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8-19 16:58:24| 人氣1,2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諫太宗十思疏》文:唐‧魏徵+《唐太宗與魏徵君臣之誼》+《唐太宗李世民》 54集 電視連續劇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太宗十思疏》文:唐魏徵

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者,必浚其泉源;思之安者,必其德。源不深而望流之?根不固而何求木之?德不厚而思之安,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於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天之峻,永保疆之休。不念於居安思危,戒,德不其厚,情不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繁,能克寡,其取之易而守之乎?昔取之而有,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必竭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傲物骨肉行路。董之以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舟覆舟,所宜深慎,奔巧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可欲,思知足以自戒;有所作,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謙沖而自牧;懼滿溢,思江海下百川;思三度;恐懈怠,思慎始而敬壅蔽,心以下;想邪,思正身以黜;恩所加,因喜以謬賞所及,因怒而刑。此十思,弘九德,能而任之,善而之;智者,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事,可以豫游之,可以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神苦思,代下司,役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大意:

(1)自「臣求木之者」至「塞源而欲流者也」明思之安者,必其德

(2)自「凡百元首」至「其可忽乎」明古代帝王殷道著,功成德衰之故。

(3)自「君人者可欲」至「虧無為之大道哉」明君人者弘德保功的十方法。

 

語譯

聽說:希望得高大,必先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流流得長遠,必先深治它的泉源;想要家安定,必先累。泉源不深希望河流流得長遠,根不希望得高大。德家安定,臣是愚笨的人,也知道不可能,何是明智的人呢?天子居人君的重位,有天下的疆域,就如天一般高,才能無窮的福祉。若不知居安思危,用節儉戒除奢,德厚,情感不能克制望;好比砍伐根希望木茂盛,堵塞泉源希望河流長遠啊!

代所有君王,承奉上天大的使命,有不在道德著,功成之後道德衰落;能有好始的人在很多,能保持到底的人很少。道得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反而困難嗎前取得天下有力,如今保有天下力量不呢?,必定竭盡誠下;得志後,就放傲慢待人。竭待人即使北胡南越關係的人也休戚共,傲慢待人那骨肉至路。即使用匡正,用威勢來嚇止,果人民只知苟且免於犯罪不存有仁心,表面恭服。可怕的不是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向背;就好比水能承舟船也能翻覆舟船一,所以應該別謹慎;又好比用腐朽的來駕糊狂奔的馬車,怎能疏忽呢?

(1)做為國君的人,如果到喜的事物,就想到知足警戒自己;(2)打算有所作硍應想到可而止安定人民;(3)心位高危,就想到謙虛自我修;(4)怕自滿驕傲,就想到江海居下才能容百川;(5)喜,就想到以三次限度;(6)憂懼鬆懈怠慢,就想到有始有;(7)顧慮耳目蔽塞,就想到心接臣民的意;(8)進讒,就想到端正己身以斥退人;(9)施恩,就想到不要因一而胡亂獎賞;(10)行罰時,就想到不要因一時惱怒而用刑戮。十思的工夫,是用上述多的德行。

拔有才的人而重用他,取良善的聽從它;那智者施展他的略,勇者竭他的才力,仁者布他的恩惠,信者出他的忠。文武百官爭頁效命,君臣之相安事,可以享受逸趣,可以怡赤松子、王子般的高,悠閒彈琴、垂著衣裳拱者手,不必多言能治化天下。何必苦自己的精神,代替下管理職務明的耳目,害清靜無為的至道呢?

 

深究鑑賞

之1:

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奏疏的代表作。疏,是臣下向君王述意的一,以主。臣下理,或事,不但要直、分析透,而且要人君悅納,可此事的不容易。

諫書的主旨是勸諫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其德」。委婉,因此魏徵用「木之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者,必浚其泉源」兩個對偶句法的比喻作為開頭,再以「思」字切入主明「其德於安定家的重要。理充分,作者又反面加以強調這樣一正一反,明,文充沛。

第二段,魏徵引述史教歷來人君治,往往不思「德」,危及本,而葬送天下。而「舟覆舟」、「奔朽索」兩個深切的比喻,使太宗悟「得民者昌,失民者亡」的道理。於是,水到渠成地展末段正面的勸諫而具體陳論施政要道之容-十思。

「十思」是「其德」的具體內容。而在「十思」中,魏徵規勸太宗,要做到知足知止、謙沖包容、節遊勤政、納諫,正強調人君需知人善任,多行仁政,自然就可「垂拱而治」了。此篇奏疏理切辭約,言意,實為諫喻之上品,文之佳作!

之2:

疏是臣下向皇帝述意的文,多的奏疏大多是例行公文,像魏徵太宗十思疏充滿鮮明的政治觀點,深刻的思想容,言精美的奏疏是不多的。此文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作者看到唐太宗經過貞觀之治」的政治改革,國強民富,百姓安居樂業,而唐太宗卻漸漸驕傲腐化起,魏徵十分擔憂。因此寫這篇「疏」提醒唐太宗。 

魏徵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的觀點,以及主張納諫、任惜民力等等,不當時理名言,即使在今天也有借值。

作者了使自己的主容易被唐太宗接受,所以在寫這篇奏疏,注意句式的整,行文以排比句與對偶句主,且度穿插了短散句,人以整的美感,又不拘於一格,揚頓挫、跌宕起伏,富於奏美感。

文章一始,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先「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者,必浚其泉源」兩組相比喻,而引出「思之安者,必其德」。作者先兩個形象和哲理都很的比喻,而後引出自己要表的真這種手法的用有很服力。如果作者開頭不用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簡單述抽象的道理,吸引方,使人理解信服。喻明理,比喻不但要得巧,而且要淺顯通俗,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木、泉源,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排喻的方法開頭後,又以三「不」字的排比句反面來說問題,「源不深而望流之,根不固而求木之,德不厚而思之治。」一步強調其政治理念。使用的言,以反法提醒方。指出,所列的比喻和敘說愚人都明白的道理,何英明的哲呢?然後作者明地向太宗指出,做之主的帝王,身重任,就要在安樂時想到危量避免奢侈,要提倡節儉。否做出像伐根而求茂,塞水而望流的愚蠢事。在文章結構上前呼後環環緊扣,充分表作者進諫規諷的本意。

第二段「居安思危」的反面,「情以傲物」所造成的危害明中心論點。先正面指出打江山容易的原因,是因在戰時容易做到「其德」、「竭待下」。又一步指出,如果不「居安思危」,就現眾親離、人心不服,甚至推翻皇帝的危局面,明了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保得住家。魏徵在此段文章中述史教,提醒唐太宗:想要固政,必取得民心。去的帝王「善始者繁,克寡」是普通的定律。麼會這樣呢?是由於他不能居安思危,而又「情傲物」的故。合具分析,引用了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舟覆舟」等至理名言,要太宗謙虛謹慎和取民心。這樣反覆開導,可耐心服,作為諫官克職責,文章層層深入,而引出具建意 │「十思」。

「十思」的建,是「其德」的具體內容。而在「十思」之中,每兩項可以合成一。一、二項強調要知足自止,不要民。三、四項強調謙沖包容,徵意。五、六項強調節遊勤政,慎始慎。七、八項強調虛下,正身黜。九、十項強調賞罰公正。些落事上就是知人善任。「十思」角度不同,有主線貫穿,作者此十思,弘九德」,文武百官得以用,君就可「垂拱而治」了。不但家得到了治理,而且做皇帝的也不必神苦思,代百官司第二段所述的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而生的親離、人心不服,甚至可能推翻皇帝的危局面形成了明的比。如果第二段是恐這裡即是利這樣,文章不但論點深刻,論證也很密,自有很服力。

文章篇幅然不,但論證的方法卻靈活多,有正反比,有引用,也有比喻。例如文章開頭用「木之」、「源之」比喻「之安」;以「固其根本」、「浚其泉源」比喻「其德」,形象具體貼切,很能者,令人深思。又如「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舟覆舟,所宜深慎」,寥寥數語,揭示舟之水的深邃道理,人深省。文中的引用論證十分凸出。大量引用或化用古人的文句,例如「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出自尚,「舟覆舟」出於荀子,「可欲,思知足以自戒」化用老子,「念高危,謙沖而自牧」引用易「卑以自牧」。老子、尚、易都是典著作,文章引用些著作,疑增服力。

在修方面,本文用大量的排比與對偶句強氣勢。文章開頭三句,及第二段的「善始者繁,克寡」、「竭誠則胡越,傲物骨肉行路」等等,或兩兩,意思相左;或文意一而成流水,都氣勢充沛,理逶澈。文章最後一段乎是由兩組排比句成:先是十排比句出「十思」,然後就用四排比句「智者」、「勇者」、「仁者」、「信者」的來說明「十思」的果,氣勢磅礴,感染力極強去的帝王「善始者繁,克寡」是普遍定律。麼會這樣呢?是由於他不能居安思危,而又「情傲物」的故。合具分析,引用了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舟覆舟」等至理名言,要太宗謙虛謹慎和取民心。這樣反覆開導,可耐心服,作為諫官克,文章層層深入,而引出具 │「十思」。

                                   

                                   《唐太宗魏徵君臣之誼》

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貞觀時代,良臣勇將輩出,人才濟濟,但中最被後世史家讚譽的,莫於道士出身的魏徵。魏徵身材相貌不出,但他學識淵博,性情正耿直,膽識過人,逢音太宗盛怒,也敢犯,曾被唐太宗稱為是一面「可以明得失」的人

魏徵,字玄成,生於北周帝大象二年(西元五八○年。)他出生後第二年,楊堅就推翻北周,建立了隋朝。他的青少年代是在隋朝度的魏徵是魏州曲城(今河北省)人。他自幼父,落拓潦倒,但胸大志,通曉書術。隋末,他避出家了道士。當時群雄起,他加了李密領導的反抗隋朝的瓦崗軍。他曾向李密提,但因瓦崗軍這時在李密的領導下,正如破竹地向前展,李密很傲自信並沒採納他的這議

李密降唐,魏徵跟著李密到京城安。唐朝建立後,魏徵在太子李建成部下任洗(太子官,主管圖書)。那,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兄弟倆爭奪皇位,已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魏徵多次勸說建成下除掉世民,但建成柔寡。後,李世民發動了玄武了太子建成,逮捕了他的全部羽。不久,就接替李,做了皇帝。

後,李世民把魏徵召嚴厲責備:「你挑兄弟相該當何罪?」在旁的人都魏微捏了一把冷汗,魏徵:「太升建成如果早我的,就不死於這場災禍了。」李世民早看中他的才能,又十分欣他的坦率,因此不前嫌,任命他為諫議大夫(下省官,掌侍從規諫)。

當時,河北各州一向太子李建成有往的人,心很害怕,他暗中勾,企。魏徵主向唐太宗獻計說:「皇上招,否則禍無窮!」唐太宗得此很有道理,就派魏徵為欽差大臣前往河北招

魏徵到了河北,對與太子建成有往的人一律赦免。太子部,如,心的疑慮頓時消散,河北一的混局面也就平息下。魏徵完成使命,河北回到京城,唐太宗非常高他更加器重,常召單獨議論朝政。魏徵先後上奏章二百多次。他的建立言警,深謀遠慮。不久,唐太宗就拜魏徵宰相兼諫議大夫,魏徵在大臣中,以敢於犯

有一次,西中牟丞皇甫德唐太宗修建洛陽宮傷財,收租重是征暴並說間婦女流行高髻也是因受了中的影。唐太宗一看奏本,大怒,拍案道:「這傢伙可,他要叫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人都不留頭髮,成尼姑模,才心滿意足?」下令逮捕治以毀謗之罪。滿朝文武大臣明知唐太宗不,但他正在氣頭上,也不敢說話。魏徵站出來從容地唐太宗:「古忠臣上免言激切,否則難以打君王之心。皇甫德參為了社稷,犯,所言甚有道理,陛下理,如果因此事而遭刑戮,那今後敢再進諫?」唐太宗知道自己了,就下令赦免皇甫德並賞賜他帛二十匹。事後,唐太宗:「若非魏徵直,恐會錯殺了一位忠臣。魏徵在我盛怒之冒犯在是可貴難得!」

有一次,有人奏大臣不尊重魏王李泰。魏王李泰是唐太宗的子,於是唐太宗不分青皂白,把三品以上的官全部召來訓斥。唐太宗盛怒之下,百官都不知所措,恐地跪伏在地上。這時魏徵站出直言勸諫道:「陛下偏信妄言,竟然重己子而朝近重臣,在是以私而忘公。隋文帝驕縱太子楊廣,到頭來卻死於太子之手,陛下道不知此事?」唐太宗了,怒氣頓消,連連稱讚魏徵得有理。

,唐太宗去洛,好次因沿途供的物不好,氣責罰人。魏徵面批唐太宗,:「陛下因供不好就,我將來上行效,會鬧得民不聊生。隋帝正是因無節制地追求享受,責罰臣民不食物,或者嫌臣民供西不精美,因而不得民心,以至於亡。是陛下眼看的事,怎能去效仿他呢!如果知足,今天這樣的供就可以很滿足了;如果不知足,即使亡今天再奢倍,道就能足了?」唐太宗了,不道:「若不是魏徵,我是不到這樣的。」

唐太宗的長樂公主下嫁長孫沖時,唐太宗主管官下令,要比永公主(唐高祖之女)出嫁一倍的嫁。魏徵勸諫說:「明帝在加封皇子時說:『我的子怎能先帝的子相比?』因此皇子只能得到楚王、淮王(光武帝之子)所得到的一半封物。可是今日陛下送公主的嫁竟要倍於永公主,不是與當明帝的做法相?」

唐太宗認為說得很。品魏徵之意給長孫皇后。皇后感道:「魏徵果真是位社稷之臣啊,陛下應該厚待他!」長孫皇后於是派人賞賜魏徵四百四百匹,:「聽說你公平正直,今天才到,所以這東西,希望你常保持和發揚這種品德。」

有一次,魏徵直言進諫了唐太宗的自尊心,回到後,唐太宗咬牙切道:「有以天我要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疑地他要殺誰,唐太宗:「魏徵常常在人面前羞辱我,我下不了!」便默默回到室,服,向唐太宗施:「正因陛下是英明的君主,魏徵才敢犯啊!妾您的明向您道!」唐太宗完,心中才舒坦多了。

魏徵於唐太宗,如一道固的堤防,使唐太宗有放望,卻無法泛。唐太宗於魏徵,一方面是敬他分,一方面近乎「怕」他。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玩,車馬準備好了,可是遲遲沒身。這時魏徵正歸來件事,就去唐太宗:「我在聽說陛下想到南山一帶遊玩,一切都準備好了,又不去了呢?」唐太宗:「怕你又來勸諫霍浪,就不敢去了。」

唐太宗酷。一年冬天,他得到一隻鷂子,捷凶猛,又極為馴服,所以十分珍,外出打獵時然要在身,就是平日事,也總愛架在胳膊上遏著玩。一天,唐太宗正在餵這鷂子,忽然看魏徵走,他怕魏徵又要規勸他不要玩物志,於是把子藏在懷裡。魏徵奏事的候,唐太宗只子在懷裡亂,只好使用手按住。料魏徵一就是老半天,唐太宗又不好意思打他,等魏徵奏完離開後,唐太宗從懷中取山子,而子早就被死了。

唐太宗常常把魏徵上的警句良言在屏上,刻提醒自己居安思危、孜孜不怠、慎始慎。唐太宗告史官,要據實記載魏徵的言行,使後人也中受到教益。

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正月,魏徵得了重病,當時魏徵家裡沒有正,唐太宗怕魏徵死後發喪面,就停止自己正在修建的一座便殿,把建材料發給魏徵,只用五天的工夫就魏徵建好了正。唐太宗魏徵喜好素雅的習慣他送去了白色的被褥。魏徵的病越越重了,唐太宗不他送他送品和食物,人到他家守隨時把病情告到中。

唐太宗還兩自到魏徵家探望。有一次,左右的人都避單獨談了很久。第二次還帶了太子和衡山公主,魏徵勉在床上披著朝服,拜了唐太宗。唐太宗悲地安慰他好好病,流著眼淚問他有什要求。魏徵:「我不的小事,只擔憂國家的亡。」唐太宗著衡山公主,是準備把她嫁魏徵的子魏叔玉,唐太宗魏徵:「你再勉看一眼你的新媳吧!」可是,魏徵這時經沒有答之力了。

天夜,唐太宗夢見了魏徵,神色和平,可是第二天早晨,魏徵就長辭了,享年六十四。唐太宗又自到魏徵家裡弔唁,而且命令停止上朝五天,文武百官和各地在京官都去加魏徵的葬行葬禮時,唐太宗登上御苑中的西,望著魏徵的柩,哭得極為哀痛,一首,寄魏徵的哀思:

             勁條逢霜摧美,召星常位夭良臣。

                      唯掩泣方召上,空對餘無復人。

魏徵死後,唐太宗時時思念他,上朝侍臣:「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替;以人為鏡,可公明得失。朕常保此三,以防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矣!」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128日-649710日),西成(今甘省秦安)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出的政治家、略家、事家、人,唐高祖李嫡次子,母太穆皇后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西武功),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帝。首倡晉陽起兵,封敦煌郡公,善於用兵。安後,拜令、右武候大將軍,封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司徒,封秦王。平定薛仁杲、武周、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唐朝的建立與統程立下赫赫功。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72日),發動“玄武”,死太子李建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子,太子。唐高祖李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取群臣意納諫對內文治天下,節約勸課農桑,實現生息、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重高句立安西四各民族融洽相,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

貞觀二十三年(649710日),崩於含殿,享年五十二,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好文學與書法,有寶傳世。

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下最被低估的古代君王了,多人是盯著他人私德不放,口就是兄逼父娶嫂子,更有人以訛傳訛說他修改史,抹殺隱太子李建成的功,似乎只要有玄武,李建成就一定比他成功一

李世民帝,文治武功史上罕有,納諫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休生息,泰民安,貞觀之治為萬世表率。外武功盛,疆拓土,滅東突厥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重高句立安西四,被各族尊稱為天可汗。貞觀一朝,名臣大林立,文有房長孫無忌、魏征等,武有神李公、李英公、侯君集之無論有人多不喜他,世功是抹不掉的。

於李世民看起居注、修改史書這件事情,完全是由於今的多“明家”意抹黑,這個故事其完全被扭曲了。

真相如下:

貞觀十四年,太宗房玄曰:“朕每前代史,彰善癉惡,足為將來規誡。不知自古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曰:“史既善,庶人主不非法。止畏有忤旨,故不得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史者,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誡,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錄進來。”

太宗六月四日事,多微文,乃曰:“昔周公管、蔡而周室安,季友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同此所以安社稷,利人耳。史官執筆,何?宜即改削浮,直其事。”

這裏說的是,李世民想要看代史官如何評價自己,所以房玄史看,房玄不同意,會隱瞞君王的各,您看了或不舒服,所以是不要看。李世民卻說:“我和古代君王不同,你們寫寫惡,都沒關係,就算你們寫我不好,我也能引以戒,知就改,你們該麼寫就怎麼寫。”

李世民看了代史,發現李建成、李元吉的事都被史官們隱去了,李世民反而不高了,他:我年玄武變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是像周公誅殺管叔和蔡叔一,安社稷利民,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你實寫上去就完了。”

由此可,李世民不但有修改史,反而鼓史官不要隱瞞玄武的故事,他有著足的自信,認為後世的人們會理解自己。其李世民根本不是唯一查看起居注的帝王!! 在他之前、之後看、改的帝王不武帝不但看還親自修改 ——( 武帝馬遷述《史》,取孝景及已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錄無書。)”宋朝宋太宗起好的起居注都要經過皇帝目的。朱棣更是改《太祖實錄!

心比心,如果李世民真的以帝王之尊威史官,逼他修改史,那的“玄武”以及“看起居注”這兩件事根本不史上,正是因李世民有干史官的工作,得以秉,所以他自己的所有缺錯誤在史上,後人可以肆意批大的行

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忽了李世民無雙事、政治才能,招人才,折下士的人格魅力,以及唐朝開國戰爭二的功。玄武之前,他一人的功,基本上就已比父兄弟所有人加起都要多,唐高祖李淵對他基本上已賞無,封可封,只能封他做“天策上”,地位在王大臣之上。唐朝之所以能隋末天下大內憂外患,中百姓十不存一,突厥重兵境的情下,迅速平天下,一河山,且能四方,成就史上最盛的大一王朝,李世民功不可

史料記載,李世民自武德元年起,他自指了三役:一、破李,平定西割據勢力薛仁杲(薛之子),除了唐王朝自西北方面的威;二、宋金武周,收復並、汾失地,固唐王朝的大後方;三、在虎牢之中,一滅盤踞中原大割據勢力,平王世充事集建德事集此一役,取得了唐代戰爭決定性的利。

虎牢,李世民帶頭,大破建德,在中已神一傳說。秦王李世民自此就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受到安部分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可其是得民心的,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古不的道理。武德四年冬十月,高祖封李世民天策上司徒、陜東道大行台尚令,食邑增至二萬戶。後,唐高祖又下天策府自置官(就是自己置官衙,任免官吏),可權勢之盛。然是另外一中央政府機構

這樣的情下,太子李建成在名望、功、才能上,都“天策上”、尚令、秦王李世民相提並論,不是李建成能力,而是因他有太可怕太大的弟弟,古人:“功高震主”,此的唐高祖李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既然立了太子,了李世民太大的地位和威望,李世民到了這個位置,無論是交出兵權還是甘居人下都是不可能的,他不太子,太子也除掉他,玄武看上去酷,但也已是最合理最高效的選擇,社稷之重,本就是有能有德者之。天可汗不出,奈生何?

李世民的事能力更表戰爭上,當時突厥是一個強大的北方牧帝,控弦百重威新生的唐王朝。李世民認為,突厥利在掠,靠防守不能阻止,須將其消。唐初百,官只剩母3000匹,李世民日日率身衛隊和御林軍練習騎射,皇家禁苑也成馬場。唐初40,官繁殖到70匹,史“秦,唐最盛”。李世民在位23,不修城,由之前的防禦轉為進攻。利用漠北突厥各部分裂之,唐先直搗東突厥腹心,再擊潰和收降西突厥各部。

西元630年,大唐名李靖率3000在寒冬中千里夜,直突厥老巢,以自身千人的斬敵騎萬名,生擒利可汗,突厥人就此崩一中古代史上罕例,示出唐越野、耐寒和射能力都不弱於在北方牧中成的突厥兵。大唐初期武力的悍,作的勇猛,不在強漢之下,令後人追思神往。宋朝的粉絲們往往抱怨大宋養馬地,所以打不過遊牧民族,不曾想,大唐開國候,也有太多兵,然而世之功,滅國無數,都是靠唐朝人自己一刀一打出的。

西元647年,唐太宗被回等族“天可汗”,成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各族在回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天可汗道”,代君王,能夠讓天下如此心的,此一人而已。

柳克述先生如此評價唐太宗:“假如中國歷史上有李世民這樣一位卓越的天才的事家和政治家,夏民族究竟到怎的境地?綜數百年亂離黑暗之局,成大一的民族復興與新局面的開創,其版西至蔥嶺,南至中南半東臨大海,北被大漠。而國計民生之康裕,學術藝事之發達,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匯與創導,至使倭人餘緒以立西各國嚮往而慕化。其魄之大、業績可媲美。推崇功典不忘,我們豈能忘掉李世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aJ5EtmynY&list=PLtww_vcpAB8qjyPMd22aBf0H9CfWtR5vN

《唐太宗李世民》 第 01 ~~54電視連續 

台長: 幻羽
人氣(1,244) | 回應(0)| 推薦 (9)|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何處無江湖?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歷史上十大明君】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歷史上的宋朝─政治起伏與變遷】~4~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