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30 15:47:31| 人氣1,2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禪悟》*幻羽*題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悟》
 

                             白雲蒼狗歲月悠

                             捻提心夢琉璃碎

                             幾番風雨泥濘路

                             醉了繁華失了

 

                             盞盞年華浮燈滅

                             突醒感悟空寂處

                        剎那醍醐濃濃傾

                             無盡菩提萬般痕

 

                             花飛花落說無常

                             諸來去道生滅

                             愛別離恨苦空演

                             回眸轉身如現

 

                                *幻羽*

 

禪如吃飯、穿衣是屬自己內之事,悟道亦必須靠自己去體悟!禪宗裡有一位香嚴智閑禪師,起初在百丈懷海大師門下參學,但是一直到百丈禪師圓寂,還是沒有開悟。後來就到山靈祐禪師處參學,有一天靈佑問智閑: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

智閑考慮許久,陳述許多答案,靈佑皆不許。於是,智閑請求靈佑他解說,靈佑斷然拒他,並且說:我若有所說,畢竟是我的體驗,對於的體悟並無任何益處!

於是智閑很頹喪的去當個行僧,走到裡就歇到裡,後來行到南陽慧忠國師的墓地,便就在那守墓了。一日,他正在打掃滿地的落葉,突然揚起一塊石頭擊向青青的翠竹,發出脆聲,智閑仿佛打破虛空,長久以來的迷妄意想刹那間如桶底脫落,廓然大悟。

他急步走回寮房,沐浴焚香,對著靈佑禪師駐錫的山遙祝跪禱:感謝和的大慈悲,和的恩澤超越我的生身父母,假如當初您為我說破的話,弟子就沒有今日親自體悟的喜悅了!並且說了一首偈: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禪悟的境界是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高高山頂立,天地我獨尊“的世峰頂。如此卓然獨立的禪悟,非能所傳授,亦非語言文字所能詮釋的,如人水,冷暖自知

「一擊忘所知」,聽到石頭打到竹子的聲音,「」地一聲,當下只有能聽的心和所聽的聲音,完全沒有攀緣心了,所以說「一擊忘所知」。修行必須瞭解能、所──能觀之心、所觀之境。假使用功能用在有能、有所的地方,功夫很快就能成熟,因只有能觀之心和所觀之境,任何妄想都沒有,就表示這念心有止有觀、有定有慧了。 

「忘所知」,「知」是最重要的。一般人以悟了就有神通,就能得到、見到什東西,其實不然。悟,只是悟到本來這念心,並不是見到、得到什東西。有所見、有所得,只是一種境界,其實這念心是不假修持的。親自契悟到這念心是對的、是本具的,才是正的開悟。只是了達道理,或在理上契悟,並沒有在事上印證,這只是理悟,而不是證悟。「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假使有能修,就有一個開始,有成必定有壞。當下能聞的這念心不是修出來的,而是本具的。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如果悟到「笑,是古佛在笑;聽,是古佛在聽;寫字,是心在寫」的道理,就是禪堂楹聯所寫的「吃茶吃揚古道」──未悟之前是凡夫心在吃;悟了以後,就稱「古道」。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這念心亙古長存,「動容揚古路」,就是這簡單。正如達磨祖師弟子波羅提尊者所說:「在眼曰見」,眼睛一動即是轉大法輪,實實在在是如此的。「不墮悄然機」,這念心很淨,而且不墮淨相;沒有動相,也沒有靜相,不著一切相,不離一切相。換言之,就是不落階級。然是不落階級,那心究竟在裡? 

接著,智閑禪師又講:「處處無蹤跡」,無論是動靜閒忙、行住坐臥,都找不到心的蹤跡,心沒有黃赤白,沒有遠近、大小、男女、是非、善惡。許多人不相信這個道理,認:「這是什佛法!宗就是勸人修善,怎麼連善惡都沒有了?」如果是這想,就是小根機,無法聽受大法;就像小草、小樹不能接受大雨一樣,大雨一下,小草、小樹會被連根沖翻。這是無上大法,無上大法不是好高騖遠,而是種契悟的心境,是超越的境界,在這念心上來超越。 

「處處無蹤跡」,悟了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找不出是誰在起心動念,也找不出任何形相或蹤跡。以佛法來講,心是對的、是空的,什都不能有,不執著善惡、佛魔,也就是禪宗祖師所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沒有蹤跡,這就是心之體。 

除了心之體以外,還有心之用。假使只悟到心之體,而沒有悟到心之用,就成了斷滅,容易迷失,所以接下來馬上又講:「聲色外威儀」。過去認講究形象、注重威儀是著相,著相修行總是空;現在開悟了,心不再著相,知道心的作用也能度眾生,是善法也是功德,不執著善法、功德,就是體。雖然是「處處無蹤跡」,心沒有蹤跡可循,卻又離不開有相。一言一行、一一動,都是自己的心在主控、在作主,要笑就笑、要坐就坐,而且也絲毫不妨礙「聲色外威儀」,行住坐臥處處都有威儀。悟到最高的境界,也不能離開俗諦,俗諦即穿衣吃飯、行住坐臥、待人接物,平常心就是道。雖然如此,過去的穿衣吃飯,與現在的穿衣吃飯就不一樣了。 

過去吃飯的時候,覺得味道好的就命吃,吃不到就起煩惱;現在吃飯還是這念心,但是現在只知道酸苦辣,味道好的不貪著,味道差的也不起煩惱。過去挑剔菜好不好吃;現在悟了,知道菜的味道,只管吃下去,心當中沒有任何取捨,始終是在定慧上。過去穿衣,要找裁縫比了又比、量了又量,非得合身不可,一點點不合身就要起煩惱;現在穿衣,也是比了又比、量了又量,裁縫師做大一點沒關係,做小一點也不起煩惱,這就是「知而不著」。開悟,就是要明白悟了還是這念心,雖然是這念心,但作用完全不一樣;過去是貪、瞋、癡的作用,現在是解脫、是善法的作用。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悟到此理,就稱上上根機的人,稱祖師法門,亦即靈山會上「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妙意。智閑禪師正悟道了,完全瞭解這個道理,歡喜得不得了,馬上回到寮房焚香、沐浴、更衣,遙拜、感恩靈祐祖師,說道:「幸好靈祐祖師當時沒有說破,否則今天我就不會開悟了。」知恩、感恩、報恩。可見「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不執著,就是佛法。

“沩山灵佑”的图片搜索结果

靈祐祖師知道智閑禪師是靠耳根、靠聲塵來悟道,屬於觀音法門;了確定智閑禪師是不是正開悟,於是派了弟子仰山去測驗他。仰山禪師見到智閑禪師就說:「聽說悟了,現在靈祐和派我來,看看悟到什程度,請再說一句開悟的境界。」智閑禪師就說了一首詩,描述開悟的心境:

                   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去年貧未是貧」,以前我什都不要,捨得乾乾淨淨的;雖然捨得乾乾淨淨的,可是還有立錐之地,還是有能觀、所觀的心存在。「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以前還不算貧,貧得不徹底,現在比以前更貧窮,只有這念心,什都不立,捨得更乾淨;不但捨得更乾淨,連個錐子──能觀之心,也都不要了。意即「照見五蘊皆空」,甚至連「照見五蘊皆空」也不執著,虛空粉碎。以前是破了我執,現在破了我執又破了法執,連一法也不可得。

仰山禪師聽了以後說:「沒有開悟,這屬於漸修法門,是一種次第的修證,並不是頓悟法門。」因有「去年貧」和「今年貧」的區別、劃分,還有立錐之地的「有」和「無」,所以還是屬於漸修法門,並沒有悟到如來的心法,不是頓悟法門。智閑禪師了證明頓悟了也可以知道漸修的道理,頓悟之後更楚明白階級只是一種過程,所以馬上又說一偈: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聽了師弟所說的這首偈語之後,仰山慧寂禪師非常高興,便去報告老師
山靈祐禪師:「老師是令人興奮,師弟已經悟入祖師禪了。」 

“沩山灵佑”的图片搜索结果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禪機、心機在裡?「瞬目視伊」,我現在看一眼就是,此即「動容揚古路」的道理。「若人不會,別喚沙彌」,這念心是現成的,在眼睛就稱之見,能寫、能看、能聽的這念心就是。「若人不會,別喚沙彌」,假使這個道理都不,就不能稱出家修行的人。

過去古德開悟,大都是以「心之用」來講。悟到心之用,只是找到一個入處,只是一個開始。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可能會批評:「『瞬目視伊』,表示能看、能聽的心還存在,這就是有一個『我』的存在,禪宗就是執著一個『我』,有我執。」這是錯誤的觀念。釋迦牟尼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也是指這念心;如果心都不存在了,誰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悟到這念心的人,則頓、漸,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一切都是法法無礙。

佛經中提到,初果不知二果事,二果不知三果事。小孩子不知大人的事情,凡夫不知道聖人的境界。因凡夫的心患得患失,名利財色一大堆,屬於生滅;悟到這念心,就屬於聖位,心當中時時刻刻保持寧靜、平靜,能作主,和凡夫完全是兩回事。雖然是兩回事,開悟者的覺性和未悟凡夫的覺性,也沒有兩樣,覺性並無差別。藉由這個公案可以瞭解,什叫作「階級」?什叫作「不落階級」?

才能稱作開悟?不是上作了一個好夢,叫作開悟;打坐看到一點光、看到一點境界,就說自己開悟了。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有這些錯誤的觀念。契悟能聽這念對的心,才是開悟。開悟,只是找到入處,悟了以後,才屬於修道位,所以古人說:「未悟之時猶自可,悟了以後事更多。」沒有悟以前,覺得自己還不錯,誦經、持,修善斷惡……處處都是功德法財,有願行、有智慧、有慈悲,覺得自己好像是菩薩應世一樣,和別人比起來,自己實在是高竿,這就是「猶自可」。

可是,悟了以後,就不會這想了。悟了以後才知道以前屬於有法的精進,生了執著,就變成福德,成了生滅的果報。現在不執著有法,心時時刻刻安住正念。保持正念是不容易的,一般人心中有無數的煩惱,就像長江、黃河裡面的波浪一樣,一波波過去、一波波過來。假使沒有大願、大悲、大行,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可能就會退失菩提心,就會懷疑佛法。

「悟了以後事更多」,什原因呢?因把路頭找到了,其中有很多境界,不要心生貪著。悟了以後,要時時刻刻保任這念心,所以經常都有事情可做,對不會無聊。此時就要自己去找一個方向出來,披荊斬棘、修善而不執著善,動也如是、靜也如是,始終安住正念,了了分明,不離當念。不離開當念,不是什都不做,而是什都做,做了以後一切都不執著。就像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說了很多佛法、度了很多眾生,到最後,世尊說自己沒有說一句佛法、沒有度一個眾生,這就是正的修行、正契悟的境界。

「不落階級」,就是指這念心沒有前後、沒有東西南北,是對的,就稱之實相,又稱心之體。要在這念心上繼續保任,站得住、站得長,就是功夫。必須在靜中養成、動中磨鍊。心在動靜之中,達到對的境界,就是沒有生、沒有滅,沒有去、沒有來,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悟到這念心,也可以安住在不動、不去、不來這念心,也可以來來去去,如此就是依正莊嚴,就能成就自己的淨土世界,達到正的圓融無礙!

 

禪宗是中國佛中最主要的一個宗派,也是一個獨具異彩、極富智慧與活力的宗派。禪宗有“五家七派”,門庭施設繁多,禪德輩出,但從禪宗語錄中探其根本思想與接引門人的方法原則,大體是相同的。

一、禪宗的根本思想

1、即心即佛直下承擔

2、本自現成不假修證

3、道在日常不住凡聖

二、禪宗接引方法的原則

1、不落擬議與思量

2、答問多樣化,意不道破

德山宣鑒禪師在屍次法會上向大家說:“問即有過,不問猶乖。”有僧出禮拜,師便打。僧曰:“某甲始禮拜,便打”?師曰:“待汝開口,堪作。” 德山禪師和臨濟,義玄禪師都是善於以極快的動作,棒呵門人,故有德山的棒,臨濟的呵之稱。德山禪師是善於行棒的禪師。他常對人說:“道得三十棒,不道得也三十棒。”這是一種使用打的示人方法。

另外禪宗公案中破口大的也不少,黃龍慧南禪師是楚圓禪師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當他問楚圓請遭到師父的嘲弄。第二天,他又向楚圓請,但楚圓仍然用十分粗魯的話罵他。慧南不服,氣說:“罵人難道是佛法中的慈悲老是用罵來表示佛法的慈悲?”楚圓禪師說:“難道以為罵就不是來體會佛法那種無上的境界?”慧南頓時明白師父的用心而開悟了。

德山的“棒”和楚圓的“罵”中,得知禪師只要認有其必要,縱使是出於粗暴,他們也是會毫不猶豫的。就因那棒打過去,那破口大,才使請問者當下受外界的刺激,電光火石的一刹那間頓悟自性,塵盡體露!因此說大禪師的打呈號不是不慈悲,相反,凡悲心之大,慈心之切莫過於此也。

 

台長: 幻羽
人氣(1,244)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塵弦禪音 |
此分類下一篇:※略識─佛法中法輪真義※
此分類上一篇:《頓悟禪意》─ *幻羽*題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