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7-01 17:48:48| 人氣1,0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參話頭”深入工夫行,若遇各種魔障時,該如何對治?】

推薦 7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話頭深入工夫行,若遇各種魔障時,該如何對治?】 

參究話頭時重要的是綿密惺悟。在參話頭的過程中,生起的一切病痛或異常現象,陷入毫無知覺的無記,都是不對話頭歷歷醒悟時生起的心理作用。參究話頭最理想的方法是對話頭的惺惺寂寂。

參究話頭時,以一切煩惱妄想不生滅並失去兩邊的狀態展開的,叫“寂寂”,這是心安寧淨的狀態,像乾淨的鏡子或者不起波浪的澈湖水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落無記,而以明的精神,對話頭的疑情持續下去,叫“惺惺”,即對話頭明朗地醒悟,就像明亮的光芒歷歷照在乾淨的鏡子裏一樣。

在惺惺寂寂中,話頭參究時優先的是惺惺。如果不對話頭惺惺覺悟的話,就會陷入昏沉、無記或魔鬼的境界。對話頭完全覺悟的話,就投入話頭三昧,寂寂的境界自然展開。

普照禪師援引永嘉玄覺禪師(665-713) 心直說》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寂寂中不容無記,惺惺中不用亂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

要“寂寂惺惺”,不能“寂寂無記”。這警戒了只有寂寂而毫無知覺的狀態,所以在參話頭的過中只有寂寂,話頭就參得不楚,險些落無記的話,修行將難以得到進展。


在家眾的話頭修行法

在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參禪修行路上,不能有出家和在家的區別,因眾生本來是佛。像慧能禪師所說的那樣,佛法沒有南北之區別,佛性也沒有任何差別,我們都原原本本是佛,佛性已經沒有種族、性別、出家和在家的區別。此外,看話禪的特點在日常生活裏參話頭,在家眾也只要發心就可以修行。

入門話頭的初學者,首先應樹立堅定的價觀,並生起正的發心。如果心確實地發好,就要去找善知識,並接受話頭,正確學習參究話頭的方法。此外,初學者參話頭得付出很大的心血。參話頭時,若有什空隙,種種妄想就會擠進來。稍微放鬆一下精神,心就飛走了十萬八千里,從過去到未來展開想像的翅膀。

剛開始時,可以參三十分以上的話頭,那在增加三十分,早禪修一個小時,一天禪修兩個小時。這不容易的話,一天一個小時也好。燒一支香,進入一個小時的坐禪三昧,就可以體會到這一修行有多好。早上坐禪固然很好,但在睡覺之前也坐一會兒禪的話,可以祥和、溫馨地結束一天。

上下班時間或等人時,不要呆呆地遙望虛空,或者陷入妄想,而要參話頭。妄想生起時,在那裏要參話頭。我們常常被妄想迷惑了心思,浪費寶貴的時間,折磨心田。人們用無益的憂慮破壞了功夫的塔;有時沒有理由地討厭對方;自己製造的念頭自己感到難過,也許整天因妄想而自己虐待自己並折磨自己,所以應在折磨自己的妄想之處,參話頭。那妄想會消失,妄想白費的力量也將轉換參話頭的力量,參話頭就參得更好。

平時坐禪一兩個小時,成習慣後,用空餘的時間參話頭也可成日常化,那就可以參加一兩個月一次,在市民禪院進行的徹夜精進。平時在繁忙的日常生活裏坐禪一個小時左右的人們,通過徹夜精進克服不斷生起的煩惱、妄想、睡意、腿麻木的疼痛,通曉坐禪並非易事。但是結束艱苦的徹夜精進,回到平常,就會發現一個小時的參禪比以前輕鬆多。此外,通過徹夜精進可以遇到許多蓮友或好師父,砌磋修行體驗,互相幫助,自然地對修行境界進行對話。

在家眾每天早精進坐禪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左右,修行就會自然成熟。大慧禪師也在《書狀》說“唯朝夕某向所話頭提,甚善甚善”。

因此我勸大家一天也不休息地每天進入坐禪,就像不能不吃飯一樣,有規律地天天坐禪。這樣的話修行就會得力,妄想將消失,煩惱也逐漸減少。即使無法打破話頭也能積聚禪定的力量,心可安定下來,生活有了中心,集中力也提高。此外妄想消失,所以做一切事就沒有恐懼,有活力,而過個充滿有創意的靈感生活。



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參話頭

在家眾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參話頭?很多在家眾對此問題懷有疑問。人們一般認,參話頭時,對話頭要集中全部的身心,所以工作或開車時,不可能同時參話頭。

但是大慧禪師說,不要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裏放下話頭。除了大慧禪師以外,許多禪師也說日常生活無不是道。我們吃飯上班工作談話與道不二,即日常生活裏也可以參話頭。在安靜的地方參話頭得力的修行者,來去、洗碗、喝茶、吃飯時都可以不斷參話頭。

但是一邊工作,一邊參話頭並不容易。投入工作,對工作集中精神,話頭往往參得不好。但是利用早上和上、下班時間或者空餘時間不斷參話頭,對其話頭生起疑情,無意中在心裏深處開始參話頭。

大慧禪師說參話頭時,不能受日常生活裏的物件或境界的擺佈。要有餘裕在子上看看文章或文件,工作中遇到事物時,要好好處理。此外,留在寂靜的地方,不陷入妄想,窮究事理,不應有雜念。

安靜雅靜的場所,對話頭修行者在心理或生理上有所幫助,但是場所不能起到對性的作用。因發心,心在於道,任何場所都不成問題。心發好了,即使在城市裏修道,那裏還是寂靜處。維摩居士在“《維摩經》”中說:『直心是道場,求理的菩提心是道場。』所以即使在鬧市裏坐禪,只要心安定不動搖,那裏就是深山裏的寺院,也是寂靜的禪院。

參話頭時,熱就感到熱,冷就感到冷,鬧就感到鬧,安靜就感到安靜,如此修行進去才對。

但是對初學者而言,好好治心而得力,並不容易。對剛開始修行的人來說,場所也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佛陀也對寺院的位置說:『寺院應在離開村子適當距離的地方。』

長蘆宗
禪師也以坐禪的基本條件寂靜處,過去的禪師也一樣。歷代禪師參禪的草屋或禪院之所以大部分坐落于風水寶地,也因他們重視參禪的場所。

反正初學者有必要找個安靜淨不散漫的地方,即使是一定的時間也能擁有寂靜的環境,坐禪的場所任何地方都可以。常設的禪院當然保證這些條件,所以進入禪院,隨時都可以感染上寂靜的氣氛,但是不能過分執著於外部環境好的場所。

尤其是初次參禪的人,應選擇許多大眾如法修行的地方。參加許多大眾嚴肅的修行,不知不覺之間可以得到很大的力量,進而在沒有障礙和困難之下修行。

即使是得到些微力量,我還是勸要和許多大眾在一起。與其在獨自修行的禪院不如在大眾禪院修行而得力,應銘記於心。能同善知識在一起,是最殊勝的因緣,能受到善知識的指導而精進,那比任何修行之處都還要好。

重要的事就是發心和要覺悟自己的佛心。不發心、不精進,再好的因緣也無所助益。常常看到修禪而到處去找好場所的人,雖處處都有場所,不過只顧山水景色或山勢地理而尋找修行地方的人,不能說是正的參禪修行者。

逆境界和順境界是在修行過程中不斷經驗的境界,如何克服逆境界和順境界?也是話頭參究中的重要課題。


逆境界和順境界是什

逆境界是指違忤自己意思的情況而展開,即難以忍耐的情況展開在眼前,所以艱難痛苦。順境是指符合自己意思的情況展開的,因
符合自己的意思,所以瞬間快樂,但執著於,心就浮揚,無法覺悟現實。

到逆境界的瞬間,修行者一般被眼前的境界迷住了心,往往忘記自己的修行。到逆境界時,收束心,突破其境界就可以。但到順境界時,心就安住在那裏。因成就心願,陶醉於其喜悅,忘卻自己,捲入情境中。

《書狀》〈答樓樞密〉大慧禪師對此說:『現在事到面前,或逆或順,亦不須著意,著意則擾方寸矣。但一切臨時,隨緣酬酢,自然合著遮個道理。逆境界易打,順境界難打。逆我意者,只消一個忍字,定省少時,便過了。順境界,直是無回避處,如磁石與鐵相偶,彼此不覺合作一處,無情之物爾,況現行無明,全身,在裏許,作活計者,當此境界,若無智慧,不覺不知,被他引入羅網,卻向裏許要求出路,不亦難乎。所以先聖雲,入得世間出世無餘,便是遮個道理也。』

無論逆境界還是順境界,遇到那種境界時,認識到一切世間的事本來是緣起的現象,並沒有實體,不對此生起執著的心,那種境界就自然變得輕。逆順境界都是已經準備好的心裏境界,逆和順不在外處,而只是投映在外境的自己的業而已。因此逆順境界來了,應只專注地參話頭,綿密有力地鑽進去,要以逆順境界的應用話頭之修行。

即使逆境界和順境界來了,也不能被其瞬間的心情左右,而要當下參話頭。雖然一天一天極痛苦艱難黑暗,但不能被這些捲入,應只參一個話頭,這關頭一定會過去。順境界也如此,儘管一切都順利進行,但不能被這些感到浮揚,被執著的瞬間就會有不好的境界襲來。

如果遇到逆境界和順境界,應快認識到“境界找來了”,並認識這時才是修心的好機會。此外修行應在這參話頭上,把心靜下來的情況下,依然應對這遇到的境界。

馬祖禪師說“平常心是道”,佛法在行住坐臥處。

不管修行時,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好好參話頭才是正確的修行。基本上發心穩當的話,就可以具備這條件。但是在還沒發好的情況下,初發心者在日常生活裏一邊工作一邊好好參話頭,並不容易。初學者應在寂靜淨的地方,放下一切雜念,發心、懇切地參話頭。

人們容易被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事情奪走心。這樣的話,心總是來來去去,坐立不安。佛陀將眾生忙碌的心模樣說成“猴子一瞬間也不能靜靜地呆著,而不停地活動一樣”。人們就這樣嘴裏掛著“忙,忙”,找不到心靈的安定,而往外奔

我們的心這樣習慣于無意義的混亂之中,所以首先讓我們在寂靜的地方把心靜下來投入參話頭,然後將暴跳的狂氣與混亂的眾生的病用寂靜的心扣住。此在寂靜的地方參話頭並懇切地疑心進去,想放下話頭也無法放下,想放棄話頭也無法放棄時,心可以在寂靜的地方達到一貫的境界,這叫“靜中工夫”。

在安靜的地方可以一貫修行的話,也要在鬧的地方進一步修行,這叫“動中工夫”。

有時,話頭在安靜的地方參得很好,而在鬧的地方被打斷或者參得不好。這時在鬧的地方加快精進的步伐,那不管安靜鬧都可以達到一貫的修行境界,這叫“動靜一如”。動中工夫和靜中工夫不是有什界限,靜中工夫當中得力的話,需要立刻進行動中工夫。不管活動還是安靜,始終如一地參話頭時,才可以是動靜一如。此外,須知這初發心持續維持的話,動和靜就不會分離。

假如安靜的地方是正確的,鬧的地方是錯誤的,那這是放棄世間的生活而尋找實相,離開生滅,而求涅盤。當然安靜的時候修行得好,鬧的時候也可以修行得好。參話頭成習慣後,鬧時與安靜時相比反倒成加快精進的好契機。在日常生活裏修行得好,得力,才是正的修行者。進而不管鬧還是安靜,不偏重,純一修行時,才是正的修行者。



色欲和睡魔

色欲和睡魔是眾生幾千幾萬劫以來習慣的本能的習氣,這是只要有生命就不易消除的本能欲望。沒有眾生沒有性欲,沒有眾生不睡覺,只要是眾生都有色欲和睡魔。如何接受對異性和睡眠的本能欲望?這種見解和態度與久遠的歷史和許多文化形態一樣,錯綜複雜。

從生活的表現來看,欲望和解脫無不一樣。不同的是,其生活是否以欲望主的矛盾和對立的生活?還是基於無我的和平和自由的生活?修行者成就修行,就從一切本能的欲望獲得自由。因“我”的生活標準沒有了,緣起的生活完成。即慈悲或愛是“無我”的光芒,所以在這一光芒裏,性欲的影子也無法立足,因此按照擺脫本能欲望羈絆的多寡,可以判斷出修行者的修行程度。 

對治睡魔的方法

實際上修行者最難以克服的是睡魔,是如何地妨礙修行,才得此“睡魔”之名呢?端看任何人稍微放下靜坐片刻,就馬上湧來困意。

每當睡魔入侵時,通過參話頭來克服睡魔,並在日常生活裏好好調身,以便不對參禪修行造成障礙。睡魔來自於妄念,那決不是對的。越修行睡眠時間越減少。不用努力遵守睡眠時間,反而老實地坐禪,那自然而然地不被睡眠牽走,而可以朝氣勃勃地精進下去。下面介紹一下克服睡魔的幾種方法。

第一,參禪的初學者容易閉眼睛,不過一定要開眼睛。以前的祖師將閉眼睛參禪的人,比成坐在黑魆魆的山上鬼洞裏。閉眼睛,就像心靜下來易集中精神般,但容易落入於昏沉。尤其是下午或晨坐禪時,閉眼睛就等於請來睡意,所以坐禪時要半開眼睛。尤其是睡魔不可抗拒地襲來時,應咬緊大牙、大雙眼並深呼吸,再慢慢反復呼吸,這樣睡意就會消失。坐禪時要注意不打睡,坐著發困時,全身用力,如上所述深呼吸,這樣不會有不消退的睡意。

第二,調整食。要適當地攝取食。食物吃太多而坐禪的話,了消化食,身體機能容易感到疲勞,睡意就馬上襲來,所以適當地吃有助於修行生活的食非常重要。食對修行者的精神、姿勢以及修行環境構成重要的因素,決不能疏忽。一汁一菜禪家的菜單,應儘量少吃,少欲知足。吃得不當,心不定,修行也不貫一。

在《修行道地經》中說,“修行者不得使身體舒服和重。適當地吃飯,身體變得輕,少睡覺,坐、起、行走時也不會喘氣,大便小便少,其修行者淫怒癡薄。”。

第三,要早起早睡。上參禪很長的時間,點兒起床,是不好的。即使減少上修行的時間,也要遵守早上精進的時間。

第四,伸直腰,想像鼻子前就有高高的山崖,就像坐在山崖上坐禪一樣。克服睡魔,實際上在山崖上坐禪的修行者也有。

第五,要著實地警策。警策要嚴厲。無論警策的人還是受警策的人,都要擁有互相珍愛和感謝的心。



對治色欲的方法

《禪家高抬貴手》西山禪師對色欲和破戒行說:『帶淫修禪,如烝沙做飯,帶殺修禪,如塞耳叫聲,帶修禪,如漏求滿。』 

不遠離色欲不能好好兒地參話頭。因沉迷於色欲之中,心就混亂、不穩定,且無法滿的渴愛活了這顆心,然而斷色欲並不容易。

遠離色欲的方法,我建議迫切地觀無常感。明確覺悟色欲是虛妄的,可以克服色欲。因此生起色欲時,請們想一想其色欲的對象散開四大,變成灰塵,而消失的模樣,這樣就會瞭解到色欲是虛妄的。

但是參話頭的禪者用話頭修行來克服,才是正確的路,即在生起色欲的當處參話頭。《書狀》對此說,如色欲般的舊習生起時,用話頭來處理。

忽爾舊習,瞥起,亦不著用心按捺,只就瞥起處,看個話頭,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正恁時,如紅爐上一點雪相似。《書狀》〈答劉通判〉

色欲生起時,懇切參話頭,色欲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認識色欲和睡魔是數劫以來使我們無法成就正道的大仇敵,且應了克服這些,而不懈怠地努力。


參禪修行時陷入昏沉和掉
,是因沒有好好參話頭,

昏沉和掉是什阻礙修行的是昏沉和掉,大慧禪師也說昏沉和掉是參禪的病痛之代表。這種受昏沉和掉的折磨,是因懶惰的心與妄想之故,另外還有精神未好好兒地醒悟過來。

心起作用時,沒有明亮地醒悟,昏迷而落入於朦朧的狀態,這叫昏沉。昏沉嚴重的話,就陷入睡魔中。另外心神不定、浮揚、散亂的狀態,叫做掉,其具體的行是心轉來轉去,混亂不已的狀態,這些都是起因於煩惱和妄想,致令找不到安定的散亂心。

克服昏沉和掉的方法

參禪修行時陷入昏沉和掉,是因沒有好好參話頭,時時刻刻參話頭就不會有空檔讓昏沉和掉找上門來。知訥禪師說:『以醒的心對治昏沉,以靜寂的心對治掉。』

若心
醒的話,就不會有昏沉或睡魔找來,若心完全投入一個物件,就不會讓思維交織或掉立足。昏沉和掉來的話,就振作精神,持著只有這一修行的念頭,懇切地參話頭。正參入話頭的話,心就靜下來且明亮剔透,這兩個病痛也就自然消失。

如果是生起正疑情的話頭,可以同時克服昏沉和掉。睡魔或妄想進來時,在那裏專注地參話頭,不用害怕或秉棄睡魔和妄想。因這害怕或秉棄的心,正足以增長睡魔和妄想。

也不著忘懷,也不著著意,但自時時提撕。妄念起時,亦不得將心止遏。《大慧語錄》云:『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只就動止處,看個話頭。

須知,昏沉和掉都來自於我們的心,所以昏沉和掉不是要打退的物件,而是我們要認識這些是佛性的影子,進而藉由參話頭,把們推回到原處。煩惱和妄想也本來是佛性,通過參話頭回到原處,是極自然的事。不是將無變有,只是確認本來之處而已,所以說煩惱即菩提此,修行者應抱著掉入水井裏的人,要脫離水井一樣的懇切心;或是船夫逆流而上的堅定意志般修行下去。


“上氣” 升到頭怎對治?

所謂“上氣”是指氣或熱能升到頭部。在還沒發好心的情況下,急著參話頭或是參話頭過於激烈,或者勉參話頭的話,氣會上沖到頭部並留在頭上,使頭部疼得厲害。這樣的話,即使想要參話頭也痛苦,而無法持恒下去。

上氣的原因是未對話頭生起正的疑心,而勉參話頭,或者急著要覺悟的心在先。如果生起快覺悟的欲望,就易生速效心,而與無邊無際的妄想搏,心裏感到鬱悶難挨。這就好比在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急著要快做完,於是心變得急躁、神經也轉敏銳,進而熱氣奔騰。

心變得急躁,心就上沖並躍動,所以熱氣不下降,而升到頭上,並留在頭上,造成“上氣病”。即無法讓冷氣上升,熱氣下降的“水乘火降”,而造成氣留在頭上的病痛。這病現代醫學無法治好,因此對衲子來說是致命之病。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嘔吐到很嚴重的程度。

參究話頭時,氣升到頭上,身體熱烘烘的話,到外面吹吹風、散散心,輕鬆地參話頭。儘管如此,還是頭上有氣且頭疼,那晨通過呼吸法把氣降低,也有助於水乘火降。伸直腰,呼吸的流動就變得自然,可以防止氣上沖到頭部。但是用呼吸法等技術上的方法處理氣的話,有可能落入旁枝末葉。

得了上氣病的話,要再次發心,並發願讓自己生起正的疑心,那話頭就現前。發好心,好好兒地參話頭,話頭和我成一體,熾熱的熱氣就會消失。

但是情況惡化,無論如何也無法參話頭時,可以通過禮佛治療。持著懇切誠懇的心禮佛,心能沉澱下來,且部受到刺激,可以得到水乘火降的效果。

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染上上氣病。正發心,懇切自然地開始參話頭,請善知識或久參修行者指導,以便事先預防上氣病。

 

速效心是什

速效心是指“要快成就”,“要快覺悟”的欲望在先的心。修行者決不能發這種速效心。速效心只培養著急的心,把神經變得敏銳,會引發熱氣沖上頭部的病痛。生起速效心時,要把心靜下來,明確懇切地參話頭下去。越發速效心,話頭修行的進步越慢。

發速效心的根本原因是因沒有好好發心。由於盤踞快覺悟而成就什的心,因此生起著急的心。發速效心,決不能覺悟。因要覺悟的心成妄想,反而妨礙覺悟,心變得著急。

《書狀》〈答黃知縣〉大慧禪師對此說:『第一記取,不得起心動念,肚裏熱忙,急要悟。才作此念,則被此念,塞斷路頭,永不能得悟矣。』

就像大慧禪師曾說:『就算暫時發速效心,也永遠不能覺悟”這樣,速效心是看話禪修行時要警戒的大病痛。』

 

憤發心是什

憤發心是參話頭參得不好的人,或者話頭修行沒什進步的人要具備的心。話頭參得不好時,要發憤心,自己感到羞恥;也發冤枉的心,自己本來佛,我找不到當處?佛陀和歷代祖師們找到當處,而過生活,我不行?要懇切發這樣的憤發心。

速效心和憤發心有什不同呢?對自己存在的原理樹立正見正的願力,而修行的是憤發心,在沒有正見和願力的情況下,急著覺悟的心在先,這是速效心。在發心未確切的情況下,持著要快成道的著急心,急著修行,反而會引發病痛,對修行造成障礙,所以決不能發速效心。

知解是指這樣或那樣思量的心,用頭腦和知識來理解、分別、判斷的作用。我們的意識是被相對的分別意識籠著,所以比較、對立、糾紛,不僅使別人受傷,也使自己受傷。

知解是生徹底歪曲知識的錯誤知識的方式。但是在話頭修行當中,人們往往不對話頭起疑心,而以心來思量話頭,所以參話頭也無法得到覺悟。這時知解就成病痛,妨礙了開悟。

在《書狀》中,大慧禪師以無字話頭例,對知解說明瞭十種病痛。禪修者參“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趙州禪師說無呢?”而開悟,這就是話頭的要意。


下面一一介紹對話頭而言的十種病痛。 

不得作有、無的知解

這是說參‘無字’話頭時,不要思量“狗子有佛性”或“沒有”。因這思量的瞬間,就不可能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不得作道理的知解

這是指不要以話頭裏含有什玄妙的道理。參話頭時,根據特別的理論基礎,來做這樣、那樣的解釋分別,這是錯誤的。

不得向意根下思量

參禪時,不得以思維思量來找出答案。

不得向揚眉瞬目處著根

這是指對祖師所顯現的特別行動,即揚眉瞬目等動作,不要用知解來賦予任何意義。

不得在文字上作活計

要疑心善知識給的話頭,但不得執著於話頭上的詞句,在語言文字上這樣、那樣地分別或思量。

不得颺在無事甲裏(不要陷入於空白狀態中)

說要空出心,所以休息休息,在無事寂靜的地方不參話頭而呆呆地坐著,也是病痛。不參話頭,也不做任何日常的事,只陷入於寂靜的境界,這樣不行。

不得向起處承當

這是不對話頭生起懇切疑心,只想以意識來瞭解話頭的病痛。

不得引證文字

不得引用經典或語錄等的文字,來對話頭作這樣、那樣的證。

不得作無會

這是批評存在超越有、無的無的觀念。

不得持有待悟之心

這是不要拿著分別意識等待覺悟的意思。不得有心、有意識地求覺悟,這有意識地等待覺悟的修行叫做“待悟禪”。

有意識地等待覺悟,那就等於否定自己本來佛。此外,因有意識地等待覺悟,所以擁有這種知解的心對邁向理之路造成障礙。將自己視迷惑的存在,思量並等待覺悟,這仿佛用迷惑求覺悟,因此即使修行無數劫,也決不能得到覺悟。

佛陀說“要覺悟的這個心將帶來痛苦。”。

大慧禪師也多次調說,不要拿著有意圖的心等待覺悟。慧諶禪師調‘信心’作克服待悟禪的方法。那不是聖人和凡夫之別,而是相信都站在同等的本之處。這不是將信將疑的信心,而是可以通過決定性的信心、克服等待覺悟的心。須知,覺悟的世界不在遙遠之處,而是在我看、聽、行動的這個地方。

 

台長: 幻羽
人氣(1,049) | 回應(0)| 推薦 (7)|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夏日夕照─*幻羽*題
此分類上一篇:【“參話頭”深入的工夫行】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