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21 20:55:52| 人氣2,5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類為什麼要移民火星?好好地來認識一下火星吧!─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類可以移民火星了!─

自從NASA發現火星上有水之後,人類移民火星就再也不是科幻小說情節。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不久,就簽署行政命令,要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好人類登陸火星準備。不過美國的民間人士早已經躍躍欲試,像是特斯拉兼Space X創辦人馬斯克,2018年3月份時就宣佈,明年將動送人類上火星的計劃。

NASA證實火星上有水,可能已有生命存在?

描寫人類移民火星、或是在異星球奮力求生的電影和科幻小說,不勝枚,但虛構的情節與現實之間,巨大的鴻溝,現在終於有人搭起了橋。

火星,在西方人眼裡是Mars「戰神」的象徵,古代漢人眼中的火星,則因位置、亮度時常變動無法捉摸,而認為它熒熒如火,稱之「熒惑」。但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2015年解開了人類數千年謎團,證實了火星上有水,代表這個紅色星球上或許「已經有」,或者未來「可以有」生物存在。

「火星並非過去所想是乾燥不毛的行星,今天我們要宣佈的,在特定的情況下,我們在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NASA行星科學主任 葛林(2015.9

人類太空探索先驅NASA2015年確定了火星上有水之後,也在2017年宣佈了載人上火星的計劃,時間設定在2033年,不過有人已經等不及了。他是Space X 兼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20183月初,馬斯克在美國德州一場南方音樂節上,搶先宣佈了他的火星移民計劃時間表,而負責將人類送上火星的載具,馬斯克早就都準備好了,就是Space X製造中的「星際太空船」。

「我們正在打造第一艘要前往火星的星際太空船,或許我們將可能在2019年上半,進行短程試飛,或垂直起降飛行。」──美國科技富豪馬斯克(2018.3



CNBC北京時間2018516日報導,特斯拉和SpaceX公司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Twitter上表示,未來火箭技術將讓任何人都可以去火星以及更遠的地方,同時汽油車將成文物,就像是蒸汽機一樣。

馬斯克此番暢想未來,正SpaceX上週五成功發射了最新版的獵鷹9號火箭Block 5之際。我仍然記得,可重複使用當時還不可能,或者更準確的說,額外的燃料和設備會使淨有效載荷減少到零。不可能是個可笑的詞語,馬斯克在SpaceX成功發射後寫道。

此前,火箭還只能使用一次,然後就會被丟棄。如今SpaceX和億萬富翁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的藍色起源公司都已經可以回收並重新發射火箭,來節省時間和金錢。

是的,我多次聽到過這種說法(不可能回收火箭)。在未來,讓火箭掉到大海裏而不是進行回收將會很奇怪,馬斯克在回復網友的評論時說道。他稱,下一代SpaceX火箭未來將會太空移民打開大門,讓任何人都可以登陸月球和火星,甚至是更遠的星球。

未來五年,SpaceX300個任務打造3040個火箭核心。之後,大獵鷹火箭(BFR)將取代獵鷹系列火箭。大獵鷹火箭的目標是讓人人都可以去月球和火星,最終前往更遠的星球。

馬斯克已經積極和公開地規劃殖民太空的計畫了。他在2017年稱,其目標是在2022年之前將第一枚火箭送往火星,到2024年將人類乘客送上火星。

太空並不是唯一一個能證明馬斯克對於未來的遠見卓識的行業。他在Twitter上說,未來汽油車將會像蒸汽機一樣,變得稀奇有趣,但永遠都不會的利用出行。

當然,作特斯拉CEO,馬斯克認電動汽車最大的競爭對手將會消亡並不令人意外。馬斯克稱,他希望自己能對未來感到樂觀,這種信念激勵著他不斷前進。他在2017年對全美州長協會說:我的推動力是,我希望能考慮未來並對未來感到舒服。我們正在竭盡所能,讓未來盡可能地美好。


﹝註﹞伊隆·馬斯克是一名美籍和加籍企業家。因
他是SpaceX的創辦者,及特斯拉汽車和PayPal的聯合創辦人而聞名。資207億美元(2018年2--福布斯-公佈)。生於:1971628日,南非‧比勒陀利亞。

目前,馬斯克擔任Space X的首席執行官兼首席設計師、特斯拉汽車首席執行官兼品架構師、以及SolarCity的主席;與此同時,他還是現代第一輛可行電動車Tesla Roadster的聯合設計者之一。馬斯克曾呼籲政府應該針對人工智能立法監管,透過社會規範AI技術進步,並稱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人類要移民火星?─

在地球活得好好的而這些原因,肯定沒有想到過……

自從NASA美國航天局好奇號不斷傳回火星的各種奇妙資訊,特斯拉和SpaceX總裁透露了要讓人類成一個星際物種的計畫開始,這顆紅色星球的魅力就已經深深吸引了全世界人的注意。

人類要移民火星?

SpaceX並不是第一個有計劃去火星的組織。事實上,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已經有人提出這樣的計畫了。目前,全世界在進行中的火星移民計畫包括:

1“Mars One”火星移民計畫;

2、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及歐洲航天局ESA)的“ExoMars Mission (2020)”計畫;

3NASA2030年將人類送到火星的計畫;

4、中國的火星探測計畫;

5、阿拉伯人的火星移民計畫(瘋狂的阿拉伯人終於出手了:要去火星再建一個迪拜!)。

隨著人們對火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有人問科學家我們要去火星上生活?要通過改造大氣、土壤和水,重新創造類似地球的環境?我們不能直接在我們自己的星球採取這些做法?

科學家覺得這些問題非常有趣和中肯。他承認,讓火星環境適合居住不是很容易:首先,人們不瞭解的規模,這是一整個星球的改造工程。首先水,食物和空氣是並不存在的,這將帶來許許多多的困難。

科學家認,照顧好我們自己的星球和移民火星,是兩個相互不衝突的目標。他的目標是在火星上建立一個科學究基地,就像我們在南極洲的基地一樣。他相信,人類渴望踏足這個紅色星球的科學探索意識,在過去幾個世紀裏一直推動著人類科技水準的發展。

調:如果我們發現火星還有活著的東西存在,那將是驚人的。探索火星的任務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機構能獨立完成的,需要集中全世界的智力和財富。而且,發現生命將影響我們每個人和我們對宇宙中生命的理解,在火星上尋找到生命肯定會使宇宙變得不再那孤獨。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裏。

地球確實非常舒服,對於人類來說,有吃有喝,陽光明媚,海水澈,還有小風颼颼吹,花前月下,蟲飛鳥鳴,是人類文明孕育的搖籃。但是人類文明逐漸成長以後,必然要不安分,像娃娃一樣翻身、撓、最後爬、走、,具有探索更廣大世界的能力。

地球越來越小,變成了地球村,自然的,我們就該去火星村看看?去火星,就是挑戰自我,提升能力的過程,里有需求,里才有供給,沒有探索火星的壓力,那些尖端的火箭技術、密閉生存維持技術、輻射防護技術,都發展得非常慢。

我們因航太需要,而究相應的材料、燃料、失重生理、心理、天體力學、太空輻射、通訊等。航太科技的進步,大量衛星的發射,直接導致了即時通訊網絡、精確定位、天氣預報等等,在幾十年的航太探索中也推動電腦技術的迅猛發展,所以探索新世界,讓我們的視角更寬廣,換一個角度,世界更精彩。

人類要移民火星?分析火星探索的好處:

1、直接收益,通過科掌握了技術以後,形成很多專利,專利是直接可以賣錢的,收費的,替別人發射衛星也是收費的。當然,不這赤裸裸談錢的話,也可以說美國掌握了技術以後,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去美國學習,大批留學生到美國,都是挺厲害的人,很多就留下來建設美國去了。

2、還可以形成科、探索的氛圍,鼓動科人員的積極性,激勵未成年人的成長。人心齊,泰山移,激勵人心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3、歷史上,曾有數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半數以上的生物種類滅。平均是一億年一次,但又有些隨機因素。下一顆什時候到來?不知道。通過探索火星的過程,我們的火箭技術進步了,也隨時有火箭在製造中,那當小行星飛近的時候,就可以有火箭、有技術,把小行星推離軌道或直接炸掉。探索火星的同時,順便防備小行星。

4、在探索火星、移民火星之後,萬一來場子的小行星很大坨,在無法攔截的情況下,火星還算有個人類文明的備份,不至於一下子滅絕。

5、移民火星的好處:形成兩個世界的局面,這就回到那句話換一個角度,世界更精彩,視角的變化,必然導致創新的爆發。

(1) 通訊將出現6—46分鐘的延遲,找回了電報通訊的感覺,在這種現實壓力下,也許很快就通過量子通訊,實現了即時通訊?

(2) 火星上有生命嗎?和地球的生命起源相同嗎?通過研究判斷出生命的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計算宇宙其他星系出現生命的概率。

(3) 在火星開發的環境地球化改造技術,也可以直接應用於地球荒漠、深海、寒冷南北極。

(4) 火星距離小行星帶比較近,開發那裏的鉑系貴金屬、鑽石等成為現實。

(5) 地球和火星人將出現基因隔離,人工基因改造成為生兒育女的必選方案,出現適應各種環境的人類,甚至實現人類的冬眠和蘇醒。

(6) 地球人和火星人究竟誰更牛?在競爭中,每個人都表現出強大的動力和積極性。

綜上可見火星移民的實現,是人類文明的層級性成長,是文明的整體性複製(文明數量由12)。人類文明的未來必然是遍佈銀河系的文明,那麼,移民火星只是第一步。在移民火星的過程中,積累星際移民的技術和經驗,也是非常重要的。(2017-07-07發表:科學)


 

        普京宣佈─俄羅斯火星移民計畫,將早于美國進行火星探測!

俄羅斯火星移民。普京宣佈俄羅斯將於2019年發起一項火星探測任務,如果成功的話,將超過美國航天局探索紅色星球計畫一年。

弗拉基米爾·普京在一部關於總統的紀錄片中透露了國家的太空計畫,這在社交媒體上得到了廣泛的分享。

他說:“我們正在計畫無人駕駛和載人發射,作為月球計畫和火星探測的一部分,最近的任務很快,我們計畫於2019年發射一次火星任務。”

這一消息在Andrey Kondrashov主持的總統紀錄片上宣佈,此前美國航空航天局宣佈它將試圖在2020年火星任務中探索這顆紅色星球,將調查是否有潛在生命。

普京預計將在周日的選舉中重新當選總統,他說俄羅斯還將向月球極地地區發起一項任務,並補充說,其月球計畫將與在蘇聯時代的情況完全不同。

“我們的專家將嘗試在兩極著陸,因為有理由相信那裏可能有水,在那裏取得一些進展,對其他行星的研究,遙遠的空間可以從那裏開始。”普京說。總統紀錄片上傳到俄羅斯社交媒體網站vkontakte

普京沒有具體說明2019年火星任務何時會發生。美國宇航局的任務預計將在20207月和8月左右舉行,當時地球和火星之間的位置最適合著陸。

有關探索這顆紅色星球的競賽正在升溫,周日億萬富翁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在西南偏南大會上表示,他的SpaceX火星火箭明年可能準備試飛。他之前曾表示,他的雄心是在2022年前啟動貨運航班。

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對火星任務的嘗試已經失敗。 2011年,不幸的Phobos-Grunt探測器在發射後無法射向紅色星球的軌道。它的任務是計畫從火星的衛星火衛一帶回樣本。

這是俄羅斯火星移民計畫的新聞首次浮出水面。之前,外界普遍預計俄羅斯向火星發射太空船的時間為2020年。

在普京宣佈這一消息的數天后,俄羅斯將進行總統選舉。(2018-03-16來源:前瞻網) 



                     
─好好地來認識一下火星吧!─

火星(拉丁語: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布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922日抵達的MAVEN軌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20087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9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以直徑、質量、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月球的兩倍,質量約為地球的九分之一、月球的九倍,表面重力約為地球的2.5分之一、月球的2.5倍。火星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11%,表面積相當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還要小很多。20128月,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尹安在分析了100張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衛星圖片後發現,火星有類似地球主要板塊劃分的構造特點。

長期觀測火星發現,南半球地勢比北半球高,北極盆地顯示有過大撞擊,推論約45億年前遭冥王星大小天體撞擊之後,不但形成火衛一和火衛二,亦逼使內核熱能散溢出上地函、內部攪拌逐漸停止,無法以發電機原理持續對流生成磁場。由於火星比地球小,相對表面積與體積成反比而較大,因此火星核心也冷卻得比地球的快,地質活動趨緩,磁場和板塊運動消逝,太陽風帶走大氣變薄導致氣壓偏低,而造成液態水在低溫就會沸騰、無法穩定存在。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

火星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充滿撞擊坑,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冰組成的極冠,而上覆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基於撞擊坑密度的撞擊坑計數法可判別出地表年齡:撞擊坑大而密集處較老,反之則年輕,進而將地質年代分為四個階段:前諾亞紀、諾亞紀、赫斯珀利亞紀和亞馬遜紀。前諾亞紀沒有留下實質地表,此時地形南北差異形成,有全球性磁層;諾亞紀有大量隕石撞擊,火山活動旺盛,可能有溫暖潮濕的大氣、河川和海洋,侵蝕旺盛,但到末期這些活動已減弱很多;赫斯珀利亞紀,火山活動仍然繼續;亞馬遜紀則是大氣稀薄乾燥,以冰為主要活動,如極冠、冰凍層、冰河,並有週期性變遷,溝壑也是這時期形成,火山活動趨緩並集中在塔爾西斯與埃律西昂。



現今火星風成地形遍布,如吹蝕、磨蝕等風蝕作用,和沙塵遇地形阻礙而填積、侵積等風積作用。前者形成如廣泛分布於梅杜莎槽溝層的風蝕脊,後者則如大瑟提斯高原上撞擊坑下風處的沙塵堆積,和撞擊坑中常見的沙丘。

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撞擊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谷分布各地,南北極有以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而風成沙丘廣布整個星球。隨著衛星拍攝的越來越多,更發現很多耐人尋味的地形景觀。

20世紀早期地面以無線電波測量火星地形。1976年海盜號進行的地形測量,發現了峽谷和南北半球的巨大差異,而衍生出北方平原本是海洋的假說。火星全球勘測者自1999年起以雷射進行更精確的地形測量,得出目前使用的全球地形圖,以火星大地水準面(Areoid)為基準,最高點在奧林帕斯山,高21,229公尺;最低點在希臘平原,低於基準8,200公尺。現在很多探測器如火星勘察衛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探測漫遊者運用航照圖的地形判別方法,以視差法來測量區域地形,並製成高解析度立體照片。

火星的經度坐標採用東經0360度,不是地球的東西經各180度。

來自火星奧德賽號上熱輻射成像系統(THEMIS)的影像顯示阿爾西亞山北坡有七個可能的深洞,照片中光線無法抵達底部,推測底部可能更深、更寬,可能免受微隕星、紫外線、太陽閃焰和其他高能粒子的侵害,可能是未來尋找液態水或生命痕跡的可行地點。但後來火星勘察衛星的更高解析度HiRISE影像部分推翻了之前猜測,認為只是光線角度造成深不見底的樣子。

火星大氣層相對較薄,平均地表氣壓只有6百帕,約為地球表面氣壓的0.6%,相當於地球表面算起35公里高的氣壓,如此低的氣壓使聲音傳播的距離只有在地球上的1.5%。隨著季節的變化,火星氣壓變化可達20%。火星大氣層按高度可分為低層大氣、中層大氣、上層大氣和外氣層。其中低層大氣由於氣懸微塵與地表的熱,這部份相對溫暖;中層大氣存在有高速氣流;上層大氣(或熱氣層)溫度很高,大氣分子也不再像下層那樣分布均勻;外氣層高度在200公里以上,大氣漸漸過度到太空,無明顯外層邊界。

火星大氣成分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氣,1.6%氬氣,很少的氧氣、水氣等,亦充滿著很多懸浮塵埃,吸收藍光使天空成黃褐色。2003年火星大衝時地面望遠鏡在大氣中發現了甲烷;20043月,火星奧德賽號確認了這一發現。由於甲烷易被紫外線分解,存在甲烷表示現在或者最近幾百年內在火星上存在製造甲烷的來源,火山作用、地質作用、彗星或小行星撞擊甚至生物來源如甲烷古菌等都有可能。2013919日,根據從好奇號得到的進一步測量數據,NASA科學家報告,並沒有偵測到大氣甲烷(atmospheric methan)存在跡象,測量值為0.18±0.67 ppbv,對應於1.3 ppbv上限(95%置信限),因此總結甲烷微生物活性機率很低,可能火星不存在生命。但是,很多微生物不會排出任何甲烷,仍舊可能在火星發現這些不會排出任何甲烷的微生物。

              

由於火星比地球離太陽遠,日射量較少,表面溫度應較低,計算值約210K,但實際觀測地表平均約240K,則是因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由於大氣層很薄,無法保留很多熱,使地表日夜溫差很大,某些地區地表溫度白天可達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2℃。火星大氣環流主要為單胞環流,由赤道相對熱空氣上升,漂至極區下沉,再沿地面回到赤道。另外,在火星的夏半球,極冠的二氧化碳昇華進入大氣,使氣壓升高;而冬半球由於二氧化碳凝華,氣壓下降,由於進出大氣的二氧化碳量高達25%,造成南北壓力差,空氣便傾向由高壓的夏半球流向低壓的冬半球,形成另一依季節而變向的環流。因此火星的天氣系統趨向成為全球性的,例如塵暴。

火星天氣重覆次數較高,比地球容易預測。如果一個氣象事件在一年的特定時間中發生,可提供的資料(相當稀疏)指出,很可能在下一年幾乎同一個位置再發生一次,誤差最多一個星期。2008929日,鳳凰號拍下了降雪事件,是在接近鳳凰號登陸地點附近海姆達爾撞擊坑之上,高 4.5 公里的雲降雪。這次降水在到達火星表面時就已蒸發,這現象稱幡狀雲。火星上的風速要超過地球100倍。

火星地表遍布著流水的遺跡,有些是洪水刻畫而成,有些則是降雨或地下水流動而形成,但多半年代久遠。沖蝕溝(gullies)則是另一類規模較小的地形,但形成年代十分年輕,常分布於撞擊坑壁,型態多樣。關於成因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是由流動的水造成,另一方則認為是凹處累積的乾冰促使了鬆軟物質滑動。

火星南北極有明顯的極冠,曾被認為是由乾冰組成,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為水冰,只有表面一層為乾冰。這層乾冰在北極約1公尺厚,在南極則約8公尺厚,是冬季時凝華而成,到夏季則再度昇華進入大氣,不過南極的乾冰並不會完全昇華。夏季仍存在的部分稱為永久極冠,而整體構造稱做極地層狀沉積(Polar Layered Deposits),和地球南極洲與格陵蘭冰層一樣為一層層的沉積構造。北極冠寬達1,100公里,厚達2公里,體積82.1萬立方公里;南極冠寬達1,400公里,最厚達3.7公里,體積約1.6百萬立方公里。兩極冰冠皆有獨特的螺旋狀凹谷,推論主要是由光照與夏季接近昇華點的溫度使溝槽兩側水冰發生差異融解和凝結而逐漸形成的。

2011年由火星勘察衛星的淺地層雷達發現南極冠有部分原本認為是水冰的地層其實是乾冰,所含二氧化碳量相當於大氣含量的80%,這比以往認為的要多很多。根據此的模擬結果,十萬年一週期的氣候變遷中藉由乾冰昇華、凝結,大氣總質量的變化幅度會達數倍。由這些乾冰沉積上方地表的下陷與裂隙判斷,乾冰正在慢慢昇華。

自海盜號即發現,火星北半球中緯度有幾處峽谷底含有條紋流動狀的地表特徵,但不確定是富含冰的山崩、含冰土的流動或是塵礫覆蓋的冰河。但根據更新任務的資料與比對地球的相關地形,支持這些是冰河,且推測是自轉軸傾角較大時的氣候狀態下所累積的。

由火星奧德賽號X射線光譜儀的中子偵測器得知,自極區延伸至緯度約60°的地方表層一公尺的土壤含冰量超過60%,推論有更大量的水凍在厚厚的地下冰層(cryosphere)。

另外一個關於火星上曾存在液態水的證據,就是發現特定礦物,如赤鐵礦和針鐵礦,而這兩者都需在有水環境才能形成。

對於於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證據在2008620日被鳳凰號發現,鳳凰號在火星上挖掘發現了八粒白色的物體,當時研究人員揣測這些物體不是鹽(在火星有發現鹽礦)就是冰,而四天後這些白粒就憑空消失,因此這些白粒一定昇華了,鹽不會有這種現象。2008731日,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科學家宣布,鳳凰號火星探測車在火星上加熱土壤樣本時鑑別出有水蒸氣產生,從而最終確認火星上有水存在。

2013926,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科學家報告,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 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

2015928,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宣布,在火星上發現液態的鹽水。根據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配備的光譜儀獲得的數據,研究人員在火星的神秘斜坡上發現了水合礦物。這些暗色條紋表明火星地表隨時間變化有流水存在。 在較溫暖的季節,這些線條的顏色變得更深,表明水流在斜坡上出現,在較冷的季節,這些地表特徵變淺。在火星的部分地區,最高溫度可以達到攝氏零下23度,此時深色線條最明顯。

火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為1.52AU,公轉週期為1.88地球年,687地球日,或668.6火星日。火星公轉軌道和地球的一樣,受太陽系其他天體影響而不斷變動。軌道離心率有兩個變化週期,分別是9.6萬年和210萬年,於0.0020.12間變化;而地球的是10萬年和41.3萬年,於0.0050.058間變化。

火星日平均為24小時3935.244秒,或1.027地球日。火星目前自轉軸傾角為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但可在13度至40度間變化,週期為一千多萬年,不像地球的穩定處於22.124.5度間,是因為火星沒有如月球般的巨大衛星來維持自轉軸。由於沒有大衛星的潮汐作用,火星自轉週期變化小,不像地球的會被慢慢拉長。

                         

火星自轉軸有明顯傾斜,日照的年變化形成明顯的四季變化,而一季的長度約為地球的兩倍。由於火星軌道離心率大,為0.093(地球只有0.017),使各季節長度不一致,又因遠日點接近北半球夏至,北半球春夏比秋冬各長約40天。20091026日為北半球春分,2010513日為夏至,目前北半球處春季。雖然火星沒有地球般受海洋影響的複雜氣候,但仍有以下特殊之處:

(1)火星軌道離心率比地球大,造成日射量在一年當中變化更大,位於近日點時,南半球處夏季,比北半球遠日點夏季所造成的升溫更強;
(2)隨季節交替,二氧化碳和水氣會昇華和凝結而在兩極冠間遷移,驅動大氣環流;地表反照率特徵,因顏色深淺和沙、岩性質差異而造成的容積熱容不同,可影響大氣環流;
(3)易發生的塵暴會將沙塵粒子捲入高空,沙塵粒子吸收日光與再輻射會使高層大氣增溫,但遮蔽天空的沙塵會使地表降溫;自轉軸傾角和軌道離心率的長期變化則造成了氣候的長期變遷。火星表面的平均溫度比地球低30度以上。

目前火星與地球最短距離正慢慢減小。當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最小時,稱為火星衝日。火星相鄰兩次衝日的時間間隔約為779天,最近一次出現在2016522日。下一次火星衝日將出現在2018727日。當地球與太陽和火星連成一線時,在火星上便可看到地球凌日,在太陽的位置可看到地球的黑點通過,同理還有水星凌日 (火星),在地球上則不會看到火星凌日。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與火衛二(Deimos),最長直徑各為27公里和16公里,形狀不規則並充滿撞擊坑,以近圓形的軌道於接近火星赤道面處公轉。它們雖然很小,但由於接近火星,使火衛一從火星上看約有滿月直徑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大,而視星等火衛一可達-7,火衛二可達-5,白天可能可見。和月球一樣,這兩顆衛星都被火星潮汐鎖定,因此他們總是以一面對著火星。

火衛一的公轉週期比火星自轉更快,所以在火星上來看是西昇東落的,且只花了約4個小時;而火衛二的公轉周期只比火星自轉慢一些,東昇西落要花約2.4個火星日。因為火衛一離火星很近,火星的潮汐力會慢慢但穩定地減小它的軌道半徑,預計再過約760萬年,火衛一將因軌道低於3620公里,也就是火星的洛希極限而被瓦解。另一方面火衛二因為離火星足夠遠,所以它的軌道反而正在慢慢地被推進。

兩衛星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但新研究認為可能是撞擊事件、或原本的衛星被火星潮汐力拉碎後,由散布軌道上的岩屑再度吸積而形成。

兩顆衛星是在1877年被阿薩夫·霍爾發現的,以希臘神話中的福波斯和得摩斯命名,兩者皆為戰神阿瑞斯的兒子。

火星的火紅色,自古就吸引著人們,希臘人稱為戰神。此時火星觀測和其他天體般,大部分是為了占星,而後漸漸涉及科學方面,如克卜勒探索行星運動定律時是依據第谷積累的大量而精密的火星運行觀測資料。

望遠鏡出現後,人們對火星可以進行更進一步的觀測。使用望遠鏡觀測星空的伽利略所見的火星只是一個橘紅小點,然而隨著望遠鏡的發展,觀測者開始辨別到一些明暗特徵。惠更斯依此測出火星自轉週期約為24.6小時,而他亦為首次紀錄火星南極冠的人。一開始由於各人各自觀測,意見不一致,地名也未統一(例如用繪製者名字命名)。後來義大利的喬范尼·斯基亞帕雷利統合了各家說法而繪製了地圖,地名取自地中海、中東等的地名和聖經等作為來源,而其餘則依照舊有的觀念:暗區被認為是湖(lacus)海(mare)等水體,如太陽湖、塞壬海、明顯的暗大三角——大瑟提斯;而亮區則是陸地,如亞馬遜。這個命名系統一直延續下來。

當時,斯基亞帕雷利和同期觀測者一樣,觀察到了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從暗區延伸出的細線,因為對於暗區是水體的傳統,這些細線命名為水道(canali)。而後來觀察到暗區會在冬季時縮小、夏季時擴張,有人提出暗區是植物覆蓋、而暗區的擴大縮小則是消長所引起的,改變以往認為暗區是水的說法。帕西瓦爾·羅威爾觀察到並宣稱那些「水道」其實是人工挖掘的「運河」,用來灌溉植物,因為水道應太細不可見,而看到的細線應是灌溉出的大片植物。風靡大眾的火星科幻和火星人即源於此。不過這些細線大多已證明是不存在的,部分則是峽谷或隕石坑後延伸出的深色沙子。而火星表面顏色的改變則是因為沙被風吹移,或發生火星塵暴。

到了太空時代,水手4號傳回的充滿隕石坑的火星照片粉碎了人們對火星文明的幻想,認為火星只是一處如月球般布滿隕石坑的死寂星球。但隨著往後水手9號等的巨大峽谷、火山和疑似流水遺跡的發現,火星的獨特性、液態水和生命的可能又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蘇聯、美國、歐洲和日本共已發射數十艘太空飛行器研究火星表面、地質和氣候,包括軌道衛星、登陸器和漫遊車。總計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任務在完成前或是才要開始時就因種種原因而失敗。目前將物體由地球地表送往火星約要花費每公斤30,900美元。



1965年水手4號飛掠火星。1971年水手9號進入火星軌道,成為第一個環繞火星的探測船。1971年蘇聯火星計畫火星2號的登陸器墜毀後數日,相同的火星3號的登陸器成功登陸火星,為第一個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但登陸十幾秒後即失去聯繫。1975NASA發射海盜號,包括兩組軌道衛星和登陸器。海盜1號和2號軌道衛星各運作了六年和三年。兩個登陸器皆於1976年成功登陸,傳送了第一張火星地景的彩色照片,而軌道衛星也繪製了很好的火星地圖,甚至到今天都還在使用。

1988年蘇聯發射弗伯斯1號、2號以探測火星和兩個衛星。弗伯斯1號於抵達前失聯,而弗伯斯2號雖然成功拍攝了火星和火衛一,但在準備要放出兩艘登陸器到火衛一之前失聯。

1992年火星觀察者失敗後,NASA199611月發射了火星全球勘測者,且任務非常成功。它在2001年即完成了原訂的地圖繪製工作,並三次延長任務,直到2006112日失聯而結束,總計共花了10年在太空中工作。在火星全球勘測者發射一個月後,NASA發射了火星拓荒者,包括了一個登陸器和漫遊車——旅居者號(Sojourner),於19977月登陸在阿瑞斯峽谷。這任務也很成功,且也很知名,部分是因為傳回的大量照片。

NASA的火星勘測98計畫於199899年發射了火星氣候衛星與火星極地登陸者,前者預計研究氣候、水與二氧化碳等,後者則預計於南極登陸,船上的搭載深空2號則計畫於火星極地登陸者進入大氣時釋放,直接降落穿入地表進行研究。但整個計畫在2000年到達火星時失敗。

NASA20078月發射鳳凰號,於20085月登陸在火星北緯68度的極區。鳳凰號登陸器有一支可伸及2.5公尺的機械手臂,且可挖掘土壤1公尺深。有搭載一座顯微鏡,解析度達人類頭髮寬度的千分之一。2008620日確認2008615日發現的地表白色物質為水冰。20081110日進入冬季而無法繼續聯繫鳳凰號,任務結束。

2001NASA發射了2001火星奧德賽號,任務成功進行並延續到20109月。船上的伽瑪射線光譜儀於地表下一公尺內偵測到大量的氫,也就是大量的水分子。

2003年歐洲太空總署發射了火星快車號,包括軌道衛星和登陸器——小獵犬2號,而小獵犬2號於20042月降落時失敗。2004年船上的行星傅立葉光譜儀於大氣中偵測到甲烷。20066ESA宣布火星快車號發現極光。

2003NASA發射了兩台相同的火星探測漫遊者——精神號(MER-A)和機會號(MER-B)。兩台皆於20041月成功登陸並工作超過預定時間。傳回的資料中最有價值的大概是兩地過去有水的確實證據。塵捲風和風暴偶爾清除了太陽能板上的沙塵,使他們得以超過預定任務時間而繼續工作。

20058NASA發射了火星勘察衛星,於20063月進入火星軌道展開為期2年的工作。它搭載更進步的通訊系統,頻寬比之前任務總和還寬,且傳回的資料遠多於過去任務的總和。擁有解析度高達0.3公尺的相機——HiRISE,拍攝地表和天氣以尋找未來任務的適合登陸地點。2008219日拍攝到北極冠邊緣的一系列雪崩影像。

2007225,探測彗星的羅塞塔號近距離飛掠火星並拍照,有拍到很高的雲。

2009217,黎明號飛掠火星以重力助推前往目的地灶神星和穀神星,並在接近火星時拍了照。

中俄合作的火衛一-土壤號與2011年升空,將會送回火衛一土壤樣本。而該探測船還將搭載一顆重110公斤的火星探測車,也就中國第一艘無人駕駛火星探測船螢火一號(YH-1),預計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運載火箭升空,航程大約10個月。螢火一號主要研究火星的電離層及周圍空間環境,火星磁場等。該探測船發射到近地軌道後,因為與地面失去聯繫變軌失敗,探測船的碎片於莫斯科時間2012115日墜落在太平洋海域。

繼鳳凰號之後,NASA2011年的發射的火星科學實驗室(好奇號),在20128605:31UTC成功登陸火星的蓋爾撞擊坑。它和火星探測漫遊者一樣是火星車,但更大更快更進步。搭載雷射化學檢測儀,可在13公尺外分析岩石組成。比起之前其它火星任務,它攜帶了更多先進科學儀器。本次任務的總成本達到了25億美元,是歷來最貴的火星探測任務。

2008915NASA發表了MAVEN任務,預計2013年以各種機器研究火星大氣。

芬蘭、俄羅斯的合作計畫MetNet包括數十個登陸器組成觀測網,以研究大氣結構、物理和天氣。這任務的前導任務將會於2011年先發射一至數個登陸器,有可能是和火衛一-土壤號併在一起發射。往後的發射會持續到2019年。

2016ESA計畫發射第一台火星車——ExoMars,它可挖掘兩公尺深以尋找有機物甚至火星生命。

2004年美國總統布希宣布載人火星任務為太空探索展望中的長期目標。NASA和洛克希德·馬丁已開始研究獵戶座太空飛行器,計畫於2020年以前送人類到月球,作為人類登陸火星的準備。2007928日,NASA執行長麥可·D·格里芬聲明NASA預計於2037年以前送人類到火星。

ESA希望於20302035年間送人類上火星。而在這之前有其他探測任務,包括ExoMars和火星樣本取回任務。

直達火星是羅伯·祖賓——火星學會的創始人和主席——提出的極低成本載人火星任務,使用重載的農神五號級火箭,如戰神五號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九號,省略軌道組裝、低地軌道會合和月球燃料補給站而直接用小的太空飛行器前往火星。修改後的計畫,叫做Mars to Stay,改成先不送回第一批登陸者,狄恩·尤尼克說明送回一開始的四到六人所花費用比送他們到火星還高,反而可再送二十人。

2007 WD520071120NASA JPL近地天體觀測計畫發現,一顆直徑約50公尺的小行星2007 WD5可能會在2008130日撞擊火星,但隨著觀測資料越多,終把撞擊機率降至0.01%,小行星則於130日掠過火星。

2000年,美國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一塊火星隕石。這是一塊碳酸鹽隕石,後被編號為ALH84001。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聲稱在這塊隕石上發現了一些類似微體化石的結構,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自然生成的礦物晶體。直到2004年,爭論的雙方仍然沒有任何一方占據上風。



有證據顯示火星曾比今日更適合生命存在,但生命在火星上到底是否真正存在過還沒有確切的結論。某些研究者認為源自火星的ALH84001隕石有過去生命活動的證據,但這一看法至今尚未得到公認。另有反對的觀點認為,自幾十億年前產生以來,該隕石從未長期處於液態水存在的溫度下(因而不會曾有生命活動)。

海盜號曾做實驗檢測火星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實驗只分析了海盜號著陸點處的土壤並給出了陽性的結果,但隨後即被許多科學家所否定,而這一結果也仍就處在爭議之中。現存生物活動也是火星大氣中存在微量甲烷的解釋之一,但亦有其它與生命無關的解釋。

人類若對外星殖民,由於火星的適宜條件(同其他行星相比,火星最像地球,而且距離相對較近),它將是人類的首選地點。

中國古人認為火星在位置及亮度上都常變不定,故稱為「熒惑」,在星占學上象徵殘、疾、喪、飢、兵等惡象。「熒惑守心」是火星留守在心宿(天蠍座)的天文現象,心宿主要有三顆星,中間這顆最亮,代表皇帝,旁邊的兩顆代表太子、庶子。熒惑守心是很罕見的天象,被認為最不祥,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皇帝駕崩,或是宰相下台。西漢成帝綏和二年(前7年),天文台觀測到了熒惑守心,宰相翟方進被漢成帝賜了毒酒自殺。翟方進死沒幾天,漢成帝突然暴斃,王莽後來稱帝,翟方進之子翟義起兵反王莽。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黃一農教授在他的專書《名家專題精講系列社會天文學史十講》內的其中一篇文章《中國星占學上最凶的天象──「熒惑守心」》提到,現在以電腦推算發現當年並未發生此天象,中國史籍中記載熒惑守心共二十三次,但有十七次是偽造的。中國歷史上實際發生過的熒惑守心則共有三十八次,且在中國史籍多無記錄。

關於火星的神話傳說有:1.阿瑞斯,希臘戰神。2.瑪爾斯,羅馬戰神。3.內爾伽勒,巴比倫神祇。4.提爾,北歐神話中的戰神。5.火星 (妖怪),中國神話中的妖怪,記載於《搜神記》。

 

台長: 幻羽
人氣(2,503) | 回應(0)| 推薦 (7)|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宇宙系列 |
此分類下一篇:─為何地球人類未曾間斷宇宙探索的腳步─
此分類上一篇:─仰望星空如何改變世界?─(續) 文:*張雙南* 教授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