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走過無數的黑暗歷史邁向未來文明的路※
人類也吃各種野獸和家畜,還吃花果蔬菜,只要是生命,人類什麼不吃?甚至有極個別的族群,連同類都吃。人類有無數黑暗歷史,雖然的確是越來越向著文明的方向發展,但走錯道路的時候也蠻多。
縱觀人類歷史,出現過無數的偉大發明,有著數千年輝煌的歷史,然而,你一定不會知道,在如此光鮮的背景之後,也隱藏著人類最黑暗醜陋的一面。
在極端的環境下,誰都不敢保證自己的人性能夠戰勝獸性。儘管如此,食人這一舉動,依然讓人不寒而慄。而更讓人覺得驚悚的是,放眼世界,從古至今,食人的陋習並不少見。人類的文明史上,竟然有如此不光彩的一頁。人為什麼會選擇吃掉自己的同類?這種可怕的陋習還會不會重演?
遠古時代:食物匱乏的悲劇
在遠古時代,食人現象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食人現象出現在原始社會的早期階段,也就是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此時的食人原因很簡單,就是缺乏食物。在人類學上,這段時間,正是人類的猿人階段和古人階段。換句話說,這個時期的人類,和動物的區別還沒有那麼大。
在周口店出土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大部分都有圓尖狀的打擊痕跡,而且這些痕跡並不是自然力造成的,大部分都是用人工石器敲破顱骨然後吸食腦髓所造成的痕跡。在南非、東非和北非發現的早期猿人的頭蓋骨中,有部分是由自然力造成的,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人工的痕跡。
在冬天,南美洲的火地島人由於饑餓,把會捕捉海獺的狗留到最後才殺死吃掉,而最先對自己族裏的老年婦女動手。因為他們認為,狗會幫助他們捕捉食物,但是老年婦女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所以,當時的食人物件是有選擇性的,火地島人會優先選擇喪失勞動能力的人,不僅可以充當食物,也可以減去這部分人對於本來就不多的食物的消耗。
除了吃沒有任何勞動力的老年婦女以外,也有吃年輕婦女和女嬰的。由於女性是人口繁衍的關鍵,因此,在食物缺乏和生產力低下的環境裏,吃掉年輕婦女和女嬰既可以遏制人口的增長,又可以減少對食物的消耗。
以上吃的都是活人。有吃活人的,必然會有吃死屍的。但是原始人類認為死亡是不吉利的,所以食死屍並沒有任何動機,只是單純地當做食物而已。但是,如果一個物種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把自己的同類當做食物的來源,就很容易會出現滅種的現象。所以,人類在漫長的演進和自身文明的逐漸發展中,總結了這樣一條教訓——不到萬不得已,在饑餓沒有威脅到整個群體生存的情況下,不會輕易發生食人事件;就算出現了,食人物件也會優先選擇戰俘、老弱病殘。
原始社會的中期階段,也就是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從這一時期開始,人類漸漸過渡到新石器時代,這一轉變,促使生產力發生了變化:人類發明了一些工具幫助自己獲取更多的食物。因為有了工具,人類的經濟生活由原來以採集為主的時期進入了以漁獵為主的時期,食物來源比原始社會的早期階段更加豐富,食物也更多了。原始社會中期結束之後,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在這個時代裏,人類發明了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也就是說人類從原來只能依賴天然食物的時代進入到了自給自足生產食物的時代。由於環境發生了改變,所以人類開始有了現代人的特徵。
天災人禍:饑荒時代的無奈
遠古時代過去,人類為了充饑而自相殘殺的現象漸漸從日常生活裏消失了。儘管如此,一旦發生天災人禍,食人的悲劇便會再度上演。
中國古代的食人現象,在史書中就有記載。歷史文獻首次記載的食人現象是發生在楚漢相爭最激烈的西元前205年:“關中大饑,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造成這次食人現象的原因是戰爭帶來的饑荒,人們都很饑餓,實在沒辦法了,只能食人肉充饑。
西漢初定,國家的生產力得以恢復,經濟實力大增,食人現象減少。但是當時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因此天災人禍一旦發生,後果依然難以設想。西漢王朝建立60多年後,黃河決堤,食人悲劇再次上演。
此外,還有一起由冰雹災害引起的食人事件被記載。“(西元前114年)夏,四月,雨雹。關東郡、國四十餘饑,人相食。”意思就是在西元前114年的四月,由於冰雹災害,函谷關以東的四十多個郡、國發生了饑荒,從而發生了食人事件。東漢初年也有大規模和大範圍的食人現象,從邊境地區逐漸延伸到中原地區。
綜上所述,中國秦漢時期出現的食人現象,大多是戰爭和天災導致人們的糧食無以為繼所致。這類食人現象,屬於求生性食人,在古代,幾乎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會發生。因為戰爭會使整個國家的生產力低下,經濟整體下滑,致使糧食短缺進而引發饑荒。
除了戰爭,還有災荒。災荒多半都是由天災造成的。冰雹等極端天氣災害或者農業病蟲害都容易造成食物短缺進而引發饑荒。和文章開頭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樣,這種求生性食人現象,屬於極端情況下的特殊行為。在生存危機之下,這些現象雖然慘烈,卻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但另一些食人的行為,就不那麼容易得到理解了。
易牙獻子:可怕的愚忠
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易牙獻子”:春秋時,齊國的國君齊桓公嘗遍了天下的美食,唯獨沒有嘗過人肉的味道。齊桓公的禦廚易牙聽到後,就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烹煮後獻給齊桓公。即使知道是易牙的兒子,齊桓公還是把肉吃了下去,易牙也因此取得了齊桓公的高度信任。為了得到齊桓公的信任,為了滿足齊桓公的食欲,就把自己的兒子給殺了烹煮,這個事件被後人稱為“最沒人性的拍馬屁”。
這樣的“盡忠”,在《三國演義》裏也有一段類似的記載。由於《三國演義》並非史書,因此,這段故事的可靠性也存疑:劉備在投靠袁紹的路上,曾在一戶農家投宿。農家的主人知道是劉備來了,就去準備酒菜款待。但是當時他家裏窮得沒有什麼可以拿出來招待的,就把自己的妻子殺了然後冒充狼肉獻給劉備。
在這兩個故事裏,無論是易牙的兒子,還是農夫的妻子,似乎都沒有對自己生命的處置權,說殺就殺,說吃就吃,甚至連屍首都要成為他人獻媚的工具,荒謬至極,悲哀至極。
補藥的謠傳:迷信的犧牲品
歷史上還有另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叫“割股奉親”。唐朝有一位孝子名為鄭興,其母親久病不愈。某天其母親想吃肉湯,由於家境貧寒,所以鄭興就把自己的肉割下來煮給母親吃,母親吃完以後病就好了。如果說前面的故事是愚忠的典型,那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愚孝。然而,這個故事竟被列入“二十四孝”的榜樣之中,鼓勵人們效仿。
且不說這個盡孝的方式有多麼愚昧,久病不愈的母親吃完人肉之後能痊癒,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人肉和其他動物的肉類在成分上並沒有什麼差別。如果吃人肉能達到這種效果,為什麼不直接吃豬肉、牛肉呢?然而古人在醫學不發達的情況下,對這種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深信不疑。唐朝有一位叫陳藏器的中藥學家,甚至在《本草拾遺》中把人肉列入其中,認為人肉可以入藥。對於相信這種說法的人,娜娜只想說,古代的醫生們還曾經以為糞便也可以入藥呢,誰要是真的因此而去食人,那簡直就是腦子進屎了……
類似這種荒謬的“藥方”,《萬曆野獲編》中也有記載:萬曆年間,有一位福建抽稅太監高宷(shěn),聽說食用千餘小孩的腦後能恢復“陽道”,所以到處買小孩來殺了吃腦髓。這個聽起來像是《西遊記》裏要用一千個小孩心肝做藥引的比丘國國王的故事原型。聽起來荒謬,但想想那些因此而喪生的孩子,又讓人覺得無比悲涼。
綜上所述,如果說遠古時代和饑荒環境下的食人,是出於生存的基本需求和原始的動物本能,那麼其他的食人風俗,追根究底,無不是愚昧與貪欲釀成的惡果。回到我們如今生存的年代,這些野蠻愚昧的行徑,應該遭到徹底的唾棄,才能不讓這些殘暴的食人現象死灰復燃。
人類真正的歷史與其說是政治史,不如說是經濟史。錢穆先生說,“所謂唯物史觀,即經濟史觀。”僅僅30多年前,大多數中國人依然過著極其貧窮的生活。這種貧窮其實已經持續了幾千年。至少從進入農耕時代之後,人類就一直如此。古人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歷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饑荒史,“人相食”不絕于史。關於中國古人的生活狀況,明代萬曆《富平縣誌》中的記載頗為典型——
民習,地狹人眾,賦厚役繁。縣則膏沃,鮮十畝之家,鄉則蓋藏,無數鐘之粟,資身之計甚艱。比觀裏俗,田一井,衣不掩膝;家數口者,肉不知味;又貧而分畝者,桔槔轆轤胼胝,至同於婦子以求數秉之粟。租逼則石粟不易錢金,稱貸則歲入不盈償數。故水旱少逢,即饑餓號寒立見也。
與饑荒死亡更常見的是貧窮。所謂貧窮,首先是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極度匱乏。比如食物非常單調,僅夠勉強果腹,大多數人都營養不良。人力是主要動力來源;即使去很遠的地方,往往也只能依靠步行。很多人沒有可換洗的衣服,甚至沒有鞋子和襪子。戶戶家徒四壁。因為沒有傢俱,以至於大多數人都不會坐,而是習慣蹲在地上。借用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江村經濟:一個農民的生活》中的描述就是——
不許浪費米粒,甚至米飯已變質發酸時,全家人還要儘量把飯吃完。衣物可由數代人穿用,直到穿壞為止。穿壞的衣服不扔掉,用來做鞋底、換糖果或陶瓷器皿。
事實上,這是農業時代的典型現象,無論中外都是如此。“人類幾乎在全部歷史時期都非常貧窮。”(加爾佈雷斯語)古典經濟學曾被稱為“憂鬱的科學”,經濟學家面對的主要是天災和死亡。在工業革命之前的2000多年裏,人類始終掙扎在溫飽邊緣,有限的資源使戰爭和饑荒周而復始的出現,這就是所謂的“馬爾薩斯陷阱”。從整個的人類歷史來看,貧困陷阱中的生存經濟體系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常態,人均經濟的增長僅僅是一次發展過程中的例外。這個所謂的“例外,就是工業革命。
如果對人類歷史進行簡單的歸納,大體可以分為植物時代和礦物時代。
植物時代也可以說是農業時代,除過少數邊遠地區的漁獵民族,人類幾乎所有的財富和必需品都無一例外的來自土地。食物是土地上生長的莊稼(糧食),肉食是對糧食的轉化;衣物來自棉麻織物,絲綢同樣需要桑葉餵養絲蠶;房屋傢俱來自樹木;加工食物和取暖用的燃料同樣來自秸稈樹木等植物。可以說,與所有動物一樣,人所需要的一切都必須依賴土地上一枯一榮的植物生長。在一定時間內,土地的產出決定了可養活的人口數量。
從瓦特蒸汽機開啟工業革命之後,西方世界率先走出了植物時代,但直到200多年後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基本仍然停留在植物時代,一切物質幾乎都依賴土地上植物的生長:食物、木材、棉花、燃料……對一個將近8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極其有限的土地生產只能使貧窮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從食物、衣物、住宅、傢俱到燃料,這些人們生存的必需品無一不短缺。為了保證大家都活下來不餓死,統治者不得不以戰爭時期的票證供應來對有限物資進行分配。
經濟學者滕泰從人類財富發展的角度發現,在以地球表層生態環境為基礎、利用物種繁殖規律獲取財富的“生態財富時代”,由於所有生態財富來源局限於地球表層土壤有限的平面空間,同時財富創造的過程又受到動物繁殖時間和植物生長時間的制約,因此財富總量是有限的,上萬年無法突破。牛頓物理學以後,人類財富來源擺脫了這種表層環境,開始從礦石、石油、天然氣、煤炭等非生命世界獲取效用;創造財富的方式也擺脫了生物繁殖、生長時間的限制,可以利用各種物理、化學等方式任意加工、創造,人類迎來了“硬財富”大爆炸的時代。
礦物能源經濟的最核心特點是它使得生產不再依賴於土地的生產能力。……因為礦物能源經濟系統的出現,讓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熱能和機械能比以前大大增加,因此原來對產量規模的限制也隨之消失了,整個行業的生產成本不斷降低,生產量和生產率都能夠提高。……產出量超過了人口數量,也就是說,產品生產大大超過了人口生產。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貧窮將不再是大多數人口生存條件的必要特徵,而成了社會選擇的問題。
在上世紀70年代,對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玻璃、鐵器、水泥、紙張、塑膠都是珍稀之物。窯洞和茅屋是最普遍的民居方式。一個人一輩子也難得穿幾次新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在那個公雞報時的時代,很多人沒有見過衛生紙肥皂,更不用說抽水馬桶;因為缺乏洋火(火柴),很多人還在用古老的火鐮取火;除過太陽和月亮,幾乎沒有別的照明方式,煤油和蠟燭都捨不得用。對一些小康之家來說,或許手電筒算得上是唯一的電器,人力驅動的自行車和架子車絕對算得上是高科技的奢侈品。如果孔子在2000多年後重新回到中國,他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澳大利亞孔子學院院長高默波先生這樣記述他生活過的高家村:70年代末,江西高家村村民還一直過著幾乎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自己種糧自給,自己織布作衣。村裏除一名醫生外,沒有人買得起一塊手錶或一輛自行車。除了裝在生產隊的喇叭每天播報著有線廣播和收音機裏的政府新聞外,整個村子在1988年前都沒有任何其他電器產品。餘世存在《人間世》一書中重提了一件事:1977年初,華國鋒、李先念看過項南的美國之行報告後,很是震驚,李先念直截了當地說:“項南,照你這麼說,好像美國的雞、牛比我們中國人吃得還好?”
對當代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往上追一兩代,幾乎都是農民,而且都是“貧下中農”。改革開放最大的變化是觀念:承認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承認中國人是人類的一部分。當中國融入全球化經濟大潮時,中國很快就走出了持續數千年的植物時代,前所未有地進入礦物時代。這一過程僅僅用了一代人的時間:上一輩人還是以步行來移動,這一輩人就已經通過汽車和飛機來移動。這無疑是一場革命。中國的“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60%下降到2010年的12%。
正如《地球脈動》中所說:“所有動物,無論其種群數量多寡,它們都必須依賴太陽而生存。”太陽是一個巨大的天然能源,在太陽內部,由於有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使氫變為氦的熱核反應能夠不斷進行,由此產生源源不斷的能量。根據推算,太陽的熱核反應可維持60億年以上。太陽以電磁波的方式,將巨大能量輸送到地球;地球每年獲得的太陽能量約為6×1017千瓦時,這相當於同期人類現有各種能源的一萬倍。也就是說,人類實際利用的太陽能量極其微小。
與植物時代相比,礦物時代的物質財富生產基本都擺脫了對土地的依賴,而主要來自地下礦物質;這種產出不再受到植物生長所必需的陽光和時間的限制,因此它幾乎是無限的,人類所擁有的財富突然之間被放大了無數倍。事實上,煤炭石油等礦物依然來自陽光和植物,但它們是幾百萬年的陽光和植物積累的;而傳統植物時代僅限於獲得當時的陽光和植物,這種積累要少得多,幾乎總是不夠用。概括地說,礦物的開發引起了一場能量爆炸和物質繁榮,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和人類的價值觀。
歷史學家莫里斯將人類的演變劃分為採集、農耕和工業三個階段:在狩獵採集時代,一個人每天可獲取的能量不超過5000千卡;農耕時代,人均能量獲取增長了數倍,達到30000千卡;在工業時代,人均能量獲取增長了近10倍。以西方經濟體為例,從1800到1970年,人均能量獲取從38000千卡增到230000千卡。“產業革命是一個現代經濟發展與經濟體系轉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人依靠礦物資源的幫助,逐漸擺脫了貧困陷阱的束縛。”可以這樣說,化石燃料把馬爾薩斯和亞當斯密的問題結合起來一併解決了。
化石燃料並不能解釋工業革命的開始,但它們能解釋為什麼這場革命不曾無疾而終。一旦化石燃料參與了進來,經濟發展就真正插上了翅膀,並帶著無限的潛力衝破“馬爾薩斯天花板”,提高人民生活水準。
AI 會帶來工作崗位的爆發
從超級智慧的傀儡師接管世界,到狂暴的無人車橫衝直撞,再到機器殺手時代的到來, AI的日益崛起似乎《黑鏡》驚悚場景的再現。
不過最令人恐懼的還是工作都沒了。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有60%的工作的30%很容易就會被機器取代。但是如果我們對AI的看法是錯的呢?如果這不是工作的終結而是前所未見的崗位大規模爆發的開端呢?
是,你會說這次不一樣。19世紀英國的紡織工人也是這麼想的。每一代人都會想像這會跟上一代完全不一樣,但如果不是呢?如果這種模式是永恆的呢?如果先破壞後創造的週期不僅是不可避免,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呢?未來不是固定的。未來是數萬億變數不斷交織的結果。
我們不妨一起設想一下一個不一樣的未來。讓我們關閉我們的蜥蜴腦(編者注:控制原始衝動),窺探一下與智慧生命協作,迎接新崗位爆發的未來。
一、終結與開端
預測是很難的,因為生活不像圍棋或者國際象棋這種固定遊戲,生活是一場無限遊戲。規則和目標總是在變,會反復地重寫自己。
換句話說,這場遊戲本身在我們玩的時候也在變。我們誰也說不準哪里就冒出來一個天才發明了電燈泡或者蒸汽機、軋棉機或互聯網什麼的。在東西冒出來之前誰都無法預見。
而那些發明會改變我們周圍現實的性質。會改變什麼是可能什麼是不可能的,改變我們能去哪兒能做什麼。反過來,這每一個東西又會令上百萬件我們無法預見的事情變成可能。
預見工作都沒了很容易,但要去想像AI會替我們創造出來的各種工作就困難多了。不妨試著向一位18世紀的農民解釋一下什麼是web設計師。你做不到,因為這項工作是建立在一系列發明基礎上的,而那些發明每一個又要靠之前的發明來解釋。
搞定了電於是有了銅線,於是有了電燈泡,於是有了電腦,於是有了軟體,於是有了互聯網,於是有了HTML和流覽器。只有到了這個時候web設計師的工作才成為可能。
我們是靠站在過去的巨人的肩膀之上發展的。社會是一層層地遞進發展的。仔細想想,一切人類發展其實都不過是把問題抽象化以及對之前問題的自動化解決方案,這又會導致新問題和新解決方案的出現,如此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沒有斧頭砍不了樹。沒有錘子和釘子造不出大房子。比喻可能有點不恰當但錘子和釘子就是抽象和自動化。我們希望抽象出一種更快造出結構的方式。錘子和釘子讓我們可以用更系統更可預測的方式去造東西。做出一堆的錘子和釘子你就不需要老是要在叢林裏找一堆泥巴來糊你的茅草屋了。
只要你能夠牢靠地堆疊更多的結構,像混凝土這樣的新發明將不可阻擋地紛至遝來。而一旦你能夠把東西凝固起來,你就可以建造像帕台農神廟那樣更高更複雜的結構。最終我們會造出像鋼鐵這樣的新材料用巨型起重機搬運,然後突然之間我們就能造出高聳入雲的大廈。
如果沒有之前解決的發動機、機翼、金屬合金等層層問題的鋪墊,噴氣式飛機就不可能出現。這是抽象和自動化的奇跡,是人類獨創性之天才的證明。
在位的讀者裏面沒人為了穿上衣服需要從狩獵開始,為了住上房子需要從搬磚開始。你大概也不需要為了吃上飯而去種地。為了完成你的工作,你不需要製作任何要用到的工具,不管是鐵鏟、手提鑽還是電腦。
你不需要做其中的任何事情,因為我們已經把遙遠過去的工作自動化並且順著創造的價值鏈向上爬了。這是好事,而且現在正在又來一次。只是這次會更難預見一點,因為每次飛躍都讓我們跳上了複雜性的更高層次,我們必須演變才能滿足那種複雜性的要求。
不幸的是,我們的智力必須跟上變化的速度。我們現在還在森林裏面奔跑,因為數百萬年的狩獵和採集教會了我們每次彎腰的時候都要留神老虎和蛇。我們沒有尖牙利爪,所以需要未雨綢繆。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我們是生存機器。我們設想恐怖的未來以避免這樣的日子到來。
我們害怕的東西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是那種恐懼感是根深蒂固的。老虎和巨蛇演變成精靈和惡魔然後變成織布機和人工智慧。其實我們害怕的是自己的滅絕。死亡是我們一切恐懼背後的惡魔,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而演變成新的形式。
害怕宙斯用一道閃電把我們全幹掉跟害怕超智機器把我們全宰了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的想像往往太過二元化。善或惡。友或敵。生或死。我們的蜥蜴腦看世界是非黑即白。要麼把我們幹掉,我們把我們喂飽,沒有第三種情況。但是生活比這要廣闊和多樣得多了。
二、寒武紀大爆發
歷史上我們已經消滅了95%的工作多次了,現在可能還會再來一次。每次這些工作都會被豐富的新工作和機會所取代。生活是分階段推進的。人類已經有180萬年沒有狩獵採集了。我們的真正問題是下一餐怎麼解決,去哪里找到躲開惡劣天氣和捕食者的庇護所。每個人的工作都是一樣。找吃的。別死。但我們是環境的奴隸。如果不下雨或者乾旱渴死了水牛我們很快也會死所以我們開始尋找更持續的找食物方式。
12000年前我們用農業解決了食物生產這個問題大家的工作開始變了。我們種植畜牧從此不愁吃了。這摧毀了所有的狩獵採集工作,但也替人類創造了新的工作:農民。當然這會製造新問題。因為住得跟動物太近它們把病毒傳染給了我們導致人類得病而死。一開始我們以為是惡魔或者上帝生我們氣了但我們繼續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尤其是發生了像黑死病這樣席捲多個大陸的大規模致命性疾病奪走了一半人口之後。但我們活下來了而且變得越來越強壯。
隨著科學革命的形成,最終我們發現了微生物入侵我們身體殺死我們的過程,讓我們窺見了一個從未瞭解過的世界。我們找到了治療和預防疾病的辦法,將一個一度棘手的問題變成了技術工程問題。我們的先祖時常祈禱上天來一場豪雨給個好收成。稍微做錯一步或者環境破壞都意味著整座村莊或者部分農民要餓死而當時的政府只能眼巴巴看著窮人餓死。
古代日本就發生過這樣的事。雨災和人禍導致了巨峰饑荒,而幕府對此卻無能為力。他們沒有基礎設施或者手段來保存和分發食物,或者從其他國家弄過來。同樣的事情在歷史上成百上千次饑荒中就發生過。但慢慢地我們創造出更強大的耕作方法,分發食物的手段,知道了用輪作來保持土壤的新鮮,甚至到後來學會了更強大的蟲害控制,並解決了饑荒和食物生產的問題。
現在的饑荒幾乎都是人禍而不是乾旱導致了。隨著我們越來越擅長食物生產大家的關注點也轉向了更大更好的問題。一度全都是農民的人類現在只有3%人口做這個了。這已經足以喂飽整個地球好幾次了,即便有時候我們故意在分發食物到每張口這件事情上做得很糟糕。原因不是因為我們不能,而是因為不想或者拒絕這麼做。
這裏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發揮作用。這種模式要追溯到人類歷史的開端,然後生生不息,直到今天。我們每一次摧毀了所有的工作時都會發展到演進的新階段,帶來更加多樣的工作,分工更加細化。我們創造的工作不是變少而是變多。當然轉變未必總是那麼容易。狩獵採集者第一次看到村裏的農民時面臨一個殘酷的選擇:要麼適應要麼死。在人類漫長而暴力的每個轉捩點時的確有很多人死去。
不過儘管人類歷史經歷過那麼多恐懼,但人類仍然設法不斷前進,一點點地,建設起越來越複雜的社會。哪怕黑暗階段也是進程的一部分。當工人在技術變革的潮流中奮起抗爭時,他們的行動充當了對走得有點太快的社會的制衡作用,讓變化率再次降下來,修正了路線,然後讓我們重新回到均衡。這是一個社會級別的演算法。從很多方面來說社會只不過是一個龐大、活躍、智慧,一起創造自己的現實的蜂群罷了。通過顯著改變我們所居住的星球的面貌,通過全體通力協作,將過去的工作自動化並且在這一自動化的基礎上進行建設,我們成為了全世界最多樣化最成功的生物體。
三、下一場革命
未來幾十年我們將自動化掉又一層單調無聊乏味的工作,然後再度騰出時間去解決新的問題。AI本身會經歷一系列的抽象以便能解決更複雜的問題。正如我們在社會的演變中所看到那樣,我們也將看到新穎的機器學習架構的自動演進,通用推理引擎的創建,以及機器會提問的能力,並且賦予世界它們自己的意義和上下文。
但是機器不會接管世界。無論機器再怎麼聰明,在特定思維上人類仍然更勝一籌。就像我們從Google的搜索引擎突破所看到那樣,機器擅長重複性的任務,人類擅長賦予世界意義。這一理解的結合成就了今天的Google。他們讓伺服器計算大家點擊的不同主題的鏈結,知道如果足夠多的人賦予了某個東西意義的話這個東西大概就是重要的,應該顯示在搜索結果的前列。
我們將會看到AI崛起成為編程團隊、公司以及社會的一員。他們會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以及更好的預測。人類與AI一起合作去解決越來越複雜的系列挑戰。實際上,我預計工程師的焦點不會放在類人的人工智慧上,相反他們會越發關注開發異于人的智慧。意思是說他們會開發專長於我們做得不太好的事情的智慧。最好是開發半人馬增強人類智慧而不是取代人類智慧。
舉個例子,德國電商巨頭Otto。他們的人工智慧完成了訂單的90%而且幹得比人類還要好,因為它能查看數百萬個變數,所以效率高了1000倍,並且很少會出錯。因為大家在想要的時候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退貨率也大大降低,倉庫裏面不再有積壓庫存。這樣一來他們就得炒掉很多人了吧?錯,他們反而招進了更多的人,只不過那些人是去解決更有趣的問題了,比如美化網站,或者研究耶誕節到來之際大家會想要什麼東西等。
我們還將看到10億種不同的雇傭半人馬的方式。比如說呼叫中心。打過客服電話的人應該都有這種體會,如果客服技能不足的話你跟對方講半天根本就是白搭。但是AI可以幫助那些人強化決策流程而不是取代對方。AI可以對最好最聰明的那些傢伙的決定進行建模,傳授給團隊的其他成員,比方說提供建議的儀錶盤,從而大幅提升團隊的支援能力,令其反應更快、更高效,令客戶更滿意。
但除了半人馬以外我們還是看看真正的顛覆吧。無人車這種顛覆會不會因為會引起席捲全球的大規模失業甚至像勒德分子那樣導致社會崩潰呢?
四、再見,《美國風情畫》
像Zack Kanter這樣的科技作者說無人車到2025年會消滅超過1000萬份工作。理由很簡單,因為無人車的優勢無人能敵。他們認為無人車很快就能把事故率和安全記錄做到遠遠超過最小心謹慎的司機的程度。馬斯克甚至提出人坐在方向盤後面是非法的,因為相對於機器其事故率會飆升。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死于道路事故的人高達125萬。無人車無疑比我們人做得要更好更安全一些。機器人司機不會累,不會因為掉了什麼東西而把視線從道路上挪開,而且它們也不會酒駕因為不喝酒。當然那些流行媒體總是想讓你相信無人車很恐怖很危險。不幸的是現在已經出了幾單無人車致死的事故,但是媒體卻把它搞得好像天天都有人Tesla或者Waymo的無人車失控撞上校車的事情一樣。
不是的。致死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把所有的風險都排除掉,而且說實話這項技術還很新,目前還正在開發呢。但是無人車無疑會迅速變得更好,開得比最好的人類還要好。這一點並不是壞事。那可是每年125萬條生命啊。這個數字比1946年以來因戰爭死亡的人數之和還要多。開車的司機少點死亡就少點,就這麼簡單。但無人車的好處還不止這一項。我們因為還不需要買那麼多的車。
汽車是大眾持有的第二昂貴的資產,但這玩意兒卻是最不值錢的。汽車不像房產、股票或者加密數字貨幣那樣,一旦你開車上路這東西就開始虧錢,直到有一天你在《凱利藍皮書》上找自己的車型是才意識到一度花了你3萬美元的東西現在只能拿到5000美元了。這太不公平了。生產力會從這些負債資產轉移到更新更好的創造物上。我們擁有和使用汽車的方式也會顯著改變。
我們會訂購汽車不斷升級或者想要就打車,隨叫隨到。很快我們就會看到機器人汽車提供共用乘車從而免除停車場的需要,而這意味著有更多的土地空餘出來去做比鋪上混泥土更有趣的事情。哪怕排放標準更嚴格了,汽車仍然是最糟糕的污染源之一。那種人人都擁有兩個車庫的美國夢是不可能推廣到全世界的。
無人車可以消滅大量的浪費和污染。無人車可以讓汽車跑得更快,取消的數百萬停車場可以節省出大量空間讓我們去做其他事情。很多人都擔心這對於與駕駛相關的工作會意味著什麼,比如汽車推銷員、修理廠,Uber等。但是他們可以做其他工作啊,比如找一些很酷的辦法去升級那些無人車,或者成為一種新式的室內(車內)設計師,裝飾在車輪上移動的公寓。如果我們不再需要留意路況了,那就得找些其他事情去做,而這意味著視頻遊戲和電影、VR以及新的躺椅等。最終車的內部會變得越來越模組化,我們會看到一個全新的汽車升級業的誕生,而這需要有人去安裝。
五、AI可以為你做什麼?
那些我們現在做不了的工作呢?AI可以幫忙。就拿Google在一年一度的開發者大會上展示的Duplex專案來說吧,這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新助手會打電話,幫約美髮,預定飯店,並且自如地跟別人聊天,對方甚至都不知道另一頭是個機器。那麼他們打算用這項技術來做什麼呢?他們想要自動替飯店更新不同的節日時間。
Google每天都會收到數百萬個查詢,以內為大家想知道自己喜歡的中餐館在復活節或者其他無數個我們在全世界發明的節日裏是不是還正常營業。你大概不會認為這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但其實非常難解決。你不可能讓所有的飯店都準確地更新自己的資料,因為他們可能會沒有時間,或者沒想過,或者根本就不關心。哪怕有一個便宜得荒謬的人力池你也不可能雇一幫人去打電話,因為這個問題太小了,如果用傳統手段解決的話ROI很低。不值得這麼一筆資本性支出。
但你可以用AI去打所有這些電話並且進行資料更新,提供絕大多數飯店的準確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更新結果。Google然後還可以把這些資料賣給其他的飯店資訊提供商,比如Yelp。突然之間一門傳統上的虧本生意變成了全新業務,現在你得招銷售人員打電話給Yelp說服他們來買了。而過去沒有崗位的地方現在冒出了更多的工作。
六、你好,個性化醫療
AI在醫療方面的前景是最令人興奮的。我們不會看到醫生護士都消失了,而是會隨著AI全面滲透到醫療世界的方方面面而看到他們會變得比過去更好了。設想一下:你早上起床發現背部有個暗點。
怎麼辦?按照現狀你只能瘋狂地給醫生打電話去預約。不幸的是醫生在1個半月內都沒法幫你看病。雖然你認為自己必須儘快看病,但電話那頭的護士除了說對不起以外也無能為力。
治療時間的快慢有可能是生死攸關之別。但現在全世界的醫生數量都嚴重不足,所以我們得到必要的治療往往是太晚而不是太早。現在請設想一個不同的場景。你一覺醒來發現了那個暗點,於是你拿著智慧手機或者健康腕帶對著那個點,然後設備告訴你應該打電話給醫生因為這可能是癌症。
你趕緊打電話不過這次快多了。幫助護士篩選病人的AI助手請求看你的VizMD掃描資料,你發了過去。幾秒種後機器證實你的確有問題然後把電話轉給一線的護士。護士幫你預約好當天的時間,因為系統根據實際資料恰當地對病人進行了優先排序,而不是靠猜測或者讓所有疑似患者都按照先後原則去看醫生。
上醫治未病。AI醫療還可以更容易地在發生前預測各種疾病。你的智慧手錶最終會內置有一個生物監測儀,這個東西有個小到你根本感覺不到的針腳刺入你的皮膚。甚至我們還可能在人體內部也會有生物監測儀,裝滿藥物的納米機器人會在我們的血液中巡遊,尋找麻煩的跡象。
這個監測儀會知道你的葡萄糖、甘油三酯已經失衡,還知道你的膽固醇升高得太快了。一旦出現這些跡象,你的手錶會提醒你吃清淡一點,避免到最後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還有,還記得那些能在2分鐘之內到達的無人車嗎?當你無視手錶的溫柔警告繼續大魚大肉直至大禍臨頭時,無人駕駛的救護車或者無人機會及時攜帶著小型化的診療設備出現在你面前,然後以更快的速度將你送回醫院。
你甚至可能都不會心臟病發作,因為手錶的預測引擎會提前數日預測到這一天然後作為預防性措施打電話給醫院。AI還會帶來全新的治療手段。目前的藥物發現是個很慢很冗長的試錯流程,但是已經有制藥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開始利用大資料和AI提出更好的合併用藥建議。
在不久的將來不難看到自動藥物發現機器的出現,這種機器將可以迅速並行地組合與嘗試不同的方案,合成化學藥品,進行臨床試驗測試,同時在神經元處理器運行的遺傳演算法還在不斷地通過加速的演進構思出更好的藥物。
AI還會幫助我們根據自身基因定制用藥。將來開給個人的藥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批量品,而是針對你個人設計並迅速列印出來的藥物,這種藥不會引起你的過敏或者肚子疼,因為AI知道你的病史。但是如果思想上超越我們所有人的超級機器崛起該怎麼辦?它們會不會把我們變成它們超智大腦的奴隸呢?
七、超級智慧會不會把我們全幹掉?
簡而言之:不會。現代AI仍然是人類智慧的影子。它就像是一面古老鏡子裏面的鏡像。我們賦予AI意義,AI學會了模仿這一意義,但是它不會創造出自己的意義或者提出自己的問題。
人類有能力適應新形勢。我們會進行抽象推理。我們能應用複雜的心智模式,並且會以獨特的方式去應用。我們還不理解自己頭腦裏面運轉的那些演算法,我們今天設計出來的那些演算法與之相比太過蒼白無力。
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從何開始。我們對自己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絕對是一無所知。我們就是個黑箱。我們既不知道我們是怎麼知道的,也不知道是怎麼做的,或者為什麼會這麼想的。1970年早期AI研究人員Marvin Minsky曾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在3到8年的時間內我們將擁有跟人類一樣的一般智慧的機器。”現在快50年過去了。AI還會經歷一系列的凜冬,屆時投資和狂熱也會枯竭。
儘管現在AI的投入不惜血本,但在很多年內其結果也只能勉強讓我們保留希望。要不是多倫多大學看到AI的潛能在資金上堅定支持,經歷了一連串失敗的神經網路教父之一Geoffrey Hinton恐怕也堅持不到現在。他們都意識到,真正的問題真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解決。
最後,到2012年末時,AI終於在視覺識別系統方面取得了第一項重大突破,當時的識別率一直停留在74.6%。不過突破其實並不在演算法本身,而是因為遊戲推動的處理能力的爆發以及互聯網帶來的大規模資料集。GPU的大規模並行結構給AI的騰飛提供了必要的升力,並且開始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
從本質上來說,是視頻遊戲業補貼了AI業,ImageNet圖像識別競賽的識別率已經從2012年的74.6%提高到幾年後的超過96%。深度學習大獲成功,以至於靜態視覺感知已被認為是一個得到解決的問題了。類似這樣的突破推動了大規模的狂熱和投資,吸引著風投資本、程式師和資料科學家湧向一個一度晦澀且瀕臨死亡的領域。
但神經網路不是大腦模擬器。甚至連接近都還沒有。它們不會突然就具備自我意識。要想具備那樣的東西,我們需要令人吃驚的新演算法,這個甚至還沒有人能想像得到。我們需要認清現實:今天的AI其實還很蠢。深度學習究竟是什麼?不過是一系列的幾何變換,將一組資料映射成另一組罷了。就這樣。DARPA很喜歡AI,但是他們把深度學習蔑稱為“類固醇上的試算表”。
人類產生所有的意義,AI學習去模仿那種意義但它自己不會萌生出意義或者理解其中的意義。不要相信那些流行媒體的話,Facebook關掉一個AI不是因為它太智慧,自己發展出了一門令工程師害怕的秘密語言,而是因為它太蹩腳,表現太糟糕。我們還不知道深度學習都有哪些限制,但是這個時間已經不久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遵循S曲線。
第一項突破是很慢很平緩的過程,需要很多年之後才能取得大的突破,然後引起了對其興趣的爆發。一旦其他人知道了一個基本的解決方案之後,對其進行迭代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這就是為什麼比特幣弄出了區塊鏈之後其他一千種加密數字貨幣都能調整自己的模型,但在此前卻沒有一種存在的原因。
現在我們目睹的完全是人類這個大規模並行處理的生物體應用自己的神經網路想要看看深度學習究竟能幹些什麼。我們目前還處在S曲線早期部分的指數性擴張階段,會有很多出色的進展出現。但最終我們會到達收益遞減那個點,冒出來的應用會越來越少,繼續朝著那條曲線向前移動胡變得很痛苦代價很高。我們已經瞭解了現代機器學習的一些限制。
比方說不管你的深度學習框架再怎麼新穎,它也絕對不能寫出一本可以讀一下的書,能構思出一個殺手的劇情轉折或者動人的愛情故事。它沒法拿著一款新產品然後創作出完美捕捉到其所有新功能要義的產品描述。它也沒法形成未來不相關問題的抽象解決方案。
今天的AI只不過是在模仿。這種智慧只是昆蟲級的。它會對刺激做出反應,但沒有抽象推理,沒辦法將概念整合成新的解決方案。只要你向系統展示它沒有受到過訓練的東西,它就會以非常荒唐的方式崩潰。下面這張圖是AI打標籤的一個很著名的例子:“拿著棒球棍的小男孩”。
就算是上小學的小朋友也不會犯這種錯誤。他們知道一個嬰兒還不夠強壯到握住一根棒球棍的地步。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的系統只是對大資料集進行統計處理的盒子而已,但是它們根本就沒有在思考。它們沒有直覺或者邏輯推理,不懂上下文當然也沒有意識。
所以現在我們暫時先別太看清自己的大腦。雖然有種種瑕疵,人類仍然是令人讚歎的生物。我們能展望不同的未來並且進行長期規劃。我們能夠在遇到完全沒見過的現象時對它進行計算,即便手頭的新資料寥寥無幾。
就像Francois Chollet在他的深度學習新書中指出那樣,如果你想要訓練一個神經網路發射火箭到月球上,你就得向它展示數百萬種發射方法,但即便是這樣它也不會提供一種新穎的解決方案給你,只能在已有的基礎上。但人類卻能夠想像一種火箭,假設若干種解決方案,然後“設計新的解決方案去發射火箭”。除非我們能層層撥開我們更多有關自己大腦的黑箱秘密,我們造的就不是思考機器,而是我們自己昏暗的柏拉圖式的影子。
八、新的開始
AI帶來的真正希望在於自動化那些無聊的工作從而解放我們去從事更好的工作。以及做那些我們原先做不好的工作。AI將改變社會的方方面面。未來10年沒有一項工作不會受到它的影響。AI將成為我們與世界的介面。我們會與之交談,跟它一起玩耍,一起共事。它甚至會成為我們的朋友和夥伴。
隨著AI變得越來越無所不在,今天的電腦很快就會變得像洞穴人的工具一樣。我們將跟機器交談,跟它們一起散步,它們會幫助我們建立更大更複雜的社會,解決我們現在只能夢想的問題。到最後,我們會失去一些工作。沒問題。情況甚至可能會變得無法收拾。最糟糕的場景下我們可能會出現經濟放緩,導致更多瘋狂的混蛋冒出來,甚至引起戰爭和死亡。
歷史上戰爭更多是因為經濟引起的,這個因素比任何其他因素都要多。在幫助失業以及無法足夠快地適應變化的人群這件事情上,我們還得把工作做得好很多才行,無論是普遍基本收入(UBI)還是更好的教育和培訓或者除此以外我們甚至還想不到的東西。
但即便我們必須經歷至暗時刻,但之後必將迎來光明,風雨過後我們將生活在一個穩定得多,新工作之豐富是我們今天幾乎難以想像的新社會裏。到最後,我們終將找到一條穿越風暴的道路。這正是人類的特別之處。我們總能找到辦法。需要是發明之母。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她不會拋棄我們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