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1-10 08:27:50| 人氣1,1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禪者的風範】

推薦 1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者的風範 *釋星雲*大師

禪者自在灑脫的風範,從這四點可以看出。

第一、自食其力維持生活。 

第二、不宣說自我的成就。

第三、修福修慧感恩知足。 

第四、重視師承樹立家風。

 

現在的社會,一般人都希望在忙亂的生活裡,能有禪的修養。因,禪,可以幫助人寧靜致遠;禪,可以幫助人明心見性;禪,可以穩定心靈,讓人不受外境影響,任何時刻平靜安祥;禪,可以增加勇氣,讓人提起希望信心,擁有再出發的力量。然而,一位禪者的風範是什樣子呢?以下四點:

第一、自食其力維持生活:一個禪者,他不是要靠人家來養他,不是靠人家來維護他,他有獨立的性格,獨立的生活原則。所以過去的禪者,他不貪圖利益供養,他自耕自食,一錢、兩錢就可以維持生命。好比,百丈懷海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普願禪師在南泉山挑水煮飯三十年,很多禪師都在彎腰劈、直身挑擔之間開悟了;而現代禪者,也要有一正當的工作、務實本分,不懶惰、不依賴,從自食其力的生活中,成就修行的道糧。

第二、不宣說自我的成就:有很多人自我標榜、自我宣傳、自我誇張,這都不是禪者的風範。正的禪者,處事沉穩低調,縱然在禪修上有所體悟,有所慧解,有所成就,他也不肯告訴。例如山靈祐禪師不肯告訴香嚴智閑禪師「什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智閑開悟後,沐浴焚香,感謝靈祐禪師的不說破。所謂「如人水,冷暖自知」,禪,是自己去心領神會的,而不是宣說自我成就的。

第三、修福修慧感恩知足:一個禪者,他不是空洞的證悟,或是自了自足就完成修行了。在他的生活裡,還是重視修福修慧,對世間成就他的修行因緣,感恩知足。因此,他擴大自我,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發願回向一切,日子也就過得其樂融融。

第四、重視師承樹立家風:從佛陀「拈花」,大迦葉尊者「微笑」開始,禪就代代相傳至今。一個禪者,他非常重視老師的傳承,因他的禪法都是從老師那裡得到傳承,從老師學到身,學習家風的樹立;所謂「一日師,終身父」,禪者不忘根本,因此維護法脈綿延數千年。

「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禪者將生活簡單化、單純化,所以從言談止,可以感受他的禪風道氣,流露的心、情、實、義,是會感動人的。

相关图片 

          *釋心道*法師修行體悟

()聆聽寂靜

寂靜修禪法是靈鷲山禪風最勝處,入寶山不可空手回的法寶,心道法師于十多年塚間苦行所得的體會,融入耳根圓通的觀音法門而成。心道法師說,此法門可以“方便大眾學習禪修,讓大家在禪法的修學上能迅速地得到安定,迅速地得到放鬆,開發一條直達明心見性的寬廣大道。”

是耳根圓通法門?心道法師解釋:“寂靜修也是觀音菩薩的法脈,是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的法門。什是觀音菩薩的耳根法門?耳根是用耳,“根”就是聽;“識”就是分別,耳聽到什聲音,好好壞壞,好聽不好聽,叫做分別。根叫做聽,只有聽的作用,沒有任何的分別作用;如果有分別作用,就是落入“識”,“識”的話就不是耳根圓通的修法。這在《楞嚴經》裏記載得非常詳細。”透過無這種分別的聆聽,去聆聽安靜、寧靜,認識到自己的靈性,從而使得我們內在獲得安定與和平,去享有無掛礙的生命的奇跡。”

“什叫聆聽寂靜,就是說無“所緣”,沒有任何物件的去聽這個寂靜,安安靜靜地去聽,然後讓的內心慢慢進入安靜、平靜,然後慢慢的內心會越來越光明,生內在的一種快樂。…內在的這種心性,是一個無止盡的快樂,是什快樂呢?沒有任何負擔,沒有任何恐懼,沒有任何貪執,是一個讓我們能無掛無礙的一種生命的奇跡。”

1984年靈鷲山無生道場創建前後,心道法師就個別授弟子寂靜修,到了1991年,開始於禪三、禪七的學中加以運用,但不曾對外普遍推廣,因這種“聆聽寂靜”的方式,對於初學者而言有其相當難度。直到2003年,心道法師再將寂靜修發展四階段的禪修法,也就是“平安禪”,之後才正式於國內各分區講堂與國際間普遍推廣。

法師認,當今社會之所以亂象叢生,是因心的貪執造成群眾彼此之間不安,尤其再加上無國界之分的資訊氾濫,更令人無法安住,種種憂鬱、煩躁、恐慌等心理問題愈形愈烈,所以我們需要找回靈性,找回心的根本,才能這將這種世紀性的躁動惱悶予以轉化與釋放。

要如何找回我們心的安定?心道法師說:“最重要的就是追求靈性的安定,靈性的安定要從寂靜開始,因當我們的心寂靜下來之後,欲望就不會一直飛揚奔,心的欲望減少了,靈性的安靜就增多,靈性的安靜增多了,我們的心靈就會平安,就會生很大的和平、安定的力量。”

心道法師常年于國內外導禪修時,不時調“愛與和平地球家”的觀念。法師認唯有找回內在的寧靜,外在和平始有可能,經由禪修,我們可找回此當下即是的和平,創造出愛與和平的社會與世界。心道法師說:“寂靜修——平安禪是帶給我們心靈和平、家庭和平,因只要安靜、沒有衝突矛盾、內心沒有無明火、沒有迷惑、沒有貪念,那就內心和平、家庭和平,的感受是和平的,這樣,社會的感受和諧了、國家的感受圓融了,世界的感受就會充滿愛與和平。所以我們修平安禪是帶給自己安定、和平,帶給家庭、帶給社會、帶給國家平安,帶給整個的世界安定。”

 

()隨機逗

古來禪宗祖師大得于接化弟子時,即是以隨機逗方式來杜他們的忘識或考驗悟境,或者棒打,或者大喝,或以人疑情的文句來點播對方,破除執迷。

心道法師從出關後陸續收受四眾門徒以來,也是任運隨緣以逗方式來育大眾,頗有臨濟宗門大機大用的風格。出關早期,法師的逗偏向於棒喝,弟子常受師之毫無預警的怒喝與責打。例如心道法師的侍者,常當眾被辱,羞至耳根,苦不堪言,甚至覺得已經毫無師徒之情,在時暖時寒的情波折中足足被罵了數年,才終於慢慢學會調心,得穿越責的言語而看到自心的無常變化,正看到師的慈悲憐憫。曾有弟子問師,何要對弟子這“凶”,心道法師說:“出家人是不講自尊的,反而還要破除這層我執。”因我們累世的習氣就如“鍋垢”,“天天洗,天天乾淨;天天不洗,想洗就難。”

到了門徒與信眾廣增之後,弟子們得到師以一對一棒喝調的機會較少,但一場場機會育仍時刻出現,師常以扼要言句,應機應根給予發,也許不若棒喝的兇猛,但人疑情,或掃蕩妄識、令人頓感涼的力量不曾稍減。在法公案與珠璣集裏,弟子紀錄了一些師直指人心的開示,可師帶領四眾的風格的注。無論師所用是棒喝、話頭、警語,或是直接的身,他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的化無非都是引動、觸發大眾的心性之門,而開每個人本有的智慧明燈的方便法門。

 

()寂靜修

我們要聆聽寂靜?在寂靜的無聲之聲當中,就是要找回自己、看到自己。禪修的目的,就是讓瞭解自己。所以,請靜靜地聆聽,慢慢地接近自己,很貼切地跟自己在一起,透過這種修寂靜的方式,聽無聲之聲,將會見到實的自己。        ──心道法師平安禪開示

遙想兩千五百年前,悉達多太子歷經各種苦行,尋求開悟的智慧,而後領悟:追求極端的苦行或極端的享樂,都是徒勞,無從生起解脫智,只有照見自心平靜安穩的理,才能穿透無明,到達究竟。於是釋迦牟尼來到菩提樹下靜默而坐,日復一日,夜複一夜。一天傍,世尊的身心獲得全然的寂靜凝定,深夜,他證得神通,及至天將破曉,釋迦牟尼仰望星空,大地震動,無比莊嚴的瑞象現起,終於證覺成佛。

“寂靜修”則是心道法師在塚間修行十多年的體悟。

二、三十年前,心道法師在宜蘭龍潭湖邊的墳場苦修中,深深感受到禪修發出內心的寧靜能源,也正是悲心度眾的根本,希望藉由寂靜修,帶領我獲得內心平靜,再發願將這心靈安定的源頭,擴散到人間,影響全世界,讓人間充滿平安,世界創造和平。

著重“耳根”的“寂靜修”法門—九分禪

在眾聲喧嘩中,我們的心總是隨著環境躁動不安,擁有一個平靜安定的生命是現代人內心最深切的期待。

只要將心境歸零,每次九分鐘,每天三次。隨時隨地,找回日常生活中所渴望的安定平靜,在覺性的海洋裏聽無聲之聲,放鬆、放下,讓我們從自己的心開始,一起擺平這個心,找尋喜悅,推己及人,讓人人都能體會禪坐的寧靜與安詳,也藉由安定的心凝聚出一股源源不的人間愛,讓善不斷,惡不生。

禪修,讓身心平靜下來,以寧靜的力量使我們的智慧顯露原貌。這個簡單樸實的方法,不只是佛陀的法,同時也是世界許多宗及靈性傳統,普遍的修心法門。

願將心中得到的平安化祝福,擴展每週一夜“斷食之愛—平安禪”的精神:讓身體健康潔、讓心靈慈悲喜舍,知福惜福造福,將每週斷食一餐捐出的錢共同成立斷食之愛基金,關懷支持弱勢團體,讓社會成一個溫馨有情的家園;讓禪修柔軟我們的固執僵硬的心靈,成一個愛的載體,帶給世界和平。

“釋心道法師”的图片搜索结果 

禪者的生命風範──香光莊嚴【第一二八期】民國1069

從禪修中粹練生命 禪修是我們證得菩提果的一把鑰匙,有了禪修這把鑰匙,我們才能掌握自己,做心的主人,而不至於在修行之道上「失魂落魄」。所以,修行的知見必須要確立,禪修的方法一定要正確,找到那把鑰匙,才能開解脫輪迴的因緣。

有人剛開始發心修行沒幾年,就生起煩惱來,問:「有修行和沒修行還不都是一樣,人家吃三餐,我們照吃,也還是要洗衣服、洗澡、工作、掃地,我到底比別人多了什?」

從外相的生活上看來,與別人並無不同,但有修行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雖然工作依然,生活依然,但的菩薩行是生生世世的,就是不一樣,再繼續,再精勤就是不一樣,?因有因緣讓我弘法,我便與他人生聯繫,建立相互的關係,我能跟大眾一起學習,共結法緣是很殊勝且得慶幸的事情,求之都來不及。

就我個人來說,承蒙們看得起,我才能來這裡出家共修,我的如此看待。我從未向人家介紹:「這位某某是我的學生。」而是說:「這位是僧寶,是某某法師。」我確實是這樣想的。每個因緣都得來不易,因我有志同道合的道侶,能走在同一條路上同甘共苦,是非常難得的事,沒有任何人能單獨活在世間。

禪修者除了精進於禪修外,還要再經過漫長而久遠的時間來長養福德與智慧,這沒有終止的一天。除了自己獲得覺悟以外,還要覺悟他人,最終覺行圓滿。

禪修可厚修行的生命故事我來講一個故事。有一位名作家,文筆非常好,他寫的小說,讀者看了都愛不釋手,而且男女間的深情款款,他都能描繪得入木三分。而他最喜歡寫戰爭場面,讓人看了如臨現場、熱血沸騰。

有天,一位禪修者去找這位作家,請他講桃太的故事。禪修者說:「小時候最喜歡聽這個故事,我就是聽這個故事長大的。小時候在媽媽的臂彎裡聽媽媽講這個故事,不知不覺地就睡著了,到現在還難忘這樣的感覺。請講這個故事給我聽。」

作家說:「好,但不是今天。」作家認禪修者是個很有修行的人,他應該把故事稍微組織一下,這樣會更加精彩,於是兩人就約好某個日子來講故事。

等到那天時,禪修者說:「不行,我今天不聽。」作家就和禪修者約定明年再說。隔年,禪修者還是不想聽,又再推遲一年。直到第五年,禪修者才願意聽,這時作家終於對他說了這個故事,那內容和他第一年所準備的版本,已經有許多不同之處了。

如果以禪修者來說,我們也有屬於修行的故事,但加進了禪修,修行的內涵已經有所不同,的故事所呈現出來的已經不同於最初了。就像小時候我們在媽媽的臂彎裡面,聽媽媽說故事,我們就睡著了,還在繼續說。在故事中,很自然加進了一些東西,讓故事更精彩。現在我們禪修,學習從觀呼吸來體會身心的實相,隨著對禪修的深入,修行生命的故事也將愈來愈有深度,愈來愈富,的修行人生會因此變得更加精彩。

禪者的風範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故事,有個年輕人在父親去世後出家了,但家裡剩下媽媽獨自一人,無人照顧她怎麼辦呢?後來他便帶著媽媽一起在佛寺裡修行,並勸導媽媽要用功念佛,跟大眾一起共修。

過了幾年,他的媽媽已適應了佛寺裡的生活,也非常用功,他除了照顧媽媽外,便是忙於法務,常常到各地弘法。他的媽媽逐漸年老體衰,不免病苦。有次遠行弘法,媽媽突然因病去世。待他回到寺院時,只見到棺木,因當時沒有冰櫃可以冷凍,所以法師們只好先將遺體封棺。

他撫觸棺木,在心裡默默地對媽媽說:「娘!我回來了。」

接著說:「孩子!回來了,娘很高興。」

然後,轉個身向所有的法師說:「安葬,程。」

這個故事說到修行人一方面用功、弘法,一方面照顧母親,也告訴我們修行人如何不違背初衷與擔負起世間的責任,這叫做禪者的風範。禪修者在世間會遇到許多的因緣與境界,但是他永遠要回到當下去面對與承擔。

“香光莊嚴”的图片搜索结果 

                      悠悠復悠悠

                      禪道行又行

                      寂靜的心

                      如如復如如

 

                    *幻羽*題於早課香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