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
間諜是指潛入敵對勢力或競爭對手從事秘密刺探情報或是進行破壞活動工作的人,以此來使其所效力的一方有利。古代亦稱作細作。打入敵方組織內部並取得公開合法身份的稱為臥底。根據業務領域不同,間諜可分為軍事間諜與工業間諜(或稱商業間諜、經濟間諜);根據秘密工作性質不同,可分為情報間諜(刺探情報)、行動間諜(顛覆、破壞、宣傳煽動等)、聯絡間諜(策反勾連)等。間諜為多方勢力同時服務,稱為「多重間諜」或「多面諜」。反間諜,也稱「反諜(報)」、防諜、肅偽。
法律意義上,間諜一般指外機構、組織、個人實施或者指使、資助、勾連策劃、配合的活動。境內的競爭企業之間的經濟間諜活動不構成刑事法律概念的「間諜」。
很多關於間諜的事件都被保存至歷史內。而古代的著作例如:中國的《孫子兵法》,和著名的印度軍事專家考底利耶。《孫子兵法》還將間諜分成鄉間(又稱因間,敵人的同鄉)、內間(敵國的官吏)、反間(收買敵人的間諜)、死間(向敵人散布謠言,事敗後,間諜必死)、生間(能活著回來的間諜)。
考底利耶的學徒,旃陀羅笈多,即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開國君主,熟用了暗殺和間諜活動等技巧,並將這些技巧寫在《政事論》裡。此外,希伯來人和古埃及人也有研究和使用到間諜的策略。在日本封建歷史上,君主們亦會使用忍者來收集敵軍的情報。到了近代,例如在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統治下,間諜更是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至於現代的間諜手法,當然會比以前的更加精彩。
國共內戰後期,胡宗南發現熊向暉是中共派來的間諜,卻不敢向上層報告,只好把他送出國唸書,使其不但圓滿完成使命,更能全身而退,還得敵手資助出洋留學,最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界的高級官員。在古今中外間諜史都是絕無僅有之特例,也是生間的代表作。
於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及其他可能的國家)也極度地使用間諜,以收集關於核武器的秘密情報。但在現時,間諜手法則是用來對付那些,被視為是「恐怖份子」的毒品走私交易。在這三十年裡,美國不斷地提高自己國家的間諜技巧,來盜取與控制敵方的情報。隨著現代的技術迅速發展,舉個例子,像尼克森總統使用竊聽器一事(俗稱水門事件),和雷根總統運用梯隊系統和Carnivore手法來防範敵人的間諜入侵,包括監視所有電子通訊儀器(例如手機、語音訊箱和電郵等等)。另外,蘇聯聲稱自己擁有最先進的網絡間諜,並能潛入敵人的保安地區,也因而引起了許多醜聞。
20世紀1960年代,海峽兩岸亦曾進行過為數不少的諜戰,而兩岸之間直到2011年仍然有互派間諜,如2011年台灣方面的羅賢哲少將便被揭發為大陸間諜,其潛伏達八年之久,也是迄今為止,台灣所查出最高職位的間諜,引起台灣朝野震撼。
間諜活動是為某政府效力的一部分。換言之,政府是支持間諜活動的。「間諜」一詞很容易被人聯想成:某一個主權國家監視著自己的敵國。最早開始,間諜是用來刺探軍事方面的國家機密,但現今則蔓延至公司方面(俗稱工業間諜)。現時,有不少國家都會慣常地派出間諜去監視自己的敵人和盟友,但他們從不將這些資料透露給大眾。另外,經常運用間諜的國家,往往都會去組織一個或多個特別的公司或團體來掩護其行動,例如:國際私人軍事保安組織(SCG International Risk)。1990年的布萊克法律詞典(Black's Law Dictionary)將動詞「間諜」下了一個定議,意為:「……收集、傳送或泄漏關於國防的情報」。
名詞「情報人員」,即間諜,也就是專門被僱來做這種事的人。他代表軍隊、警察或情報機構裡面其中一員。他們專門去收集、融合和分析取回來的情報,以方便給政府提供對策。大體來說,情報人員往往會潛入對方的國家,然後收集和運行情報。這就成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間諜。這類間諜被稱為「鼴鼠」(mole)或「投誠者」(defector)。
間諜活動的風險總是在變化,舉一個例子,譬如一名間諜在其他的國家內,違反了當地的法規,就會被人以間諜罪名放逐、囚禁,或甚至被處死。如果在自己的國家裡犯了法,則會被以叛國的罪名囚禁,同樣有機會被處死(羅森堡即屬一例)。另外,有一位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名叫阿爾德里奇·艾姆斯,他因將情報偷賣給蘇聯的克格勃,而被聯邦調查局拘捕,更會有可能面對終身監禁。雖然擁有外交豁免權,但他仍被人視為「不受歡迎的人」,然後被帶往機場。艾姆斯的妻子害怕如果丈夫不遵守這些條件的話,可能會被判終身監禁。所以,艾姆斯選擇遵守,而最終則被監禁五年。弗朗西斯·萊德蒙德,同樣也是一位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因為窺探中國的情報而被監禁了19年,更死在那裡。
於英國居住的前蘇聯克格勃上校利特維年科遭遇歷史上最昂貴的投毒——價值三千萬歐元的釙-210,創造了另類的金氏世界紀錄。
一些從事間諜活動的警察亦被稱作「臥底」或「邊緣人」,其人身及心理方面的風險程度亦很高。因為此項任務通常由年輕的警員擔當數月,數年甚至更長時間搜集犯罪集團的證據,而任務成功的前提往往是必須取得對方的信任方可實現,當事人亦會犧牲自己的親情,愛情,友情,甚至一些警方臥底因為需要博取對方信任,擁有極大地大無畏精神,以身試法進行販毒,吸毒,軍火買賣或傷害他人身體的非法活動,對於他們的自身健康和心理狀態產生嚴重的後果和負擔,當任務一經成功,這種犧牲自我保全大多數警隊同僚的方式往往會得到警隊內部乃至政府方面的豐厚嘉獎,但只要失敗一次,其生命亦會受到非常嚴重的威脅。
◎雙重間諜◎
雙重間諜,泛指表面上受聘於某一情報機構,但實際上為另一機構辦事,作反情報工作的間諜。雙重間諜的概念在中國早於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有所記載,現代的雙重間諜工作範疇圍繞奪取目標機構的內部情報,或殖入假情報為主。2014年上旬就爆出德國情報局人員向美國售賣機密文件的醜聞,事件令本為盟友的兩國關係緊張起來。
三重間諜,表面上是雙重間諜,實際上為原先的機構工作,當中的佼佼者包括埃迪·查普曼、金·費爾比、亞歷山大·瓦爾傑洛維奇·利特維年科等。
《雙重間諜》是一部韓國電影,影片講述的是八十年代冷戰時期,一名朝鮮間諜逃。
林炳浩(韓石圭飾)是一名人民軍的少佐,當年朝鮮半島的局勢動盪,戰爭不斷。為了得到有效的情報,林炳浩輾轉到了韓國,但韓國方面對他的身份疑心重重,向他展開了嚴厲冷酷的拷問。十分不易,他終於成為了韓國保安部的一名職員。他既要訓練間諜,也需要分析從朝鮮得來戰爭情報。
在任職的期間,他受到了許多的冷眼與猜疑,但他都堅忍過去了,為的就是要取得韓國政府的信任。終於他成功了,並開始向朝鮮提供有效情報。不久他接到了朝鮮方面的任務,他需要把得到的重要情報交給另一名身在韓國的朝鮮間諜尹秀美(高小英飾)。他們的任務成功完成,可是林炳浩的身份馬上讓韓國方面發現了,處境十分危險。
男主角從北方叛逃過來之後,開始演的好像南方打算利用他,但是後來又不是,很奇怪,然後南方就真的相信了 他的叛逃, 太相信人了 吧,還有女主角對男主角的感情有點生硬的感覺。 結尾拍的很好 。
韓國國民影帝韓石圭的演技真是沒話說,臉上每一絲肌肉的顫動都是戲味從一個中國人的立場來看這糾結難清的半島,心中都況味難明,更不必說這種局面下,韓國人對我國的複雜感情。。
逃離那個吊詭的政治困局,只為擁有夢寐的平實幸福,結果仍然無法躲避國家機器的追殺,怡人的海邊公路風景映襯最終酷烈的死亡,恐怕懷孕中的女主角也。。。男主角死于南邊或北邊的追殺已無關緊要,發人深省的是這種滅絕人性的權謀爭鬥究竟還在吞噬著多少無辜的犧牲品。。。
這又是一部間諜電影,準確的說又是一部反映南北韓關係的電影,這種類型的電影在韓國電影事業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經常有精品問世,比如《生死碟變》,《共同警備區》,《太極旗飄揚》,《實尾島》,《歡迎來到東莫村》,上述幾部電影好象都成為了年度票房冠軍,此類電影在韓國電影中的號召力可見一斑。
◎軍事間諜◎
軍事間諜又稱軍事情報員,即為運用各種方式偵查目標國家軍事機密,將情報內容回報委派國家的特殊職業人員。依據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重要機密情報,作為國家和軍隊制定方針、政策、作戰計畫提供。由於,軍事間諜其危害國家的嚴重性,甚至能影響國家安全,足以操控軍事勝敗的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使這種偵察方式得到迅速發展,多數國家皆有此一特殊的專責單位,遴選各種人才,投入大量經費,採用先進技術器材,廣泛從事諜報活動,從事蒐集相關情報收集與反制工作。
基本做法是採用各種手段建立諜報網路,便於順利進行任務。通常,首先使用不同職業作為身份掩護,潛伏於社會各階層,建立龐大的諜報機構,使這種工作得到迅速發展。可說是政治、軍事、經濟、科技高度競爭下的產物。
獲取情報方式:利誘、策反、密取、偵察、刺探、竊聽。即為運用各種方式偵查目標國家軍事機密,將情報內容回報委派國家的特殊職業人員。依據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重要機密情報,作為國家和軍隊制定方針、政策、作戰計畫提供。由於,軍事間諜其危害國家的嚴重性,甚至能影響國家安全,足以操控軍事勝敗的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使這種偵察方式得到迅速發展,多數國家皆有此一特殊的專責單位,遴選各種人才,投入大量經費,採用先進技術器材,廣泛從事諜報活動,從事搜集相關情報收集與反制工作。
英國1962年曝光的費爾小姐案件曾經轟動朝野。費爾小姐是一個51歲的老處女,在英國情報系統中央辦公室擔任要職。她的同事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樣一個鐵杆反共分子臨到老了,竟然會“晚節不保”,中了蘇聯人的“糖衣炮彈”,栽到了一個雙料特務的手裏。
南斯拉夫駐英大使館新聞顧問貝紮克是鐵托的小遊擊隊員,又經過克格勃10年訓練,是一個34歲的英俊男人。當克格勃要他集中力量對在英國政府任職的婦女下手後,他很快瞄準了費爾小姐。
在一次宴會上,貝紮克結識了這位老處女,他投其所好,大談文學和音樂,表現出很高的藝術素養,使費爾小姐非常高興。接著他頻繁地邀請她赴宴會,看演出,相同的愛好使他們成為藝術知音,友誼不斷加深。他使用欲擒故縱、忽冷忽熱的手腕,使老處女很快成了他的感情俘虜。他看火候到了,便真誠地向費爾表達他的愛。費爾小姐開始感到吃驚和懷疑,想不到年過半百,心已旱如枯井,還會有遲來的愛情。貝紮克巧如舌簧,使她相信,她具有尋常女子沒有的精神力量和魅力,同她在一起,感到精神生活得到淨化和昇華,並介紹了他的反法西斯鬥爭歷史和反蘇聯親西方的政治立場,終於使得費爾小姐投入他的懷抱。
有了這種如膠似漆的關係,她就再也不想自己是政府情報官員,而貝紮克是外國大使館官員,只當他是一個男人,一個永遠愛她的男人了。這種盲目的愛使她“情令智昏”,把他當成自己生命不可割的組成部分。從她那裏,貝紮克得到許多重要軍事情報。當英國反間諜機構破獲此案後,費爾小姐被判入獄,而貝紮克卻利用外交豁免權帶著他的老婆孩子安然回國了。
間諜與政治
早期,為了使敵方誤判間諜網仍順利運作並加以利用、或是避免嚴重影響國內外政治情勢,各國通常隱瞞逮獲間諜的情況,很少直接公諸社會大眾。近年來,甚至特意廣大宣傳逮獲成效,形成「心理戰」裏所利用的工具之一,意圖影響政治情勢。
◎經濟間諜◎
經濟間諜無孔不入、無縫不鑽、無所不為……經濟間諜比政治間諜更陰險,比軍事間諜更狡猾。偷的偷,竊的竊,“間諜故事”層出不窮。西方國家的企業誰敢保證自己身邊沒有經濟間諜?
許多發展中國家,幾乎在剛剛聽說了經濟間諜這個頗為新鮮的名詞的同時,突然發現經濟間諜已成為諜海之中最活躍也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他們代替了傳統的軍事間諜與政治間諜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哪里有新的技術,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不僅用上了諜報術的種種手段,包括竊聽、策反、收買引誘、衛星偵察,性諜報術等,而且還用上了許多更先進的設備,採用了更為奇特的辦法。對於他們來說,只要能撈到情報,就可以不擇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價。
相對而言,經濟間諜比軍事、政治間諜活動的範圍更加廣泛,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這其中不僅有許多國家情報機構的職業間諜躋身其間,而且還有許多人不自覺地充當了經濟間諜的角色。他們的手法不一,但目的一致:撈取經濟技術情報。
同軍事間諜與政治間諜一樣,經濟間諜也同樣神出鬼沒,花樣百出。縱觀已經披露的經濟間諜案例,其中不乏生動、精彩,令人歎為觀止之處。
時裝間諜把設計師逼上絕路
蘇隆是印尼一位才華橫溢的青年時裝設計師。為了能將自己的作品打入國際時裝設計的“上流市場”,他深入風光迷人的巴厘島,深入觀察了三個月,終於設計出幾套將該島少數民族姑娘穿的奇特服飾,同久負盛名的法國宮廷古典服裝,巧妙自然地融為一體的“舉世無雙”的傑作。
蘇隆確信自己的精心之作能在世界時裝之都—巴黎一炮打響,於是他變賣家產後,又向銀行借了一大筆現款,帶著自己的設計到了巴黎。
按計劃,他登報招聘一名“1小時模特兒”(法國常見的一種短時間服務的模特兒)。“應召女郎”來過好幾位,蘇隆都沒有請她們試衣,因為她們顯得太老練太成熟了。蘇隆早就聽說巴黎是“全球時裝間諜之都”,許多國家的設計家都派出“時裝間諜”到巴黎獲取情報。因此巴黎的時裝大廳裏,觀看者只准用眼看,不准用筆描繪,更不准拍照。但仍然防不勝防。有的時裝間諜手腕上戴著手錶照相機,需要時把袖子一提,裝著看“表”,便把模特的時裝拍攝下來了。有的女時裝間諜,更是別出心裁,她們把相機釘在帽子上,用幾朵花偽裝起來,一旦需要動一下小花,新款的時裝樣式就被獵取了。
蘇隆擔心這些女郎也會暗藏超微型照相機,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抄襲剽竊”他費盡心機的得意之作,搶先一步亮相。因此他未錄用一個。距展出時間只一天了,蘇隆不禁有些著急了。今天必須找到一位合適的模特,他想。
這天上午,又有一名少女前來應聘。她約十八九歲,不僅其巴黎少女的浪漫氣質很符合蘇隆設計的時裝特點,而且更使蘇隆滿意的是,“她簡直還是一個孩子”,“娃娃臉”不說,那待人接物的笨拙、幼稚,是絕對與間諜掛不上鉤的。蘇隆確信,這姑娘恐怕連照相機都未用過,更不用說偽裝成自來水筆、打火機甚至髮夾的超微攝影機。
蘇隆放心了,把時裝拿出來給她試穿,結果也相當滿意,只準備第二天在巴黎時裝界亮相了。
當天晚上,他徜徉街頭,見希爾頓大飯店正舉行一場新潮夏裝表演,便購票入場。開始的幾件時裝平平淡淡,突然,觀眾席上一片驚歎,他一看,只見四套別開生面、妙不可言的時裝出臺了,而這正是他的設計,連最微小的細節都一模一樣。
事件揭曉
原來,那名“像孩子一樣”的少女卻實際上是一名技術高超、精明老練的時裝間諜路易絲。她受雇于奧爾蒙特時裝公司後,巧妙地偽裝自己,“投其所好”,以“不老練”贏得了蘇隆的信任。路易絲練就了一雙高超的“間諜眼”,任何衣服只要穿上幾分鐘,就會在腦海中把全貌和所有細節都無一遺漏地“翻拍下來”。
債臺高築的蘇隆走投無路,從塞納河大橋上縱身一躍,消失在洶湧的波濤中。
蘇聯人的“足下把戲”
1973年,蘇聯人曾在美國放風說,它打算挑選美國的一家飛機製造公司為蘇聯建造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噴氣式客機製造廠,該廠建成後將年產100架巨型客機。如果美國公司的條件不合適,蘇聯就將同聯邦德國或英國的公司做這筆價值3億美元的生意。
美國三大飛機製造商—波音飛機公司、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和麥克唐奈-道格拉斯飛機公司聞訊後,都想搶到這筆“大生意”。它們背著美國政府,分別同蘇聯方面進行私下接觸。蘇聯方面故意在這三家公司之間周旋,讓它們互相競爭,以更多地滿足蘇方的條件。波音飛機公司為了第一個搶到生意,首先同意蘇聯方面的要求:讓20名蘇聯專家到飛機製造廠參觀、考察。蘇聯專家在波音公司被敬為上賓。
他們不僅仔細參觀飛機裝配線,而且鑽到機密的實驗室裏“認真考察”。他們先後拍了成千上萬張照片,得到了大量的資料,最後還帶走了波音公司製造巨型客機的詳細計畫。波音公司熱情送走蘇聯專家後,滿心歡喜地等待他們回來談生意、簽合同。豈料這些人猶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不久,美國人發現蘇聯利用波音公司提供的技術資料設計製造了伊柳辛式巨型噴氣運輸機。
這種飛機的引擎是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噴氣引擎的仿製品。使美國人不解的是,波音公司在向蘇聯方面提供資料時特意留了一手,沒有洩露有關製造飛機的合金材料的機密,而蘇聯製造這種寬機身的合金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呢?波音公司的技術人員一再回憶,苦思冥想,才想起蘇聯專家考察時穿的一種鞋似乎有異樣。秘密果然在這種鞋上。
原來,蘇聯專家穿的是一種特殊的皮鞋,其鞋底能吸住從飛機部件上切削下來的金屬屑。他們把金屬屑帶回去一分析,就得到了製造合金的秘密。這一招,使一向精明的波音公司叫苦不迭而又有苦難言。
◎科技間諜◎
高科技發達讓商業間諜“如魚得水”,以此更易竊取企業內的商業情報。所謂商場如戰場,爾虞我詐是必然的事,若以正當管道收集商業情報無可厚非,但還是有商家罔顧職業道德和法律,安排商業間諜竊取競爭對手的商業機密。目前,國內還沒有,專業從事商業間諜的公司。取代商業情報工作的,是一些比較有實力的、認可承擔風險並且有能力承擔風險的偵探公司。
高科技發展迅速,促使商業間諜能借助科技竊取更多的情報,因此有人估計,因此造成的商業損失高達每年1000億美元,相當於2005年全球付費搜索引擎市場行銷100億美元的10倍。有調查顯示,名列《財富》(Fortune)全球1000強的大公司,平均每年發生2.45次的商業間諜事件,損失總數高達450億美元。其中,位於矽谷的高科技公司首當其衝,發生的竊密案件中,有54%個別損失高達1.2億美元。
令這些企業驚訝的失竊損失數字,促使它們不得不加緊防範,規定員工不得向外透露企業的情報,如IBM公司更在新員工加入時的宣誓書上,特別注明不要在何場合談論技術秘密,參加任何活動不能觸及秘密,有人問起必須拒絕,若無法回避問題寧可退出有關活動。
美國反間諜法推行後,首4宗遭起訴的案子中,就有2宗案件是涉及中國駐美國的企業。無論如何,世界各地對於商業間諜法律多數持贊同立場,類似美國般出現較為完整的商業間諜法案並不多見。在這個工商業發達和迅速發展的社會,制定類似的法案實不容緩,因為這將能避免企業或國家不必要和無可估計的損失。國內還沒有專業從事商業間諜的公司。取代商業情報工作的,是一些比較有實力偵探(調查)公司。
力拓間諜門事件。2009年7月,世界第二大鐵礦石生產商力拓集團(RioTintoGroup)上海辦事處的四名員工在上海被拘留並接受問訊。力拓發言人尼克(NickCobban)在倫敦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這四位員工是7月5日被拘留的,有一名雇員是力拓鐵礦石部門中國區總經理胡士泰(SternHu),其持澳大利亞護照,其他三人持中國護照。
作為力拓上海首席代表、哈默斯利鐵礦中國區的總經理,胡士泰負責力拓在華礦石的銷售工作。而接觸過他的業內人士都覺得,胡士泰以及其他三位被捕工作人員是力拓中國鐵礦石業務部門最核心的團隊,“最得力的四名幹將”。胡士泰更是在中國鋼鐵行業“非常吃得開”,他是力拓鐵礦石談判組成員,與鋼鐵行業的很多重量級人物都有良好的私交。
看來,這一切似乎都是預謀已久。胡士泰平時接電話很少用手機,一般會要求對方撥他的座機號碼,大概就是擔心被竊聽。而他也有動機和條件利用私交瞭解一些中鋼協談判的籌碼。
正當人們將複雜的目光投向胡士泰時,這場交易背後的利益鏈條漸漸浮出水面:一邊為拉攏收買中國鋼企內部人員,不惜採取各種手段進行商業賄賂,甚至組織“奧運觀光團”包下著名女歌手Amanda Seyfried獻唱;另一邊是國內大鋼廠鐵礦石貿易部門中的某些人,為了從國際礦山那裏拿到更多的長協礦,以高價倒賣給小鋼廠套利,拿國家機密與國際礦山私下進行非法交易。
進而,山東萊蕪鋼鐵一負責船運的管理人士被拘留,原因是涉嫌受賄和提供機密資料;而另一家國內大型貿易商的一名高管也被有關部門帶走,負責鐵礦石談判的組織方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也有多位人士接受了有關部門的“審查”——這場間諜案涉及的範圍之廣讓人瞠目結舌。
據悉,涉案人士多是將有關所在鋼鐵企業或業內重要的機密資料洩露給了力拓等鐵礦石談判對手,相當於“出賣”國內鐵礦石談判團隊的底線。這些“機密資料”包括原料庫存的周轉天數、進口礦的平均成本、噸鋼單位毛利、生鐵的單位消耗等財務資料,此外鋼鐵企業的生產安排、煉鋼配比、採購計畫等也屬於企業內部資料。
◎影視作品◎
近代影視作品中,警隊與黑幫的臥底題材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因為劇情往往比較刺激,受到影迷的熱捧,比較著名的有中國影視作品《潛伏》、《黎明之前》、《敵營十八年》、《風聲》,英國電影《007》系列,美國電影好萊塢《職業特工隊》系列,《金牌特務》系列,香港電影《門徒》和《無間道》系列等等。
西德尼·喬治·賴利(英語:Sidney George Reilly 1873年-1925年11月5日)通稱「王牌間諜」,是一位英國籍俄羅斯裔的冒險家、特工,受僱於英國秘密情報局。據稱他曾至少為四個國家工作。檔案資料顯示他曾於19世紀90年代倫敦的俄國人群體、20世紀初日俄戰爭前夕的中國東北、1918年十月革命後的俄國從事間諜活動。賴利於20年代在從事顛覆布爾什維克的活動中在蘇俄失蹤。據信,賴利在托拉斯行動中被國家政治保衛總局誘騙回蘇俄後逮捕處決。西德尼·賴利是伊恩·弗萊明創作詹姆斯·邦德這一角色的靈感之一。
唐納德·麥克林(英語:Donald Maclean 1913年5月25日-1983年3月6日)英國外交官、蘇聯間諜劍橋五人組之一。大學本科期間,麥克林公開發表左翼觀點並被蘇聯情報機構內務人民委員會招募為間諜,官至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美國司司長。1951年潛逃蘇聯。
劍橋五人組(英語:Cambridge Five)或劍橋五傑,是指蘇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在英國的五名雙重間諜(另有一說是只四人)。雖然說是劍橋五人,但事實上事件涉及更多人。已知的四人分別是:蓋·伯吉斯、唐納·麥克林、吉姆·費爾比及安東尼·布朗特。第五人的身份雖眾說紛紜,但根據四人的蘇聯上司兼接應奧列格·戈迪夫斯基的說法,這人是英國情報人員約翰·凱恩克洛斯。五人均出身於英國中上流社會,他們於1930年代在劍橋大學就讀時,因反對法西斯主義而相當同情共產主義者,畢業後被正式招攬,開始將情報泄露給克格勃。因招攬過程是在劍橋大學開始,所以英國將他們這小組以劍橋命名。
蓋依·伯吉斯和安東尼·布朗特兩人都是同性戀。來自蘇聯檔案的文件說明是蓋依·伯吉斯誘惑安東尼·布朗特加入蘇聯的地下組織。安東尼·布朗特作為女王的藝術顧問,負責管理王室後宮傳藏畫,女王因他的貢獻於1956年將他晉陞爵士。他由於主動招供而免受懲罰,直到15年後,當他早就光榮地卸下了一切職位時,1979年11月總理柴契爾夫人在公開場合稱他是間諜,因而取消了他的頭銜,他的供詞在這之前一直被保密。
蓋·伯吉斯、安東尼·布朗特及約翰·凱恩克洛斯都是劍橋秘密組織劍橋使徒的成員,當時的成員主要由同性戀者和馬克思主義者組成 。有不少英國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及小說都以他們的事蹟為基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