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8-03 16:46:07| 人氣8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文歷史點滴 ─(上)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文歷史點滴 ─()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英語:Hong Kong,縮寫作 HKHKSAR)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部最為發達;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人口約748萬人(2018年)。

香港是世界上相當重要的國際金融、工商服務業及航運中心,傳統基金會連續二十四年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憑治安優良、社會廉潔、稅制簡單和法律制度健全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的美譽。在2018GaWC公布的世界全球都市列表中,香港僅次於倫敦、紐約位列第三。「香港品牌」是一項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重點宣傳計劃,推廣香港為「亞洲國際都會」。香港同時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安全、經濟發達、生活富足、具競爭力、適宜居住以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際大都會。「雙普選」、貧富懸殊及中港矛盾等則為該地主要的社會議題。

1842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此等由英國統治的殖民地構成現今香港的邊界。二戰期間,香港曾被大日本帝國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71,香港主權由英國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務由中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不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有數千以上人口。 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是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香港從荒蕪、地瘠山多且缺乏天然資源的小漁村,發展成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交易鴉片、紡紗及其他商品的樞紐,而且未受末亂局影響。太平天國帶來香港史上首次逃港潮,香港華人由15,000人增至70,000人。甲午戰爭後,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密謀推翻大清。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 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行使香港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再次倖免未受中國內戰直接波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香港成為自由世界和共產主義陣營的竹幕最前線。在中國大陸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運動、階級鬥爭、反右運動、大躍進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大陸難民逃港,大量人才湧入和港英政府造就香港在1970年代經濟起飛,並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

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9771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表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並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一部分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認為中國政府高壓權威損害「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

2019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指出「大力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20194月起,香港爆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反送中運動),單在6月已有逾200萬香港人上街示威遊行抗爭,創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

香港開埠之前,在明朝末年已經有香港此名稱,當時香港特指鐵坑對面的小島,即現今黃竹坑對面的鴨脷洲,而非今日的香港仔。鴨脷洲上有隋唐時代開始已為人信奉的洪聖爺廟(鴨脷洲洪聖廟),而香港仔只有清初開始多人信奉的天后廟,故鴨脷洲的開發歷史應早於香港仔,而且現今黃竹坑、香港仔和田灣一帶,在100年前還是海灣,平地稀少,人口應該不多。香港地名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個故事是英軍最初登陸香港島赤柱時,漁民陳群帶領英軍到港島北群帶路一帶時告知英軍「香港」此名。

(1)史前時期

39,000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香港及其周邊已有人類活動,主要遺址位於黃地峒一帶。

公元前3000年起,長江中游文化、東南亞沿海文化、殷商青銅文化和古越文化先後傳入香港。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都發現新石器時代聚落和玦飾工場遺址。在前2000年至前1000年青銅器時代,香港一帶初期受到東南沿海原始文化影響,後來商代青銅文化傳入香港。

(2)秦至元時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派軍攻占百越,置南海郡,納香港入秦版圖。由公元前203年開始,香港由南越國管轄,直至前111年西漢滅南越,香港由漢王朝管治。其後東漢、東吳、西晉及東晉初年,香港一直屬番禺縣。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起,屬寶安縣管轄。

公元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香港屬於循州(今惠州市),並設有屯門軍鎮,當中兩千名士兵駐守屯門,主要保護海上貿易。自唐朝起,由於香港瀝源(今沙田)以及大奚山沙螺灣土壤都適合牙香樹生長,種香及產香業也逐漸發展。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海禁遷界為止。根據考證,明朝時期由東莞南部及新安全境(包括香港)香樹製品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嘴),以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再用艚船(俗稱為「大眼雞」)運至廣州,最後運往蘇杭銷售。「香港」此名稱由來,有說法指源於香港盛產和出口香木,因以為名(運送香料的港口)。

五代十國時期,香港由割據兩廣的南漢國管治。由於大步(現稱大埔)一帶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963年設立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宋滅南漢,北宋政府於九龍灣一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南宋末年,宋端宗和宋帝昺為躲避蒙古軍隊,逃至香港。傳說兩帝曾在土瓜灣一塊大石上休息,後人便稱該處為宋皇臺。

(3)明清時期

1514年(明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佔屯門,立葡佔屯門,明軍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開戰,史稱屯門海戰,最後全勝,但恩准葡人停泊澳門新馬路一帶。

清朝初年,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南明遺臣鄭成功,遂於1662年(清康熙元年)下遷界令禁海,香港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許弛禁,原有宗族陸續遷回,外地宗族亦應廣東省政府鼓勵乘勢遷入,當中包括福建、江西及廣東惠州、梅州等客家籍農民,新界宗族分布新局面逐漸形成。

(4)香港開埠

早在181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已勘探珠江口香港一帶地形。英國人於香港島赤柱登陸後,獲香港島原居民陳群引路到香港島北部,當英人行經香港村時從陳群以蜑家話回答中得知「香港」發音後,「Hong Kong」拼法遂成為全島名稱,沿用至今。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不久,清朝道光帝由主戰轉向主和,派欽差大臣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18411月,琦善與查理·義律在清廷與英國不知情下草擬《穿鼻草約》,於120日由查理·義律發出《致女王陛下臣民通函》中,宣稱和琦善之間「達成初步協議」,其中包含「割讓香港島和海港給英國」。由於清廷和英國政經界分別認為「有辱國體」及獲利太少,故雙方不承認《穿鼻草約》。直至1842年,英軍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打敗清軍,翌年派砵甸乍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清國永久割讓香港島連同鄰近鴨脷洲與英國。1860年,清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即英法聯軍之役)中再次戰敗,簽下《中英北京條約》,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昂船洲一帶予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兩地的新邊界用鐵絲網分隔,即今日界限街一帶。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兩百多個島嶼99年(不包括九龍寨城)。此一系列割讓和租借的土地形成今日香港的邊界。

(5)日佔時期

1941128(亞洲時間),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日進攻香港,香港捲入太平洋戰爭,同盟國向日本宣戰。香港保衛戰開始,英軍與華藉英兵,抵港支援的加拿大軍隊和不列顛印度軍隊,和日軍激戰連塲。1225,由於駐港軍隊不足和戰略失誤,香港迅速淪陷。香港總督楊慕琦在駐港大英國協軍隊奮戰十多日不果後宣布向日本投降,楊慕琦成為戰俘。香港人稱此日為黑色聖誕節(Black Christmas)。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日據時期開始。

(6)二次大戰後

1945年,日本投降,830,英國宣布恢復行使香港主權。時值國共協商及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華民國政府無暇與英國政府交涉香港問題。

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非正式協議:北京無意奪取香港主權,亦不干預中華民國公民和軍人在港活動,籍此換取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亦成為自由世界和共產主義陣營在東亞的最前線。

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韓戰中和歐美國家交惡,被貿易禁運,香港與澳門成為中國大陸轉運物資(包括取得難以取得的物資和出口貨物賺取外滙,外滙包括港幣)、徵集資金和收集情報的地點。香港亦從轉口港逐漸發展為工業城市,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期間除右派發動的雙十暴動外,政治基本平穩。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粵港邊境。後來爆發六七暴動,左派親中共人士響應中國大陸造反派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劃暴動。當時,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香港人形容土製炸彈的俚語),令香港陷入恐慌,期間有若干市民被炸彈炸死及被其他方法殺害,例如林彬被燒死。後來香港政府宣布戒嚴,駐港英軍軍隊攻陷左派總部。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聲明「長期利用、充分打算」方針,禁止左派人士製造社會不穩,暴動逐漸平息,香港繼續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角力之地。金庸曾對池田大作說:「中國對於香港的政策,可以說是『現狀不變,長期利用』八個字,再加上八字:『民族大義,利於國家』。香港現狀的維持對中國有利,對全國人民有利。只要能長期維持下去,可以加以充分利用。」「這其中香港所發生的作用之大、所作貢獻之重要,是無可估量的。由於這些實際的考慮,毛澤東和周恩來制定的香港政策是『保持現狀,充分利用』。香港只有保持現狀,才對中國有用,既然有用,就長期而充分的利用之。這個政策一直不變。」「『反英抗暴鬥爭』,組織左派群眾,和香港的英國政府正面衝突,衝擊港督府,與警察打鬥,到處放置炸彈。英國出動正規軍反擊,雙方都有死傷,還累及不少無辜市民,一時局面十分惡劣。幸得周恩來總理親自下令制止這種違反中央政策、破壞香港穩定繁榮的行動,左派暴動才漸漸平息。其後這場動亂的組織者與發動者據說受到了黨內的批評,有些人還受到處分懲罰,被下放到邊遠地區的農場和礦山中勞動改造。經過了這次教訓後,『不得破壞香港現狀』的政策在中共高層領導中更加得到重視,這個政策的基本理由是:香港現狀的維持對國家有利、對全國人民有利,也即是對全黨有利,對香港廣大中國同胞有利。」

即使前任香港總督楊慕琦在推行屬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一部份的「楊慕琦計劃」時,容許殖民地在戰後擁有高自治權、自主權及獨立,但在二戰後及經歷過1956年雙十暴動以及1960年代末的六七暴動後,英國深知香港易攻難守(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足以證明),難以在中共的威脅下防衛香港,在暴動、間諜和顛覆局勢不穩定之下,香港民主化計劃告吹。

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政策方針,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務求政通人和。1973年香港受石油危機影響,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高速增長達20多年。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香港政府推行九年免費教育,進一步擴展香港公共房屋計劃,如十年建屋計劃及居者有其屋計劃,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

1970年代初期,基於新界將於1997年租約期滿,香港政府與英國政府多次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要求延續新界租約。1980年代初,英國提出分拆香港主權和治權,主權歸中國,管治權歸英國,以求香港穩定發展。惟兩項提議均被中國政府拒絕。

1982922,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到北京提出上述建議,以便延續香港管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強烈反對,表示絕不讓步,他指香港人可以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924,鄧小平會見柴契爾夫人時稱:「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這個決策。……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現行的許多適合的制度要保持。」983年,被指放棄香港的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代表英方繼續談判。中國對香港主權立場強硬,期間香港地產、股票和港幣匯率急挫。19839月,港元陷入危機,港幣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跌至9.6港幣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1015公布聯繫匯率制度,匯率定為7.8港幣兌1美元。此後聯繫匯率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1984222,鄧小平稱:「香港問題也是這樣,一個中國,兩種制度。……香港是自由港。世界上的許多爭端用類似這樣的辦法解決,我認為是可取的。否則始終頂著,僵持下去,總會爆發衝突,甚至武力衝突。」1219,中英雙方分別以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為代表,在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和英國外交大臣傑弗里·豪等人見證下,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聯合聲明》規定,英國政府在199771需將永久割讓予英國的九龍與香港島和租約到期的新界一併交予中國,香港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北京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政策,確保香港繼續奉行資本主義制度,保留不抵觸基本法的法律,50年內原有生活方式不變,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防務外於其他事務享有高度自治權。1989年,受六四事件影響,香港人對主權移交和中國政府愈發失去信心,人心惶惶,香港資產價格下跌,移民潮再次出現,香港政府遂推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以求市民穩定。199044,中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並由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簽署主席令,頒布《香港基本法》。

1992年,曾經出任英國保守黨主席的彭定康到香港接替衛奕信,成為最後一任香港總督。彭定康總督主張香港在主權移交之前推行民主,改革立法局、市政局、區議會三級選舉制度,放棄委任香港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和區議會議員。當時香港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有自主財政實權及土地使用權。彭定康政改方案下所選出的立法局若能延續到1997年後,會令1997年後中國政府難以全面操控香港政治。1994年,北京政府以該政改方案「三違反」等為理由,宣布立法局全體議員不可以直接過渡到特別行政區時期的立法會,並即時成立當時對於香港政府屬於非法的臨時立法會,臨時立法會當時在深圳開會,以避免香港政府取締和監視。1996年,李麗珊憑滑浪風帆奪得香港首面奧運金牌。

(7)特別行政區時期

199771,在英女王代表查爾斯王儲、首相布萊爾和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等見證下,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內英國國旗和香港旗伴隨《天佑女王》緩緩降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區旗在奏起《義勇軍進行曲》中徐徐升起,英國移交香港主權予中國,結束對香港長達156年的管治,香港特別行政區也同時成立。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於同日零時從深圳進駐香港,接替駐港英軍,履行防務職責。董建華就任香港首任行政長官。

主權移交後不久,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在時任財政司曾蔭權和時任金融管理局局長任志剛帶領下,利用港府儲備入市抵抗大鱷衝擊香港金融市場,成功挽救香港股市。

2003年春季,非典型肺炎爆發。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SARS,共有299人死亡,為死亡率最高的地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8億港元,失業率上升至8.7%的歷史新高。同年年中,香港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國家安全立法時,在極強反對聲音中依然因功能界別選舉制度而接近通過,成為香港市民不滿政府的導火線。雖然北京政府嘗試提供與香港互利的政策,例如簽訂《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和興建港珠澳大橋以鞏固香港亞洲貿易和物流中心的地位,但是仍然無法阻止同年香港特區成立六週年當日逾50萬人參與七一遊行(佔香港人口1/14);最後自由黨根據民意轉軚反對,政府最終擱置草案。疫症及遊行過後,為刺激市道,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委託時任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與中國大陸商討自由行,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推出港澳個人遊。而香港政府的施政再度以經濟和民生為主,籍此安撫香港市民。香港政府亦制訂人口政策吸引專才移民和投資移民,以提昇人口質素。

200478月,香港開始出現輕微的通貨膨脹,走出持續68個月的通縮時期。同年42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否決於2007年普選特首並否決於2008年普選立法會,並解釋,到2017年及以後先後普選特首和立法會。2005312,行政長官董建華宣布因為「健康問題」辭職。補選中唯一候選人、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自動當選並於同年621日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任命出任行政長官。同年,香港政府推出《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泛民主派批評「原地踏步」,議案最終因為票數不逾2/3而不獲通過,故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及2008年立法會選舉方法維持不變。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香港運動員高禮澤及李靜在男子雙打桌球項目中奪得銀牌,為香港取得歷來第二面奧運會獎牌。

2006年及2007年,因為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香港政府宣布臨時拆卸舊中環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保育組織發起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及保留皇后碼頭事件,包括舉行論壇、靜坐和絕食,事件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兩次事件也提昇香港市民對保育文物、公共空間及城市規劃的意識。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決定香港可以於2017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並於2020年普選立法會。

香港經濟於2008年下半年開始穩定,因為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而急轉直下,結束香港自20037月開始的5年經濟復甦,股市、樓市暴挫,裁員及倒閉潮此起彼落。也就在同時,香港承辦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比賽。而香港政府又在此時出現多番施政爭議,例如外國副局長風波及處理滯留泰國的香港人事件等等,令到民怨日深,行政長官曾蔭權民望大幅下滑。

20094月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進逼亞洲,香港政府嚴陣以待。香港於51確診首宗病例,史無前例封鎖該名墨西哥患者入住的灣仔維景酒店。同年12月,香港舉辦第五屆東亞運動會,為香港首次舉辦大型綜合運動會。2009年末至2010年初,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撥款在立法會審議,期間引起爭議和一連串社會運動,包括反高鐵運動、撐高鐵運動及五區苦行,最終更爆發警民衝突。

2010年,香港政府再次就政制改革諮詢香港市民,期間5名地區直選立法會議員發起五區總辭,以辭職後舉行的補選「公投」。政府發表《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最終由民主黨提出的「改良方案」在建制派和民主黨的支持下,在立法會以2/3票數通過,2012年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增加至1,200名,而2012年立法會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即超級區議員)則各加5席。2011年,為阻止再次五區總辭「變相公投」,香港政府提出遞補機制,然而缺乏諮詢,為當年七一遊行評擊重點,其後香港政府宣布押後立法並展開諮詢。

2010823,香港康泰旅行社一架載有20名香港遊客的旅遊公車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被一名當地前任警務高級督察挾持,最終釀成87傷的慘劇,香港政府稱事件為馬尼拉人質事件。事件造成菲律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香港關係一度緊張。香港政府在事件的開端時就隨即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嘗試解決事件,於事發當日下午,聯絡菲律賓總統、派出專機與醫療支援隊前往事發現塲善後,並且於事後派遣政務司司長親身接機及慰問倖存者、安排香港警察樂隊舉行喪禮、安排專家應變與調查、每日隔時段公布消息。此外,82426日連續3日香港區旗下半旗致哀。香港政府反應迅速,處理手法妥當,香港市民對香港政府的高級官員評分及滿意度和信任度一度上升。經過3年多,菲方於20144月對港方作正式聲明和賠償,說菲方對人質事件「致以最悲痛的歉意」。

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發生種票風波,例如美孚新邨出現「1713票」等,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翌年2012年,三名候選人梁振英、何俊仁和唐英年參選行政長官選舉,最終梁振英以689票勝出當選。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自由車女子凱林賽,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奪得銅牌。

201298,政府計劃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政府資助出版的課程參考書《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形容中國共產黨為「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等稱頌內容,以及《課程指引》中載有「國情範疇學習,重視『情懷』、注重『情感』、本於『真情』」,令社會大眾質疑課程洗腦」,引起一連串大規模反對設立國民教育科的社會運動,香港市民透過例如設置街站、聯署、遊行、集會及絕食等方式,要求港府撤回該科目。同年109日,特首梁振英宣布在其任期內擱置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但拒絕撤回科目。

2013年的免費電視牌照爭議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和批評,王維基的香港電視網絡不獲發牌激起市民反彈,有評論指一連串事件令政府公信度急跌,引發管治危機。翌年2014610,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逾23,000字的一國兩制白皮書,當中提到特區高度自治權不是固有的,其唯一來源是中央政府授權。市民對白皮書普遍態度負面,認為中共藉此恫嚇港人及擔心一國兩制名存實亡。

2014926,大批香港市民走上街頭抗議,反對八三一政改方案,並爭取自由提名的行政長官選舉制度。警方於927出動防暴警察驅散示威者,928使用催淚彈等驅逐示威者,觸發雨傘革命。示威者佔領港島九龍的主要幹道。佔領行動歷時79日至同年1215日結束。而八三一政改方案隨後亦在立法會被大比數否決。

2017630,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例行記者會上稱,「《中英聯合聲明》作為一個歷史文件,不具有任何現實意義,對中國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的管理也不具備任何約束力。英方對回歸後的香港沒有主權,沒有治權,也沒有監督權」。英國外交部其後回應稱,在聯合國註冊的《中英聯合聲明》仍然有法律約束力,作為共同簽署國,英國致力密切監督《中英聯合聲明》實施情況。

2018923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通車,高鐵香港段通車後,連接廣深港高鐵內地段,以至全國超過25,000公里的國家高速鐵路網絡,成為香港繼城際直通車(九廣鐵路)後,第二條跨境鐵路。20181024上午9時,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和廣東珠海的大型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通車,現為世界最長的沉管隧道以及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

2019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大力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201969,大批香港市民走上街頭抗議,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該草案允許香港特別行政區移交逃犯給予中國內地、澳門特區及台灣審理。612爆發激烈警民衝突,進而觸發2019616遊行,最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暫緩修例。

 

香港地理

(1)地貌

香港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105.6平方公里(香港島80.7平方公里、九龍46.9平方公里、新界及離島978平方公里,2014年年底數字),水域面積1,650.64平方公里。香港土地可概括為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三大部份及263個島嶼,衆島嶼中以大嶼山面積最大。

香港為受到海水淹沒的多山地體,亦屬典型的濱海丘陵地形,山多平地少,地貌豐富。山脈走向為東北至西南,最高點為新界海拔957的大帽山。現時香港有少於25%土地為已開發土地,約40%土地被劃為郊野公園及生態保育區。大面積天然平地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平原及粉嶺等,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適合耕種;其餘主要城市發展區多數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岸,該平地是近百年來填海的成果。原來狹窄的土地經過多番填海而向外擴張,香港自1887年以來填海所得土地逾68平方公里。

九龍及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則因為港闊水深和四面抱擁,有利船隻航行,躋身世界三大天然良港。香港最初就是從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平地開始發展,至今該區仍然是香港都市的命脈所在。

佔地50平方公里的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是世界地質公園,包括西貢火山岩和新界東北沉積岩兩個園區,展現香港獨特的地貌。

香港位於中國大陸南岸和珠江河口附近。深圳河是香港和中國大陸之間的邊界線。雖說是「一河之隔」,但深圳河的源頭和沙頭角河的源頭幾乎在同一點,兩地之間沒有陸地相連,在地理學上可以稱新界為島嶼。不過隨著1960年代沙頭角河河口因填海工程填塞而興建中英街後,香港和中國大陸之間陸地相連,故此都可以說新界和中國大陸相連。

(2)生態

香港有75%土地為郊區,自然生態盎然。至20066月,香港有逾3,100個維管植物品種或變種,境內繁殖的陸棲哺乳動物超過50種,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分別都過百種。當中不乏香港特有種,例如香港細辛、香港巴豆及盧文氏樹蛙等。另外,香港位於亞洲鳥類遷徙路線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澤區有最多候鳥棲息,所屬的后海灣濕地自1995年根據《拉姆薩爾公約》獲列為國際重要濕地。瀕危品種包括黑臉琵鷺、白腹軍艦鳥和勺嘴鷸等亦會在香港過境。香港政府劃部份郊區為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以保護陸地自然生態環境;亦設有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以保護海洋自然生態。

(3)氣候

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北回歸線的南部,背靠歐亞大陸及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偏溫暖。每年年底,西伯利亞聚積的高氣壓將乾燥而寒冷的空氣吹向低氣壓的太平洋,成為香港冬季時間的季候風,使得緯度低的香港也感受到低溫。年中時間,太平洋形成高氣壓,此股夏季季候風則會吹向歐亞大陸,為香港帶來多雨潮濕的夏季。每年約3月至5月為春季,氣候溫和潮濕,多雲有霧,能見度低。6月至8月為夏季,氣溫炎熱,潮濕,常有暴雨,降雨量高。9月至11月為秋季,大致溫暖涼爽,陽光充沛。夏秋兩季亦是颱風季節,有時會引發水浸及山泥傾瀉;經常受到熱帶氣旋吹襲。12月至翌年2月則是冬季,清涼乾燥,高地偶有霜降,降雪機會極微。

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且密布,香港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新界部分地區例如打鼓嶺、石崗及北潭涌等地接近內陸,早晚溫差亦普遍大過市區,一般平均日溫差約8度。

中國大陸工廠產生的污染物經東北風吹至香港,以致空氣污染日益嚴重。高樓大廈林立的市區也令到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和微塵難以吹散,屏風樓阻礙空氣流通,霾密布及低能見度等現象越來越常見。由其在冬季,霾多在弱北風剛到達香港或者當影響香港的東北季候風緩和時出現。另外,當有熱帶氣旋於台灣附近,香港就會受到其外圍環流影響而轉吹西北風及出現下沉氣流,空氣污染亦會變得嚴重。

(4)行政分區

香港下設為18個行政區劃,其中港島佔4區,九龍佔5區,新界佔9區。分區主要為方便香港政府協調及管理地區層面的服務及設施,並鼓勵香港市民參與地區事務。政府派駐各地區的民政事務專員直接監督地方行政運作、統籌及落實地區計劃,並同時負責聯絡、協調及調停。各地區均設有區議會,主要屬諮詢功能。區議會雖為香港議會制度一部份,卻沒有權力立法和審批公共財政 或稅收。在1998年廢除市政局前,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擁有權力規劃地區公共財政。

除了18個行政區外,2007年起香港向深圳市租借深圳灣口岸之港方口岸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自深圳灣口岸啟用之日起,依照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管轄該口岸所設港方口岸區,在深圳實行香港法律,屬於香港範圍。20189月成立的西九龍站內地口岸區,在香港境內實行中國大陸法律。

另外,201713,香港及深圳兩地官員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正式確認河套區為香港屬地,在該地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佔地87公頃,是整個香港科學園的四倍。

儘管河套區已經納入香港範圍內,但中國及世界各國的電子地圖服務普遍未對此進行修正,仍視河套區為深圳的屬地;而且其歸屬於的行政區劃則未有決定
18
個分區分別為:

香港島

九龍西

九龍東

新界東

新界西

其他

中西區

東區

南區

灣仔區

九龍城區

深水埗區

油尖旺區

黃大仙區

觀塘區

北區

西貢區

沙田區

大埔區

離島區

葵青區

荃灣區

屯門區

元朗區

水域

港岸區

河套區

 

(5)香港交通

香港交通發達,相當方便,公共運輸主要由鐵路、公車、小公車、計程車及渡輪等組成,亦有電車及輕鐵等。2013年,公共運輸日均載客約為1235萬人次。其中鐵路最為繁忙,每日載客約442萬人次;其次是專營公車,每日載客約376萬人次。香港領先全球,率先於公共運輸廣泛使用名為八達通的電子車票兼貨幣智慧卡系統,總流通量逾2,400萬張。2007年年底,地鐵和九廣鐵路合併為港鐵,至今共有93座鐵路車站(連輕鐵則共161個站)。

香港人口密集,需要高載客量的交通工具,公車大多是雙層公車;而行駛在香港島北岸的電車更是全球唯一僅使用雙層電車的車隊。至於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則為世界上最長有蓋自動行人電梯系統。大嶼山的昂坪360亦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索道系統。

香港道路使用率位居世界前列,道路總長度有2099公里,主要由街道、橋樑及隧道等組成10條主要幹線連接香港各地。香港最長的橋樑為青馬大橋(主跨距長1,377)和斜拉式設計的汀九橋(兩主跨距總長923)。而香港道路通行方向沿襲英國靠左行駛,與澳門相同,與中國大陸和台灣相反。香港60多萬架註冊車輛當中,有68%是私家車,而每公里道路有約311架車輛行走。截至2014年年底,香港領牌車輛共70萬輛。和其他國際大城市一樣,香港同樣面對交通擠塞、舊區道路設計過時和汽車流量過大等問題。

在對外航空交通方面,位於赤鱲角的新香港國際機場載客運輸數量位居全球機場前列,是來往歐美、亞洲及大洋洲航班的轉機點。因為政治上較為中立,香港曾經長時間為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轉運站。2013年,有372,000架次飛機進出香港。香港國際機場全年24小時運作,於2010年處理5,390萬人次旅客及410萬公噸貨物;於2001年起至今一直躋身世界三甲最佳機場,當中8度獲評級為全球最佳機場。旅客可以透過機場快綫及公路抵逹香港市區,24分鐘以內就可以抵達中環中心商業區。現時機場已經逐步擴建,包括中場發展計劃及三跑道系統以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及進一步發展為珠江三角洲區內旅客轉運中心,繼續鞏固亞洲轉運機場的地位。

陸路交通方面,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建造工程於20101月動工,並於2018923通車。高鐵香港段全長約26公里,總站位於西九龍總站,經過隧道直接抵達香港及深圳邊境,連接16,000公里長的中國大陸高速鐵路網絡。高鐵香港段落成後,由廣州至香港的行車時間有4%機會減半至約48分鐘。此外,連接香港東涌至澳門和珠海市的港珠澳大橋亦已於20181024開幕,開幕後從香港機場駕駛至澳門及珠海車程從45小時縮短至約30分鐘。

出入境方面,香港通過深圳灣管制站,落馬洲支線管制站,落馬洲管制站,羅湖管制站,文錦渡管制站,沙頭角管制站等陸路口岸與深圳市相連。

(6)香港建築、香港土地利用和香港摩天大樓

香港城市以現代主義建築為主,大量香港摩天大樓分布於維多利亞港兩岸,高度逾90的建築逾3,069座,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寬的天際線。從太平山山頂俯瞰維多利亞港兩岸或者從尖沙咀往香港島方向眺望,以其城市景觀及海景優美之特色,成為香港吸引遊客之處,享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譽。香港的摩天大樓不限於商業大廈,不少住宅同樣矗立天際。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逾半位於香港。

過去,摩天大樓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北岸。九龍啟德機場於19987月關閉後,九龍區的樓宇高度限制獲大幅放寬,九龍半島的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落成。於2010年落成、位於西九龍的環球貿易廣場,高度為484,成為香港最高、全球第9高建築物。另一方面,由於人口增長,加上八萬五建屋計劃,即使是遠離香港市區的新界,樓高40層以上的住宅大樓並不罕見,當中不少是公共房屋。另外,近年發展商主力發展新界,例如將軍澳、沙田和元朗等地,新界像市區般高樓建築林立,大多樓高40層以上,其中將軍澳最為明顯,當中包括日出坎城及峻瀅等,摩天住宅由市區伸延至新界。

雖然建築物高聳予人繁榮景象,但過於集中亦容易造成屏風樓及熱島效應。2000年,香港政府展開諮詢,在2008年在各分區規劃大綱圖中制定建築物在所屬分區之高度限制。

香港不少著名建築,當中包括有由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其外型為稜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為極為矚目的香港地標。除此之外,由諾曼·福斯特設計的滙豐銀行總行大廈於1985年重建完成之時,為當時全球最昂貴建築物;香港國際機場建築設計也是出自其手筆。

香港橋樑建築技術位居世界前列,連接青衣島及馬灣的青馬大橋,是全球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懸索吊橋,而鄰近的汲水門大橋和汀九橋則分別為最長的行車及鐵路斜拉橋和最長的三塔式斜拉橋。另外還有跨越藍巴勒海峽,連接昂船洲與青衣島東南角9號貨櫃碼頭的昂船洲大橋,橋塔是全球首次採用以不銹鋼及混凝土的混合式結構。對香港港口物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也是香港的建築地標。

195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積極規劃諸多建築項目,包括興建大量公共房屋及其他配套設施。同時,香港政府開始在新界各區發展衛星城市,2007年為止,共建立9座新市鎮,容納約320萬人口。新市鎮可以應付香港人口增長,分散香港市區擠迫的人口,從而改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也積極填海,以使市區有更多可以使用的土地,但是近年來由於保育人士反對而大幅度減少填海幅度。而未來香港土地利用的焦點包括西九龍填海地及前啟德機場土地:前者將會發展為西九文化區;後者則將會發展成為集休閒、旅遊、體育於一身的中低密度商住區。

 

台長: 幻羽
人氣(833)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世界江山采風 |
此分類下一篇:─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文歷史點滴 ─(下)
此分類上一篇:※普京時代的政治笑話※ 文:*徐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