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6-25 05:11:58| 人氣1,4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悟道!*幻羽*題於早香

推薦 9 收藏 3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坐,只是悟道的一種路途。行禪之時,不論是在禪堂裡,或在野城之中,心有所悟,旋即立禪或覓地禪坐,遁入禪之空寂處──悟道!

閉關中的行者,在深層的甚深禪定裡,參悟了話頭的綿綿疑情,或趣入甚深佛法禪理,那瞬間當下打破虛無枷鎖──悟道!

 

                         悟道一線如天坎

                         耗盡一生力

                         千江明月心海昇

                         萬里無明一掃空

 

                         *幻羽*題於早香


 

悟道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就是相對於一般人對世間本質及生命實相的無所知道。

三乘菩提的覺悟

覺悟佛法的道理,由於悟的內涵不同,所以分三乘:聲聞乘人即是修學、覺悟聲聞菩提者;緣覺乘人即是修學、覺悟緣覺菩提者;賢聖菩薩乃至究竟佛即是覺悟佛菩提者。

依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所云:「菩提是因證得法空義、證得如義、證得實際義、證得法性義、證得法界義而可以稱菩提」。

依據《優婆塞戒經》對於三種菩提意涵的解釋可知,由於三乘菩提的施設是基於覺悟的內涵不同,二乘菩提不能稱佛菩提,也不能稱大菩提,最大的差別在於能否成佛,了更楚瞭解三種菩提的內容,必須針對三乘菩提意義的異同略加說明:

開悟的方法則是指通過佛教教法的聞思修的基礎學習,並以可令人開悟的禪法加以鍛鍊參悟而達到的覺悟境界,一般來說佛中的開悟是指佛法智慧上的開突破,所以說是開智悟理,而且是對佛法中的三乘菩提的內涵有所徹悟,尤其是指大乘佛菩提道,如禪宗行者因禪法的修習後,或由門之經熏修後而一念相應,能證得不生不滅的如法身,能現觀如法身之實與如如之體性。

廣義的開悟,除了大乘佛菩提道證得法界實相的如法身之外,二乘解脫道的緣覺菩提及聲聞菩提則是覺悟世間的無常本質,那即是世間一切法皆是五蘊的無常變異相,這包含了色身、能知能覺的意識覺知心的色心自我,以及一切種種的五欲粗重身心覺受、因透過打坐觀想身心內外的殊勝相(如自見身高廣大、見自身漂浮於空中、見身放大光明、見自身來去宇宙虛空等),以及經過正確的修定功夫而有的四禪八定的淨禪定境界等,這一些皆是不離五蘊的境界,也仍然都是虛妄無常相。透過佛法四聖諦、八正道乃至因緣法的修習,確實勝解實證世間一切法皆是五陰虛妄、因緣假合,終能心得決定,斷除三縛結,這便是修習聲聞菩提與緣覺菩提行者的證解。

但也有人主張禪定(冥想)等修行方式在意識覺知心上的升華或突破。開悟者感受到神聖生命的本質——人類自身乃至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所以能如己。究竟開悟的人的內心因經由證悟法界實相、生命本源並確實證知五陰虛妄;涵蓋在識陰中的意識心須藉許多緣而現起,念念變異;所以是無常、是苦。由此漸斷我見,我執而解脫於三界,獲得了終極的自由,所有的欲望、波動、煩惱熄滅了。佛陀將開悟簡單地定義「受苦的終結」。

聲聞菩提的覺悟

聲聞菩提之要義,是依聞佛之音聲說法,思惟修證佛所詳述或略述的五蘊十二處六入十八界之意涵,因此而可以斷除我見,進而修除我執而後能出離三界輪迴,所以才叫做聲聞;聲聞菩提就是意謂著經由聽聞佛或善知識的音聲說法,而覺悟一切有情無我(覺悟蘊、處、界空相),因如此而覺悟所以稱聲聞菩提。

聲聞種性的學人,體認陰、處、界等一切法是無常、因無常所以是苦、因無常所以是空、因無常所以是無我,因此斷除身見而說覺悟。聲聞弟子聽聞如來開示四聖諦 ,依觀察:一切色無常 ,由因緣所生之色,更是無常變易之法 ,由此正確的觀察色陰無常。

何六識身無常?由眼、色緣生眼識,乃至意、法緣生意識,由此正觀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身皆由他因、他緣而得出生 ,故知六識身無常。

何六受身無常?由眼、色緣生眼識,由眼、色、眼識三事和合生眼觸,因眼、色、眼識、眼觸緣生眼受;乃至意、法緣生意識,由意、法、意識三事和合生意觸,因意、法、意識、意觸緣生意受,由此正確觀察六受身無常。

何六想身無常?由眼、色緣生眼識,由眼、色、眼識三事和合生眼觸,因眼、色、眼識、眼觸緣生眼想,乃至意、法緣生意識 ,由意、法、意識三事和合生意觸,因意、法、意識、意觸緣生法想,由此正確觀察六想身無常。

何六思身無常?由眼、色緣生眼識,由眼、色、眼識三事和合生眼觸,因眼、色、眼識、眼觸緣生眼思 ,乃至意、法緣生意識,由意、法、意識三事和合生意觸,因意、法、意識、意觸緣生法思,由此正確觀察六思身無常。

聲聞弟子如實、如理觀察五陰我、十八界我無常,無常者是苦,無常者是空,無常者無我 ,因此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粗、細、好、醜、遠、近的五陰、十八界,皆不見此五陰、十八界是我,不見異我,也不見相在於我,是聲聞菩提之覺悟。 (請參閱下列<菩薩的開悟>有關於更深入的介紹)

聲聞弟子已經如實覺悟五陰、十八界無常、苦、空、無我,已斷了三縛結,所以不敢因貪求色、受、想、行、識的韻味而造惡 ,佛說這樣的弟子,即使放逸也可以天上人間極盡七有,而究竟苦邊。 如果這位聲聞弟子現在修不放逸行,中間不死的話,或者現世得阿那含果,或者得阿羅漢果,成人天應供。

緣覺菩提的覺悟

緣覺菩提之要義:,是指緣覺行者藉由思惟因緣觀而親證蘊處界空;因不同於聲聞是依聞佛之音聲而悟入,所以不稱聲聞菩提,而稱緣覺菩提,因此乘行者是緣於世間一切法而覺悟,因如此覺悟故所以稱緣覺菩提。

緣覺種性的行者,因體認十二因緣,知此事有故而彼事有;知因此事起故而彼事得生,得此智慧斷除身見而說覺悟。 緣覺行者見此世間無常,乃至思維何有我此無常之身,受老、病、死苦呢?他如實觀察是因有『生』這個法,因我『出生』了,才有我受老、病、死苦。

何有『生』呢?他如理觀察是因有『有』這個法,因我母親懷有我的胎藏,所以才有我的出生。

何有『有』呢?他如理觀察是因有『取』這個法,因我父母行欲,由『欲取』因,所以有了我的胎藏。

何有『取』呢?他如理觀察是因有『愛』這個法,因對欲行的『貪愛』故取,而有我胎藏,乃至出生受老死苦。

何有『愛』呢?他如理觀察是因有『受』這個法,因此欲行有所『覺受』,由樂求此覺受的韻味故愛,由愛故取,乃至有生。

何有『受』呢?他如理觀察是因有『觸』這個法,因欲行有所『接觸』,因接觸故有覺受、然後有貪愛、乃至有生等。

何有『觸』呢?他如理觀察是因有『六入』法,由眼入色、身入觸乃至意入法,由入到觸乃至此欲受引生貪愛等法,皆因有『六入』法。

何有『六入』呢?他如理觀察是因有『名色』法,由於有名身和色身,所以才有此『六入』、觸、愛等法。

何有『名色』呢?他如理觀察必有一入胎『識』入胎、出生名色,由於『入胎識』故才有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等法出生。

何有『識』呢?他如理觀察思維此入胎『識』已,出生之法到此止了,他發現『識』並不是被出生的法,如果『識』是被出生的法,此一切都將成無因而有的斷滅法,那先前所觀察的因果次序就不能成立,所以並無他法出生此『入胎識』。

何『識』會出生『名色』呢?他再如理觀察思維此『識』和名色的關係,由於父母的名色行欲,而我前世的名色也貪愛此欲行,以至於當我父母和合之時,入胎『識』前去投胎,執持母親腹中胎藏,然後再有我這一『名色』的出生,原來由於先有識故才有名色轉;又由於名色有故而又轉於識 ,由此三世輪轉無有休息。

那我要如何中止這樣的輪轉而得解脫呢? 此緣覺行者再如理思維觀察,如果我不『貪愛』欲行,當我父母『行欲』之時,『入胎識』不取父精母血,不住我母親胎中 ,不住我母親胎中者,即無我此名色出生,受此老病死等種種苦處,不受生者豈不解脫老病死苦了

此行者順、逆推求,反復觀察,如理思維,終於確認此法實 ,終於從輪轉生死的迷霧中,覺悟此三世十二因緣法 ,於是他決定精進,修不放逸行終究證得因緣覺的極果,他如果生在無佛法的時代,自覺自證則成人人皆應供養的辟支佛。

佛菩提的開悟

佛菩提亦稱大乘菩提,或稱大菩提。主要是因大乘行者能依之而成佛,所以稱佛菩提;由於佛菩提具備一切智及一切種智,至高無上,究竟無比,才能大;佛菩提又稱大菩提,主要是因聲聞菩提及緣覺菩提是二乘所證的菩提,二乘菩提所覺悟的智慧,只能成就出離三界分段生死的解脫果,不能成佛,佛菩提也涵蓋二乘菩提,所以才能稱大菩提。大乘菩薩若得證悟大乘菩提,不論證悟後是否證得有餘涅槃,證悟大乘菩提後皆必依於大悲之心,而發起世世受生、永不入無餘涅槃之大願;世世自度,並且也如是人轉而度化有情。如是長時劫自度度他,無有疲厭乃至成佛,其中所度眾生無量,才能被稱大乘菩提,也因此大乘菩提亦可被稱大佛菩提。

佛菩提的開悟,就是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這個實相心。 《大方等如來藏經》卷1:「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 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無始虛惡習所薰,名識藏。 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淨。』」 《大般涅槃經》卷七:「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

菩薩種性的佛弟子,聽聞佛說如來藏(阿賴耶識),德相備足如佛無異,志心信樂,想要實證這個人人都有的實相心 ,想要悟知這個離我、我所的自性淨涅槃妙心,想要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菩薩常隨善知識修學般若波羅蜜多,菩薩常隨善知識熏習,如來藏(阿賴耶識)是本來自性淨涅槃妙心,能出生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法 ,一切世、出世間法皆由而出生得證, 當菩薩修學六度萬行至般若波羅蜜多,滿足第六住位時,般若波羅蜜多正觀現在前 時,即是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實相心,再佛菩薩等善知識所攝護,而入菩薩第七住位 ,即成不退位菩薩,正式邁向成佛之道。

離常見的開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那如何是常見呢?以色、受、想、行、識的少分或多分恆常不壞的我,是常見論者。 《雜阿含經》卷三:「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繫著,使心繫著而生貪欲。』」 又《雜阿含經》卷5:「見今世後世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則是常見。」 

《中阿含經》中有這樣記載:佛說有四種常見神我的施設。 經中佛說:「第一種人認,有一個微細色法是實我能往來三世;第二種人否定有微細色是實我,而認有一個無量無邊的色法是實我能往來三世 ;第三種人否定有微細色法是實我,也否定有無量無邊的色法是實我,而認有一個微細的覺知法為真實我能往來三世;第四種人否定有微細色法是實我,也否定有無量無邊的色法是實我,也否定有微細的覺知法為真實我,而認有一個無量無邊的覺知法為真實我能往來三世。」經中所說是四種常見者 。

離斷滅見的開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那如何是斷滅見呢?以色、受、想、行、識現在的我,而不認命終後還有未來世的我,是斷滅見者。如《雜阿含經》卷5佛說:「見現在世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名曰斷見。」 又《中阿含經》也有記載:佛說有一種執著斷滅無我的施設。經中佛說:「有一種人,否定有微細色法是實我,也否定有無量無邊的色法是實我,也否定有微細的覺知法為真實我,也否定有無量無邊的覺知法為真實我,當他身壞命終時,這個實的神我離開微細色、無量無邊色、微細覺、無量無邊覺時,他還是執著無實我的看法。」是一種斷滅見者。

菩薩的開悟:智慧深廣

在《解深密經》中佛曾說:『阿陀那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的行相非常地微細、奧妙、難得親證,所含藏的一切法種,尤如瀑布激流一般不斷流注出來!阿陀那識的深妙並非凡夫、未親證的聲聞聖人所知,所以我對凡夫、未親證的二乘愚人並不開演此深妙的實相之法,是唯恐那凡夫、愚人之輩因沒有親證的緣故,將阿陀那識(阿賴耶識)妄自分別,錯誤地認作意識心我!』佛在《楞嚴經》中也再次提及相同語意的偈語:『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恐迷我常不開演。』

如果人不能滅除過去養成積聚的滯礙煩惱的話,
這人,一心一意地誦持我佛頂光明魔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這是從如來無上頂中由無心佛發射出光輝,坐在寶蓮花上宣說的心。況且前世與摩登伽女有無數劫的因緣,恩恩愛愛的雜染習氣已不是一生一劫的了,只要一宣揚這個神,便會使永遠脫離恩愛之心,成就阿羅漢果位。那些還陷在淫行之中的女子,雖然還沒發心修行,但是神之力仍在冥冥之中幫助們,很快便令們証得了無學果位。

要說們這些在法會的聲聞求証最上乘的道,決定成就佛果,就像在順風中揚塵一樣,不會有什艱難危險,如果在末法之世想要安坐道場,就先要持守比丘的淨禁戒,特別應當選擇持戒精嚴淨最上的沙門,作他們的導師。如果他們沒有遇到正的持戒淨的僧侶,那的持戒律儀必然不會有所成就,戒律成就之後,穿上新做的潔衣服,點燃香在屋內安坐,誦這心佛所說的神一百零八遍,然後設置戒壇,建立道場,並懇請住在這國土中的十方無上如來,放射大慈悲智光,以給道場灌頂加持。

阿難,身處這樣末法之世,持戒
淨的比丘、比丘尼、俗人施主,心中已滅除了貪淫,持守著佛的淨戒律,在這道場中,發心修持菩薩願行。他們在出入道場時都要沐浴淨身,早晨、中午、黃昏、初夜、中夜、後夜的時間裡都在修行道中,這樣不睡不眠,經過二十一日,我便會顯現自己的身相,來到這人面前,安慰他的心,他摩頂加持,使他開悟得獲無上覺。

廣泛的義涵

有時經中對於疑惑的釐,而其內涵不等於佛法中覺悟的實質,確能對於將來的覺悟有所助力,也更廣義的使用『開悟』一詞。

例一:如阿含部中曾記載阿闍世王韋提希子,了獲得王位,不惜謀害他的父親摩竭沙王。事後心中常有疑悔,擔憂來世是否會有報應;因此常常問人,尋求心靈導師,訪求諸外道。然而諸外道皆言不及義,後來經由壽命童子推薦,在疑惑與不安中前去求見釋迦牟尼佛;並以現在正在修學淨梵行之出家、在家人,是否能獲得現世果報例,請問於釋迦牟尼佛。佛例:即使以依賴國王賜予生的僕人、寄食客人以信出家,現世即可得阿闍世王禮敬供養;若證阿羅漢果者,命終得阿闍世王立塔例,令阿闍世王以無根信,信有因果律存在,阿闍世王決定信佛因果,隨即向佛發露懺悔殺害父親的罪行,並請佛到王宮接受阿闍世王的供養。


台長: 幻羽
人氣(1,401) | 回應(0)| 推薦 (9)| 收藏 (3)|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冰天雪地生命采風*
此分類上一篇:-大道妙演菩提行-*幻羽*題於早課香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