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0-01 12:44:34| 人氣2,4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讀大秦政壇之呂不韋》—中篇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解讀大秦政壇之呂不韋》中篇 

呂不韋在咸陽進行政治投機,通過陽泉君和華陽夫人的姐姐說通了華陽夫人立異人嫡子,華陽夫人又說通了異人的父親安國君,安國君也答應了這件事,決定立異人嫡子,將來接安國君的班。在中國歷史上,呂不韋作一個無職無權的商人竟有如此大的能量和本事,實在是少見。以錢開路是成功的重要原因,呂不韋周密安排,摸情況,善於住問題的要害,利用矛盾,曉以利害,顯示了他特有的精明。

不過,定國立君這件事非同小可,到目前還只是意向,因還沒有具體實施。而且正做成這件事也的確不那容易。起碼還要走以下兩步:

第一步,呂不韋和異人要從邯鄲回到咸陽,在咸陽站住,此事才有可能開始運作。

第二步,異人能做秦王還要等他爺爺和父親死了才行。首先是爺爺昭王死;昭王死後,他的父親安國君即位稱王,其次再等父親安國君死了,異人才能登基,可以想,這一過程需要兩個人(爺爺昭王、父親安國君)先後死掉,這兩個人都死了究竟需要多長時間,誰也說不,這一過程肯定會有許多曲折和不可預料性。

可以想像,呂不韋的從政之路,就像在高空走鋼絲一樣,充滿了風險,稍有不,一步走錯,就會滿盤皆輸。

果然,就在呂不韋回到邯鄲,好不容易說服了趙王,請趙王放行,打點行囊,準備和異人一起回咸陽時。不料就在這關鍵時刻發生了一件大事,使他們的行程受阻。究竟發生了什事?這件大事就是秦趙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異人作人質,趙國自然不會放他回國的。

長平之戰與呂不韋有關係?沒有直接關係。呂不韋不是長平之戰的策劃者、參加者。但是,他目睹了這次戰爭的全過程,這次戰爭給他極大地震撼,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什印象呢?就是這場戰爭太慘了。秦國殺人太多了,太不人道了。以至於對他後來在秦國執政生了一定的影響,

戰國的戰爭大大小小不計其數,長平之戰最令人矚目。這是一次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戰,這場戰爭,不僅在戰國,甚至在中國古代,也是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之一。

首先說這場戰爭的起因。在秦國東面的幾個國家中,趙國是力量比較大的國家,趙國麼強大?有兩個原因,第一,在趙武靈王時期,軍隊的戰力,改革,實行「胡服騎射」。

是胡服騎射呢?戰國時期的趙國地處偏北,北方鄰國大多是胡人部落,他們和趙國常有小的掠奪戰。由於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長,作戰騎在馬上,動作十分靈活方便。開弓射箭,運用自如,往來奔,迅速敏捷。而趙國軍隊雖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步兵和兵車混合編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長袍,甲笨重,騎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戰中常常處於不利地位。鑒於這種情況,趙武靈王就想向胡人學習騎馬射箭。要學習騎射,必須改革服裝,採取胡人的短衣、長服式。

於是,武靈王於西元前302年開始改革。下令在全國改穿胡人的服裝,因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擁護。武靈王在胡服措施成功,接着訓練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事裝備,趙國的國力也逐漸大起來,成北方的軍事國。

第二,趙國有幾位著名軍事將領,如趙奢、廉頗等,能征善戰,秦國不敢貿然打趙國。從秦送異人質子也可看出秦不願意和趙的關係壞。秦國不敢輕易打趙國,但是要擴張勢力,從個國家下手呢?

在東方六國中,韓國相對較弱,又與秦接壤,秦國決定先打韓國。公元前262年,秦發兵攻克了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切斷了韓國的上黨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和韓國都城南鄭(今河南新鄭)的聯繫。新鄭在鄭州南,上黨在新鄭西北。

上黨郡太守馮亭見與韓國失去了聯繫,就與百姓商議說:現在我們和國都聯繫的通道已經被秦國斷了,而秦軍又不斷進逼,韓國已沒有辦法解救我們,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應該怎麼辦?我覺得,我們倒不如歸附趙國,趙國如果接受我們的歸附,必然激怒秦國,秦軍肯定打趙國,趙國抗秦,必然和韓國聯合。韓趙兩國合起來,一定打敗秦國。

上黨百姓都知道秦國軍隊的厲害,害怕秦國,不願意投降,於是同意馮亭的主意。馮亭馬上派人與趙國聯繫,趙國君見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上黨郡,很高興,決定接受。這一下可惹怒了秦國,秦國的目標本來是要佔領上黨,能容忍趙國中間手,坐收漁人利?於是決定進攻趙國。顯然,趙國如果不接受上黨,秦還沒有打趙國的計劃。面對秦國的進攻,趙國只好迎戰,派老將廉頗率兵駐守長平(今山西高平),阻止秦軍。長平是從上黨通往邯鄲的咽喉之地,守住長平,就可以保證邯鄲的安全。

廉頗是著名的軍事將領,有富的作戰經驗。他到達前線後,觀察了地形,分析了秦趙雙方的形勢,他認,秦軍雖然勢頭兇猛,銳不可當,但遠道而來,糧草供應困難。於是決定採取以逸待勞的戰術,佔據有利地形,堅壁固守,不輕易與秦軍交戰,用拖的辦法削弱秦軍力量。

趙國堅守不出的戰術使秦軍一時沒有好招術對付,於是秦與趙軍從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對恃將近三年,雙方不決勝負。秦軍多次挑戰,趙國死守,不出兵迎戰。趙王此屢次責備廉頗。廉頗仍沒有改變戰術。

秦趙的這種對恃顯然對秦不利,怎麼能讓趙國改變作戰方針,迅速解決戰呢?秦國採取了離間趙國君臣關係的計謀。他們派人到邯鄲散佈謠言,說秦軍其實並不怕廉頗,因廉頗與秦軍相勾結,不想和秦軍作戰。秦軍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這些不着邊際的謠言傳到趙國國君耳里,他想到在此以前他幾次讓廉頗出擊,廉頗都沒有答應,現在又傳說和秦軍勾結,想來想去他竟然相信了傳言!於是下令撤換廉頗,任命趙括取而代之。秦王得知趙軍易將,馬上任白起大上將軍,到長平指揮作戰,並下令有泄漏白起將者斬首。秦國任命白起將?

白起(?—西元前257)是秦國著名軍事將領,能征善戰,他指揮的戰屢戰屢勝。白起打仗非常兇,對戰敗的一方經常斬盡殺,據統計,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165萬。是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戰爭狂。

再說趙括。趙括原本將門之子,他的父親趙奢是趙國名將。趙括受父親影響,自幼學習兵法,講起兵法時條條是道,口若懸河,自以非人莫比。其實他只會紙上談兵,根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可是趙國國君聽信謠言,執意派趙括統帥軍隊抗擊秦軍,趙軍失敗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趙括到達前線後,一反廉頗的戰術部署,想急於取勝,由堅守不出變主動出擊,這正中秦軍計謀。白起面對趙括魯莽輕敵,決定採取假裝後退,引誘趙軍追擊,然後分割圍殲的戰術。公元前260年八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冒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三段。趙軍首尾分離,陷入重圍。

到了西元前260年九月,趙兵已被包圍了46天,沒有糧食吃,士兵飢餓不堪,吃光了所有能吃的東西,甚至出現了自相殘殺,人吃人的慘狀。趙括走投無路,決心做最後一,親率精兵出戰,結果被秦軍射殺而死。趙軍大敗,40萬士兵投降。

樣處置這40萬降軍?白起對身邊的將領說:「先前我軍已攻克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國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小兵回趙國報信。實際是震懾趙國。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殺人之最。長平之戰雖然過去兩千多年了,但留給後人的一些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

第一個問題是,長平之戰究竟多少人被殺?目前幾乎所有的科書和論著提到長平之戰都說秦殺趙國降軍40萬。其中《史記》有近十處記載40萬;三處記載45萬,如果相信司馬遷寫書態度是認的,而且不是一處寫到趙軍有40萬或45萬被殺,這個數字似乎可以接受。可以這樣理解:長平之戰決戰被殺40萬,三年算下來損失45萬。

但結合戰國實際人口數字考慮,又使人生疑——趙國有這多的軍隊?戰國總人口大約兩千多萬,估計趙國人口不會超過三百萬,按男女對半計算,150萬男人中除去老人小孩之外。壯年充其量670萬,如果45萬被殺,那就意味着趙國壯年男子沒剩多少,趙國就剩下婦女、老人和小孩了。這有些說不過去。其實古人就懷疑被殺人數不實。《資治通鑑》作注的元朝人胡三省在被殺45萬後面寫道:「兵非大敗,四十萬人安肯束手而死邪!」

第二個問題,長平之戰趙國幾十萬士兵樣被殺的?《史記》好幾處說是被坑殺的,何謂坑殺?一說坑殺就是活埋。如果是活埋,埋40萬人要多大的坑?另一說,不坑也可以叫坑殺。凡設計以陷害,皆可曰坑。至今口語仍用坑害一詞。

我們在看戰國歷史時,不僅要看到社會變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給人們個人的發展帶來了較多的機會,但同時也必須看到殘酷的戰爭給人民和社會帶來的深重災難,尤其像白起這樣的殺人狂,連戰俘都殺掉,太沒有人性了。生活在戰國的孟子就烈反對殺人無數的戰爭,他說:「善戰者服上刑」,就是說對好戰的人應該受最重的刑罰。這話反映了人民的呼聲。

前面說過,呂不韋是長平之戰全過程的目擊者,在邯鄲,他一定看到了戰爭帶來的無數家庭悲劇,這對他會烈的震撼和感觸,以致影響他後來在秦國的治國政策。

長平之戰期間,異人不能回國,趙國竟然沒有殺掉異人!本來人質就是用來做不守信義的抵押品的,秦國背信棄義發動戰爭,我完全有理由把人質殺掉,進行報復。但趙國沒有殺異人呢?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趙國忙於戰爭,沒有顧上;

第二,這場戰爭規模太大了,趙國損失太重了,異人已無足輕重,即使殺了異人,也無法阻止秦的進攻和趙的失敗。殺不殺異人意義不大。

第三,呂不韋在中間活動,協調,或買通大臣或說服趙王,保證了異人的生命安全。因異人對他太重要了,異人如果有了閃失,他的計劃就全部落空了。

在長平戰爭期間,呂不韋最重要的事就是保證異人的安全。別讓異人出事,找機會快回國。看來異人沒被殺,呂不韋的目的達到了。在長平之戰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成為研究呂不韋、異人、秦始皇乃至秦國歷史的最大謎團。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前面說過,呂不韋在邯鄲時,選取了一位能歌善舞,非常漂亮的女子和同居,這個女子叫趙姬(或邯鄲姬)。有一天,呂不韋請異人到家裏吃飯,異人如約而至,酒席間,呂不韋讓趙姬出來作陪。漂亮的趙姬一露面,異人就驚呆了,趙姬實在太漂亮了,簡直是個仙女下凡。異人當時20來歲,正值青春萌動期,加上幾杯燒酒下肚,只感覺頭腦發熱,心跳加快,脖子發直,兩眼放光,直勾勾住着美麗的趙姬不放,他完全被趙姬的漂亮給迷住了。

《史記呂不韋列傳》說:「(異人)見而說之,因起壽(進酒),請之。」說,同悅,高興。他也沒問這位美人是呂不韋的什人,就借着酒勁,向呂不韋敬酒,並請呂不韋把這個美女送給他。《史記》接着說,呂不韋一聽,很生氣。司馬遷用了一個「怒」字。「呂不韋怒」呢?呂不韋心裏想:第一,這個女子很漂亮,我很喜歡,已同居好幾年了,異人是不知道?我能隨便給你嗎?第二,趙姬已經懷孕了。給了,生下的孩子算誰的?

呂不韋正要發作,但轉念一想,自己不是要政治,現在已經異人花了大量家財,不就是了釣取異人這個「奇貨」?從增加政治投機成功的保險係數看,獻出趙姬算什

《史記》這樣說:「念已破家子楚(異人),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於是答應了異人的要求,把趙姬送給了異人。異人得到美女,肯定高興萬分,趙姬呢?在得知自己被送給異人之後是喜還是悲,是哭還是笑?司馬遷沒說。這給後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間。

《史記呂不韋列傳》接着說:呂不韋想明白後,於是答應了異人的請求,趙姬就跟異人回家了,也隱瞞了自己懷孕這件事,「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這一年是西元前259年(秦昭王四十八年),叫政呢?原來趙姬是這一年的正月生的小孩,取名「正」,因生在趙國,叫趙正,古代「正」與「政」相通,又叫趙政。秦國以嬴姓,又叫嬴政。

這裏有一個問題,司馬遷說的「大期」是什意思?《史記》作注的南朝人裴、唐朝人司馬貞等人都認「大期」就是12個月。北宋人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鑑》,相信此說,把「大期」改寫成「期年」。於是,許多人認嬴政是12個月才出生的。小孩12個月出生可信?從懷孕周期看,這是特例,正常懷孕是10個月。所以有人懷疑嬴政不是呂不韋的兒子。

其實,對「期」還有一個理解,就是一個周期,期年,是周年;期月,就是一整月。司馬遷說的「大期」也可以解釋懷孕的周期,即「孕足十月時」。

嬴政的出生,給究呂不韋、究秦始皇和秦國歷史留下了巨大的謎團。這個懸案至今未解,由於史料記載有限,給人們帶來的想像空間很大,有不同意見也是正常的。我們再對呂不韋送趙姬之事做一分析:

呂不韋要以異人賭注政治投機,辦成此事不能有半點閃失,我們要問,他將趙姬送給異人是提前安排好的,還是異人突然提出要趙姬,呂不韋根本沒有準備,被異人打了個措手不及,臨時決定的?

根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似乎是呂不韋事前沒有準備,原文是,當異人提出要趙姬時,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以呂不韋的精明和對他對異人的了解,更好地控制異人,增加政治投機的保險係數,他和趙姬合演了一出欲擒故縱的戲。「怒」,可能是裝出來的。呂不韋提前作了準備,和趙姬商定了幾件事:

第一件事,對趙姬做工作,曉以利害,說:我想準備把送給異人,異人已被立嫡子,做了異人的妻子就是未來的王后,其富貴無人可比。有這好的事,趙姬自然答應,並答應與之配合。趙姬之所以答應呂不韋不僅有王后位置的吸引,還有一個可能就是他以前見過異人,看異人的年齡相當、長相也不錯,表面也許不太樂意,但心裏也挺高興。這樣分析呢,我們從後來趙姬的表現看,這個女人雖然很漂亮,但沒有政治頭腦,很淫蕩。當時異人20來歲,跟年齡差不多,長得也挺帥,所以心裏挺高興,就跟着異人走了。

第二件事,二人可能商定,懷孕之事只有趙姬和呂不韋知道,不讓第三個人知道。孩子生下來也不說,異人不是說他若當了秦王,與呂不韋共有秦國,呂不韋可以借這種微妙的關係更牢固地控制秦國大權。

第三件事,二人還可能商定,即使趙姬成了異人的妻子,仍然和呂不韋保持聯繫,不排除二人繼續發生關係,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的確有默契。

第四件事,促成此事,二人演一出不韋獻美的煽情戲。異人來喝酒那天,趙姬打扮得花枝招展,極富性感,以吸引異人的眼球,使之神魂倒,當把異人的胃口吊足,他提出非分要求時,不韋先假裝生氣,然後答應,趙姬則面露嬌嗔,半推半就,二人默契配合,使異人不但看不出一點破綻,還要對呂不韋感恩戴德謝,以後更聽呂不韋的指使。

對以上分析我認是有一定的根據的,根據就是基於對呂不韋的性格和日後是事實驗證。我覺得,呂不韋如果從商人的角度看問題,邯鄲獻姬這件事,是了保證政治投機成功,以趙姬作賭注,加大投資力度;不僅投錢財,還要投美女,這種事,呂不韋做得出來。

對趙姬而言,以自己的美貌做誘餌,吸引了異人,日後成王后,打下了基礎。從這一點上看,她既是政治的犧牲品,也是政治投機的贏家。

在這一事件過程中,最的是異人,他色迷心竅,要了一個懷着別人骨肉的美女,還以佔了天大的便宜。這件事充分證明,古往今來,錢、權、色的交易往往是相互交織的,是政治腐敗的溫床。

目前學術界對秦始皇的生父問題存在較大分歧,唯一沒有分歧的是秦始皇的生母是趙姬。

秦始皇的生父是誰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此事說不,目前不好做定論,暫時擱在一邊,這不影響對秦始皇功過的評價。第二種意見:認秦始皇的生父是異人。因記載此事的主要證據只有《史記》,而另一部重要史書《戰國策》沒有記載。沒有旁證材料,顯得力量不足。還有人認,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是那些仇視秦朝、憎恨秦始皇的好事者加上去的;是故意醜化秦始皇,其用意是,嬴秦在滅六國之前,就先滅亡了,不是秦滅六國,而是六國滅秦。第三種意見:認秦始皇就是呂不韋的兒子。《史記》記載得很楚,就史料而言,《史記》的說法似乎有些單薄,但從司馬遷對歷史事件記載的嚴肅態度分析,還是不要輕易否定好。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表不同的意見。

我們再用生活常識深入分析呂不韋、趙姬、異人,會發現這件事更有意思了。按照《史記》的記載,趙姬懷孕之事只有呂不韋知道,那異人知道不知道呢?一個可能是不知道,他色迷心竅,看不出來,也沒感覺,也不懷疑。從趙姬懷嬴政「大期」可知,趙姬足月出生嬴政,異人一算時間,沒錯,是我的孩子。再一個可能是他後來發現趙姬懷的孩子不是他的,但是守口如,打死也不能說,此事一旦傳到秦國,他的孩子是個野種,異人的嫡子地位肯定泡湯了。

人們都說,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孩子身上有父母的遺傳基因,長相最明顯。一般而言,孩子的長相一定有的地方像父親,有的地方像母親,有的地方是父親母親的結合體。如果孩子一點都不像父親,只有像母親的地方,那可就怪了!一定有問題!如果這孩子是呂不韋和趙姬所生,這孩子肯定長得不像異人。異人有那麼傻,一點兒破綻也看不出來?異人見孩子越長越不像自己,而怎麼怎麼都像呂不韋,那不嚇死才怪,如果傳出去,他的孩子是別人的,是個野種,在非常重視血統的王室,怎麼會容他,他的太子地位肯定會丟的。

我分析,異人、呂不韋、趙姬,也可能達成了某種默契;或心照不宣,呂不韋了政治投機成功,趙姬了當上王后,異人了當上秦王,他們各有各的打算,誰也不說,誰也不點破這層窗戶紙,都忍着。尤其異人,打死也不能說,這可是人頭落地的大事!後面事情的發展,極可能與這個問題有關。

親子鑑定,用現代科學技術檢驗並不難,但要準確測定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就不容易了,也許等秦始皇陵掘的時候出現了秦始皇的屍骨,還要找到呂不韋的屍骨,甚至異人(莊襄王)的屍骨,才能準確判斷秦始皇究竟是誰的兒子。只是由於考古技術、資金等原因,秦始皇墓目前還不能開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十三歲(西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後不久,就在酈山開始營建陵墓。統一天下後,又從全國徵發來七十多萬人參加修築。直至秦始皇五十歲死葬時(西元前210年)還未峻工,秦二世時又接着進行了兩年,前後費時近四十年,可謂工程浩大。許多考古工作者認,秦始皇未遭破壞,他還在墓中安眠。還是讓這個千古之謎繼續存在。依據現有史料,對呂不韋和嬴政的關係作一些推斷,還是完全應該的。大家也可以思考他們究竟是一種什關係。

呂不韋在邯鄲將趙姬送給了異人,趙姬又生了個小孩叫趙政,異人有了家室,又有了孩子,又有呂不韋的資助,不愁吃穿,日子過得挺滋潤。但呂不韋心裏很不踏實,他的投資越來越多,連愛妻都搭上了,但從政計劃到現在連影還沒見到,他心裏很着急。

這時又出了一件事。原來,長平之戰結束後,秦國對趙國讎恨加深,因秦國在戰爭中損失也很大。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軍又發兵攻打邯鄲。這次趙王急了,決定殺掉異人,對秦進行報復。呂不韋得到消息後,心急如焚,如果異人一旦被殺,他的從政計劃就全部泡湯了。事不遲疑,他忙和異人商量,決定在趙王沒下手之前和異人離開趙國。呂不韋又用錢開道,拿出六百金賄賂監視異人的趙國吏卒,(以前他兩次拿出錢每次都是五百萬)吏卒拿到這錢,樂不可支,幾輩子也不到這多的錢,於是答應偷偷將異人放走。可能事後他自己也了。了逃命,呂不韋和異人分秒必爭,連趙姬和嬴政都顧不得帶上,倉皇逃離邯鄲,先逃到秦軍那裏,然後回到咸陽。

趙王發現異人逃走,十分怒惱,要殺掉留在邯鄲的趙姬和嬴政。幸虧趙姬的家裏是個豪門,有些勢力,將們母子藏匿起來,才保住了性命。

 

長平之戰後,趙王要殺掉異人,呂不韋和異人買通吏卒,逃回咸陽。呂不韋前期活動主要是通過華陽夫人確立異人嫡嗣的地位,這次回到咸陽,他要做的事就是讓異人正成安國君的嫡嗣——未來的太子,實現定立國君的目標。在咸陽,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異人見華陽夫人,讓華陽夫人正接受異人。《戰國策秦策五》記載了華陽夫人接見異人的過程。

異人樣見華陽夫人呢?精明的呂不韋讓異人留給華陽夫人好印象,對他進行了精心包裝。呂不韋知道,華陽夫人是楚國人,投其所好,他讓異人穿上楚國流行的服裝。「不韋使楚服而見,」以勾起華陽夫人的情,討華陽夫人的好感和歡心。

楚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以浪漫富於想像力著稱,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楚文化與北方文化是相對獨立發展的。楚國盛漂亮、華麗的絲綢刺繡。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楚國絲織品至今已的幾十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湖南長沙、河南信陽、湖北江陵等地。楚國絲織品的色彩,以紅色、棕色主,這與楚人崇火神的風俗相一致。火神是祝融。剌繡題材以動物、植物主,而動物中又以龍、鳳主,表現了對生命與自由的嚮往。

異人很可能就穿著麗、繡著鳳鳥的衣服的楚國服裝見華陽夫人。華陽夫人一見異人的裝束,非常漂亮,與眾不同,勾起了他對楚國的懷念,非常高興,第一印象就很好,認異人很聰明,善解人意,「王后悅其狀,高其知,」不禁流露喜愛之情,認異人見識高,她哪裡知道,這都是呂不韋的主意!

華陽夫人說:「好哇,我是楚人,的穿戴讓我高興。」於是把異人認作自己的兒子,並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子楚」。子楚——楚人也。

從異人到子楚,不僅是名字的改變,更說明他的身變了。有了華陽夫人的特殊關照,子楚嫡子的地位更加鞏固了。他就等他的爺爺秦昭王一死,其父安國君即位,他就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了。到這時,呂不韋的政治投機邁出了最具實質性的一步。他就等待他的奇貨發揮作用,他要獲「無數」利了。此時,異人的父親安國君此時已年近50,即位後一旦駕崩,異人就是秦王,到那時,呂不韋不僅收回投資,而且即富且貴,成人上人,那是何等榮耀的事!

事情的發展正在一步一步使呂不韋的打算成實現。呂不韋和異人回到秦國六年之後,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五十六年),秦昭王終於壽終正寢。在秦國歷史上,秦昭王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漢初著名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二周而亡諸侯,」這句話的意思是:到始皇的時候,他大大地發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業,揮舞著長鞭來駕馭全中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一定天下。所謂六世者,即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在這六人中最重要的有兩人——秦孝公和秦昭王。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使秦走上富國兵之路,並在軍事上有所建樹,是秦國發展史上的轉折期。惠文王殺商鞅而不廢新法,延續了了秦國繼續盛、發展的勢頭。秦昭王在位時間最長達56年。他通過改革穩定了秦國的政治;又通過成功的外交策略和凌厲的軍事打擊,使秦疆域擴大,楚、齊、趙三被秦嚴重削弱,楚、趙幾乎被滅國,對六國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秦統一天下的趨勢已不可逆轉,這個時代是秦的盛期和決勝期,是秦統一大業的奠基時期,其後諸王,在此基礎上鞏固勝利擴大戰果,是昭王統一事業的繼續,是水到渠成的收穫期。總之,在消滅六國的爭中,昭王時代是極重要的朝代。

秦昭王時發動或參加的較大戰爭有:

1、伊闕之戰 公元前293年,秦在伊闕(河南洛陽龍門)給韓魏聯軍致命打擊,殲敵24萬,繼而攻占韓魏數城,迫使魏割讓河東四百里,韓割武遂 地200里予秦。這次新占的宛(河南省南陽)、鄧(河南省孟縣)冶鐵中心,秦軍武器得以更新提高,軍力更壯大。此後幾年秦連續對魏韓用兵,占魏61城,迫使魏獻出舊都安邑。 後來多次攻打三晉進一步削弱三國國量,擴大版圖和實力。

2、參加燕國發起的攻齊之戰——樂毅伐齊,田單敗燕之戰--公元前286年,齊滅宋,引起東方各國恐慌,昭王二十八年(284),燕、趙、韓、魏、等聯合攻齊,秦也參加了。聯軍攻陷齊國七十餘城,齊險些亡國,後田單利用火牛陣,才打敗了燕國。此戰,東方各國兩敗俱傷,秦出力不多,得利最大。

3、重創楚國 公元前280年和前279年分別從水陸兩路大伐楚,楚喪師失地,貴州、湖北大片國土淪秦占領區,連首都郢也失守,楚頃襄王倉皇逃竄,被迫遷都於陳。秦在新占楚地上建立黔中郡和南郡,楚國勢力由此大衰,秦國弱楚戰略目的已達到。

4、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在長平取得中國戰爭史上一次空前規模的勝利,殲敵45萬 ,險些滅掉趙國,趙從此衰敗不振。

5、消滅西周 何西周?原來的西周早在前771年就滅亡了。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諸侯不拿周天子當回事了,周天子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小,常被諸侯侵凌。進入戰國,周天子的權力範圍只在河南河南洛陽附近的幾個縣,連一個小諸侯國都不如。而且周王室內部還常鬧內亂。

西元前267年,周威王去世,他的兩個兒子爭權,結果周分裂兩個,東周君和西周君,西周君控制著一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周赧王。就國力而言,任何一諸侯國均有滅周的對力量,就地理位置言,韓、魏滅周也易 如反掌,但他們都無此膽量向周發難。其原因在於投鼠忌器,畏懼滅周之招致以下犯上的罪名,陷入道義上的孤立,甚至遭到各國共同討伐,成眾矢之的。環顧當時天下列國,有膽略和實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風險的只有秦國一家。滅周在軍事上是輕而易的,後果卻是危險的,必須有壓倒各大國的軍事實力。公元前256年,秦發兵攻打西周,赧王投降入秦,當年,周赧王和西周君均死,名義上的最高宗主國便被秦滅掉。僅剩東周。滅周不僅表明秦統一天下的 決心和意志,更顯示了秦已具備擊敗東方各國聯合進攻的雄厚實力,這一事件會給各國造成 深刻的心理威懾,意義是深遠的。滅周是一個新紀元的正開始,東方各國的末日也正來臨。

滅掉西周后,秦將代表天子的九鼎運到咸陽。所謂九鼎,相傳夏禹時所著,象徵九州,國家的象徵。夏、商、周國家之寶,擁有九鼎者即天子,秦滅西周后將九鼎運到咸陽,也就象徵著秦王將天下共主,即可以名正言順的統一中國了。秦昭王注意發展經濟,興修水利,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他在位時修建的。

秦昭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禮賢下士,他引進范睢,了得到他的秦計策,秦昭王在范面前五次下跪,成一段佳話。范睢原一隱士,熟知兵法,頗有遠略秦昭王驅車前往拜訪范睢,見到他便退左右,跪而請:「請先生我?」但范睢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於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請」,而且態度上更加恭敬,可范睢仍不語。秦昭王又跪,說:「先生卒不幸寡人邪?」這第三跪打動了范睢,道出自己不願進言的重重顧慮。秦昭王聽後,第四次下跪,說道:「先生不要有什顧慮,更不要對我懷有疑慮,我是心向。」范睢還是不放心,就試探道:「大王的用計也有失敗的時候。」秦昭王對此責並沒有發怒,並領悟到范睢可能要進言了,於是,第五次跪下,說:「我願意聽先生說其詳」。言辭更加懇切,態度更加恭敬。這一次范睢也覺得時機成熟,便答應輔佐秦昭王,幫他統一六國。後來,范睢鞠躬盡瘁地輔佐秦昭王成就霸業,而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的典故,千百年來被人們所稱譽,成引才納賢的楷模。

總之,秦昭王在秦國歷史上是繼秦孝公以後最有作的君主,應該說,他奠定了秦滅六國的堅實基礎。他死後,呂不韋和秦王政繼續發展秦的力量,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

秦昭王死後,53歲的老太子安國君嬴柱登上了秦王的寶座。他就是秦孝文王。在呂不韋看來,安國君的即位,離他所追求的目標更近了。然而令他呂不韋想不到的是,他的理想實現的出奇的快,出了什事呢?原來,孝文王即位僅三天就一命嗚呼了!這是一件蹊事。也許秦昭王的喪事還沒辦完,馬上還要給安國君辦喪事!由於誰也沒想到安國君死得這快,他連下葬的墓地都沒有,之時草草下葬,結果到現在沒有留下遺蹟,不知具體地點。

孝文王是中國古代在位時間最短的君主。他究竟是怎麼死的?沒有具體材料,可以做以下推測:首先,他身體不好。漫長的太子生涯和宮廷生活,一味貪圖享樂,損耗了他的身體,此人好色,嬪妃很多,僅兒子就20多個,整天在女人堆里混,能不傷身?第二,樂極生悲。等了幾十年,樂的是,老爹終於死了,安國君終於即位稱王了,可熬出來了;悲的是,畢竟是自己的親老爹死了,心裡還是很難過的,悲喜交加,情波動,加之可能有血壓高、心臟病,一折騰,突然犯病,搶救不及時,撒手而去。

孝文王一死,異人可就順理成章地即位了,他就是莊襄王。當年32歲,也不算小了。異人登基後,應該感謝的人很多,首先是華陽夫人,沒有的點頭並說服安國君,異人連咸陽都回不來,還談什繼承王位?於是尊華陽夫人華陽太后。

異人也沒有忘記親生母親夏姬,尊她為夏太后,——兩個太后並列,一個乾媽,一個親媽,是歷史少見。

當然,異人更忘不了幫助他即位的呂不韋,他下達的第一個詔令,就是任命呂不韋丞相,封文信侯,封呂不韋河南洛陽十萬戶作他的食邑,呂不韋及官、爵、封地於一身,在秦國是少有的。什是食邑呢?食邑是周朝已經開始的制度。最初是把土地封予或磚封予有功之臣或宗親,其土地即稱作食邑。受封者對於所受封土地,除了經濟上的權益之外,有統治該土地及人民的權力。戰國至秦漢行郡縣制以後,食邑逐漸轉向以該地人民所交賦稅主的經濟利益主,而失去其他政治、軍事上的作用,大多以「戶」作食邑分發的單位。

呂不韋任丞相、封文信侯,還有十萬戶的食邑。十萬戶的食邑規模是很大的。古代有萬戶侯之說,那就很大食邑了,萬戶在戰國秦大體上相當一個縣的樣子。而呂不韋是十萬戶,就相當於十多個縣了。這多的職位集於一人之身,在秦國歷史上不多見。呂不韋卻心安理得,在他看來,這是當年在邯鄲投資所得到的回報而已。從這一年開始,秦國歷史進入了呂不韋時代。這樣說呢?這是因

第一,他實際上掌控了秦國的大權,在執政過程中,充分貫徹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第二,從前250到呂不韋死這十幾年間之所以稱呂不韋時代還因他立的第一個秦王異人無能,他輔政的第二個秦王嬴政年幼,呂不韋不擔心他們會奈手奈,干擾或阻止自己推行具有呂氏特色的統治方法。

說到異人無能,包括他爸爸安國君,這爺倆,都不怎麼樣。和秦昭王的雄才大略根本沒法比。

《戰國策》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呂不韋和異人回到咸陽後,見到華陽夫人,確立了異人嫡子的地位。這一過程都是呂不韋導演的。異人這個人虛榮好色又無能。有一天,安國君突然問起了異人讀書的事。說:「把念過的書給我朗誦一段,我聽聽!」——「王使子誦」。知異人在趙國整天吃喝玩樂,根本沒讀過什書,他張口結舌,背不出來,這時或許呂不韋在旁邊暗示了他,異人說:「兒從小被捐棄(棄)在外,無師傅所學,不習於誦。」這話的意思是,我讀過不少書,但沒有老師指導,故不會朗誦。安國君一想,這孩子從小在趙國,我對他關心不,他不會背書也有我的責任,於是原諒了他,並把他留在了宮中。

這件事之後,異人很快就忘掉了。但對精明的呂不韋有觸動,他擔心由於這件事「漏怯」,影響異人嫡子的地位,於是由呂不韋策劃,異人在安國君面前又作了一番表演,以顯示自己並非大草包。一天,他對安國君說:「父親過去曾去過趙國,趙國那些有勢力的豪傑都知道,可是回到秦國後,再也沒和他們聯繫,我擔心他們有怨恨之心,圖謀危害秦國和父親。我建議下令嚴邊境城門,早閉開,以防壞人進入。」大家聽,這個建議無非就是早關開城門,不是什高招,可安國君竟連連怕案叫,「王以然,奇其計。」——是一條妙計。其實很一般,根本算不上妙計。由於異人的獻計,安國君更堅定了立異人太子的決心。

西元前250年,留在趙國的趙姬幾經輾轉,也帶著嬴政回到了咸陽,異人全家團聚。趙姬在趙國的這些年是樣度過的?有一說,在邯鄲時有一男子陪伴,這個人叫嫪毐嫪毐也是邯鄲人。後來嫪毐到了秦國,引發了宮廷的內亂。這是後話。總之,趙姬在呂不韋的傳奇故事中充當的是政治犧牲品,沒有理想,放蕩不羈,與呂不韋同居,又被呂不韋送給了異人,不排除到異人那裡後還和呂藕斷絲連,繼續來往。後來又有嫪毐的介入。趙姬的人生經歷決定了是個悲劇性的人物,

這裡有一個問題是:在他身邊的小嬴政知道不知道這裡的內幕?趙姬與呂不韋、異人、嫪毐這三角、四角式的關係對嬴政幼小的心靈、性格會生什影響?事實證明,複雜的、不正常的家庭關係,尤其是家庭倫理關係的紊亂,對後代的影響會非常巨大,會造成孩子內心的創傷,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不可否認,秦始皇成年後的性格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當國君僅3天的秦孝文王死後,異人登基,這就是莊襄王。他任命呂不韋丞相,封文信侯,享受洛陽10萬戶的租稅。至此,呂不韋終於如願以償,從一個商人變成了掌控秦國政權的權臣。商人出身的呂不韋從政的能力怎麼樣?他是不是一個合格的丞相?事實證明,呂不韋有出色的政治才幹和敏銳的政治頭腦。他身上具有的商人的特點,即善於捕捉時機,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效益在他執政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呂不韋擔任丞相後做了三件事。一是大赦天下,二是滅東周,三是設計除掉信陵君。先說大赦天下。在中國古代,新國君上台或有什祥瑞出現時,往往要大赦天下,以表明本朝廷親民應天,給人民留下個好印象。

呂不韋也不例外,他當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秦莊襄王發布詔令,《史記秦本紀》:「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施於民。」什意思?釋放罪人,論列表彰先王的功臣,廣施德惠,厚待宗親族屬,對民眾施以恩澤。大家知道,秦以嚴刑峻法聞名,老百姓動輒犯法,呂不韋頒布這樣的政策,就是要招攬民心,緩和社會矛盾。賞先王功臣以及對百姓施行一些恩惠,使得呂不韋在秦國臣民中留下較好印象。得注意的是呂不韋的治國理念和商鞅的法家思想有明顯不同。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推行嚴刑峻法,一人有罪,株連全家,甚至株連宗族,秦國的統治方法充滿了法家的味道。《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變法剛開始時有些人不太理解,「以不便,」就是的新法不太好。後來新法推行以後,他們感覺還不錯,於是這些人又主動找到商鞅,表示我們支持的新法挺好。這本來是好事,最初有點意見,後來改變了態度,這是應該歡迎的。可是商鞅卻說,這些人是「亂化之民」,就是專門搗亂的人,都流放到外地!——法家在歷史上以待人刻薄,不盡人情著稱。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論六家要旨》,就是評論當時最主要的思想流派,六家裡面有一家是法家,他說法家嚴而少恩,太冷酷,說法家「可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這話現在聽還是有道理的。法家這種缺乏人情味的特點是秦國的特色,而呂不韋就想力圖改變這個特色。所以呂不韋執政就和法家有區別,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滅東周─西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建都洛陽,東遷後的周天子地位大不如前,諸侯不像以前那樣尊敬周天子了,周天子的經濟來源枯竭,勢力範圍不斷縮小。相傳東周最後一個國君周赧王已和平民差不多,借了錢還不起,到高台上藏起來,這個高台被稱作「逃債台」。成語「債台高築」就出於此。

秦昭王五十一年(西元前256年)秦發兵滅掉了東周的最後一個國君周赧王,周天子事實上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在鞏地(今河南鞏縣)還有一個周公,是東周王室分裂的一部分。

小小的周公是周王室的殘餘勢力,本來沒有什能量,但要無緣無故地滅掉他,恐受到道義的譴責,留著,又是統一的障礙。可巧,機會來了。西元前249年,自不量力的東周君竟然聯合諸侯圖謀攻秦,呂不韋住機會,發兵打東周,沒費力氣,就把東周滅掉了。滅東周,是呂不韋指揮的第一場戰。沒費勁就結束了戰

滅掉東周后,呂不韋做了一件很人性化的事,就是他沒有殺東周國君,而是將其遷到陽人(今河南臨汝西)讓他繼續享受當地人的租稅,以體現呂不韋的寬容之心,贏得諸侯的好感。請大家注意,在呂不韋擔任丞相的十多年中,秦在作戰中,大規模的屠殺現象較前有所減少。這反映了呂不韋的思想理念。

這一年,呂不韋又派兵攻占了韓國的成皋和滎陽(今河南滎陽境內)。建立了三川郡。成皋和滎陽是關西通往關東的戰略要地,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在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中這一帶都是重要的戰場。秦占領這一地區,後來東進鋪平了道路。轉年,秦又繼續向東用兵,進逼韓國、趙國。

第三件事設計除掉信陵君。秦國不斷向東用兵,引起各國的恐慌,魏國也感到危險,於是魏安釐王忙派人去趙國請信陵君魏無忌。

魏無忌(?西元前243年)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四公子還有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在這四個人中,信陵君魏王口碑最好。他重感情,講義氣,樂於助人。

魏王請魏無忌呢?這要從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說起。長平之戰後,秦軍想一鼓作氣滅掉趙國,於公元前257年圍攻邯鄲。邯鄲告急,趙國求救於魏、楚兩國,魏國派大將晉鄙率軍10萬救趙。這時秦國向魏國施加壓力,魏王屈服,命令晉鄙按兵不動。趙國見魏不肯進兵,就寫了一封告急信給魏國相國信陵君魏無忌,信陵君通過魏王妃子如姬的幫助,盜出魏王親自掌握的半個虎符,假傳王命,擊殺晉鄙,奪得兵權,然後率兵8萬,會同楚軍一起救趙,遂解邯鄲之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竊符救趙的故事。

所謂符即虎符,亦稱兵符,因作成伏虎狀,故名,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所用的憑證。虎符能分成左右兩半,用兵時,左一半交給帶兵的將帥,右一半由國君保存。要調動軍隊時,國君將右一半交給差遣的將領拿去和帶兵將帥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驗證可信,方有權調動軍隊。

信陵君解趙國之圍,趙國自然感謝他,但是魏國可饒不了他,這是因他買通趙王寵愛的妃子如姬,出兵符,並殺了魏軍將領晉鄙,雖然救趙取勝,回國後也難逃國法懲罰,於是他乾脆住在了趙國,一住就是10年。

西元前247年,秦軍大攻打魏國,魏軍節節敗退,在危急時刻,魏王想到了足智多謀的信陵君。於是派使者請信陵君回國,使者見到信陵君,說:「公子之所以在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是因為您是魏國宗室,現在魏國有難,不去解救,一旦秦軍攻下大梁,把魏國宗室祖先的宗廟夷平地,還有什面目見天下的諸侯呢?」(《史記魏公子列傳》)聽了使者的話,信陵君猛然醒悟,想到自己是魏國人,還應以國家利益重,他打消了顧慮,隨使者回到魏國。魏王對信陵君回國十分歡迎,也不再提十年前的事了,任命信陵君上將軍,主持抗秦戰爭。

信陵君領命後,決定實行聯合抗秦的策略,他派出使者向各國求援,說服各國君主聯合抗秦。由於信陵君在各國威信很高,都願意參加聯軍,這次聯合有趙、韓、魏、楚、燕五國。他們的聯合說明秦的確對東方各國的威脅很大,不過五國聯合又使秦有些吃不消。結果秦軍被聯軍打得大敗,秦軍退回函谷關。這是呂不韋指揮戰爭的第一次失敗。他考慮到五國聯軍正在勢頭上,只好先不出兵。但他想要破除東方抗秦力量,必須除掉信陵君。經過精心謀劃,他想出了一個計謀。什計謀呢?

這就是挑撥離間信陵君與魏王的關係。呂不韋派人,帶著大量財物到魏國活動,他們買通晉鄙的門客,讓他們散布信陵君的壞話,有人說:「魏公子在國外呆了十年,現在統帥魏國軍隊,魏國軍隊都成了魏公子的私家武裝了。」

還有人說:「魏公子不僅統帥魏國軍隊,這次還統帥五國軍隊,各諸侯都知道有魏國公子無忌,裡知道有魏國的國王!」甚至還有人說:」如果魏公子趁此時機自立,各諸侯國都畏懼魏公子,一定會幫助他奪權的!」

了使這些謠言廣傳播,多次派人去魏國活動,還假裝問在秦國的魏國使者魏無忌何時當上魏王了,可喜可賀!魏王每天幾乎都聽到這樣的話,起初不信,後來越傳越多,越傳風聲越大,使得他也信以為真了。於是大怒,下令免去信陵君將軍的職務。

信陵君內心非常痛苦,有口難辯,他傷透了心,無意再找魏王申辯,也沒有用行動取得魏王的信任。於是稱病不朝,整日在家中與賓客酒,與妻妾廝混,花天酒地,自暴自棄。這樣的生活過了四年,身體也搞垮了。後來在一次痛之後,醉酒身亡。

信陵君沒有敗在戰場上,卻被呂不韋設計的離間計擊中,實在可悲!信陵君之死,掃除了秦國東進的一大障礙,對秦國而言是件好事,呂不韋主政後的所作所,說明他是個政治的好手。(續)

 

台長: 幻羽
人氣(2,441) | 回應(0)| 推薦 (8)|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何處無江湖? |
此分類下一篇:《解讀大秦政壇之呂不韋》—下篇
此分類上一篇:《解讀大秦政壇之呂不韋》—上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