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8-17 14:55:50| 人氣8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科學家們預測美俄核戰爭將導致持續十年的冬天◎2019年08月17日13:44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科學家們預測美俄核戰爭將導致持續十年的冬天◎

                                                         2019081713:44

美國新澤西州大學的專家們預測,一旦美國與俄羅斯全面爆發核戰爭,將會導致黑暗而寒冷的冬天持續約大約十年的時間。

據《每日郵報》消息,根據這項研究,由於核爆炸,約147萬噸煙塵將被釋放到大氣中。 之後的幾周內,煙灰雲將在平流層風中遍佈全球數周,導致地球上漫長的核冬天開始。

專家解釋說,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將下降到零上9°C,因為煙灰雲將會擋住太陽光。

根據Rutgers大學的科學家的說法,等到煙灰雲開始消散需要七年的時間,而陽光又需要三年才能恢復正常。

這項研究的作者還得出結論是,"對於做出這樣的決定的國家來說,大規模的核攻擊將是自殺性的"




                         ◎核冬天理論◎
 

核冬天假說是一個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論,它預測了一場大規模核戰爭可能產生的氣候災難。核冬天理論認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別是對像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和煤煙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將可能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必須指出的是,核冬天是基於數據化模型的假設。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更新了比上世紀更精確的計算模型,依然得出結論核冬天會對地球氣候造成毀滅性影響。

進入大氣層的煙和煤煙的顆粒層可以顯著減少到達地面的陽光總量,這個顆粒層很可能在大氣中停留數週甚至數年(燃燒石油和塑料製品產生的煙和炭黑能夠比燃燒木材產生的煙更有效地吸收陽光)。中緯度的西風帶將會輸送煙塵,形成一個環繞北半球北緯30度到60度地區的環帶。這些厚的黑雲可以遮擋掉大部分的陽光,時間長達數週。這將導致地表溫度在這一時期下降,根據不同的模型,溫度下降最多可達數十攝氏度。

這種黑暗與致命的霜凍,再加上來自放射性塵埃的高劑量輻射,會嚴重地毀滅地球上這個地區的植物。嚴寒、高劑量輻射、工業、醫療、運輸設施被廣泛破壞,再加上食品和農作物的短缺,將會導致因饑荒、輻射和疾病引起的人類大規模死亡。科學家還認為爆炸產生的氮氧化物將破壞臭氧層。科學家已經在熱核爆炸實驗中觀察到了這種此前未曾預料過的效應。由於臭氧層的再生,這種效應會被削弱了。但是一場全面核戰爭的效應,毫無疑問將會更加巨大。臭氧耗盡(以及隨之而來的紫外線輻射增加)的次生效應將非常顯著,它會對人類多種主要農作物產生影響,也會通過殺死浮游生物而毀壞海洋食物鏈。

有許多科學家試圖預測大規模核戰爭的氣候效應,其中最著名的是1983年「TTAPS」小組(理察·特科、布賴恩·圖恩、托馬斯·阿克曼、詹姆斯·波拉克和卡爾·薩根五位科學家的姓氏首字母縮寫)的研究成果。TTAPS(常常被讀作T-Taps)小組受到了火星沙塵暴致冷效應的啟發。他們使用了一個地球大氣層的二維簡化模型計算了核冬天效應,結果發現全面核戰爭可能導致內陸地區的溫度降至零下攝氏40度。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983年底的《科學》雜誌上。

近年來一個關於恐龍滅絕的理論也認為,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數十公里的小天體擊中地球,這場爆炸掀起的塵埃遮蔽住了天空,導致氣溫下降,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從而讓恐龍這類當時居於支配地位的物種走向衰亡。

TTAPS的研究成果發表以後,有一些科學家對其表示了質疑,其中包括美國的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泰勒與薩根就此問題進行過辯論,他認為核冬天的效應微不足道。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由於大規模核戰爭造成的降溫效應並不像TTAPS小組展示的那樣嚴重,因此「核冬天」應該改名為「核秋天」(nuclear autumn)。

自此之後,科學家使用改進的模型進行了更加精密的計算。1990年,TTAPS小組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回顧了自1983年以後的研究。他們認為,新的計算表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降溫大約是攝氏1020度,局部地區可下降攝氏35度;儘管這表明全面核戰爭的後果可能比1983年他們預測的更輕,但是核冬天在總體上仍然是可能的。



自從
1990TTAPS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篇論文之後,至今沒有更加詳細的研究進一步探究核冬天的可能性。同年,薩根和TTAPS的另一位成員特科一起出版了一本關於核冬天的著作,名為《無人想像的道路:核冬天與軍備競賽的終結》。

人們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後開始極為重視核武器帶來的後果,並擔心核戰爭一旦爆發整個世界都會被毀滅,於是核武大國美國、蘇聯和當時另外一個擁有核武的國家——英國在古巴飛彈危機後便開始積極進行協商制定《核不擴散條約》相關細節的討論,到1968年美國、蘇聯和英國便簽署核不擴散條約,當時與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同時都處在敵視對立狀態的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沒有簽署此條約,直到1992年鄧小平和江澤民才同意簽署此條約。

與同在
1964年首次核試驗成功的中國一樣,長期堅持在美國和蘇聯的對立中保持獨立自主的戴高樂主義的法國也在1992年才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1990年代核不擴散條約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得到了簽署後,美國、俄羅斯、中國等大國都放慢核武器的發展腳步,並且宣布暫停本國的所有核試驗,但印度、巴基斯坦、朝鮮等國家卻依然積極發展核武器。朝鮮在2003年退出了核不擴散條約並且相繼在2006200920132016年四次成功進行了核試驗。

1991年蘇聯解體,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的冷戰時期結束,全面核戰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是局部核衝突仍然有可能發生。這些核戰爭所造成的氣候效應仍然需要進行深入地研究。



2000年,戈巴契夫說:俄羅斯和美國科學家建立的模型顯示,核戰爭會導致核冬天的出現,極大地危害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因此,這一資訊對我們,對於自尊、正直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最新分析表明,即使是小型戰爭也會帶來類似的全球性災難。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核戰爭會導致足夠可怕的後果,如果在工業城市和工業區投放一百枚核彈(僅占全球25000枚核彈頭的0.4%),就會產生足夠的煙塵,導致全球農業癱瘓,而即使在地理上遠離衝突的國家也一樣會備受其害。

核爆炸點燃的大火將使濃煙在兩天之內通過對流層。太陽將加熱這些微小的粒子,使得它們上升至平流層,由於平流層從來不會發生降水,因此,粒子在平流層中覆蓋地球表面的時間就將達到10年之久。

機理與發展

過去人們以為核大戰僅僅使核爆炸地區造成大量的傷亡和破壞,但是有研究表明,核戰爭遺留下的後果可能比核爆炸本身更加危險。這些研究考慮了因核爆炸而騰升的大量塵埃和核燃燒所產生的濃重煙霧對全球氣候的可能影響。粗略計算發現, 將有數億公噸的煙霧釋放到大氣中。陽光將被這些煙霧所吸收和阻擋, 在北半球的廣闊地區造成黃昏式的中午

機理

核冬天是指核爆炸後,巨大的能量將煙塵和微粒注入大氣,導致高層大氣溫度升高,地表溫度下降,產生與溫室效應相反的作用,進而使地表呈現出如嚴寒冬天般的景觀。當核爆炸使得大量的煙塵注入大氣,有的甚至高達1 2 千米以上進入平流層。由於核爆炸所產生的煙塵微粒大部分的直徑都小於1 微米,而紅外波長約為10 微米,也就是說它們的平均直徑要小於紅外波長,它們能在高空停留數天乃至一年以上,它們對從太陽的可見光輻射吸收力較強,而對地面向外的紅外光輻射的吸收力較弱,因此導致高層大氣升溫,地表溫度下降。 

發展

薩根長期從事太空氣象研究。早在1971年,美國水手9宇宙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後,發回了火星被其風暴掀起的塵埃所遮蓋的照片,就引起了卡爾·薩根的注意,並對這一現象進行了連續3個月的跟蹤監測。結果發現,升到火星上層大氣中的這些塵埃能大量吸收陽光,並使這一層的大氣加熱,而火星表面則變得黑暗不清,溫度很低。

1983年初,當卡爾。薩根從瑞典《環境》雜誌上看到《核戰爭後的大氣層:昏暗的中午》論文後,思維豁然開朗,這一問題與他的研究成果相結合,具有重大的潛在意義和深遠影響。由於問題重大,他又感到個人力量之不足,於是,他迅速會同美國航天局的另外四位著名科學家:科特,圖恩,阿科曼,波拉克,組成小組,利用物理模型,核戰爭模型,就一場大規模核戰爭產生的煙雲和塵埃對地球大氣的影響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小組五位科學家,經過一年半的努力,初步攻克了這一課題。

1983031日,在華盛頓召開了"核戰爭以後的世界--關於核戰爭帶來的長期的全球性生物學後果討論會",有蘇美等近20個國家的500名正式代表參加。與會代表中有科學家,各國的外交使節和官員以及來自美國各地的政府官員,教育學家,環境問題專家,企業界領導人,外交政策制定者和軍界頭面人物。會上。小組聯名宣講了他們的學術報告,題目是《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嚴重後果》。會議還安排了一個90分鐘的電視節目,即與由著名的蘇聯科學家組成的小組進行電視對話。蘇聯人的研究結果證實了美國科學家的觀點。在這個劃時代的華盛頓會議之後,又有許多詳細的研究工作證實了,兀'小組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地球上的生命正面臨著核冬天的嚴重威脅。這篇報合後來公開刊登在美國19831223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影響與後果

1.在每一個核爆炸地點上空,都會騰起一股巨大的由塵土和煙灰構成的柱狀雲團。這股雲團上升到大氣層510英里乃至更高的地方,然後沿著水準方向四處擴散,很像暴風雨來臨前的鐵鑽狀積雨雲,接著又合攏到一塊。核打擊次日的清晨將沒有黎明,中午時分天空仍會一片漆黑,這種黑暗將持續若干星期。在此期間,氣溫將日復一日地下降。在大陸內地,氣溫總計可能下降4072F),這足以變夏日為冬日,變冬日為北極的冰天雪地。至於在沿海地區,例如在英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會少得多,可能只下降1527F)。這是由於海洋溫室效應的緣故。但即便如此,沿海地區氣溫的變化也足以變夏季為冬季了。要知道在正常情況下,英國四季的氣溫差本來就不像大陸性氣候那樣明顯,這當然也是出於海洋溫室效應的作用。

2.這種黑暗與致命的霜凍,再加上來自放射性塵埃的高劑量輻射,會嚴重地毀滅地球上這個地區的植物。嚴寒、高劑量輻射、工業、醫療、運輸設施被廣泛破壞,再加上食品和農作物的短缺,將會導致因饑荒、輻射和疾病引起的人類大規模死亡。科學家還認為爆炸產生的氮氧化物將破壞臭氧層。科學家已經在熱核爆炸實驗中觀察到了這種此前未曾預料過的效應。由於臭氧層的再生,這種效應會被削弱了。但是一場全面核戰爭的效應,毫無疑問將會更加巨大。臭氧耗盡(以及隨之而來的紫外線輻射增加)的次生效應將非常顯著,它會對人類多種主要農作物產生影響,也會通過殺死浮游生物而毀壞海洋食物鏈。

3.核冬天的現象會使太陽光長時間地被遮擋住,造成全球性氣候變化,使地球處於黑暗和嚴寒之中,動植物瀕臨滅絕,甚至會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存。有科學家進行過考證, 一顆小行星大約在六七千萬年以前突然撞擊地球,引發了爆炸。頓時,地動山搖,山崩地裂,火焰沖天,整個地球處於一片昏暗之中,煙塵滾滾,久久不散。由於大量煙塵持久地遮擋陽光,使地球氣溫陡然下降,進入了一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天,茂密的植被大部凍死,恐龍等生物和動物遭到滅頂之災。

 

               ◎美國將軍披露美應對核戰爭計畫程式◎

                                                         2019070422:55

美國空軍參謀長大衛·戈德芬披露了發生核戰爭時的計畫程式細節。

Defense Maven媒體撰文報導,大衛·戈德芬指出,他第一步應該聯繫美軍歐洲司令部司令陶德·沃爾特斯。

隨後,美國和北約部隊"將在瞬間"發動大規模反擊,包括使用戰鬥機、轟炸機、和空中加油機,以及偵察、太空、指揮控制、特種作戰等武器設備。

然後大衛·戈德芬必須聯繫美軍北方司令部司令特倫斯·奧肖內西,組織在美國境內的防禦行動。

此時,陸基攔截導彈應該作好準備進行攔截,在假目標中識別攔截真正的攻擊導彈。在最後階段,美國將使用核潛艇發出"水下摧毀性的排射"

戈德芬第三個要聯繫的人是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 約翰·海騰,他將傳達"遏制"敵人所需的核攻擊命令。

 

        ◎《國家利益》提醒印度和巴基斯坦有核戰爭的風險◎

                                                   2019062314:28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報導稱,印度高超音速導彈的測試將使與巴基斯坦的核戰爭又拉進一步。

報導指出,儘管此前有報導稱可攜帶彈頭的烈火——1高超音速導彈測試失敗,但是印度超音速武器項目本身是與巴基斯坦冷戰中最險惡的一步

文章作者強調說,印度不要求超音速的速度要發展到俄羅斯武器的20馬赫,達到5馬赫就行。文章作者指出,美國擔心俄羅斯超音速武器的能力達到20馬赫的速度,因為攔截不到它。文章中指出,在戰術層面這意味著這些無法攔截的導彈彈頭可以摧毀航空母艦和航空基地,在戰略層面則是超音速武器真的落伍了。因此,這些高音速導彈甚至無需核彈頭在第一次打擊中就可以摧毀敵方的核武庫。

《國家利益》雜誌指出,印度和土耳其這兩個潛在的敵對方之間的距離不超過400英里(大約700公里),這兩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生產的速度達到510馬赫的導彈在一分鐘內就能到達目標。

作者在文章的最後寫道,意識到印度有高超音速武器的巴基斯坦可能會有使用全部或者失去全部自己核武庫的想法。

 

    ◎媒體:美一年內要測試兩款高超音速武器,被中俄趕超難以忍受

                                                         2019061621:13

據搜狐網消息,有美國官員表示,美國將在今年對兩個高超音速飛行器原型機進行測試,它們分別是空基高超音速打擊武器原型HAWC和高超音速滑翔機器TBG

近段時間,美國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動作頻頻。在2019財年,美國將在該領域投入高達10億美元的研發資金,較2018年的6.38億美元有明顯增加。即便如此,美軍仍不滿足,據悉美國國防部正試圖向國會申請更多的研發資金,2020財年在該領域的資金投入有可能達到26億美元之巨。

不難看出,美國目前正在迅速加大在高超音速打擊武器領域的投資力度,試圖在短時間內取得更大的進步,而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受到了來自中俄兩國異常強勁的挑戰。

一直以來,美國非常重視在主戰裝備上領先于對手們,此前在隱身戰鬥機、隱身轟炸機、航母、核潛艇等領域,美國均基本實現了這個目標。不過,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美國卻沒能把這個優勢貫徹落實。目前,中俄兩國均擁有了實用化的高超音速打擊武器,但美國卻還沒有一款可以正式裝備部隊的同類裝備,這自然會讓美國感到不滿甚至是恐慌。

對很多國家來說,發展高超聲速打擊武器或許是一個新的突破點,是一個可以彌補其他領域差距的救命稻草。以俄羅斯為例,在美俄軍事實力的對抗中,俄羅斯已經明顯處於下風。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後,美國已經發展出由陸基中段宙斯盾防禦系統(包括陸基和海基宙斯盾)、薩德愛國者-3”構成的多層多體系攔截系統。上述系統初步構成了以美國本土為核心、部分覆蓋亞、歐地區的全球性反導體系。目前美國本土地區已經具備對近、中、遠以及部分洲際導彈的攔截能力,所以美國能夠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俄傳統導彈的反擊效能。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不得不尋求新的突破,縮短與美國之間的實力差距。

俄羅斯最終選擇了發展高超聲速打擊武器,因為這款武器恰恰是現階段美國全球反導體系無法有效攔截的,它可以突破美國的全球反導體系,對美國產生威懾。俄羅斯刻意避開了美國的強勢領域,高超聲速打擊武器的巨大作用可見一斑。

美國如今在高超音速打擊武器領域的現狀,可以用現代版的龜兔賽跑來形容:原本美國擁有領先優勢,最終卻因為種種原因而被中俄實現反超。目前,美國顯然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所以正在加大追趕速度。

那麼,美國有可能追上中俄發展步伐嗎?答案是毫無疑問的。美國如今的暫時落後,是因為決策失誤,沒有預料到中俄在該領域會進步神速。一直以來美國這只兔子並沒有真的完全在睡覺,而是也一直在積蓄力量,積累了很多高超音速打擊武器子系統的研發試驗資料。

未來,依靠這些豐厚的技術積累,美國要研發出一款實用型的高超音速打擊武器其實並不困難,其性能也是可以得到保證的。所以,現階段中俄兩國儘管在高超音速打擊武器裝備速度上超越了美國,但絕對不能因此沾沾自喜,甚至放鬆在該領域的投入和後續發展,需知美國瘋狂追趕起來還是非常恐怖的。

 

                  ◎美國試驗高超音速電磁炮◎

                                                   2019060622:33

美國海軍測試了一種新型軌道炮。 這種電磁炮成功地將彈丸加速到了每小時7400公里6馬赫)。

試驗在西北軍事區進行,除了彈道軌跡外,還評測了這一武器對環境的影響。

當前的測試是在陸地上進行的,在不久的將來,海軍計畫在艦船上安裝電磁炮,對海上目標和陸地目標進行射擊測試。

Space.com撰文寫道,創建軌道炮的任務之一是開發遠端武器。這一武器的開發在征服月球時可以派上用場,在1974年就出現了借助電磁槍從其表面向太空發射貨物的想法。

除美國外,中國、俄羅斯、土耳其和日本都在從事電磁炮的研製。軌道炮的優點是它的彈丸速度高和射程遠。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 20190109 美國海軍研究協會新聞(USNI News) 援引瞭解測試情況的官員的話稱,美國杜威號驅逐艦(USS Dewey)去年夏天在試驗框架內從標準艦上裝置發射了20枚高超音速炮彈。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