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12 02:08:19| 人氣1,2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地悠悠心─*幻羽*偶題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海給人一種寬闊、奔放的情懷!


                          草原賦予一種遼遠、青春的願景!

                              天地心悠悠,隨緣任取捨。

                              看雲捲浪滾,觀萬物爭奪。

                              聽詩詞曲揚,聞馬蹄征戈。

                              風雨雷電閃,日月顛倒翻。

                              且靜靜沉思,天地悠悠心。


                                       *幻羽*偶題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于神功元年(西元697年─武則天的治下時期)隨建安王武修宜遠征契丹,在幽州時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由于武修宜在軍事上的無能,剛一接戰,先鋒王孝杰等全軍覆沒。為了挽救危局,陳子昂請求分兵破敵,為國前驅,結果不僅沒有得到武修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職處分,忠而見棄,悲憤填膺。當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時候,舉目四顧,大地蒼茫,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古往今來多少歷史興亡的慘痛,一齊涌上心頭,迸發出了這樣一首聲情激越,氣韻沉雄悲壯的詩篇。

這首詩雖只寥寥四句,并且還是化用了《楚辭·遠游》中的詩句:“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但陳子昂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結合著身包的強烈感受,用樸實蒼勁的力的語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時代普遍時代普遍存在的一個尖銳而嚴肅的主題,即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歲月易逝而功業難就。

詩人面對寥廓的江山,永恒的宇宙,感慨有限的人生,從而使得激越的詩意與深刻的哲理融為一體,并從心靈深處噴發而出。這就極易喚起人們有限與無限、霎那與永恒、進取與失望、偉大與渺小等聯想與思索,令人被那種登高望運、極目古今的闊大胸懷所感染,這就是這首千古絕唱所獨有的藝術魅力,它已成為引起人類心靈共震的永恒強音。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矚目于廣闊的空間,想天地蒼茫,歲月悠悠,知音何在?誰又能賞識和重用自己?于是,生不逢時的感傷,仕途失意的郁悶,才略難施的悲憤,知音不遇的寂寥,建功立業的渴望,理想破滅的痛苦,孤高自許的心性,歷史興亡的反思,頓時凝結為滿腔的怨恨,集中噴涌而出。“愴然而涕下”形象逼真地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和悲憤。

此詩審美內涵十分豐富,作者的孤獨與悲憤在詩中強烈地反射出來。詩中盡管沒有提到什么具體環境,卻創造一種遼闊幽遠、空曠蒼茫的意境。“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表現了主人公在時間上的孤獨,無論在前朝,還是后代,都無與我相知的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表現了主人公在空間上的孤獨,縱有天地之闊,依然沒有能與我相知之人。于是,在時間仿佛凝固的、寥闊無限的大地上,寂寞地站著一位詩人,感嘆著滄涼與孤獨,潸然淚下。這是一種絕對的孤獨,是時間和空間的交匯處一個孤獨的點,這個點以浩瀚的天宇和滄茫的原野的渾然交融為背景,無限遼闊且滄涼。 

人是孤獨的,能面對孤獨的人的內心是充實的,狂歡放縱是對孤獨的逃避與慌張。面對孤獨會體悟到人生的另一種真諦:超然物外,敢問蒼天。人的尊嚴不是身居高官要職的顯赫,也不是名利雙收后他人的青眼,人的尊嚴是孤獨地展現自我。 

陳子昂感念天地,愴然涕下,他的背景浩瀚遼遠,這使得陳子昂給人一個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文人形象,其大氣超然,更象一個仰天長嘆的孤獨的英雄。

毫無疑問,孔夫子的“悠悠萬事,惟此惟大,克己復禮”給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埋下了“悠悠”伏筆:悠遠、悠久、世界之大、天馬行空。而問題正出在這里。當一分錢逼出一個英雄好漢時,我們都知道,他總會仰天浩嘆:“天地之大,無所不能,我卻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如此無窮無盡之歷史長河,哪里是我的報國之門啊?”陳子昂正是在動蕩歲月發出這種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的。渴望建功立業的詩人在屢遭絕諫、拒為前驅的情況下,被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悲絕境地所激憤,走上了當年屈原在《遠游》中所經歷的那種空前絕后:“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這種英雄天才的孤獨也許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如果說屈原是用了“楚辭”即古代楚國的“白話”寫的詩,那跟楚辭相比,陳子昂的詩更為直白,是當時唐朝標準的“口語詩”。這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那情那景,誰也沒有閑情逸致去優美抒情,唯有最真實的直接表達,把自己的悲憤用最短的話語傳達出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可以想象陳子昂當年在幽州臺放歌的痛絕,跟荊軻剌秦王前高歌“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有著某種相近的風范。

所不同的在于,荊軻是在江東父老眾目睽睽之下明白無誤前去尋死,而陳子昂卻是唏噓流涕自言自語自彈自唱悲嘆孤生。我個人認為陳子昂的境界是英雄的,雖然帶著哭聲,卻穿透了歲月,那是一場空前絕后的哭,能夠跟這場哭相得并論的,恐怕只有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那是一種詩人的哭,隨之牽來的很可能是國哭,或民哭。但是詩人總趕在國民的前頭,先哭得天地悠悠。

聽到你對時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嘆。聯想到岳飛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朱自清的“時光的腳步匆匆、匆匆”……古往今來,有那么多有抱負、有成就的男人傷逝感懷,不禁讓我感慨萬千。

我想,這樣的男人都是有追求、有理想的。時光的流逝讓他們有種緊迫感和壓力;同時理想和現實的逆差讓他們感到壓抑和失落。得過且過的人,是不會有這樣深切的感受的。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會日漸衰老。我們將失去年輕俊美的容顏,也會失去輕快矯健的步伐,我們會失去健康、一些聽力和視力,甚而會失去記憶力和敏銳的感受力,有可能我們還會失去表達的能力……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站在滾滾東去的河岸上,發一聲“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生命的浩歌從此進入悲壯、平靜的歲月,不再一步三唱,不再溢美時空。歲月的滄桑,像西天的一抹斜陽,又如東去的滔滔河水,在思想者的心中掀起無盡波瀾。歲月就這樣匆匆而去了,永不回頭地去了。 

匆匆歲月,走過秦漢,走過盛唐,走過頹宋。幽州的秋風,吹動著陳子昂的衣袂,南飛的雁陣又給詩人心中平添幾許悲涼,于是那千古悲歌誕生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是鋪設在整個宇宙間的大悲涼,又是莽莽蒼野,千里白云,萬里秋風,在詩人心中的折射。至此,歷史的天空不再晴方日好,花團錦簇。一切具象的駿馬秋風,天蒼野茫都難以言其千分之一。可就在這大悲涼的朔風秋韻里,華發遍染的白居易,聞得琵琶一曲終,淚濕青衫涕染心。而飽受戰亂之苦,歷經歲月滄桑的杜甫又不能不: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古代詩人把登樓當作一種情趣,在高處可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于是乎,這樓便承載一種厚重的文化,具有了流傳千載的人文亮光。

能讓蓬勃的生命走出狹窄、逼仄的屋檐,登上樓閣去觸撫寬敞的高天,不會總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吧?況且人總是生活在地面上,難得有這樣精神意義上的“高攀”之旅。登上高處,上同天對接,下倚地而立,讓生命感受日月星辰和浮云的撫摸,感受清風入懷的愉悅。如若下臨秋水一脈,也許更有著“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之感了。即使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的心境,也總比在地面上伏行、受蕪雜的世塵薰染強得多了。

登樓,作為一種放逐生命性情的方式,讓我品咂出一種“放眼四海”的高岸。其性情之美是心靈擁握天地所帶來的況味,能夠曠達地瀟然指引目光的放縱。目光所到之處,一定是雁陣一樣的云彩,浩蕩著從頭頂上一掠而過,去感悟天無涯、地無角的心境。而現今之時,有誰會像古人那樣,披襟當風,讓高處的風脈,吹得敞開的衫子如旗旌一樣獵獵作響,真的像生了一雙翅膀一樣。

這樣的生存方式讓我悚然而驚。現代人的“恐高癥”由來已久,生怕把自己的一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生命性情的掩飾,必然會造成心理上的狹隘,以致不能有縱浪于天地、馳騁思情于廣渺的大度和偉岸。如我年輕癡狂之輩,把名利看得太重,勢必影響修行的勇氣。

登樓到底會讓自身得到了什麼?是寬慰?還是釋放?就連杜甫也是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來釋放憂愁了。古之詩人,恐怕沒有一個是帶著遊玩的閑適來登樓的。也許這是一種情緒排遣的最佳方式,是絕對化了的生命之音散放的最佳辦法。登高一呼,百音和鳴。在高處所熟識的,是廣宇長風浩蕩的撫摸,是欲飛上九天攬月的沖動。在那樣的一個極點之處,他們會把自己看得很小,把天地看得很大、很遠,從而能夠放達一切,透徹地了悟一切,不再讓眼前的營營役役憂亂心境,而生命恰恰就在這時找到了它的灑脫之處。因為一切人生體會,只有在憑借于他物的情緒轉移,來達到一種觀望自身的目的,把過于濃重的心事暫時稀釋和淡化掉,走進一個可以容納自身存在的生命境界。

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境界里找到一種心靈的安慰:在早上空寂且清純的天光下,帶著絲絲涼意而攀,會把昨夜煩悶的夢魘一驅而散,新的思情會坦然地走進懷抱。或在黃昏的際刻,在圓圓的一輪落日下沉之時,突然感受自身生命境界的提升。那被大地鯨吞了的太陽,還會蟄伏出一片金色的蜃景來,在高可盈尺的觸撫中,迎接一個清澈的光輝,讓生命嶄新如初。

登樓,是在高處的精神沐浴。登樓,聆聽生命氣脈的一泓瀾流自足下呼嘯而過,跨越時空的界限,同宇宙對話。

那四周的欄桿圍繞著,像心緒的苞衣,為思想找到了一個可以依傍的所在。詩人們在這樣的沉靜里攀登,驀然感到信念和意志的重要。在高樓上,詩人有一種脫俗出塵的感受:如乘清風,如駕祥云,千秋與萬載,感泣與悲怨,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既使啜飲清風也只需一杯足矣。彈一彈沾有灰塵的衣袂,輕快地把自己完整地捧出來,浴在其中,溶在其中,坦蕩、無私,又不帶走一絲悲涼,多好。

這樣的登高,有如在深山中聆聽空谷清泉的聲音,洗濯著愁苦,傳響著悲欣,讓一個怒劍出鞘的時刻,瞬間化為福祥平和,讓游思乘上王勃的海舟,在飛閣流丹的詩句中徜徉。這樣的時候,心田空廓,思情深雋,意緒飛揚,意慨萬千。 

當廣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無垠的天幕上綴滿星星時,依欄憑吊的我總禁不住思緒滿懷,我遙問天際的月亮:寂寞是什麼?

曾幾何時,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許,寂寞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吊的那種感覺吧!

曾幾何時,有李后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也許,寂寞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

曾幾何時,有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許,寂寞就是芳草依舊,天涯依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

于是,廣寒宮的嫦娥說寂寞是“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麼?

幽州臺上停留著一雙孤獨的眼睛,從昨天的一千年望穿了明天的一千年,幽州的白日,寒冷得發亮,幽州的黑夜,寂寞得疼痛。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眼睛里千年孤絕的淚滴始終不曾落下,難道是在等待明天的黎明?

一半的孤獨漂泊在歷史的鄉愁里,而一半的寂寞留給了虛幻的未來,就是沒有今天。

有那么多邀月醉行的樂,漢武銅人眼淚的重,只聽見曹操悲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全是哀傷嘶啞的聲昔,只看見魏晉的人們站在生命的山崗上,向盡頭眺望,帶著流水一樣的憂傷。

如果說歷史是一首長詩,那么我相信一輪明月就是其中唯美的意象;如果說歷史是一首歌曲,那么我相信一輪明月就是其中跳躍的旋律。風吹愁散花寄情,雪詠潔志月思親。那一輪明月,陪伴著歷史,陪伴著詩人,陪伴著歌者,去描繪春的綠意,擁抱夏的熱烈,采擷秋的碩果,走進冬的純潔。去尋找他們丟失的夢,追逐他們期待的夢,走過昨天,走過今天,走向更遠的明天。

正如那首登幽州臺歌,道出了歷史遠古的呼喚,道出了心中流動的情感。久久回蕩在歷史的長河中,為歷史重重增添一份艷羨美感。“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無數文人墨客隨心而歌,隨性而淚。在這里,有俠骨柔情,有閨閣之怨,更有豪情壯志,憂國憂民。

回望流動的歷史,回望歷史上那一幕幕詩情畫意的場景,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感慨與佳話。一輪明月,似乎已經幻化為一個美麗而純真的夢,帶我們漫步于詩海,漫步于高山流水間,沉淀出濃厚的華語情結,沉淀出歷史千百年的厚度。曾經的那一點,如今的那無數點,是那一輪明月,讓生活充滿了飄香書韻。在無數個寂靜的夜晚,點綴了那一個個孤獨的夢,也襯托了那一個個孤獨的夢中人。

什麼是孤獨呢?心理學上講的孤獨是個人的交往動機、合群需要未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孤獨感與平常所講的孤寂、孤單大不一樣,后者可能是個人有意識地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去,以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不斷總結經驗,充實自己。而孤獨就不同了,孤獨往往伴隨有憂慮和愁苦,常有凄涼無助,舉目無親,形單影只的感覺。像陳子昂詩之所云:“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王維詩句:“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李白的《月下獨酌》更是令人揪心:“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讀罷李清照的《聲聲慢》便會雙眼淚下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孤獨感是一種主觀體驗,當一個人不感孤獨時,獨自生活未必有孤獨感。反之,即使生活在茫茫人海中,身處在熱火朝天、歡天喜地的場合或人來人往、人聲鼎沸的鬧市里也會感到十分孤獨,這主要是因為沒有與別人進行心理溝通造成的。人一旦步入成年,就必須要面對一樣東西——孤獨。

這種孤獨,存在于友交天下,一呼百應的江湖;也存在于觥籌交錯,起坐喧嘩的飯局;還存在于郎情妾意其樂融融的家庭。如同在人聲鼎沸的鬧市那一襲寂寥的背影。所有的熙攘喧囂和他無關,最后融進闌珊的燈火,走進黑暗。

這孤獨來自對自己的審視、分析、探究、懷疑,來自和自己精神世界的對話、交流、爭執、否定。沒有人可以去依靠,也沒有人可以去解惑,冥冥之中的力量注定這是一杯必須獨飲的酒。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生孤獨的行走者。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這個世界不缺優秀的人,但是總缺少那些讀懂優秀的人。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一種孤獨; 舉杯邀明月,起舞弄清影是一種孤獨;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是一種孤獨;疏影橫斜水清淺,蕊寒香冷蝶難來更是一種孤獨; 且不說枯藤老樹昏鴉,念去去,凄凄慘慘戚戚!!

這種孤獨還存在于獨酌的那一杯酒,吸殘的那一根煙,喝剩的那一杯茶,彈完的那一首曲。 還存在于似有若無、若即若離、若隱若顯的心緒。夕陽下,永遠是踟躕獨行的身影。 背負的是宿命,追求的卻是亙古不曾熄滅的渴望!

說“哭”:男人有淚不輕彈,但有的時候有淚還得彈的,這淚渾濁、厚重、真摯、深沉、悲壯、崇高、凄涼。初唐詩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勸遠走他鄉的朋友不要太過悲傷,因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雖流淚但情境高遠開闊,無兒女情長之羈。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男人的孤獨和悲涼之淚,令無數聽者在猝然間為之神動心折,感嘆不已。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愁家恨浸透紙背;《喜達行在所三首(其二)》“愁思胡笳夕,凄涼漢苑春。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中興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極。然而詩人卻“嗚咽淚沾巾”,哭起來了。這啼哭正是極致感情的體現,是激動和喜悅的淚水;“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這些詩句都表達憂國憂民之情,杜甫之淚深沉而悲壯。

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最后兩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之淚就遠不如杜甫之淚那么有境界了,充其量也只是顧影自憐,最多讓人生憐憫之意罷了。宋代詞人蘇東坡《江城子》“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此詞是悼念已逝十年的妻子的,作為蘇東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但這首詞并不豪放,他此時的淚,感情真摯,情境凄涼。

南宋詞人辛棄疾《水龍吟》中“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此詞豪而不放,壯中見悲,力主沉郁頓挫,其淚真乃“英雄淚”!曹雪芹《紅樓夢》中“自題一絕”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辛酸淚”一句道盡曹雪芹一生經受的酸甜苦辣。

歷史人物中的男人之淚也很多。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死了,孔子哭得捶胸頓足,泣曰“噫!天喪予也!天喪予也!”孔子之淚,師生之情,無以復加。申包胥哭秦延,水漿不入口,哭了七天七夜,直到秦哀王感動了,才派兵救楚,這真是曠世之哭也。《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得天下后,擊筑高歌,“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悲喜交集,慷慨悲歌,高祖之淚,是悲壯之淚。

《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兵敗垓下,也“悲歌慷慨”,“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項羽之淚,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實在悲愴。《三國志》中載孫權三哭周瑜,聞道周瑜死訊,孫權放聲大哭;見了周郎絕筆,再哭不止;接了靈柩又哭祭于前,此哭令人希噓不已。

清末海軍杰出愛國將領鄧世昌,在黃海與日寇海戰中為國捐軀。鄧世昌犧牲后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光緒皇帝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他在位長久卻傀儡一生;不甘沉淪卻難有作為,但他仍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此淚悲痛而不失男人之氣。

體育比賽從來就是榮譽和淚水相伴的,也是男人之淚最能直接而暢快地表達的時候。歷史上貝利,貝肯鮑爾,萊因克爾,這樣正直而有正義的球員都會世界杯哭泣;而馬拉多納,加斯科因和羅馬里奧這樣富有爭議的球員也會世界杯流下熱淚,可見世界杯魅力和魔力之大。上屆足球世界杯上朝鮮鄭大世那淚流滿面的情景至今還讓人難以忘懷。體育最能釋放男人的身心,男人的激情之淚、勝利之淚、痛苦之淚、快樂之淚都能流淌得酣暢淋漓,無拘無束,而又不失男人尊嚴和風度。


台長: 幻羽
人氣(1,233) | 回應(0)| 推薦 (7)|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塵弦禪音 |
此分類下一篇:生命隨著時代在變而無歇啊!
此分類上一篇:【當下念】─*幻羽*題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