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8-01 17:24:06| 人氣2,4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看歷史人物身在江湖裡如何生存?(1)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看歷史人物身在江湖裡如何生存?(1)
 

千百年來有個,讀歷史知人性,學會人生進退的藝術

幾年前有一個很流行的觀點,叫作性格
定命運。按照這種理論,即便一個人先天不足,但是只要每天堅持服用雞湯,保持滿格正能量,就可以創造各種逆襲的奇蹟,最終轉悲劇的命運,贏得成功的人生。相反,如果一個人先天不足又拒進步或者進補,自暴自棄、放棄治療,只能越混越慘,最後慘不忍睹而自於人民。

這當然是一種狹隘的看法,且不說人生的成功與否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如果有人認
「朝田舍,暮登天子堂」的榮華富貴是成功,那麽就一定還有人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從容悠閑才是成功——就算大家統一了思想,也很難說進補了就一定能進步,是藥三分毒,雞湯不能當水喝,正能量不能當日子過。

這世界上倒楣失敗的人很容易找到規律,風光成功的人物卻各有千秋,很難總結出像數學公式一樣的嚴謹規律。不過很多現實問題,在微觀層面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放到宏觀層面來看,卻能如掌上觀紋一樣
晰可辨。

這種現象在學術界,特別是經濟學界就很常見,比如預測一個企業的興衰成敗難度很大,有時候一群專家甚至都無法準確預測一家企業下個年度的盈虧。然而只要把顆粒度放大,預測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預測一個行業就比預測一個企業容易,判斷一個國家就比判斷一個行業容易。

同樣的道理,在忽略環境因素的前提條件下,一個人的性格其實很難與此人的命運産生必然的邏輯關聯。但是一群人,或者一個民族,特別是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衆多的大國,在性格
定命運這個理論的應用方面,其實遠比運用在個人身上更有效。

比如中國人都自稱炎黃子孫,從黃帝和炎帝開始,夏、商、周直到後來的春秋戰國乃至秦漢,在一個個以城郭
中心的農耕文明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融合撞,最後形成了一種强大、包容、融合能力超强的文化,在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所以中國人都屬一個個小圈子,然後一個個小圈子形成交集、合集,最後形成國家這個大圈子。

就如同我們的祖先最早聚合在一起耕種勞作、繁衍生息,以城郭
軍事依托,以宗廟精神核心,對抗外來的游牧漁獵民族的威脅。然後一步步發展壯大,把城郭外的民族融入進來,形成了國家。

這樣的生存發展歷史形成了一種典型的民族心理結構,也可以說是一種個性到共性的社會結構。

具體地說,中國人先是在血緣和親情的紐帶下形成了小圈子裡的安全感和生存制度保障,然後再向外拓展和融合,不斷發展壯大,擴大讓自己獲得心理安全感和滿足感的圈子。

這就是儒家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孟子說的「有恆産者有恆心」,這就是中國人熱衷擁有房地産的心理根源,這就是中國人對這個世界充滿强烈的好奇心,以至於今天全世界到處是中國人的民族個性基礎。

秦漢以來的郡縣制到今天的省-地-縣的國家治理結構其實都是滿足這種心理結構和文化基礎的特色,在這個制度基礎上,有儒家的
化,又有法家的手段,兼容了佛家和道家的容忍和超脫,才形成了中國今天的這個樣子。

這樣的發展演進歷史反過來又强化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和文化傳統,直到後來即使有人跳出來批判和
覆這種歷史傳統,但是明眼人看來,其實仍然跳不出民族個性發展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軌蹟。

那些强烈懷疑和批判中國傳統的人,仍然還是中國人,扶欄客認
這也是百年來這個民族痛苦糾結的心理根源。一個時刻懷疑自己的人,麽可能從容自在,麽可能幸福快樂?

那麽好
了今天和以後的中國人能從容自在一點,我們有必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一路從蠻昧走來的過程。如果把中國人看成一個人,千百年來我一直存在,此刻的想法和做法不是孤例,歷史中的個性就是此刻的個性。

這些個性具體到個人身上,就是戰無不勝、坑殺俘虜的白起,就是少年英雄、不知人心險惡的李陵,就是殺妻求將、三起三落的吳起,就是果斷擔當、腐敗貪婪的春申君。兼容並蓄的同時,必然也會藏
納垢,規模如此巨大的一個民族,必然個性複雜,甚至矛盾重重。

現實中的困惑無法解
,不如看看當年的豪傑。有用還是沒用,或許不是重點,認千百年來形成的個性,接受矛盾重重的自己,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重點。

回頭望去,千百年來一直有
存在,或許還可以活得更好,閱讀歷史、思考歷史這種提供了可能。



《史記》是首部以描寫人物爲中心的歷史巨著,被譽爲「史家之唱,無韵之離騷」。司馬遷以傳神的筆觸刻畫了衆多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風采各異,也具有不同的個性。

四大公子──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

五大刺客──曹沫、荊軻、聶政、專諸、豫讓

三大遊俠──朱家、劇孟、郭解

他們有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公子王孫,有的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地方大老,有的是遊走刀尖以命搏命的冷面刺客,但從他們的人生經驗來看, 有人一手爛牌還能打贏,一手好牌的卻連命都輸掉了!在職場的賭局中,沒人知道未來的結果是好是壞,但
仍必須勇敢下賭注。

不論是基層員工還是高階主管,每天都必須做出大大小小的決策,
是高明的賭徒?該如何做出好的決策、成最後正的贏家?

1
孟嘗君──不向命運低頭、被棄養的富二代、個性機智、頑
、大度、敏感。

2曹沫──打不死的小,用爛牌反敗勝的生存之道,個性耿直、冷靜、膽大、勇猛。

3
荊軻──職場新鮮人的借鏡,弄
楚自己的專長在很重要,個性好學上進、理想主義、忠義守信、高。

出身好、學問佳是出人頭地的不二法門

中國古代的男人但凡有點理想,都會想辦法當官,否則就像沒出息。即使富甲一方,即使學富五車,沒有級別,很難讓人相信成功。

但是如果不打仗,在當時要想當官,通常需要符合兩個條件之一,那就是出身好或者學問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個好爸爸或者有張好文憑。從隋朝創立科考制度以後,透過科考進入仕途,漸漸成
中國人才成長的主流模式,從此應試育也成中國育的主流。

如果一個中國的男人不具備以上兩個條件,生得不好、學問也不佳,那
就很可能當官無望。但是如果這個男人偏偏又有些血性和志氣,就很容易或多或少地滋生江湖情結,當不了官當「老大」,弄得好像宋江那樣「殺人放火受招安」,「老大」也可以轉型當官。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老大」們在江湖上混出來一點名堂以後,都會或多或少地向孟嘗君看齊,即使自己謙虛,追隨他的小弟們也會拿孟嘗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老大」,否則小弟們會覺得沒面子、沒前途。

比如《水滸傳》裡的宋江和柴進,很多江湖上的流氓、無
者都把他們比作孟嘗君,還比如《說唐》裡的秦叔寶就有個綽號叫「小孟嘗」,再比如當年上海灘的幫老大杜月笙,也曾經被自己的徒弟們吹捧成孟嘗君、春申君一樣的人物。

但筆者認
閱讀《孟嘗君列傳》以後,發現其實孟嘗君是很難效仿的,兩千年當中,像他這樣純粹的「老大」,實在找不出第二個來。

孟嘗君之所以能成
戰國時期的名人和中國歷史上指標性的「老大」,首先要感謝他的爸爸靖郭君田嬰。從某種層面來看,孟嘗君也是「生得好」。不過說孟嘗君「生得好」也不完全正確,因一開始他的老爸並不喜歡他,甚至想要把他消滅掉。

據《史記
孟嘗君列傳》記載,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同父異母的弟弟,屬於根紅苗正的王室貴族。田姓王族人口眾多,人才濟濟,田嬰不僅出身高貴,而且還有卓越的工作業績,這樣的人當然會成功,也就是當大官。

齊宣王二年,田嬰參與了田忌領導、孫臏策畫的馬陵之戰,在馬陵設伏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國太子申被齊軍活捉。齊宣王七年,田嬰代表齊國出使韓國和魏國,此時齊國國力雄厚,加上在馬陵大敗魏國主力,因此正是稱王稱霸的好機會。

田嬰順應歷史潮流,說服韓國和魏國的國君向齊宣王低頭,在田嬰的陪伴下,韓昭侯和魏惠王來到了東阿南,按照準備好的預案,齊宣王在這裡親切接見了兩位友好鄰邦的老
。三位老在友好、坦誠的氣氛中,就三方建立共同防禦體系問題達成了一致共識,最後三位國家老代表三方結成了齊、韓、魏三方聯盟,由齊宣王擔任首任聯盟主席。三方聯盟第一次高峰會圓滿結束,而促成這次大會圓滿完成的田嬰,無疑功不可沒。

第二年,馬陵之戰戰敗方的老
魏惠王再次來到齊國的甄城拜望齊宣王;就在這一年,魏惠王死了。從馬陵之戰到魏惠王低頭認齊宣王當「老大」,再到魏惠王再次登門拜訪後死亡,一共過了六年,可以想像身戰敗方的老,魏惠王在這六年當中是非常痛苦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魏惠王的死亡與馬陵之戰和龐涓戰敗,有一定的關連,可見在激烈競爭的年代對於一個老來說,用錯一個人的代價是多的沉重。

後臺硬還不
,有識人眼光才有賭贏的機會

田嬰和魏惠王都是王室貴族,出身
好了,尤其魏惠王,還是一方諸侯,身分地位比田嬰還要高一等,但可惜「遇人不淑」,看走眼,不幸賭輸了一場關鍵性的戰役,從此被人下,抑鬱而終。至於田嬰,不但有識人之能,還能善用人才、掌握良機,加上他的身世背景給予他更多更大的發揮空間,讓他好上加好,屢創佳績。

善於察言觀色、見風使舵,職場上呼風喚雨、人見人愛

魏惠王死後第二年,齊宣王九年,
齊宣王足了面子的田嬰終於登上相位,被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封齊國的相國。那年頭的官員,尤其是王室貴族出身的官員,基本上都是終身制,何況是田嬰這種有能力、有水準的貴族官員。田嬰在齊宣王在位期間一直擔任相國,直到齊宣王去世,齊湣王即位。齊湣王上臺後不僅繼續留任田嬰當相國,三年後還把一個叫薛的地方(今徐州滕縣南)封給他。

田嬰從齊威王時代就開始踏上仕途,從那時候起,經歷了齊威王、齊宣王和齊湣王三代國王,官越當越大,最後擔任相國多年直到去世。田嬰之所以仕途一帆風順,除了他的王室血統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以外,善於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的政治敏銳性,也是重要因素。《戰國策
齊策》中有一篇〈齊王夫人死〉的故事,充分說明了田嬰的這種政治生存能力。

有一年,齊宣王的王后去世了,按照慣例,齊宣王需要再立一位王后。這時齊宣王身邊有七位後宮美女,從表面來看,齊宣王對這七位美女都頗
寵愛,外人根本看不出來親疏遠近。不過王后只有一個,齊宣王必須從這七位美女中選一位最喜歡的出來領導齊國後宮。

本來誰當大老婆,這種事在有錢人家都是財主自己說了算,但是身
君,這種事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意義。所以作齊國的一號首長,齊宣王打從內心迫切希望大臣們能首先提議王后人選,而那呼聲最高的人選,最好就是自己中意的人選。這樣齊宣王不僅能立一個自己稱心如意的王后,而且也能表現出公開、公平、公正的提拔原則。

在齊國,齊王的老婆說到底也是齊王的員工,這種敏感時刻該提拔誰、該
怎麼提拔,是一個需要認考慮的問題。齊宣王的王后死了,田嬰這時候比齊宣王還著急。如果自己能猜對齊宣王選王后這個故事的開頭,知道齊宣王內定的人選而主動出擊,那這個故事的結尾,就是包括自己在內的皆大歡喜。

後來田嬰想出一條妙計:他花錢請工匠打造了七副耳環,其中六副完全相同,只有一副無論材質還是做工,都明顯優於其他六副耳環。七副耳環打好,田嬰親自送給齊宣王,作
臣子孝敬大王的禮物。

最終,田嬰看到了那副最好的耳環出現在一位美女的耳
上,心裡一陣狂喜:就是
了!第二天田嬰上奏齊宣王,堅決擁護那位戴著極品耳環的美女當王后,齊宣王非常欣慰地批准了田嬰的建議。結局如願以償地皆大歡喜,包括田嬰自己。(續)


台長: 幻羽
人氣(2,435)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何處無江湖? |
此分類下一篇:看歷史人物身在江湖裡如何生存?(2)
此分類上一篇:國父孫中山鮮為人知的江湖恩怨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