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輛“會飛的汽車”抵達上海,即將作為一款“明星產品”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展出,讓人們充滿期待。
“上海!上海!”11月5日,全世界目光都要聚焦於此,很多人由心底發出對盛會的期盼。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國家級展會,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四葉草”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屆時,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多家企業、15萬名採購商齊聚一堂,進行貨物和服務交易,展示國家形象,探討共同發展、互惠互利、包容開放之道。
毋庸置疑,“開放”是博覽會的首要關鍵字。為何突出開放?為何是在中國大地上點亮開放之燈?從歷史看,封閉就是落後,開放才能進步;從現實看,之於世界經濟,保護主義思潮湧動、逆全球化勢力抬頭;從國內看,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一貫的主張,未來依舊如此;從全球看,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開放還是封閉,需要審慎抉擇。可見,“開放”既是應對當前發展挑戰的關鍵一招,也是推動各國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正道。中國更是以舉辦進口博覽會為契機,重申“開放中國”立場、引領“開放世界”潮流。
有人會問,進口博覽會只是中國“買買買”、外國“賣賣賣”,這樣的貿易交流,意味著什麼?習近平總書記早就強調,這不是一般性的會展,而是我們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由是觀之,它意味著中國擔當和中國責任。
進博會搭舞臺,共發展唱主角。當今世界,各國經貿往來日益頻繁、逐步深化,誰都離不開誰,誰也不必妄想可以單打獨鬥。但是,發展過程中的動力、合作、包容等問題,仍在困擾著不少國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歡迎各國搭乘發展的快車,進博會就是踏上這趟發展列車的重要臺階。最近,一箱箱展品正通過陸海空各管道,向上海集聚,人們將此視為“一個極佳的機會”,更認為這是“一場展現中國經濟實力和中國對地區及世界經濟貢獻的慶典”。中國向世界開放、為發展助力的誠意和承諾,世界都能看得到。
與世界共用紅利,也是為自身改革發展再出發注入動力。40年風雨兼程已經證明,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可以說,打開國門搞建設是一項基本國策,中國開放的大門不僅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進博會就是最生動的例證。為此,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包括通關便利化、服務保障等政策,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為相關領域進一步開放,積累新經驗、探索新路徑。
此次進博會有一個人氣超高的吉祥物——熊貓“進寶”。與其說它以憨態可掬的萌萌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熱情真誠;不如說它代表著中國以務實姿態、有力作為,與世界各國攜手“招財進寶”。我們期待,在上海,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讓各國合作發展的手更緊地握在一起;我們相信,因中國,全球經濟的百花園也會越開越美。
2018年金秋,上海即將迎來一個特殊的日子。就在明天,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大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親臨上海,在這場由他本人親自謀劃、親自提出、親自部署推動的盛會上,再一次宣示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
一年前的金秋,上海也曾有過特別的一天。
2017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剛剛閉幕一周,習近平總書記率全體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上海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在這個中國共產黨人夢開始的地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誓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的堅定信念。
在那之後,無數人湧向上海,湧向這座小小的石庫門建築。人們試圖從風雨如磐的起點開始,探尋一個百年大党不斷成功的奧秘;也希望借由一次次地回望初心、重溫使命,來為更新更遠的征程積蓄動力。
在那之後,對於上海來說,記著總書記的話語,不忘初心和使命,責任更顯不同尋常。
這裏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這裏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這是承載著厚重歷史期許的地方,是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交予重托的地方,是人民賦予殷殷期待的地方,是為全國乃至全球億萬目光矚目的地方。歷史在這裏留下過濃墨重彩的印記,新時代的新起點,期待這裏的全新作為。
上海要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連續五年向上海提出的要求。黨的十九大閉幕一年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始終被上海視作首要政治任務。
這一年間,這座城市“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時刻不忘初心,矢志永遠奮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反復強調,上海要面向全球、面向未來,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決心和意志,努力實現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在新時代座標中堅定追求卓越的發展取向,勇擔新使命,實現新作為。
【目標與使命】一個時代賦予的新座標
今年6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發佈了決定召開十一屆市委四次全會的消息。簡短的文字中,許多人捕捉到一種特殊的訊號。
這次年中例行要召開的市委全會,開法有所創新,明確圍繞一個專門主題來進行研究和部署。全會主要議程,就是審議並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於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意見》。檔在市委全會上正式通過,“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成為上海的關鍵命題。
要躋身卓越城市之列,就必須提升能級、增強核心競爭力,這是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規律。而此時的上海,考慮的並不只是自身短長。更深的追問是,身為中國最大經濟中心城市,何以體現“中心城市”的擔當?業已躋身全球城市行列,如何扮演“高端節點”的角色?
這是一座需要始終把自己放在全國大局、全球視野下思考的城市。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曾經明確指出,上海的發展“絕不可能獨善其身,也絕不可以獨惠其身”。10多年後,上海人反復品味這句話的深意。
在大大小小的場合,市委書記李強多次強調,上海從來不是靠“自娛自樂”發展的,關起門來“自己跟自己玩”,“玩”不出競爭力、“玩”不出大格局。在新時代,上海愈加需要考慮各項工作的“座標”——在時空上,要面向全球、面向未來,力求在更大範圍內集聚調配資源、向更大空間提供服務輻射;在內質上,要主動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用更高站位倒逼自我提升。
這是身為“排頭兵、先行者”的自覺擔當,亦是一座中心城市的使命所在。
就在關於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檔公佈前一個月,6月1日,上海同相鄰的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敲定了一樁大事——精心籌備了半年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當天召開,會上拿出了一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畫》,明確一系列目標任務,宣告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進入快車道。
此前,三省一市聯合成立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已經在上海的一幢小樓裏開始運轉。解放日報記者探訪這個辦公室時曾發現,這裏“不像傳統的政府辦公室,倒像一家準備IPO、熱火朝天的創業公司”,工作人員常常忘了自己來自不同地方——他們自稱是“新時代的長三角人”。
一座小樓裏的熱鬧,折射的是一片大區域的熱潮。
早些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實現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這一引領目標,並要求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其長”,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要多算綜合賬、長遠賬、國家賬,在推動合作共贏中盡到上海義務”。6月的座談會上,作為東道主的上海表態,“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服務’這兩個字的文章。”
半年多前,“長三角”一詞在上海不斷走熱時,這座城市就已明白,在一體化有關事項上積極帶頭、主動作為,是身為“龍頭”責無旁貸之事。同時,上海的方方面面也要主動尋找對接點、著力點,在積極參與和支援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中拓展空間,贏得機遇。
“服務”二字,是使命,是職責,更是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由此再來理解上海提出的“四大品牌”,就更能讀懂其間的內在邏輯。
去年底,上海市委明確提出,要在新時代座標中堅定追求卓越的發展取向,著力構築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隨後幾個月,“四大品牌”的內涵和框架,在不斷細化研究中逐漸清晰和深化。
這絕非一些瑣碎事務的集成,也絕不是為日常工作戴一頂“帽子”,而是將國家戰略具體化的抓手、將構築戰略優勢的構想落地的梯子。而其中,打頭的“上海服務”尤其耐人尋味。
今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針對“四大品牌”專門出臺一個《實施意見》和四個《行動計畫》,其中就明確,“上海服務”在其間居於“統領地位元”,它不僅包括服務經濟,更涵蓋多領域全方位的服務,是中心城市的基礎功能;它的主要目標,也是提高上海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度”。
顯然,上海需要始終將自己置身全國乃至全球的大格局中去考慮問題,這是時代定下的基本座標。
基於這樣的座標,上海的很多舉措,都要體現不一樣的擔當。
【開放與改革】一場沒有“中場休息”接力賽
金秋時節,一批重大外資項目正在上海加緊“播種”。僅僅10月19日一天,上海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和西門子醫療實驗室診斷工廠兩個“大手筆”工程就同時宣佈開工,總投資額超過200億元。
在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今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投資者們依然對中國、對上海保持巨大熱情,依然對中國改革開放前景抱有充分信心。
今年國慶前夕,陸家嘴金融城完成了新一輪景觀燈光改造。入夜,這裏燈似霓虹江似弓,仿佛一幅畫卷徐徐展開。
40年前,這裏的不少地方還是阡陌縱橫、蘆葦搖曳的農田。28年前,隨著開發開放一聲號角,浦東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地標。5年前,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又在這片熱土誕生……
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浦東明白,面對前人篳路藍縷、艱辛求索而開創的大好局面,決不能坐享其成、貽誤機遇,唯有以更大勇氣、智慧和擔當,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以開創新局面的實際行動提振信心、鼓舞士氣、凝聚力量。
這不僅是一個區的意識,更是一座城的共識。
黨的十九大剛閉幕時,習近平總書記就鄭重宣告:中國將總結經驗、乘勢而上,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使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身處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上海對此的理解尤為直觀——這是“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成長起來的城市。繼續往前走,靠的仍是“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
今年7月,上海出臺《貫徹落實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重大舉措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行動方案》。在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之時,上海以“管用見效”為原則,推出100條務實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在博鼇亞洲論壇上宣佈的擴大開放重大舉措。
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曾收到了一封來自倫敦的郵件,倫敦金融城政策與資源委員會主席孟珂琳在信中稱讚“100條”說,“這些行動表明,上海走在市場開放的最前沿”。這正印合了“100條”期望釋放的強烈信號——“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機遇和挑戰在變,但是,開放的立場不能變,開放的優勢不能丟”。
而在特地為此召開的進一步擴大開放推進大會上,市委主要領導明確表示,上海立志要拿出“海納百川的胸懷、縱觀全球的視野、洞察大勢的敏銳”,努力打造成為全國新一輪全面開放的新高地、服務“一帶一路”的橋頭堡、配置全球資源的亞太門戶和我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戰略支撐。
這當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它需要襟懷,需要勇氣,需要智慧,也必然伴隨著更多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改革。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特殊時點上,繼續推進改革開放,是一場“沒有‘中場休息’的接力賽”。
上海的各級政府官員,如今樂於給自己貼上一個新標籤:“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從去年年底開始流行的這個詞,讓許多人重新思考同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打交道的方式。
民營企業是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上海城市經濟活力的重要體現。當外部環境複雜多變,一些企業發展面臨不同程度的瓶頸和困難時,拿什麼讓他們心無旁騖、安心發展,成為各級政府部門和官員反復思量的問題。
這一年來,許多企業家在家門口頻頻迎來政府官員的造訪,後者請他們敞開心扉,直言困難,甚至向政府部門“吐槽”。就在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密集回應社會關切、多次明確表達支持民企發展的堅定決心;上海市領導也特地組織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並專程走訪多家民企,堅定表明了營造公平市場競爭環境、消除各種顯性隱性門檻、做到各類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態度,明確傳遞了全力支持民營企業心無旁騖蓬勃發展的信號。
當“店小二”,還有特別的學問。上海幹部們如今對8個字深有體會:“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政府對企業,服務要到位,卻絕不能越位。這很考驗政府的自身定位,而其後,有一場近乎革命性的觀念再造、流程再造。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他還曾點名要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
一年來,上海市委、市政府反復強調,“該放的權要放得更徹底,該管的要管得更科學、更到位、更高效,服務要更精准、更貼心”。以此為導向,上海在2018年春天正式提出,要在年內實現全市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市級層面旋即組建成立上海大資料中心,整合全市政務資料,打破部門壁壘、消滅“資訊煙囪”;曾經困擾不少企業和公眾的一些行政審批繁文縟節,亦被要求大刀闊斧地壓縮、削減。
這是軟實力,更是核心競爭力,真正做到則需要勇氣和魄力。不到一年時間,上海“一網通辦”總門戶就正式上線,全市1008項事項實現網上辦理,97%以上的審批及服務事項實現只跑一次、一次辦成……幾天前,世界銀行最新公佈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的全球排名從去年的第78位上升至第46位,躋身全球前50。而這個世所公認的指標體系,在中國選取京滬兩座城市為樣板,上海在其中的權重占到55%。
“成績單”可謂喜人,但上海明白,改革並沒有完成時。就在“一網通辦”總門戶上線當日,市領導仍叮囑有關方面,要以流程優化再造為著力點,不斷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加快推動資料整合共用。“應接入的審批和服務事項要加快做到全部接入”——進一步的自我加壓、自我革命,已然箭在弦上。
【創新與發展】一輪轉型帶來的新“英雄觀”
“一滴水從天而降,落入平靜的水面,泛起層層漣漪。”這是上海浦東南匯新城城市肌理的規劃創意,也是滬上著名景點——滴水湖的名稱由來。
如今,滴水成湖,又有了新的內涵。就在幾天前,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浦東新區滴水湖成功舉辦。37位獲得諾貝爾獎及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亞瑟天才獎等國際知名學術獎項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和17位中國兩院院士、18位中外傑出青年科學家一起,共赴這場全球頂尖的原創科學思想和科研成果的智慧盛宴,一起向人類科技未來這個共同命題發問。
過去五年,習近平總書記每次參加全國人代會上海代表團審議,必談科技創新。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科創中心,首先要立足科技前沿、形成創新高地。雲集全球的頂尖科學家,力爭為基礎科研的“最先一公里”以及產業落地的“最後一公里”創造最優環境,正是題中之義。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就明確告訴中外科學家,上海將進一步夯實基礎支撐、加強創新佈局、強化開放創新,主動“引才”,積極“引智”。“我們張開雙臂,熱忱歡迎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來上海講學交流、開展科研活動,共同攻克事關人類前途命運、事關人民生活福祉的科技難題,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而在許多領域,上海都有打造“高地”的雄心。一個多月前,借舉辦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之機,上海正式提出,將依託科教資源、應用場景、海量資料、基礎設施等優勢,以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視野,聚焦創新策源、應用示範、制度供給和人才集聚,加快建設人工智慧發展的“上海高地”。
這場世界人工智慧領域的“群英會”,收到了習近平主席專門發來的賀信。上海幹部群眾反復學習賀信,更深地領悟著這門技術之於未來的意義:人工智慧已經在深刻改變世界,上海需要抓住這個“戰略突破口”,主動求變應變,堅定信心決心,使之為發展全面賦能。
“未來已來!”的口號,一時間傳遍申城。上海期待這樣的論壇、展會能夠彙聚“世界智慧”、貢獻“上海方案”;更深一層的期待是,當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上海應當找到高品質發展的突破口,並在全國帶頭探路闖關。
這也是提升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的要義之一。城市興起,在於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城市衰落,在於核心競爭力的喪失;城市持久繁榮,在於能級與核心競爭力的持續提升。而沒有一定的經濟體量作支撐,城市的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就是空話。
黨的十九大閉幕不久,上海市委就明確提出,上海絕不是不要GDP,而是不唯GDP,要追求“更高品質的GDP”。上海各級領導幹部被反復告知,中心城市的第一特徵就是城市經濟總量必須足夠大,“發展仍是第一要務,經濟發展仍要始終放在心上”。
而“更高品質”的GDP,需要開掘新動能,更需要樹立新觀念。在要素成本優勢減弱、自然資源稟賦並不突出、土地等資源更已遭遇“天花板”的時候,“破舊立新”就顯得更為緊要。
2018年10月19日,上海市委常委會會議,少見地圍繞同一主題連續通過四個檔。這個主題,正是“高品質”發展。市委書記李強表示,通過這些檔,要“向社會釋放明確的信號”——推動高品質發展,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並在產業規劃、土地政策、財政政策等方方面面體現具體而明確的導向,倒逼各區、產業部門和企業轉變發展方式。
此時的上海,已經熟悉一種新的“英雄觀”:產業發展要以畝產論英雄、以效益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環境論英雄。就寸土寸金的土地而言,提升經濟密度、提升土地利用品質,是重中之重。例如傳統的工業重鎮寶山,就在新一輪轉型中堅決調整轉移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低端產能,僅去年一年就盤活近2000畝低效工業用地。
空出的土地做什麼,當然也大有講究。上海各區、部門如今深諳一點:不是所有的優勢都是核心競爭力,上海不可能什麼都發展,各區更要杜絕同質化競爭——認准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瞄準最前沿、最尖端的顛覆性技術,瞄準對產業具有控制力的核心環節,瞄準那些帶動面廣的“源創新”,才是應當著力的地方。
而越是國家急需、容易被人“卡脖子”的、體現國家競爭力的領域,上海越是需要率先謀劃、著力攻堅。
不久前,經過22個月的艱苦奮戰,上海最大的積體電路產業投資項目——華力二期12英寸先進生產線建成投片。華虹集團的積體電路製造能力將覆蓋0.5微米—14納米各工藝技術平臺,製造規模進入全球前五位元,工藝技術進入全球第一梯隊。近年來,上海先後啟動了華力二期、中芯南方、中國電子特色工藝等一批積體電路重大項目建設,2017年上海積體電路產業規模達1200億元,約占全國的20%。上海已經成為國內積體電路產業鏈最完整、產業集中度最高和綜合技術能力最強的標杆區域。
這是要“主攻”的。還有要“牢守”的——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後,上海旋即起草形成實施方案,主動投入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並牢守生態環境紅線。6月,長江入海口處的崇明區,就在當地漁民自願的基礎上,對全域179條長江捕撈漁船進行拆解,讓“長江捕撈”在此成為歷史。
過去,這片淡水與咸水交匯之地,曾是最適合捕魚的“黃金水域”。但與捨棄許多老舊產能一樣,即便陣痛,該“斷腕”時也毅然要壯士斷腕——上海明白,“高品質發展”的自覺與擔當,就在這樣的“有所為、有所不為”中。
【精細與品質】一座超大城市的“詩與遠方”
攝影愛好者老姚,從上世紀90年代初堅持同一角度拍攝陸家嘴,見證了浦東的脫胎換骨。
“吃了一驚,居然這麼漂亮!吹著江風,看著美景,不要太舒服!”老姚看著照片感慨。
去年底,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徹底貫通開放。過去灰撲撲的“工業鏽帶”亮了,老碼頭、舊倉庫紛紛變身創意空間,不同顏色區分出騎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綠化帶,如五彩絲帶飄飛江畔。
還江於民,讓上海人心裏很暖。而這只是起點——貫通之後,黃浦江兩岸的景觀、燈光、公共空間設計,正在進一步優化提升;而另一條母親河蘇州河,也力爭在2020年前實現公共空間貫通開放,真正“還河於民”。
“一江一河”之於這座城市,是標識、是客廳,也是品質的象徵。這一年,創造“高品質生活”,被上海頻頻提及,與高品質發展相提並論。當黨的十九大報告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濃墨重彩提出後,打造品質之城,就是要順應需求、通向美好。
上海市領導常常援引一句歌詞:“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城市裏的細節,細節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溫情,往往就是一座超大城市的“詩和遠方”。
【激情、創造與擔當】一群奮鬥者應有的“精氣神”
今年七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給83歲的新黨員牛犇寫信,勉勵他發揮好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動更多文藝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
也是在建黨97周年之際,矢志做“一顆紮根大地的種子”的鐘揚,被黨中央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那句“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成為他拼搏追夢的人生寫照。
追求信仰不分早晚,堅定理想需要終身踐行,在上海這座蘊含深厚紅色基因、擁有200多萬共產黨員的城市,一位耄耋之年的“新黨員”、一位正當壯年的“老黨員”,窮其一生所執著的,是各自對永葆共產黨人初心和本色的孜孜以求。
而在這個奮鬥的時代,千千萬萬的奮鬥者努力用各自的姿態和精神,續寫一座光榮之城的奮鬥榮光。
2017年10月30日,李強出任上海市委書記後的第一次公開調研,就是到黃浦區五裏橋街道調研基層黨建、推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黃浦區是中共一大會址所在地,而五裏橋街道是滬上基層黨建領域知名的“老典型”,這樣安排,信號意義頗為明顯。
“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既要在改革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更要在黨的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這樣的觀念,此後被反復強調。上海全市上下特別各級黨員幹部,從一開始就領受了這樣的期望:要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並始終貫穿於各項工作之中,使之不折不扣在全市落地生根;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持續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持續推動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努力走出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基層党建新路。
而一切的一切,關鍵在人。
一座城市的卓越,從來不是嘴上說說就能輕鬆實現的。上海邁向卓越的進程,要激發內在動力、注入新的活力、保持蓬勃生機,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要聚人氣、引人才、凝人心。
在全國各地求賢若渴、甚至打起愈演愈烈的“人才大戰”之時,今年3月,上海以一場並不多見的全市性大會,亮明瞭對人才的態度: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20條”、“30條”基礎上,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重磅出臺,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形成對全球高峰人才的“磁吸效應”,全力打造“人才夢之隊”。包括諾獎得主在內的一批頂尖高端人才紛至遝來,助力上海面向未來的發展。
尋覓人才要求賢若渴,錯失人才要有切膚之痛。這樣的緊迫感、危機感,不僅僅在人才工作。
自去年底在全市啟動的“大調研”,把觸角延伸到各個方面、各個角落。全覆蓋問計問需,深入瞭解企業經營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和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切實掌握平時視野之外的企業和群眾的需求困難,真正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為重中之重。
不少村居民有切身感受,“偶遇”各級領導已經成為常態,很多幹部不僅“沉到一線”,事先也“不打招呼”,直插基層、直面問題。有區長給每一位元調研物件留下手機號,有些調研物件當面不方便提問題,可以通過短信向他反映,這也成了他掌握基層群眾所思所想的重要通道。有區委書記在調研手記裏寫道,“調研的效果好不好,不能往紙上看,也不能往牆上看,而要往群眾的臉上看,往企業的效益上看”。還有“一把手”自我剖析:“跳出‘舒適圈’,才能更精准地為居民群眾排憂解難。”……
用“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以“本領高強”換來群眾的“生活高質”,這也是對新時代上海幹部應該具備怎樣的特質的一次作答。
“充滿激情、富於創造、勇於擔當!”今年8月,市委書記李強在全市組織工作會議上這樣概括。
這場旨在“貫徹落實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激發黨員幹部的奮鬥精神,為新時代上海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的會上,上海的幹部們再一次明確了新時代應有的精氣神:要有舍我其誰、當仁不讓的氣概,不能上推下卸、推諉扯皮;要有動真碰硬、克難攻堅的勁頭,不能圓滑世故、明哲保身;要有任勞任怨、盡心竭力的情懷,不能偷奸耍滑、敷衍了事……
做到這些,某種意義上也回應了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出的要求——要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籌辦的日子裏,在打響“四大品牌”的工作中,在推進“一網通辦”的過程中,在幹事創業的各個方面,各級幹部負起該負的責任,做好該做的事情,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奮力開創上海更加美好的明天。(記者:朱瑉迕、王志彥、談燕)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之際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國紀平* 2018年11月04日04:40
這是一個廣受讚譽的開放舉措: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於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行。
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消息發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並舉行相關活動。
這是一個規模宏大的貿易盛會:約15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工商界人士及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將應邀與會,來自130多個國家的3000多家企業簽約參展。
上海城西,俯瞰宛如一枚銀色“四葉草”的巨型建築——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鋪滿整整一平方公里土地。這裏,一個展示各國國家形象、開展國際貿易的開放型合作平臺已搭建完畢。
賓朋會聚,萬商雲集,共赴一次合作共贏的“東方之約”,共用一席開放融通的貿易盛宴,共譜一曲活力澎湃的恢宏樂章。
(一)2017年初夏的北京,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宣佈,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國家級展會。
2018年仲春的博鼇,主動擴大進口,是習近平主席向世界宣佈的中國擴大開放四項重大舉措之一。“這不是一般性的會展,而是我們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
習近平主席對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高度重視,向世界彰顯了中國堅持擴大開放的決心;而世界各國積極參與,也昭示著中國維護自由貿易、推進經濟全球化、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舉措被廣泛認可。
對世界來說,中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無疑是“不一般”的利好。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面臨一系列新挑戰。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只會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更多不確定性、不穩定性。
砥柱中流,方顯本色。面對複雜局面,中國主動作為,與世界各國共用中國市場發展機遇,支持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顯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新時代的中國,不僅將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將與世界共用繁榮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
主動擴大開放,也是立足於改革開放40年成就和經驗的必然選擇。中國,正站上新的發展起點。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預示著中國將在高水準對外開放中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二)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這並非偶然。
1978年底,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 次年1月出版的美國《時代》週刊如是評價這一打開中國大門的政策。
當時的中國,在世人眼裏,不僅有封閉帶來的神秘,也有貧困和低效。按世界銀行標準,中國156美元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水準490美元的1/3。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晚間新聞曾這樣描述當時中美兩國的差距:“中國和美國在工業上的鴻溝可以用兩個數字表示,在這個工廠(福特公司),每個工人平均每年生產50輛車,而中國汽車工人每年生產1輛車。”
40年,開放春風激蕩山河,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深圳“001號”引資協議,邁出中國尋求加入全球產業鏈的第一步,到開發浦東,沿海、沿江、內陸、沿邊開發開放;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到設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40年,對外開放的破曉之光,照亮中國探索現代化進程的獨特道路。
40年,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發生歷史性變化。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約14.5%;7億多人成功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
中國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不斷展現大國擔當,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越是在世界經濟面臨困難時刻,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的作用就愈發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形成我國東西南北中各區域與亞、非、歐、拉美等廣袤區域的國家聯動發展的新局面。中國經濟的正面溢出效應和對世界經濟的輻射作用越來越強。
(三)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對一個國家而言,開放如同破繭化蝶,雖會經歷一時陣痛,但將換來新生。這一規律不僅僅適用於中國。美國在20世紀不斷走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一戰、二戰後的大多數時間裏,堅持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才催生了經濟繁榮與技術飛躍,而選擇以鄰為壑,將國際貿易視為零和博弈,則往往帶來經濟蕭條和收縮。20世紀30年代那場因關稅壁壘的短視之舉而加劇的美國和全球經濟大蕭條,至今仍是美國國內有識之士經常提醒政府不要訴諸貿易保護的經典案例。
正如荷蘭首相呂特在博鼇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所言,保護主義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但歷史告訴我們,貿易壁壘阻礙的不僅是市場,還有人員和思想,保護主義只會阻礙進步。
的確,當小到牙膏、牙刷,大到汽車、飛機都離不開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協作;當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離不開人才交流、國際合作;當世界從分工協作、互惠共贏中獲得前所未有的利益和繁榮;當全球必須攜手應對疾病、環境以及未知世界的挑戰時,在開放中發展,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內生需求。
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個國家都應該在更加廣闊的層面考慮自身利益,不能以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為代價。“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習近平主席形象的比喻,道出中國反對保護主義的鮮明態度。
(四)40年融入世界,改變的不僅是中國的經濟面貌,還有人們的思維模式。以開放促改革,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共識。
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準確判斷國際形勢新變化、深刻把握國內改革發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全世界都聽到了中共十九大會場傳來的聲音:“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既服務於中國自身發展的需求,又為全球貿易發展搭建公共平臺,助力經濟全球化走出困局,可謂“一子解雙征”。
走上高品質發展之路的中國需要擴大進口。40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增長在變化中日趨平衡。
197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206.4億美元,進出口額僅占全球的0.77%,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廣州舉辦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是中國對外經貿交流、觀察世界發展變化的一扇“孤窗”。40年後,中國正成為主要的消費產品進口國,對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重要性達到40年來的最高。今天的中國,已成為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出口市場。
從“出口”一枝獨秀,到“進口”“出口”並駕齊驅,是中國從經貿小國到經貿大國邁進的必然。這一變化,孕育於中國深度融入世界的進程中:全方位參與全球資源高效配置,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推動世界市場深度融合,實現國內更優化的供給體系,與其他國家形成良性互動,讓中國更多從全球貿易中獲益。
新西蘭牛奶、阿根廷紅蝦、智利水果……越來越多國外特色商品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拓寬管道。在國內“買全球”,讓消費者和企業不出國門就能體驗到全球優質產品,充分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福利,既支持消費升級需求,也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只有在開放的環境中,中國企業的創新精神和競爭能力才能充分啟動,為轉型升級提供全新動力。
回望來路,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關上門等於擋住了自己的路。展望未來,中國開放的力度將更大,融入世界的程度會更深。這是中國的承諾,更是中國的底氣。
(五)一個國家的開放,帶來的絕不只是、也不應是單純的“利我”。讓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用經濟全球化的好處,是不同區域人民的共同期待。
貿易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但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貿易增速明顯放緩,且長期低於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在全球經濟仍復蘇乏力、仍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一些國家政策內顧傾向抬頭,貿易摩擦和投資保護加劇。世界貿易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二十國集團國家在去年10月中旬至今年5月中旬,推出39項新貿易限制舉措,是前一時期的兩倍。
世界經濟是在“逆全球化”中固步自封,還是在開放中做大蛋糕,讓更多人分享機會和利益?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後退,人類面臨新的重大抉擇。
面對時代之問,中國發出的開放強音擲地有聲,接連出臺的擴大開放措施自信堅定:“我剛才宣佈的這些對外開放重大舉措,我們儘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在博鼇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世界貿易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庫普曼聆聽習近平主席的演講後感慨,中國舉措“溫暖人心”。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全球經濟持續發展的貢獻者。
美國緬因州的“龍蝦傳奇”,可以折射中國市場對世界經濟的貢獻。2012年,緬因州龍蝦大豐收,漁民們卻很鬱悶,市場需求跟不上,價格跌到穀底。然而,中國人的口味改變了這一切。2010年,中國市場在美國龍蝦出口總量中占比不到1%,而2016年,美國對華出口龍蝦價值1.36億美元,占總量的14%。因為龍蝦,越來越多中國人到緬因州旅遊,帶動當地零售、餐飲、酒店、休閒娛樂等眾多產業的發展。
40年間,如果說勞動力優勢曾助力中國商品行銷全球,今天,13億多中國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催生出一個日新月異、不斷擴張的龐大市場。事實證明,一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中國是世界的機遇,將為世界經濟增長創造新需求、注入新動力。
以進口博覽會為契機,未來15年,中國預計將進口24萬億美元商品。對世界來說,如此廣袤的市場,又將書寫多少新傳奇?
(六)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順應大勢,切合需求,一呼百應,為深化各國經貿合作創造了條件。
日企展出面積總計1.5萬平方米;德企擁有3.1萬多平方米的展區;69家法國企業搶下5000多平方米空間;來自美國互聯網科技、汽車、家用電器、製造業和農業等多個領域的近180家企業踴躍參展……全球3000多家企業紛至遝來,其中包括2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甚至有20家企業搶簽了2019年進口博覽會“入場券”。中國還免除最不發達國家參展費用,幫助他們參與並融入全球價值鏈,共用經濟全球化紅利。
“博覽會將為各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打開更加寬廣的大門”“非常看好中國市場和中國發展”。這是參展商的共同心聲。中國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廣邀天下客商,就是要讓世界互通有無,融通發展。
規模空前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同于一般展會。它釋放的,是中國反對保護主義、建設和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明確信號;它表明的,是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發展自由貿易的一貫立場;它驅散的,是以貿易保護主義為特徵的“逆全球化”陰霾。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中國社會對經濟全球化也有過疑慮,不少中國企業面對競爭加劇也有“狼來了”的不安。但中國相信融入世界經濟是歷史大方向,從而勇敢邁向了世界市場。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更在大海中學會了游泳。從關稅減讓、市場開放到實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大幅放寬外資進入金融業及重點製造業比例限制,中國企業在開放競爭中日益走強。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是智者之舉。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和多邊貿易規則這一基石。世貿組織總幹事阿澤維多日前發出警告,如果多邊貿易體制遭到破壞,世界經濟將遭受重創,全球經濟增長率將下降2.4%,60%的全球貿易會消失。
世界範圍內,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聲音正越來越響亮。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歐洲議會指出,歐盟不是也不會做世界的“孤島”;東盟發現,“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從未如此重要”,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第50屆東盟經貿部長會議致辭中稱,東盟必須支持開放包容的多邊體系,與理念相近夥伴共同努力深化合作……
“無法想像,若沒有中國的積極參與,當今世界的多邊合作會怎樣。” 這是瑞士常駐世貿組織代表團大使狄迪爾·查博維的肺腑之言。
國際社會的積極反應,源自對全球化的深刻認同,源自對思想交流、平等對話、貿易互信的強烈渴求,源自對人類多元發展道路的深切關注,也源於對改革開放中國的信任和期待。
(七)20世紀至今,是人類文明有史以來舉辦各種博覽會頻率最高、規模最大的時代,而舉辦水準,在一定程度上,也彰顯著一個國家或區域經濟興盛繁榮的起伏軌跡。
當大英帝國執世界製造業牛耳之際,600多萬人次參觀、留下一座“水晶宮”的首屆世界博覽會,成為維多利亞時代經濟繁盛的象徵。
在經濟大蕭條的尾聲,美國芝加哥世博會,將汽車生產線搬到展廳現場,豐富的“奇葩”展品昭示著科技進步和現代工業的力量。觀眾一天喝光1000桶啤酒、吃掉20萬個三明治,消費奇跡猶如一道強光,穿透陰雲,帶來信心與希望。
在手指輕點就遍覽全球資訊的時代,中國上海世博會再次詮釋了博覽會的魅力。7300多萬人次觀眾走進2010年上海世博會,其“成功、精彩、難忘”遠超預期。
而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則以面對面交流建立起信用、信任和信心。推進國際貿易,不僅需要一組組精准科學的標準、資料,也需要誠懇直面,零距離互動。雙手相握的溫度,依然是人類互信的重要元素。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給出“6+365”的承諾,這意味著6天“面對面”的相聚,還將成為通往365天暢達的網路高速路的便捷入口,網上的進口博覽會今後將全年無休。
(八)中國一次次向世界敞開大門,為各國提供展示和交流的便利,也讓國人更多瞭解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今天,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滋養催生更加開放的世界情懷。
像8年前世博會一樣,上海正熱情盡展東道之誼。“海淘時代,進口博覽會能買到哪些好東西”,已成為上海乃至長三角百姓持續“猜猜猜”的熱議。熱情與熱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包容和胸襟,體現了上海面對新機遇的興奮,更體現了中國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喧然名都會,眾星競爭光。8年前的世博會,讓上海城市格局為之一新,打通“任督二脈”,奠定海納百川、打造全球城市的底氣和雄心。從今年開始,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對上海、長三角區域以及中國和世界發展進步的拉動作用也將持久體現。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今天的世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我們期待並相信,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必將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注入強大正能量。
進博會時間:2018年11月5日-11月10日
11月5日:重要嘉賓和媒體日
11月6日-11月8日:專業觀眾日
11月9日-11月10日:社會觀眾日 (經官方安排的團體觀眾)
地點:國家會展中心(上海) 青浦區盈港東路168號(南門)
首屆進博會既不接待普通觀眾參觀,亦不對外發售任何門票,請知悉!!普通觀眾去不了進博會,但是你照樣可以買買買!據悉,進博會閉幕後,展品“延展”主平臺將入駐虹橋商務區,市民可以在這裏買到進博會展品。
【展區介紹】
1、國家貿易投資綜合展區
面積約 3萬平方米,將邀請相關國家和地區參展,展示貿易投資領域有關情況,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產業狀況、投資旅遊,以及各國有特色的產品。只展示不成交。
2、消費電子及家電展區 | 1號館
進口博覽會將為消費電子及家電企業搭建一座橋樑,連通到廣大的中國消費者。展會同期將舉辦數十場行業論壇和貿易配對活動,使展會不僅成為企業和中國消費者相遇的平臺,更是全球企業之間,乃至全球企業和全球市場之間的平臺。
展品範圍:移動設備,智慧家居,智慧家電,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電子遊戲,健康運動產品,音頻產品,視頻與高清設備,生活科技,顯示技術,線上與家庭娛樂,產品與系統解決方案等。
3、服裝服飾及日用消費品展區| 2號館
進口博覽會將成為進口消費品進入中國的一種全新管道,啟動更多的潛在消費者。除了展會現場的B2B、B2C貿易對接,進口博覽會還將為中小企業在中國的銷售提供長期的管道,成為一場 365 天不落幕的博覽會。
展品範圍:服裝、紡織品、絲綢產品、餐廚用品、家居用品、禮品、家居裝飾品、節日用品、珠寶首飾、傢俱、嬰童用品、玩具、文化用品、美容美髮護理產品、運動及休閒產品、箱包、鞋、鐘錶、陶瓷和玻璃製品等
4、汽車展區| 3號館
在進口博覽會汽車展區,我們將更加關注全球汽車技術前沿動態,圍繞安全、智慧、環保、新能源等主題舉辦數十場行業論壇和貿易配對活動。
展品範圍:智慧駕駛汽車與技術,互聯網汽車與技術,新能源汽車與技術,品牌汽車等。
5、智能及高端裝備展區 | 4.1號館
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生產裝備消費市場上,進口博覽會為全球頂尖技術裝備企業提供了一個向中國和全球自我展現的絕佳平臺。展會將舉辦數十場行業論壇和貿易配對活動,通過中國的商貿系統進行精准配對,邀請全中國的高端製造企業到會採購。
展品範圍:人工智慧,工業自動化與機器人,數字化工廠,及物聯網,材料加工及成型裝備,工業零部件,資訊通信技術裝備,節能環保裝備,新能源電力電工裝備,航空航太技術裝備,動力傳動與控制技術裝備,3D列印等。
6、食品及農產品展區 | 5.1號館
進口博覽會將成為全球食品、農產品的展銷平臺,吸引亞太乃至全球的眾多經銷商前來採購。展會同期將舉辦數十場行業論壇和貿易配對活動。同時,進口博覽會將與中國跨境電商合作,方便全球中小企業與中國消費者直接對接。
展品範圍:乳製品、肉製品、水產品、蔬果、茶和咖啡、飲料及酒類、甜食及休閒食品、調味品、罐頭及方便食品等。
7、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 | 6.1號館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迎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展,包括全球眾多醫藥行業巨頭。作為醫療保健展館的組館單位,為提升展會影響力、體現展會的高端專業與一流特色,醫保商會正在根據企業需求,精心設計和策劃展前、展中和展後配套活動,力求以展會為載體,為參展企業提供多維度、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相信參展企業定會從中受益,擁有滿滿的獲得感!
展品範圍:醫療器械、藥品、健康及保健品、傳統醫學產品、醫美產品、養老與康復、制藥機械與設備
8、服務貿易展區 |8.1號館
在中國這片巨大的市場,提供高附加值服務將成為一門一本萬利的生意。進口博覽會將為全球的服務貿易供給者和需求者搭建一座橋樑,讓優質的服務在中國乃至更廣闊的全球市場中為人所知。
展品範圍:新興技術、創意設計、文化教育、旅遊服務、物流服務、綜合服務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