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社會資源”?什麼是“社會經濟資源”?】
﹝何為“社會資源”?﹞
社會資源服務的範圍包括:個人、家庭、社團為協助解決人民遭遇困境的問題,唯有運用資源的動力,才能創造社會資源的原動力。
何謂資源?是指不能適應社會環境的人,過著正常的社會生活,所提供的人力、物力、財力、社會制度或福利社施等的協助。 我國在早期的社會服務型態,初期由民間團體解囊濟困扶貧,幾乎談不上資源的運用。近年來政府雖全力支援社會福利,但是不可能提供一切的需求。所以廣義社會資源,係指社會上一切可資運用,並且有助於完成社會服務目標的一切力量。
(1)其包含了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兩種。
(2)前者包含:人力、物力與財力,後者市一種知識力量,先由觀念到認知,再由認知到行動,然後產生意識的動力,其中柔合了信仰的追求、成員的共識、社團的號召和政府的獎勵等,最後形成一種犧牲奉獻的行動,願為服務人群而效力。
(3)協助社會大眾人民尋求幫助的一種資訊管道;換句話說,就是協助案主解決遭遇的問題,並能使求助者,尋求最佳的相關社會資源屬性管道,來協助案主使其問題得以解決,也唯有運用社會上的資源動力,才能達成其目的的能力。
(4)社會資源-包含著信仰的追求與對人生價值觀的改善,及社團團體中的招喚(轉移悲觀思維),與政府機構之服務單位的獎勵等等,而形成大團體的一種意願及整體上的目標。
(5)在資源依賴的關鍵元素在於策略選擇,意即用選擇決策來支援環境上需求性的協助。然而,組織並不能產生資源;組織也不能自我提供維生的資源,因此,組織必須依賴外界的資源支援。
(6)在有限的社會資源,使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的結合,可以克服(個人或是家庭及所需民眾)社會上各種障礙的問題,使其可以開創求助者本身的新視野,也能為求助者提供最完善的社會資源服務。
(7)依照資源所依賴的慨念,可將組織看為是與環境關係的參與者,而組織的行政者是指管理環境及組織的人,乃需要大眾的熱忱與相互協助,社會資源才能延續協助所需的民眾。
一、社會資源的種類
(一)人力資源: 參與社會服務就是一種最珍貴的人力資源,其他尚可包含:
(1)社區領袖:
專家人員、學者、社工員、志願服務人員;可協助機構專業性的服務,專業課輔、講座、才藝指導(如:醫生、教師、律師、技藝老師)。
(2)團體組織:
如:宗教團體、社會團體、政治團體、學生團體等等。(如:慈濟、教會、政黨人士、機關學校等等。)
(3)機構組織:
藉由地方領袖、政治人物、鄉鎮長、基金會會長、社團人物,藉由他們良好的人際關係,邀請有關人員來協助機構業務。(如:中央各部會、省縣市政府、文教機構、各種基金會、各級會福利機構、工商企業機構,以及大眾傳播媒體:電視台、電台、新聞記者)。
(4)社區居民:
在服務地點所週遭的環境與社區居民,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人力資源,也是較難運用的人力資源。社會服務過程如能得到社區居民的參與、支持、與合作,更可充分發揮服務的功能。藉由志願服務人員,來增援社會資源的需求,(如:社青義工、學校義工、婦女義工、社區性組織義工、自願志工等等。)有關機構組訓善用每位的長處,協助機構中的假日愛心活動,或自動參與為臨時性大型活動的社區人員。
(二)物力資源:
(1)包括天然資源,如:土地、水、各項礦物質及天然風景區。
(2)物資資源,如:公園綠地、機關學校團體等之公共建築、設備、場所、器材之提供。尤其以設備、場所、器材能否充分提供,對社會服務工作的影響最大。福利機構設備均以實用為主,故缺乏的物力甚多。
(3)能夠尋找可供機構使用的物力有四方面:
1.社區內各機構的場地及設立。
2.民眾居住的設備及場地。
3.社區內的讀書館或文化中心(可供使用刊物或各種書籍等)。
4.私人建設的觀光區、特產或自然資源。
(三)財力資源:
(1)主要目的是協調贊助活動的經費。在財力上能夠支援的機構如縣政府、鄉鎮公所、國際社團、慈善會、公司行號,各籍人士的自由捐獻及活動中自行繳費者等等。(1994 張火木 P3)
(2)可採自籌、義賣、勸募、捐贈、贊助、獎勵以及申請官方補助等各方式取得服務經費。其方式如:
1.申請政府機關預算項目之補助。
2.申請文教基金會之贊助。
3.接受宗教團體、社會團體、民間企業之捐助。
4.設置「服務基金專戶」定期勸募基金。
5.爭取義賣活動之贊助。
6.社區居民之配合捐款等。
(四)人文資源:
俗語說:『智慧乃是智慧財產的一大資源泉源力量。』 也可妥善運用當地之民眾力量來推動各項服務工作,在服務之前針對各地區鄉情深入探勘,並藉服務過程的同時做文化尋根上的服務項目,激發鄉土之愛,來加以推動「愛鄉愛土」的運動。瞭解了這四種資源的對象後,再分門歸類建立所需之檔案,以供需求時使用。(1994 David Megginson. Jennifer Joy –Matthews and Paul Banfield. P43)
二、社會資源運用的技巧:
(一)、取向:
社會資源的運用必需包括:發掘、規劃、運用及評鑑等係系列過程,不斷交互使用才能發揮功能。 而資源的擷取需配合機構的目標,一般所定的目標有三種:
(1)以調查或開發為主體而運作的社會資源。
(2)以長期規劃配合機構發展計劃。(由規劃執行者,做長期規劃的準備事宜與屬性相同之團體商討結構計劃案的研究事項,配合機構或地方發展,為主要目標之規劃事宜。)
(3)執行機構各項活動調配運作的資源。(例如:重陽節政府機構主辦單位或各機構的聯誼活動資訊運作的資源之一。)
(二)、資源運用技巧:
資源運用是否適當或成功,在於仰賴靈活的智慧、良好的人際關係、並需組合專業知識、累積經驗、技巧熟練、正確溝通、才能以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大的成效;其技巧如:
(1)瞭解政治年度編制之預算中與機構業務相關者,加以協調爭取。
(2)機構有關人員可經常參加社團或慈善會各項慶典活動,並在活動中把握機會宣傳機構服務功能,同時認識社團靈魂人物,以建立友誼。
(3)主動提供機構各項服務成果,共大眾傳播報導,提高機構知名度,使社會大眾瞭解機構功能,樂於加入服務行列。
(4)主動接觸社區內的學校或醫院,以瞭解學校設備可供使用之公物,及醫院、診所診治項目,以便轉介個案或可提供免費服務相項目之資訊。
(5)個人方面應培養氣質及服務精神,其原則是熱心坦誠、講求信用、待人公平、犧牲奉獻、富時間觀念、注意本身操守。
以上要件能俱備,必定能輕易取得各種資源用在服務專案上,使機構及個案的服務盡善盡美,同時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 (1989 王明仁 P8~9)
三、觀念上的社會資源運用
提供社會資源者的分析在資源上的提供者本身屬性的意向及動機;不論出自於個人或是團體,基本上會有所差異的情況發生。在我國的社會資源基本思維上乃保有傳統道德的觀念存在;因此,一般人乃持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之概念,而樂於心甘情願的付出與貢獻,不論是在財力、人力、物力及一切資源乃極於有限的協助,需整合後方便分配各單位之團體小組協助完成之必要。然而,各資源部的屬性不同之類別;就以下分為五種類別來加以整合管理:
(1)互動關係:
以血緣關係、地緣關係、職緣關係的組織為中心;工作組織上以內之工作人員,彼此能互相關懷與鼓勵的互動關係,並且能夠在組織上得到相互提供資源上的協助
(2)濟弱扶貧觀念:
是各宗教以愛人愛世必須的教義與精神,為服務社區內中底層民眾提供的靈性、物質、醫療等服務,同時加以組織而形成一股力量,在宗教領導下,促進社區內的民眾互相關懷,並提供各項資源協助急難者。
(3)思維積德觀念:
過去農業社會制度下的大財主為了積德或是完成誓言,常會提供各種資源濟助有困難的百姓,大財主因行善而心中得到安寧,受惠者的困難也得到解決,指此心存感念之意,雙方也為此而各有益處之故;此為典型的中國式公益服務。古人曰:『施比受更有福』,而今日社會乃沿襲著這種思維。
(4)成就與自信的啟發整合:
有些人在社會上擁有地位及龐大財力,且滿有名氣,也熱衷公益事業,他們在參與中得到民眾的認同、信任、愛戴,由付出中深獲大眾的贊美,是其最大的收獲,也就是成就感嘍!
(5)歸屬感:
是以社會公益為目的,自主積極參與所信賴的福利機構、與機構中任何成員打成一片,以自由的方式配合主要機構之一的感覺,由於感到自己的建議能夠受到重視,故能自主性的毫無所求的默默犧牲奉獻。
以上五種類型的人物及團體,在現今的社會福利制度裡,倘能妥善加以規劃、整合,就會是機構中重要的夥伴,赤可成為一支強而有力的資源力量。
四、提供資源者與機構的運用關係
在資源的提供上分為兩大型態來加區分,一方面為求自動式,這可能是在於許願性與自發性,並自然能夠與機構連繫的關係;另一方面為被動式,一概由機構的有關人員主動與之協商、爭取資源。為使雙方能夠保持在長期合作的情況下,並能共同開創和諧的資源園地,應依下麵傾向四個原則作為建立關係的基礎。
(1)互相關心為基礎:
無論是自動式的或被動式的資源提供者,在機構中都應給予坦誠的接納,使其能夠瞭解機構上服務的宗旨、目標、種類及需協助的資源方針上為首。 而機構也需瞭解資源提供者的生活狀況、事業、嗜好、專長等,以建立彼此互動之中互助關心為基礎,並能促進雙方之間和諧的關係,使得在資源的互動上能夠活躍性的運用。
(2)接納彼此的意見為基石:
在機構策劃方案當中,我們應與資源提供者交換彼此的意見,進而雙向溝通,以減低不同的見解成份,並接受善意的意見為首要的課題,那將會在合作上更令人興悅與供。
(3)以平等心對待為基礎:
在機構與資源提供者應處於平等的地位,關係於有關資源運用的狀況之下,機構應讓資源提供者有知道的權利與必要性的告知責任;至於資源提供者,也需避免出現干涉的姿態,應以客觀的態度去接納機構在執行上策略。
(4)以成果上的分享為基礎:
在服務個案或方案上,能夠達到一定共識的目標,並能獲得社會各界的肯定,而在成果上應由雙方一同來分享其中的喜樂,使其能夠在往後的資源發展上,保持恆久的合作與資源運用更為之活躍。
五、社會人力資源的組織與運用
為了整合社會上的人力資源,使願意投入志願服務工作的國民力量,做最有效的整合後再加以運用,足以顯示志願服務的一種美德,並促進社會人民生活上的素質,使其資源提升效率,分為以下八個要素:
(1)組織培訓資源提供者:
在組織團體中,資源提供者在組織學習與培訓,應對自己的學習能力負責。
(2)組織管理資源的運用:
在於組織管理者的分配工作,與管理資源的運作。
(3)評估需求來源:
以評估個案的需求,與資源來源的分配工作,給予所需的個案與貧困所需的民眾中。
(4)組織發展的重點:
以個案或民眾的需求,為組織發展的目標。
(5)培訓資源知識與資源運用結合:
在組織或團體中,能以與組織團體中,所提供的培訓課程,增進資源提供者的服務知識資訊,能與工作做連繫,並配合社會資源運用的結合。
(6)提升資源提供者資訊培訓:
在組織或團體的分配下,培訓課程中學習自我本位主義,提升資源提供者的資訊來源,與知識訊息的管理為首要課題。
(7)促進自我本位配合機構管理:
在大團體組織中,分別培訓課程,或是配合機構單位的培訓,促進自我定義的本位主義為要點。
(8)結合政策實施資源運用:
在源提供者的提升後,須與機構單位結合政策實施。
六、個別性及區域性的社會資源運用
對於一個家庭照顧者而言,家人及親友,可以提供最主要的支援與協助,除此之外,社會上還有許多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可以幫助家庭照顧者的支援;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資源」。
當居家的環境中有行動不便者或是年長的家庭成員時,需要多注意環境的安全性,改善生活上的無障礙空間,並可配合政府機關單位,所能借助之輔具的使用福利資源,也能減少意外的發生;並且能夠增加被照顧者,對自我照顧的能力,更可提昇其生活上的滿意度。
如:家庭照顧者的相關社會福利資源的服務類別:
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復康巴士、暫扥服務、居家照護、日間照護等;社會資源的運用。
﹝什麼是社會經濟資源?﹞
社會經濟資源簡稱社會資源又稱社會人文資源,主要包括工業產品、人力、財力、信息等,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彼此關係密切、複雜。其中
(1)工業產品資源包括農藥、化肥、農機具、燃油、電力、農田基本建設等;
(2)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數量、結構、文化素質和教育條件等;
(3)經濟資源包括資金、信貸、市場、成本等,它們又與社會經濟體制、產業結構、農業政策、農業內部結構等密切有關;
(4)信息資源包括知識、情報的範圍、質量和獲取速度等。隨著作物生產從經驗上升到科學,從小規模的自給性生產發展到大規模的商品性生產,種植業越來越需要天氣、病蟲、地力、技術、交通、市場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信息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會資源。
(一)社會經濟資源的主要內容
社會經濟資源是人類最寶貴、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資源,也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性資源。社會經濟資源主要包括人力資源、智力資源、文化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等。長期以來,人們對資源特別是對社會資源的認識、開發和利用上存在著很大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首先,用傳統的觀點認識資源,只看到自然資源,看不到社會經濟資源,更看不到社會經濟資源在自然資源轉換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尤其忽視人力資源開發;只看到資源的表層開發利用,看不到資源的深層開發利用;只看到資源的單一方面的利用,看不到資源的多方面開發和綜合利用。
其次,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待動態的資源系統轉換過程,只看到資源的相對靜止狀態,看不到技術、人才、智力等社會經濟資源的運動狀態,因而在區域開發和發展中,把目光局限在相對靜止的資源上,不能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流動的社會經濟資源,路子越走越窄,造成勞動力、技術、人才等經濟資源的大量閑置和浪費。
再次,是用孤立的觀點認識資源,往往只看到各種資源錶面形態分離的一面,看不到各種資源之間的內在聯繫,局限於一次性生產,單一產業的開發。
因此,不是資源閑置,浪費、開發效益低下,就是掠奪性開發,導致資源破壞或環境污染。在貧困地區,自然資源有著相對的優勢,但是由於社會經濟資源開發程度過低,使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極不充分。
研究表明,忽視社會經濟資源的開發,就不可能從經濟、資源、社會的角度出發正確分析和客觀評價貧困地區資源狀況和研究資源開發途徑,確立符合貧困與扶貧貧困地區經濟實際的發展戰略目標,也不可能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各種資源,促使生產要素橫向流動和優化組合,難以形成開發和發展的能力,更不可能擴大開發規模,拓展開發層次,提高開發效益,把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因此,在整個貧困地區資源開發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經濟資源開發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和途徑。
(二)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
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就是把社會經濟資源分配到社會生產的各部門中去,使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在總量上和結構上保持平衡,使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合理地配置社會經濟資源,是由社會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引起的,也是由社會分工和社會需求的多樣性、無限性所決定的。一方面,各種自然資源、各種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物化資源、蘊含於人類身體內部的勞動力資源、科學技術和信息資源等,都是稀缺的、有限的,另一方面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又是多樣的、無限的,所需社會經濟資源也是多樣的、無限的,客觀上存在著一定比例。
在這種情況下,要獲得與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數量的社會總勞動。這就提出了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問題。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有效使用的前提。資源配置失誤,如把大量的鐵礦石誤配給紡織工業部門,不僅鐵礦石不能被利用而造成浪費,也影響了鋼鐵企業和紡織企業的正常生產,整個社會生產也難以正常進行。經濟學就是一門研究資源配置及其行為的科學。
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任何社會發展階段,都無一例外地存在著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問題。但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活動方式中,社會經濟資源配置方式卻大不相同,我們在研究社會經濟資源配置方式中發現,人類社會已經或正在經歷著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兩個階段。它們在資源配置方式方面,分別採取家長式配置方式和市場配置方式。在未來產品經濟階段,可能採取計劃配置方式。
在人類社會早期的原始公有制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是由氏族首領發號施令,在氏族公社這個狹小的原始共同體內,根據自然分工原則,依據天然物質財富和饑餓驅使的信號來配置資源的。在奴隸制階段,則由奴隸主發號施令來配置資源。在封建制階段,則由封建主發號施令來配置資源。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除奴隸主和封建主以外,還有大量的自由民、個體農業生產者和小手工業者,他們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活動。
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微觀經濟活動中,是根據自身積累以及祖輩或師傅遺傳下來的生產經驗來配置資源的。家庭生產自己需要的產品,用於交換的僅限於滿足自身需要之後的少量剩餘產品。以上這些資源配置基本上是靠家長、氏族長或奴隸主、封建主個人的號令來進行的,所以統稱為家長式資源配置方式。家長式資源配置方式,具有簡單性、直觀性和直接性的特點。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者的目的不再是為自己的需要進行生產,而是為他人或社會需要進行生產。生產者所擁有的社會資源是按照他人的需要通過市場來配置的。其產品也必須進入市場,通過市場分配給他人。市場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場所,而且發揮著資源配置的功能。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資源由家長式配置向市場配置方式過渡。
但從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看,商品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市場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功能在程度和範圍上有著很大區別。在簡單商品經濟階段,市場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功能,因市場的地方性、彼此孤立性而局限在狹小的範圍內,唯有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社會分工和協作把彼此孤立的生產部門聯繫在一起,市場也聯結在一起,形成了統一的市場體系,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使全部生產要素都成為商品進入了市場,這時市場在全社會範圍配置資源的功能才得到充分發揮。商品經濟也就進入了發達階段,即市場經濟階段。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