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4-28 14:04:07| 人氣1,6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太陽神※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太陽神─中國神話中的太陽神─※

中國的傳統神話中的太陽神有七位,他們分別是:帝俊、羲和、炎帝神農氏、日主、東皇太一、東君、太陽星君。

其中羲和出自最早的神話百科全書《山海經》中的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淵。 ”

《海外東經》: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東經》:湯穀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羲和浴日之甘淵,蓋即十日所浴之湯穀。《楚辭·天問》雲:羿焉日?烏焉解羽?王逸注:《淮南》言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莊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經》(今本無)雲:羿射九日,落沃焦。
 

()帝俊神話

帝俊(dì qūn),又作,疑詩經裏昊天上帝,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天帝,這一古帝名號只見於《山海經》(在《大荒》《海內》兩經中多次提到)。19429月在長沙東郊子彈庫出土的楚帛書所寫的帝幾乎可以等於帝俊。

帝俊:距今約8000年左右,東夷早期人物。神話故事中十個太陽的父親,羲和的丈夫。傳說是一隻金烏(有三足,中間一足男根性崇拜,在漢代前後,因人們的審美及風俗的原因改三足)、大神鳥,故有太陽神鳥之說。帝俊是東夷人的祖神,也是東夷人眼中地位最高的神。現在北京日壇公園祭日壁畫上的太陽神就是三足金烏。

()羲和傳說

中國有太陽女神,這位太陽女神名叫羲和。 最早的大百科全書《山海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淵。

也就是說,羲和國中有個女子名叫羲和,是帝俊之妻,生了十個太陽。太陽之母這是關於羲和的傳說之一。

羲和又是太陽的車夫。《楚辭·離騷》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而無迫。(弭:平息;崦yān zī 古代指太陽落山的地方)。詩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著馬車,和太陽一起走在歸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著時間的節奏,每天由東向西,驅使著太陽前進。因有著這樣不同尋常的本領,所以在上古時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時曆的人。《·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於是指示羲和,密切注視著時日的迴圈,測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給大家制定出計算時間的曆法。

羲和部落遺址位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湯穀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中國太陽神祭壇遺址公園)內的天臺山上。這裏留有太陽神石、太陽神陵、老母廟、老祖像、觀測天文的石質日晷、祭祀台、石椅、石磨、積石塚等遺存,出土過石斧、石、石鏟、石箭頭等器物。

據《山海經》、《書》和《史記》記載,羲和族人在湯谷祭太陽,在天臺山觀天象。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羲和後裔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曾在山下堯王城遺址一帶建立大的東夷古國,現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證

關於羲和部落遺址的考證如下: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淵。《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山海經》究專家,晉代郭璞此作注說:此經甘淵,實即《大荒南經》羲和裕日之甘淵

少昊是大汶口文化期至龍山文化中期的部落名稱。儘管羲和與少昊的先後順序無考,但根據《山海經》,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理上一致是無疑的。

古時日照東部沿海或者稱東海,或者稱東南海,有十一年《日照縣誌》地圖證。

《春秋左傳正義》隱公二年下注曰:《譜》云: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於期於莒,初都計,後徙莒,今城陽莒縣是也

《漢書·地理志》載莒,故國盈姓,三十世楚所滅,少昊之後。少昊崇鳥,師三注。

《漢書·地理志》鳥夷曰:一說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鳥也。日照在漢代稱海曲。海曲的東夷人之所以被稱鳥夷,是因他們在服飾與行上極力模仿鳥,而對圖騰物的模仿正是圖騰信仰的重要方面。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說: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鳥師而鳥名

青教授在《從大汶口到龍山: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一文中說: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於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期以莒縣陵陽河一帶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堯王城遺址)、兩城(兩城遺址)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期又遷到曲阜一帶.少昊氏的遷移過程是不斷發展壯大和文明化水準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歷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到龍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東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權實體取代

日照地區是贏姓莒國的先祖少昊、伯益的領地。而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望上一致,因此日照地區屬於羲和之國的一部分。

日照乃嵎夷所在地

據《·堯典》記載,羲和浴日的湯谷(暘穀)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穀。孔安國注云:東夷之地稱嵎夷。嵎夷在中國東方的州。

·禹貢》曰:海、岱惟州:嵎夷略,、淄其道

·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浮於淮泗,達於河(荷)。歷史上有人認日照屬於徐州。根據《·禹貢》的記載,沂河流域屬徐州無疑,但日照地區在河以東,似乎不屬於徐州。因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淮夷,歷史上也曾稱徐夷。如果日照屬於徐州,則日照先民應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歷史記載不符。日照地區在歷史上和傳說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

根據南宋或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地區應屬於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區。

古代嵎夷也稱隅夷或鬱夷。根據道光年間許喬林所編《海州文獻錄》中有關王良士對湯穀的考察和注解也說明日照地區屬隅夷:吾嘗航海,自碣石登萊,窮沙門數十島,登成山芝罘,憩息琅,尊海而南,求所謂隅夷暘穀者不可得。案:遷史《始皇本記》:調立石界,秦東門雲。界者,今海州山古縣也。秦統一天下,以東門,則有虞氏幅員最廣,宜以此山有虞東界。雨雲山在海中,週二百里,隅夷無疑。東磊面東穀,四時旭日所照,奇峰怪壑,異草仙花,必羲和所居之湯穀也。儘管許喬林對湯谷地望的結論顯得武斷,但連雲港地區隅夷的說法是正確的。

《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鬱州

何光岳先生在《東夷源流史》中也認鬱州(江蘇連雲港附近雲臺山,古稱鬱州)大部分鬱夷人所居。這就是說,隅夷的分佈北起琅,南至江蘇連雲港,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藤花落地下考古(龍山文化遺址)的佐證。

山東省文物考古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佈於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地貌以丘陵主,間有較大的河谷平原。該類型西、北兩側分別于尹家城類型、姚官莊類型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劃包括臨沂、日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根據遺址分佈特點可以推測,日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類型的中心地帶。這裏地理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古代環境同現在差別較小。考古發現表明,這裏龍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而地下考古堯王城類型的地域恰恰就是嵎夷的分佈範圍。

此外,史料記載日照在商周時均屬州。根據《禹貢》成書時的地理知識或九州的念,其時膠萊平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山東丘陵海島,日照地區當時位於華夏的最東端,正是太陽從大海中升起,日出初光先照的地方。太陽崇拜在這裏生自有地理上的道理。

在山東省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天臺山下,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老母廟——這座老母廟祭祀的是我們的先祖太陽神羲和,當地人稱羲和老母,這在全國眾多的老母廟中不多見。

郭沫若指出:殷人於日之出入均有祭。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夏於東母,三,犬三己酉蔔,鼓貞,竟於東母,九牛貞,夏於東母,三牛,又等記錄。可見商代競於東母的祭儀十分隆重。競,或作寮,《甲骨文字典》釋之會潘柴而祭之意,也就是堆柴火進行祭祀的意思。

陳家夢在《殷虛卜辭綜述》中指出,卜辭中的東母指太陽。

丁山先生認東母是日神的別名,當生十日的羲和,亦即太陽神。夏於東母即以火祭日。

信仰習俗

日照地區的太陽神崇拜習俗以天臺山下太陽節(老母廟廟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影響最廣泛。

對於老母廟的歷史,朝王隕在《天外來客隕石收藏錄》中記載:日照隕:沂州府日照縣南40裏石盆山。《淮南子·覽冥篇》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山巔尚有馬蹄形隕石坑依稀可辯,隕石散落於其間,山下有隕石立于濤南門外。

土人傳曰:盤古開天闢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四海一統,其樂融融。不意太陽爆,隕石降,竟至石破天驚,四極廢,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媧補天于高山之,羲和浴日於東海之濱,救得萬眾生靈。乃建老母廟於山下以祀女媧羲和,堆隕石於高臺以祭太陽神靈

老母廟廟會(太陽節)起於何時,不見記載。傳說自古以來日照民間就有廟會的習俗,人們在祭祀神靈的同時,也要進行商貿和民間娛樂活動。因此每年一度農曆六月十九太陽神生日這天,天臺山下的老母廟都要辦廟會,這是濤也是日照的一大盛事,周圍幾百里的民都來廟會,祭太陽,祀老母,祈求五穀登,幸福安康。村民們還將生品拿來展示、交換、同時請來專門的戲班子表演節目。據說場面宏大,熱鬧非凡。 北魏時期,慧深法師在天臺山老母廟附近建天臺憫寺。由於農曆六月十九日也是觀音菩薩的成道日,佛文化很自然地融入了當地的太陽節習俗。因此農曆六月十九太陽節這天,人們不但祭太陽,祀老母,還要拜菩薩。得注意的是,石寺的建築本身也反映了原始太陽崇拜與佛文化的結合。據說寺廟雕樑畫棟,大殿裏供奉的是佛像,壁畫則是羲和浴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和大羿射日等傳統的神話傳說。

老母廟廟會(太陽節)大型節慶活動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後來廟會上發生了一件離奇的木刀殺人的事故,廟會活動才中斷。當時戲班子上演的是三國演義中關公計斬蔡陽的情節,據說演關公的演員手持木刀,手起刀落,居然的把演蔡陽的演員的人頭了下來,從此廟會終止了,但是民間的祭祀活動一直沒有停止。六十年代文革開始,紅衛兵到這裏破四舊,將老母像合佛像砸毀。到七十年代人們在這裏採石,老母廟和石寺被徹底破壞了。但是在民間,人們在太陽節這一天仍然保留吃面的習俗。

金烏,中國神話中太陽之靈,形態三足烏鴉,共有十隻,們住在東方大海扶桑樹上,輪流由們的母親——羲和駕車從扶桑升起,途徑曲阿山,曾泉,桑野,隅中,昆吾山,鳥次山,悲谷,女紀,淵虞,連石山,悲泉,虞淵。

東君,中國古代楚國神話中的神祇。楚國詩人屈原的著名詩篇《九歌》中的第七篇就名《東君》。關於東君的神格,歷來說法不一,通常認東君是指太陽神。

()炎帝神話

太陽神炎帝是一位極慈祥的大神,當他出現在世間的時候,大地上的人類已經生育繁多,自然界出的食物不吃了,慈愛的炎帝人如何播種五穀,用勞力來換取生活的資源。那時候,人類共同勞作,互相幫助,沒有奴隸,沒有主人,收穫的果實大家均分,感情象兄弟姐妹般親切。 炎帝又叫太陽發出足的光和熱來,使五穀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稱他神農。傳說他是牛頭人身。這大在農業時代象徵幾千年來幫助我們耕種的牛一樣特別有貢獻

這太陽神兼農業之神的炎帝剛誕生時,完全不需要半點人力,自然湧現了九眼井。這九眼井的水彼此相連,若是取出其中一眼井的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會波動起來。

傳炎帝說神農氏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賢聖的帝王,是中華民族的化身。我國許多史籍,如《左傳》、《禮記》、《漢書》、《荊州記》、《帝王世紀》、《水經注》、《括地志》、《漢唐地理書鈔》、《路史》、《大一統志》等,都認炎帝神農氏的出生地是厲山、列山或烈山,即今湖北省隨州市厲山

同治《隨州志》記載:列山上建有神農廟、神農井、炎帝廟。相傳神農氏誕生于厲山南九烈山第五座山頭半山腰中的神農洞。神農洞的附近有古廟一座,內供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的塑像。隨州市厲山距神農架林區只有兩百公里,前者是神農氏故,後者是神農氏長期生活的地方。至今,兩地的民俗風情、方言、有關神農氏的傳說故事,都大抵相似。兩地皆系炎黃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據司馬貞《三皇本紀》載:神農氏,薑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媧氏之女,神龍而生,長於姜水,號曆山,又曰烈山氏

據《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載:神農,有媧氏之女安登,少典妃,神龍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禪位與神農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斲木為耜,揉水耒,耒之利以天下,故號神農

據司馬貞《三皇本紀》載: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龍河馬圖神其應,洩陰陽之秘,奧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曆象以興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結繩(指燧人氏結繩記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傳無懷、葛天、女媧至伏羲,繼承基業),禮道重人倫,作二十五玹之瑟,龍師紀官。始庖廚,倡六獸,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諸臣分理於下。嗚呼,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當時禪通紀十九氏時代,故伏羲氏禪位於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之論。綜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一個人。

據《辭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別名,給以充分認可。《辭源》又解:《呂氏春秋·古樂》雲: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從此句之意也說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禪位而有天下,故記載朱襄氏之治天下也。《戰國策》記載神農攻打補遂是可以考據在中國境內的最早戰爭。

()日主傳說

日主,中國古代神祇,先秦時期的齊地八神中的太陽神。

《史記·封禪書》:一曰天主;二曰地主;三曰兵主;四曰陰主;五曰陽主;六曰月主;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雲;八曰四時主……”根據《史記》的記載,日主的神祠建立齊國東北之境的成山之上,據說是迎接日出的地方,所以說日主是一位太陽神。

 漢書·郊祀志》記載:一 曰 天 主; 二 曰 地 主; 三 曰 兵 主; 四 曰 陰 主;五 曰 陽 主; 六 曰 月 主; 七 曰 日 主 , 祠盛 山,盛山入海,最居齊東北陽,以迎日出雲; 八 曰 四 時 主……”根據《 郊祀志》的記載,日主的神祠在盛山。

()東皇太一

九歌·東皇太一》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這是《九歌》的開首篇,是祭祀東皇太一的祭歌。此詩自始至終只是對祭禮儀式和祭神場面的描述,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東皇太一的敬重、歡迎與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賜福人間,給人類的生命繁衍、農作物生長帶來福音。篇首以穆將愉兮上皇統攝全文,篇末以君欣欣兮樂康做結,一呼一應,貫串著祭神時人們的精神活動,從而突出了主題。全詩篇幅雖短,卻層次晰,描寫生動,場面隆重,氣氛熱烈。

相關詩詞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兮拊鼓,(疑此處缺一句)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詩詞翻譯

吉祥日子好時辰,恭敬肅穆娛上皇。手撫長劍玉環,佩玉鏗鏘聲亮。

華貴坐席玉邊,滿把香花吐芬芳。蕙草裹肉蘭墊,祭奠美酒飄桂香。

鼓槌把鼓敲,節拍疏緩歌聲響,吹竽鼓瑟聲悠揚。

群巫嬌舞服飾美,香氣四溢香滿堂。眾音齊會響四方,上皇歡欣樂安康。

詩詞背景

關於《九歌·東皇太一》的創作時間,古代學者多認在屈原放逐江南之時,王逸《楚辭章句·九歌序》: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蠻荊陋俗,詞鄙俚,而其陰陽人鬼之間,又或不能無褻慢淫荒之雜。原放逐,見而感之,故頗更定其詞,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愛國眷戀不忘之意。是以其言雖若不能無嫌于燕昵,而君子反有取焉。而現代究者多認是在屈原放逐之前。

東皇太一的神格與太一祭祀的淵源,也是《楚辭》究中爭議較大的問題。雖然自東漢王逸以來,歷代注家對東皇太一是天神的說法,並無歧異之見,然而究竟是什神,卻諸說不一。《星經》記載: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莊子·天地篇》雲:主之乙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稱,言大道曠蕩,無不制圍,囊括萬有,通而一,故謂之太一也。《漢書·郊祀志》曰:天神貴者太一。”“是最尊貴的神的通稱,太一在楚人中是東方最尊貴的天帝之神。《文選》唐五臣注雲: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雲東皇。東皇太一是東帝;洪興祖《楚辭補注》與朱熹《楚辭集注》皆承襲其說,何焯《義門讀書記》與馬其昶《屈賦微》則認是戰神;聞一多又以是伏羲;還有以太乙、齊國上帝的,不一而足。

詩詞賞析

《九歌·東皇太一》作《九歌》的開首篇,在全詩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與意義。太一在屈原時代並不是神,東皇太一中不可能充當神的稱謂;而東皇,由於先秦時代的東——春對應等關係,表明了乃是春神的指稱。在沒有更確鑿材料發現之前,東皇太一應是春神的說法可以成立。至於太一,在這裏的含義是始而又始,象徵起始與開端。

詩一開首,先交待祭祀的時日——因是祭春神,故時日當在春天。選擇春日的吉良時辰,人們準備恭恭敬敬地祭祀上皇——春神——東皇太一,讓其愉悅地降臨人世,給人間帶來萬物復蘇、生命繁衍、生機勃發的新氣象。主持祭祀的主祭者撫摸長劍上的玉珥,整飭好服飾,恭候春神降臨。開頭四句,簡潔而又明瞭地寫出了祭祀的時間與祭祀者們對春神的恭敬與虔誠。

繼而描述了祭祀所必備的祭品:瑤席,玉瑱,歡迎春神的楚地芳草以及款待春神的佳餚美酒。這一切,配合著繁音急鼓、曼舞浩唱,告訴人們,春神將要降臨了。整個祭祀氣氛開始進入高潮。

末尾四句,是全詩的尾聲,也是祭祀的高潮——春神於此時降臨了。偃蹇兮姣服”——是春神美妙動人的舞姿與外表,芳菲菲兮滿堂”——是春神帶來的春的氣息與氛圍。歡迎祈盼的人們於是鐘鼓齊奏、笙簫齊鳴,使歡樂氣氛達到最高潮。末句君欣欣兮樂康是春神安康欣喜神態的直接描繪,也是祭祀的人們對春神降臨所表露的欣喜心態。

全詩篇幅雖短,卻層次晰,描寫生動,氣氛熱烈,給人一種莊重又歡快的感覺,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春神的敬重、歡迎與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賜福人間,給人類的生命繁衍、農作物生長帶來福音。

()東君傳說

《九歌·東君》是屈原的組詩《九歌》中的太陽神,東君實際上是遠古楚神話的太陽崇拜。詩歌各章歌辭之間的聯接承轉,又極其自然,在輪唱中烘托出日神的尊貴、雍容、威嚴、英武,那高亢宏亮的聲樂正恰如其分地演繹出光明之神的燦爛輝煌,很好的表現了太陽神的特點。

相關詩詞

九歌·東君

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撫余馬兮安驅,夜晈晈兮明。

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長太息兮將上,心低徊兮顧懷。

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兮忘歸。瑟兮交鼓,蕭鐘兮瑤

鳴篪兮吹竽,思靈保兮賢。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

應律兮合節,靈之來兮蔽日。雲衣兮白霓裳,長矢兮射天狼。

操餘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撰余轡兮高駝翔,杳冥冥兮以東行。

詩詞翻譯

溫煦明亮的光輝將出東方,照著我的欄杆和神木扶桑。

輕輕扶著我的馬安詳行走,從皎皎月夜直到天色明亮。

駕著龍車借著那雷聲轟響,載著如旗的雲彩舒卷飄揚。

長長歎息著我將飛升上天,我的內心又充滿眷念彷徨。

聲與色之美足以使我快樂,觀看者安于此景回還皆忘。

調緊瑟弦交互把那大鼓敲,敲起樂鐘使鐘磬木架動搖。

鳴奏起橫篪又吹起那豎竽,更想起那美好的巫者靈保。

起舞就像小翠鳥輕盈飛,陳詩而唱隨著歌聲齊舞蹈。

合著音律配著節拍和諧,眾神靈也遮天蔽日全駕到。

雲當上衣白霓作下裳,起長箭射那貪殘的天狼。

起天弓阻止災禍下降,拿過北斗斟滿了桂花酒漿。

輕輕拉著韁繩在高空翔,在幽暗的黑夜又奔向東方。

詩詞背景

《東君》一詩是屈原的組曲《九歌》中祭祀太陽神的祭祀辭。洪興祖《楚辭補注》雲:《博雅》曰:朱明、耀靈、東君、日也。《漢書·郊祀志》有東君。朱熹《楚辭集注》云:此日神也。《禮》曰:天子朝日于東門之外。’”戴震《屈原賦注》云:《禮記·祭義篇》曰:祭日於壇。又曰:祭日於東。《祭法篇》曰:王宮,祭日也。此歌備陳歌舞之事,蓋迎日典禮賦之。

詩詞賞析

祭祀日神之詩,自然充滿對光明之源太陽的崇拜與歌頌。這種崇拜與歌頌,是古今中外永恆的主題,萬物生長靠太陽,對太陽的崇拜和歌頌自然是最虔誠又是最熱烈的。在《九歌》描寫祭祀的場面中,這一篇寫得最熱鬧。

詩篇一開頭,就先刻意描寫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那溫煦明亮的光輝。就如昏暗的劇場突然拉開帷幕,展現出一個鮮麗明的大背景,把整個氣氛渲染得十分濃烈。旭日欲出,自然先照亮日神東君所住的日出之處,也就自然引出日神。東君是偉大的,他所駕馭的太陽把光和熱帶給人類,是那樣的慷慨無私,自然有那從容不迫的姿態。所以他總是不激不厲,安詳地駕著太陽車緩緩而行,履行他一天的神聖職責。

,當陽光普照大地,日神給人類帶來的一切又有何等意義呢?作者並未轉而敍述大地山川的反映,仍圍繞主題描寫了一個日神行天的壯麗場面。這裏的龍和上文的馬實際上是同一物。飛龍也好,天馬也罷,都是上天的神靈,故屈賦中常互稱。天馬行空,自非凡馬可比。這裏的雷聲,實際上是龍車滾滾駛過的聲音。而天上片片絢麗雲彩的伴隨,就如龍車上著萬杆旌旗,又是何等的顯赫。這種場面,只能從後世描寫天子浩浩蕩蕩的出行中去體會了。

至此,作者筆鋒一轉,讓東君發出長長的歎息。他歎息什呢?因他將回到棲息之所,而不能長久陶醉在給人類帶來光明帶來一切的榮耀中,所以他只有眷念,只有彷徨。但那行天時轟響的龍車(聲)和委蛇的雲旗(色)確實給他以快意,就連觀者也因之樂而忘返。

提及觀者,又自然地引出一個極其隆重熱烈迎祭日神的場面。人們彈起琴瑟,敲起鐘鼓,吹起篪竽,翩翩起舞。於是,東君的官屬們也人們這虔誠之心所感,遮天蔽日紛紛而下。

東君的司職很明確,就是人類帶來光明。然而這裏描寫的東君與眾不同,他並不是趁著暮色悄悄地回返,而是繼續人類的和平幸福而工作著。他要起長箭去射那貪婪成性欲霸他方的天狼星,操起天弓以防災禍降到人間,然後以北斗壺觴,斟滿美酒,灑向大地,人類賜福,然後駕著龍車繼續行進。這裏的一個字,再次把東君那從容不迫偉大而無敵的氣度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戴震《屈原賦注》認天狼星在秦之分野,故長矢兮射天狼報秦之心,反映出對秦國的敵愾,聯繫歷史事實,此論自非無稽之談。

詩中沒有繾綣的兒女之情,有的只是崇高的博愛;沒有濃郁的芳香,有的只是熾熱的情懷,這與人類對日神東君的崇敬和禮贊的主題是相一致的。

結合祭祀儀式上的樂舞表演情況來看,可以判斷第一、第二章是扮神之巫所唱,第三章是迎神之巫所唱,第四章又是扮神之巫所唱。而各章歌辭之間的聯接承轉,又極其自然,在輪唱中烘托出日神的尊貴、雍容、威嚴、英武,那高亢宏亮的聲樂正恰如其分地演繹出光明之神的燦爛輝煌。

()太陽星君

太陽星君又稱太陽公、太陽菩薩、太陽神、日神。中國民間信仰和道尊奉的太陽神,主掌太陽。 尊稱日宮炎光太陽星君,又稱大明之神,俗稱太陽帝君太陽公。人們把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定太陽星君的生日。

太陽眾陽之宗、紀歲時之准,昔有朱明、大明、陽烏(亦作暘烏)、金烏、金輪等別稱。由於其恒星之,世人敬稱星球星君,太陽亦被尊稱太陽星君。

農曆三月十九日太陽星君的生日。在炎帝神農(姜石年)時代即有拜祭太陽星君典禮,到帝堯時代,以春分朝日,秋分餞日,周制且帥諸侯朝日于郊,嗣後之朝代,均有拜日朝日之禮。朝廷如此,民間也早就衍時俗,形成拜太陽公之風,以感謝四季陽光普照之恩惠。

                  ※太陽神─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

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是赫利俄斯,依據赫西俄德的《神譜》,是提坦神許珀裏翁與忒亞之子,月亮女神塞勒涅和黎明女神厄俄斯的兄弟, 傳說他每日乘著四匹火馬所拉的日輦在天空中馳騁,從東至西,晨出沒,令光明普照世界。在後世神話中,他與光明神阿波羅逐漸混一體。在羅馬他被稱索爾(Sol)。

赫利俄斯

赫利俄斯(古希臘語:λιος,英語:Helios)希臘神話中太陽的人格化,荷馬在《伊利亞特》中常用περίων”來修飾或直接指代他,有時也用“Τιτάν” 指代他。而在《奧德賽》中,則稱他是"περιωνίδης(許珀裏翁之子)" ;赫西俄德的《神譜》和《荷馬禱歌 致赫利俄斯》中則稱他是許珀裏翁和忒亞(歐律法厄薩)之子,月女神塞勒涅和黎明女神厄俄斯的兄弟。羅馬的奧維德在《變形記》稱“lumina Titan(發光的提坦)”。神話將赫利俄斯描繪高大魁偉、英俊無須的美男子。他身披紫袍,頭戴散發出無數光束的太陽金冠。每天當黎明女神厄俄斯用玫瑰色的手指打開天門,赫利俄斯便駕著由四匹焰馬所拉的日輦,開始至西之遊,直到黃昏降臨俄刻阿諾斯的彼岸。這四匹焰馬分別是:皮洛斯、赫俄俄斯、埃同、佛爾工。在後來的神話裏,赫利俄斯逐漸和阿波羅混同。儘管如此,他們通常也被視兩個不同的神(赫利俄斯是提坦神,而阿波羅是奧林波斯神,但同屬奧林波斯神系)。赫利俄斯相當於羅馬神話中的索爾,特別是·“索爾崇拜

赫利俄斯,是駕著太陽車的正太陽神。赫利俄斯的形象高大魁偉、英俊無須的美男子,身披紫袍、頭戴光芒萬丈的金冠。他每天駕駛著四匹火馬拉的太陽車劃過天空,給世界帶來光明。他情人眾多,子女也眾多,他的情人之一的克呂提厄(Clytie)變成了向日葵,他還有個著名的兒子法厄同(Phaethon)因駕太陽車而死。但在期希臘神話中,希臘人把他與藝術神阿波羅混同。

 
                  ※太陽神─古埃及神話中的太陽神※

在古埃及的不同時期,分別信仰不同的太陽神。包括:凱布利(早晨的太陽神),拉(正午的太陽神),阿圖姆(黃昏的太陽神),阿蒙(原本是底比斯的主神,當底比斯成全埃及的都城後,他便成新的太陽神。後來和拉融合阿蒙拉),阿頓(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埃赫那改革時期的太陽神)。

拉最初是埃及眾多太陽神之一。隨著古王國第五王朝(前26~25世紀)的大,拉從赫裏奧波里斯(希臘語太陽城)的地方神一躍全埃及的神,從而取代了古老的創造大神阿圖姆,位列九柱神之首。但其他方的太陽神並沒有消失,而是和拉一起構成複合神。比如與阿圖姆融合形成了拉阿圖姆,與阿蒙神形成了阿蒙拉,偶爾也有把許多神的名字連在一起,如哈拉赫提阿圖姆赫普裏

拉被認是眾神之父,是埃及的第一代國王,因此在埃及法老的徽章上都標明了拉之子的字樣,如同中國古代的天子

傳說拉每日落後進入天空女神努特的口中,第二天早晨又從的陰門中重生。同時也如此咽和再生著月亮和星辰,從而形成了晝夜。

 

                       ※太陽神─印度神話中的太陽神※

太陽神,是印度神話中主要的太陽神,從梵天身體的一部分中誕生。在《梨俱吠陀》中描繪他全身發著刺眼的光芒,後來他的岳父毘首羯摩天利用他身體的一部分——一些閃過的碎片製作了毗濕奴神的飛輪,濕婆神的三叉戟等一系列諸神武器,現在位於孟加拉灣的科納拉克太陽神神廟就是供奉蘇裏亞的,神廟的形狀也是比照蘇裏亞的馬車建造的。

太陽神從梵天身體的一部分中誕生,蘇裏耶被尊重神聖的活力給予者,他激發凡人的理解力,呼風喚雨,支配運動與靜止的一切。他自己按照固定的規律運行,他支縛住天地,使其以永久穩固。他是地上第一個獻祭的人,把火種賜予人類,因此像天帝因陀羅和火神阿耆尼一樣,被視吠陀時期最重要的神之一。佛將他列十二天之一,即日天。

蘇裏亞的妻子是拂曉女神烏莎斯,據說當全身散發光芒的蘇裏亞化身太陽出現時,烏莎斯就會頭暈目眩,從而隱藏起來。

在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年輕未婚的女子貢蒂出於好奇,使用了從仙人那裏學來的求子。此語可以請任意一位天神下凡與施者生育,結果招來了太陽神蘇利耶。於是貢蒂生下了施捨的英雄——迦爾納。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