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5-20 09:50:22| 人氣1,8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佛教為何誕生禪宗一脈?﹞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佛教為何誕生禪宗一脈?﹞
 

挑水擔柴,無非是道;行住坐臥,無不是禪。靜中思慮,是為禪也。

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階段。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古印度僧人菩提達摩為初祖。它源自於達摩禪、形成於惠能禪、盛興於曹溪南禪。禪宗學以「靜中思慮」為修習的方法,以證悟本自心性,尋得佛心,故亦稱「佛心宗」。此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仍有經典作為傳法的依據,即《楞枷經》、《金剛經》等。唐代時期禪宗大為盛興,當時又分出「牛頭禪」一派;至五祖弘忍時代,而又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禪宗得以迅速發展,以致後來成為中國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

中國禪宗的出現是與菩提達摩來中國弘傳禪法聯繫在一起的。南印度的菩提達摩於劉宋末或齊梁時代來華傳「南天竺一乘宗」之禪法,被奉為中國禪宗的東土初祖。其傳承則一直上溯至傳佛心印的摩訶迦葉。據說昔日在靈山法會上,大梵天王向釋迦牟尼佛獻上了一枝金色波羅花,世尊即「拈花示眾」。大眾不解其意,皆默然無語。唯有佛陀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心領神會「破顏微笑」。世尊便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傳給了摩訶迦葉。這就是禪門著名的「拈花微笑」的典故。

禪宗根據此尊摩訶迦葉為印度初祖。此後,歷代祖師「以心傳心」,傳至菩提達摩為第二十八代。達摩來到東土以後,又依次傳法於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稱為「東土五祖」。後來道信、弘忍之禪法,稱為「東山法門」。其實,禪宗發展到「東山法門」之時,才真正算得上初期創立。五祖弘忍門下,出現了惠能與神秀兩位大弟子,禪宗又分化為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這兩大基本派別。惠能被視為禪宗正脈,是達摩以來「以心傳心」的第六代祖師,世人稱為「六祖」。六祖以後,南宗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惠能門下形成了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三大系。青原系和南嶽系下又進一步演化出「五家七宗」,從而禪宗在全國形成了很大的規模。

禪宗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有一個演變的過程,雖然,中國禪宗的各個支派都將達摩奉為開山立宗的祖師。但實際上達摩並不是最早來華弘傳禪法者。在達摩來華之前,禪宗學已在中土傳播,根據《高僧傳》和《續高僧傳》的記載,在達摩以前或與達摩同時,從事禪宗經典翻譯,或修持禪學、傳授禪法者人數不少。從歷史上看,禪宗學在兩漢時期就隨著佛教的東漸而傳入中土。

一般認為,最早來華傳譯佛經的主要是安世高和支婁迦讖,他們在分別翻譯小乘說一切有部的理論和大乘般若學的同時,也翻譯出了數部禪宗經典,把大小乘禪法介紹到了中國。由於安世高所傳的小乘禪學理論和禪修方法都與當時社會上盛行的神仙道術相近,因而在中土最早得到了流傳。隨著魏晉玄學的盛行,大乘般若學和禪宗學才相繼而發展起來。

早期大、小乘禪學的傳播不僅使中土人士對佛教禪學的了解日益全面,也為日後達摩祖師的禪法展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國化的禪學宗派的創立奠定了有利的條件。漢代得到流傳的小乘安般禪,雖然也主張「止觀雙運」,但實際上發生影響的則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禪數息」的形式與方法。就整個漢魏時期而言,中土的習禪之風也並不是很盛行。

隨著大乘般若學的繁榮與興盛,禪法逐漸走向與大乘義學相結合的道路,東晉時期的道安、慧遠等人對般若與禪觀的會通,鳩摩羅什及其弟子對般若禪的弘傳,促使「禪智雙運」成為時代的風氣。魏晉以來,各種禪宗經典的相繼譯出,又為依教修禪進一步提供了方便。晉宋朝時期的竺道生等人對心性論的發揮,則為自心真性的禪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通達禪學的佛陀跋陀羅對大乘禪法的系統介紹,使中國禪學得以不斷的發展;佛陀跋陀羅以後僧稠、僧實等人弘揚禪學,終於使習禪之風盛行於中國的大江南北。

佛教中國化同步展開的禪的中國化,使禪與禪行的內涵不斷被拓展,對心性的重視在禪學中日益突出,禪與禪行也逐漸突破原有坐禪入定的藩籬而趨向於觀心守心、隨緣安心。南朝時期的寶志和傅大士之禪就表現出了新禪風的趨向,而菩提達摩則成為印度禪向中國禪過渡以及中國禪宗創立的關鍵性人物。他主張「藉教悟宗」,將「開悟」作為修禪的重點,這成為後來中國禪學和禪宗發展的方向。

初祖菩提達摩傳法以《楞伽經》為「印心」。在達摩門下有以《楞伽經》相傳授的楞伽師,他們的禪法也就被稱為「楞伽禪」。其中就有達摩的得法弟子,後來被奉為禪宗二祖的慧可。慧可繼承了達摩禪法的特色,同時也有一定的般若思想,他對達摩的禪法是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特別是他從體用一如的觀點出發,強調了修行實踐上的自度自證,自我解脫。

二祖慧可傳法於僧璨,被奉為禪宗三祖。據現在資料,僧璨作有《信心銘》一書,他在進一步強調不取不舍、絕言忘慮的基礎上,發展了達摩禪法所要求的隨緣而行,提倡一种放之自然、任性逍遙的修行生活,把佛教的「萬法一如」、「即心即佛」與中國傳統的人生哲學理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達摩一系的禪法更加適應了中國人禪修的需要。

三祖僧璨傳法於道信,被奉為禪宗四祖。此後達摩系的禪法逐漸傳至般若三論思想盛行的南方地區,僧璨的得法弟子四祖道信開「東山法門」,進一步從理論上對般若與楞伽的會通加以論證,並廣泛引用了包括《金剛經》在內的大量佛教經論,提倡各種因人而宜的禪法,更好地適應了眾多修禪者的需要,使中國禪宗得以初步形成。四祖道信在達摩系禪法的展開中及中國禪宗的創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所處的地位是十分值得重視的,他可以說是中國禪宗的實際初創者。道信不僅奠定了禪宗思想的理論基礎,而且在組織形式和禪修生活方面,也都具有禪宗初具宗門的一大特點。

四祖道信傳法於弘忍,被奉為禪宗五祖。道信的禪學思想以般若實相與楞伽心性的結合為基礎,同時以「一行三昧」為安心禪法,圍繞「心」之體用而提出了知心體、知心用和守一不移等五種方便法門,在這五種方便禪法中,既容納了傳統禪法的修心內容,又以般若空觀發揮了慧可、僧璨禪法中即心即佛、萬法一如的思想,對後來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特別是道信把達摩禪法的隨緣逍遙的修行觀,置於當下即是自然之心的基礎上,從而提倡「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這樣一種隨心自在、無礙縱橫的修行生活,成為後來中國禪宗修行的一種方式和基本態度。道信付法於五祖弘忍,弘忍進一步發展了「一行三昧」的禪法而完成了「東山法門」的建立。

五祖弘忍繼承道信衣缽後,到了黃梅雙峰東山建立道場,以後在憑茂山傳法二十餘年,接引四方學眾,善巧化導,法門大啟,根機不擇地普遍傳授,弘揚佛法,改革禪法,發展禪學,創建中國化的禪宗,被人譽為「法妙人尊」。並繼承發展了道信的禪學思想和禪法的方便,規模空前,使憑茂山成為當時全國重要的禪學中心。

由於憑茂山在道信弘法的雙峰山東去不遠,因而又稱「東山」,弘忍的禪法也因此而被稱為「東山法門」。這裡的「東山法門」其實不僅僅是指弘忍一個人的禪法,而是包括了道信的禪法,因為弘忍的禪法是對道信禪法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建立東山法門是中國禪宗正式形成的重要標誌。其門下弟子(出家),根據記載的共有28人,其中一時稱「南能北秀」的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最為出名。他們各化一方,遂使東山法門傳播全國,使達摩一系禪學迅速發展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從此,中國禪宗已經真正形成,並且興盛起來。

五祖弘忍傳法於惠能,被奉為禪宗六祖。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和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由於惠能系的禪法主要流傳於中國南方,神會又以菩提達摩「南天竺一乘宗」正傳自詡,而不許神秀門下「妄稱南宗」,因此,惠能系便獲得了「南宗」的稱號,而主要流傳於中國北方的神秀一系則被稱為「北宗」。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和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成為中國禪宗的兩大基本派別。安史之亂以後,盛極一時的神秀北宗逐漸趨於衰落,但仍綿延發展了百年之久。至唐武宗滅法,以寺院為主要依託的北宗禪才完全衰落下去。而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惠能南宗一系則逐漸在全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佛教的根本特質在於禪心,禪是要自心證悟而不可言說的,但禪文化是可以修學研究的。中國的禪宗曾分有北宗、南宗。北宗主張漸修,南宗主張頓悟;北宗重在行,南宗重在智;北宗主張由定生慧,南宗主張以定攝慧;北宗如塔基,南宗如塔尖。其實塔基、塔尖是塔的一個整體,漸修頓悟也是禪修的一個整體。石頭希遷大師說: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講的就是要維護禪修的整體,不要只顧一個側面。禪文化可以研究弘揚的東西很多,傳心的語錄,傳法的燈,比比皆是,內容非常豐富,領域非常寬廣。

禪是一面鏡子,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禪是一盞明燈,它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禪不完全是生活,但禪裡面有生活,生活中也有禪。古代高僧大德說:挑水擔柴,無非是道;行住坐臥,無不是禪。「吃茶去」就是趙州禪師有名的公案。「平常心是道」就是趙州禪師教導大眾學佛首先是講究做人,參禪必須學會生活。生活在禪中,在禪中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了生死於生活中。這是世出世法圓融修證的境界。

一個沒有覺悟的人,他生活的心境常常是煩惱的,生活的心路往往是困惑的,尤其是現代的人享受現代文明之餘,這種情況更為突出。藉助禪這面鏡子,照亮一下自己的心境,藉助禪這盞明燈,清凈一下自己的心路,這對消除煩惱,減少困惑,會有很大受用的。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