免,既然如此,何必憂傷呢?面對年老,詩人詩人幻想乘雲駕龍去崑崙山和蓬萊山與仙人遨遊以暫時逃避死亡之逼迫,但是又想到即使聖賢如周公、孔子也要死去,又有誰能永世長留?這畢竟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看來難以實現,於是詩人最後發出「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無可奈何的慨嘆,詩中現實與幻境相交織,表現了詩人徘徊于現實與願望之間矛盾的心情。另一類則為真正的游仙詩,如〈陌上桑〉、〈氣出唱〉則著重於對虛幻仙境的追求,下面為〈陌上桑〉的內容:

駕虹霓,乘赤雲,登彼九疑歷玉門。濟天漢,至昆侖,見西王母謁東君。 
交赤松,及羨門,受要秘道愛精神。食芝英,飲醴泉,柱杖桂枝佩秋蘭。
絕人事,游渾元,若疾風游欻翩翩。景未移,行數千,壽如南山不忘愆。

〈陌上桑〉
詩中沒有現實的因素,詩人想象自己遨游在神妙無比的仙境中,盡情享受著成仙獲長生的快樂,充滿了對神仙世界的嚮往與渴望。詩人借助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讚頌了長生不老、法力無邊的神人,傳達出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嚮往之情。 

雖然曹操在游仙詩中表現了神仙思想的傾向,但在其他著作中卻表現了反神鬼的思想,如《讓縣自明本志令》云:「性不信天命之事」,還有曹植《辯道論》中說,對神仙方術之說「家王及太子與余兄弟皆不信之,咸以為調笑」,這樣的反神鬼思想與其游仙詩的內容形成一種相互矛盾的情況。晚年的曹操眼見三國鼎立之勢底定,因此感慨人生短促,自己統一大業未成的無奈,他渴望得到仙人般的生命力,然而他也清楚的意識到長生的願望不可能實現,因此才在詩歌幻想的境界中,盡情的宣泄。也有人認為曹操對神仙生活是一分為二看的,神仙的長壽是好的,但神仙的消遙安樂是不可取的,曹操希望長壽是為了完成統一中國大治天下的事業。 

文學史家對於曹操的游仙詩的看法多有爭議,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表現了較為沉厚的悲觀人生無常,追慕神仙幻境的消極思想。」但也有人認為其表露了追求功業的積極進取思想,如清朱嘉徵:「〈秋胡行〉歌〈晨上〉,思治也。武帝大有一統之志,爾時三分之業已定,自苦年力不逮,是其遺恨。讀『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愛時進趣,將以誰惠』,寄託遠矣。」對於詩歌思想的解讀,人各有異,但若從文學上的藝術成就來看,曹操游仙詩是漢樂府游仙詩的集成,也是文人游仙詩的開宗奠基者,引領魏晉游仙詩才走向興盛繁榮,蔚為大觀,故不宜全盤否定。



三、曹操詩歌中的思想     

中國古籍裡對詩的定義,說得很多:尚書:「詩言志」;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諸言」。詩人於作品中流露之情感往往為最真實之情感,曹操用詩寫出了他的情感、抱負、理想,曹操的詩歌蘊含著以下思想:   

 (一)重才惜才     

〈短歌行〉一詩表達了詩人渴望得到賢才的輔佐,盡快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心情。詩的開頭,詩人嘆人生無常,時光易逝,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苦悶, 繼而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表明自己對賢才的思念;「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則進一步表明思念賢才的苦悶未能中斷。而「月明星稀,烏雀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則點出賢才也在積極尋找能成大事,肯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能、實現抱負機會的明哲之君,最後詩人以“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的周公自比,吟唱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詩句,表示要自己要像周公一樣熱情地接待賢士,以高山、大海般的博大胸懷,禮賢下士,得到天下人的衷心擁戴,詩中充分地表現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   

 (二)關心民瘼     

東漢末國家分裂,社會離亂,曹操親眼目睹了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造成社會生產巨大的破壞,一生的戎馬生活,也讓他體會將士在軍旅生活中的思鄉之情,及人民對生活安定的渴望,因此在曹操多數的詩歌中,吐露了對人民苦難的深深同情,形成了他詩歌創作中所獨有的人民性特點。

曹操在〈蒿里行〉詩中寫到:「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他以憤怒的詩筆,描繪了一幅悲慘凄涼的景象:連年征戰,將士的愷甲不離身,生了蟣蝨。百姓大量死亡,白骨暴露於野外,千里之內荒無人煙,道出了人民對軍閥割據的血淚控訴。看到這幅殘破的景象,曹操發出「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之同情,為士卒百姓的無辜犧牲而悲痛斷腸,表現出強烈的人道主義思想。〈謠俗詞〉中更具體寫無家無食的窮人無力幫助親友的茫然失措:「瓮中無斗儲,發篋無尺繒。友來從我貸,不知所以應。 」寫出貧困百姓生活中的真實狀況。 

對行軍作戰,歷盡萬苦的士卒們,曹操也充滿關懷、哀痛之情。在〈苦寒行〉、〈卻東西門行〉中描繪了戰爭的艱苦和將士們的思鄉之情。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苦寒行〉


〈苦寒行〉描寫了軍隊在巍巍的高山之上攀援,在詰屈的羊腸山徑中行走,風雪交加,禽獸出沒、人煙稀少,夜無宿棲之處,軍馬忍飢受凍,進退兩難。把山險、路遙、天寒、風大、獸鳴、人困、馬乏的情景真實的描述出來,全詩以「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作結,〈東山〉是《詩三百‧幽風》中的一篇,寫士卒久戍歸鄉之情,全詩字裡行間表達了對士卒的同情與憐憫。而〈卻東西門行〉則抒發了征戰在外的將士們懷念故鄉的情感,全施以士兵的口吻來寫,表達對士兵的理解與同情。     

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舉翅萬餘里,行止自成行。
冬節食南稻,春日復北翔。田中有轉蓬,隨風遠飄揚。
長與故根絕,萬歲不相當。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
神龍藏深泉,猛獸步高岡。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卻東西門行〉

〈卻東西門行〉詩中以鴻雁南北遷徙比喻軍旅行止無定,繼而寫轉蓬隨風飄泊,永遠不能與故根重逢,道出將士們長年征戰歸思不得的幽怨。因為看到人民的痛苦,因而在〈度關山〉中,曹操提出了「天地間,人為貴」的主張,表達他對人的重視,把以人為本的思想看作是「立君牧民」的基本條件之一,反對「勞民為君,役賦其力」。在〈對酒〉中,曹操更進一步闡明了「民本」思想,主張統治者要象父兄養育子弟那樣愛護人民。曹操憫時悼亂,體恤民情,將他對國計民生的關懷融入其詩歌創作中。     

(三)忠義之心     

曹操在〈薤露行〉中指責何進誤國,董卓動搖漢江山,在詩中說自己看到洛陽化為廢墟不禁悲從中來,如同昔日微子路過殷都,見故宮被毀而傷痛不已。微子,為商紂王之兄。據《尚書‧大傳》載:周武王滅商後,封紂王親屬為諸侯,後微子朝周,路過殷商故都,見宮室毀壞,廢墟長滿禾黍,哀痛不已,故作《麥秀》之歌,以示哀傷。〈蒿里行〉中,曹操描述軍閥割據混戰、袁紹私刻皇帝印璽、袁術在淮南稱帝的史實。曹操在《答袁紹書》云:「今又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畔,而一但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面北,我自西向。」可曹操非袁紹之流也。 

此外,曹操在〈短歌行‧周西伯昌〉中,讚揚周文王事殷以及齊桓晉文框扶周室的事蹟,其詩歌內容如下:     

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
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秬鬯彤弓,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短歌行‧周西伯昌〉

〈短歌行‧周西伯昌〉
詩中的歷史人物都是孔子所推崇或肯定的,曹操在詩中歌頌文王、齊桓、晉文,說明他們雖然功業非常顯赫,但他們並不作天子,還是臣於天子,輔佐天子,充分表明自己志在以周文王、齊桓公等人為楷模,創造出驚天動地的英雄業績。特別是周文王,他更是儒家所謂的聖人,孔子說:「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矣。」曹操將周文王當作自己的理想人格,他曾在臣下勸他行禪讓篡漢時,斷然回絕道:「若天命在吾,無為周文王矣。」曹操認為自己和文王之間有較多的可比性。周文王是商朝的外臣,與曹操對於漢室相似;周文王翦商,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與曹操統一北方、三分天下相似。殷王賜姬昌斧鉞,使得征伐,與曹操獨專漢朝大權相似,因此在詩中曹操對文王的績業極盡歌頌之能事,已表明自己對漢室的忠義之心。



四、曹操詩歌的成就

漢代崇賦而輕詩,以致詩歌創作日漸沒落。曹操面對東漢末期之動盪亂世,將內心情感寄情於詩歌創作,以抒己懷。其詩歌皆為樂府詩歌創作,他繼承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之精神,將其所見所聞入詩,以樂府舊題創寫新內容,可謂創舉,並開拓五言詩寫作題材,更為四言詩注入一股新血,重放光芒。雖然東漢末年政治動盪不安,但在文學史上,建安文學卻散發璀璨耀眼的光芒。曹操統一北方,提供穩定政治環境,且廣羅、善待文人,使文人能自由馳騁於文學創作,對建安文學之發展有明顯促進作用,可謂建安文學之開創者。曹操以時事為寫作題材,影響建安文學創作,建安詩人皆親身經歷漢末動亂局面,以現實生活為寫作素材,其作品自能反映社會現況,他們憂世憫人且胸懷大志,於悲涼中展現慷慨豪情,形成建安文學慷慨悲涼之時代特質。綜合上述,曹操詩歌之成就茲分述如下:

(一)漢代樂府詩的繼承與創新

漢代以來,賦和散文獨步天下,東漢產生的文章概念,主要指的就是這兩種文體。而漢代的賦崇尚鋪陳、雕繪,思想貧弱,散文則主要是歷史散文,是史官用實錄的筆法寫歷史。漢代文人對詩歌創作並不熱衷,詩歌非文人主要的創作形式。樂府歌辭是民間文學的一種,以前上層文士絕少寫作,曹操受其祖父在宮庭中掌管音樂的影響,他喜歡用樂府這种形式來抒發感情,繼承了漢樂府民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傳統,以同情的態度在其詩歌創作中表現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曹操的現存的二十六首詩,都以樂府舊題寫成,這是一個創舉。擬古題而不寫古事,用樂府舊題作詩,反應新的現實,表現新的風貌。再者,一般來說,民歌反映現實,對於重大的政治事件很少涉及,都是日常生活的具体反映,但曹操卻突破了樂府民歌的狹小範圍,敘寫了重大的政治事件;如〈蒿里行〉、〈薤露行〉這兩首古辭是送人出殯的輓歌,而曹操卻用來寫漢末時事,開了用樂府舊題寫時事的先聲,沈德潛評此兩詩曰:「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又如〈步出夏門行〉的古辭是描寫一位獨居修仙的人和他的游仙經歷,而曹操卻用這個樂府舊題來寫北征烏桓途中的所見所聞,抒發自己統一天下的懷抱和胸襟,在內容上與漢樂府古辭並相同之處。 

在語言風格上,樂府多為雜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形式活潑,而曹操的詩多為整齊的四言詩和五言詩。〈步出夏門行〉古辭為五言,曹操利用四言表現渾厚雄壯的內容,創造出了像〈步出夏門行〉、〈短歌行〉等四言樂府名篇,使四言詩再度大放光彩,因此清沈德潛《古詩源》云:「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開奇響」,說明曹操四言詩跳脫《詩經》之侷限,抒發自身情懷,憂時憫亂,獨樹一幟。〈薤露行〉、〈蒿里行〉古辭都是雜言,各曲僅為四句,曹操改用五言來寫;〈善哉行〉古辭為四言,曹操的三首〈善哉行〉都用五言寫成。曹操之前,五言詩受樂府民歌影響,寫作題材較為固定,內容多敘夫妻離別、遊子思鄉及對生命短促之感嘆,曹操卻用舊題創作新內容,使用被傳統觀念認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民間五言俗調,成功的寫出了像〈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五言敘事、抒情的杰作,掀起了文人學習和創作五言詩的高潮,建安詩人普遍使用五言詩創作,五言詩成為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基本形式。將民間文學形式的樂府詩改造為文人文學,在原來的舊題古律裡表現創新的內容,開啟了文人學習漢樂府,用舊題寫時事的新時代,這是曹操在詩歌發展史上做出的重大貢獻。     

(二)標領建安詩壇的宗師     

鐘嶸在《詩品》:「自王揚枚馬之徒,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詩人之風,頓已缺喪。東京二百載中,惟有班固《詠史》,質木無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鬱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次有攀龍托鳳,自致於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在漢代文壇沉寂數百年之後,建安文學以嶄新的風貌崛起,它上承西漢,下開盛唐,獨領風騷數十年。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是東漢末年文壇的領袖,他統治整個建安文壇,開創了一代詩風、文風,曹操用詩歌去真實地記錄漢末的社會生活和自己的個人經歷,去抒寫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從而形成了慷慨悲涼的詩歌主調,為「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的建安文學定下了基調。 

建安是東漢獻帝的年號,起自西元196年,終至220年;但文學上所謂的「建安文學」所包括的年代則較廣,大扺指漢末魏初的三十年間。曹操攻下鄴城、統一北方後,三國鼎立之勢已定,於是曹操集中精力發展經濟,鞏固北方的統一。這時,北方的社會環境相對比較穩定,物質生活比較富裕,而且曹操採用「用人唯才」、「不拘品行」的政策,廣泛搜羅文武人才,鼓勵倡導文學,並禮遇文士,因此各地飽經喪亂的詩人文士們視鄴城為文學樂土,紛紛應招而來,鄴城的文學創作呈現出繁榮興旺的景象,也形成了「鄴下文學集團」。在曹操的組織和保護下,曾經顛沛流离的文人們有了安定的生活環境,曹操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富裕的物質生活,更為他們提供了較好的創作條件,再加上政治抱負得到一定的伸展,視野較以前開闊,因而題材更加廣泛,形成了文學創的高潮。 

曹操創作數量豐富,明胡應麟《詩藪‧雜編》:「自漢而下文章之富,無出魏武者,集至三十卷,又《逸集》十卷,《新集》十卷。古今文集繁富,當首于此。」大量的作品改變了兩漢以來辭賦獨盛的局面,開創了詩歌創作的新時代。曹操以新的詩風開拓和發展了建安文學,他的創作充滿了創新精神,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高度重視並大力寫作漢樂府的詩人,也是第一個用五言詩來反映社會生活的詩人。他的詩內容深刻,意境雄渾,為五言詩拉開了緒端,建安詩人普遍使用五言詩創作,五言詩成為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基本形式。四言詩自《詩經》之後,內容空泛,少有佳作,曹操創造出〈步出夏門行〉、〈短歌行〉等四言樂府名篇,使四言詩再度大放光彩,復興了四言詩,也影響了嵇康、陶潛等人四言詩的創作。而曹操游仙題材的描寫,在內容上是抒懷詩,與漢代的游仙詩有了很大的區別,後代曹植、裕康、郭璞等的游仙詩都以曹操的游仙詩為發端,順著他的一線發展。曹操繼承了漢樂府民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反映社會現實;用樂府舊題寫時事,使詩歌獲得了新的形式與內容,為其他建安作家在題材選擇和主題表現方面拓寬了領域,依著寫實精神,建安詩人真實的在詩文創作中反應時代的離亂、抒發個人情志,形成慷慨悲涼的風格,對於建安詩風的描述,劉勰《文心雕龍》云:「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用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充分展示出建安初期文學激昂慷慨的時代特徵,曹操對建安文學之發展有明顯促進作用,可謂建安文學之開創者。 



五、結語

歷代對曹操的評價有褒有貶,負面評價佔大多數,一般人,對曹操總不脫「奸詐狡猾」、「殘酷無情」的印象,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曹操,在曹操的詩歌中看到他憂國憂民之心、政治上的理想抱負、求賢若渴的心情以及人生苦短功業未成的感概。古人說:「詩言志」,詩人於作品中流露之情感往往為最真實之情感,曹操用詩寫出了他的情感、抱負、理想,從文學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曹操的另一個面貌。在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的同情心,他的惻隱之心,然而在政治上、軍事上,身為三軍統帥、一方霸主的曹操,卻常常縱兵屠城,殺人如麻,由此可以看到曹操思想行為的複雜性。 

的確,在曹操詩歌中反映的思想,往往和其實際的政治作為有相悖逆之處。文學的曹操重才惜才,在〈短歌行〉中高聲吟唱出「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思賢若渴之心,希望人才多多益善,表白自己將以周恭維榜樣,禮賢下士;但政治的曹操卻妒才殺才,他以敗壞倫理不孝的罪名殺了孔融;只因崔琰與他意見相左,便以傲世怨謗之最將之下獄,繼而賜死;而向曹操獻「奉天子已令不臣」之計的毛玠也因同情崔琰,而被曹操收監下獄,而後遭罷黜;而華佗、楊修、荀彧等人才也都無好下場。再者,文學的曹操關心民瘼,在〈蒿里行〉同情百姓在戰爭中遭受的災難,在〈度關山〉、〈對酒〉中提出「人為貴」的主張,為百姓構想了「子養有若父與兄」,「人耄耋,皆得以壽終」這樣的太平盛世的藍圖;但政治的曹操卻濫殺無辜,在曹操攻下徐州後,為報徐州牧陶謙殺父之仇,竟在泗水河畔「坑殺男女數萬口」;建安五年稍袁紹烏巢糧谷,降卒千餘人,曹操令「皆取其鼻」以示紹軍,繼而降者七萬餘人,令「盡坑之」。文學的曹操講求忠義,以周文王、周公自比,讚揚周文王事殷以及齊桓晉文框扶周室的事蹟;但政治的曹操卻懷有二心,實際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殺死伏皇后及其二子,當伏皇后向皇帝求救時,皇帝卻自嘆:「我亦不知命在何時也」,曹操的專權跋扈可見一般。藉由政治作為與文學思想的比較,更凸顯了曹操思想行為的矛盾與複雜性。 

當曹操向當世名人許劭問:「我何如人」時,許劭不得已的情形下說出:「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奸雄」二字成為後人對曹操最常見的評價,但綜觀曹操現存的二十六首詩中,卻沒有一首詩體現他「奸雄」的性格。難道這正如同學術界認為曹操的文格與人格存在許多矛盾,認為曹操的文格高於其人格嗎?若對這些矛盾進行剖析,可以發現作家的曹操並非刻意的為政治家的曹操作包裝,而是將其真情真志傾注到他的創作上;所有的人,包括作家在內都可能在自己的生活經歷裡有過一些不正確、不好的情緒或作為,但在作品中作家往往不去反映那些醜陋的、邪惡的事物和想法,往往反映的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曹操的詩歌正是摒棄了他性格中奸偽、峻刻、殘忍、詭詐的一面,而表現出他体恤民情、憂世不治的積極進取精神,或許也可以說是身為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的曹操本身在理想與現實中的矛盾與無奈吧!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