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01 15:22:01| 人氣2,1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對悟道及證道之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開悟亦稱悟道、得道、明心見性等,覺悟佛法的道理,實證生命之實相。覺悟佛法的道理,由於悟的內涵不同,所以分為三乘:聲聞乘人即是修學、覺悟聲聞菩提者;緣覺乘人即是修學、覺悟緣覺菩提者;賢聖菩薩乃至究竟佛即是覺悟佛菩提者。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菩提是因為證得法空義、證得真如義、證得實際義、證得法性義、證得法界義而可以稱為菩提”。
 

開悟是指通過對佛法義理的聞思修之修習,並以禪法加以鍛煉參悟而達到的覺悟之境界。開悟是指佛法智慧上的開啟突破,所以說是開智悟理,而且是對佛法中的三乘菩提的內涵有所徹悟,尤其是指大乘佛菩提道,如禪宗行者因為禪法的修習後,或由教門之經教熏修後而一念相應,能證得不生不滅的真心真如法身,能現觀真心真如法身之真實與如如之體性。 

廣義的開悟,除了大乘佛菩提道證得法界實相的真心真如法身之外,二乘解脫道的緣覺菩提及聲聞菩提則是覺悟世間的無常本質,那即是世間一切法皆是五蘊的無常變異相,這包含了色身、能知能覺的意識覺知心的色心自我,以及一切種種的五欲粗重身心覺受、因透過打坐觀想身心內外的殊勝相(如自見身高廣大、見自身漂浮於空中、見身放大光明、見自身來去宇宙虛空等),以及經過正確的修定功夫而有的四禪八定的清淨禪定境界等,這一些皆是不離五蘊的境界,也仍然都是虛妄無常相。透過佛法四聖諦、八正道乃至因緣法的修習,確實勝解實證世間一切法皆是五陰虛妄、因緣假合,終能心得決定,斷除三縛結,這便是修習聲聞菩提與緣覺菩提行者的證解。 

但也有人主張禪定(冥想)等修行方式在意識覺知心上的昇華或突破。開悟者感受到神聖生命的本質——人類自身乃至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所以能夠愛它如己。究竟開悟的人的內心因為經由證悟法界實相、生命本源並確實證知五陰虛妄;涵蓋在識陰中的意識心須藉許多緣而現起,念念變異;所以是無常、是苦。由此漸斷我見,我執而解脫於三界,獲得了終極的自由,所有的欲望、波動、煩惱熄滅了。佛陀將開悟簡單地定義為“受苦的終結”。 

證悟系指佛道行者親證了悟眾生本有的常住真心,並了悟前七識妄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意根)的虛妄不實。 修行乃為解脫輪回生死,而生死之本源卻由於不明眾生本有之常住真心,因而舍卻本不生滅、本來常住之真心,舍卻其本性清淨之真體,貪取有生有滅之妄心,因而生諸妄想,對境不如理作意,認妄為真、捨本逐末,而流轉生死,此皆肇因于對常住真心與其性淨明體之不知,故明此真實心乃為修行之首要。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所以證悟便是大乘修行者實際親證悟明“超過一切尋思境相”、“不可言說”、“不墮雜染”、“離一異性相”的勝義諦真如心、又名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如來藏也。 

佛一再的說明唯一佛乘,但為什麼還有“緣覺”種性、“聲聞”種性之施設呢?因為緣覺種性以及聲聞種性之行者為了畏懼生死的輪迴、畏懼因為愛著這世間種種欲樂而在生死大海裏流轉不息,甚或悲心薄弱,對於護念眾生、救護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無大欣樂;所以這些行者的修行目的是證得蘊處界虛妄不實、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斷我見、我執舍報後入無餘涅槃,再也不在三界中輪迴;這二乘行者不以證悟生命本源實相心為標的。

 

頓悟,是漢傳佛教一個很獨特的論點,一般被認為始於支道林與竺道生。此派認為成佛開悟,進入無生法忍,是一個跳躍式的過程,而不是漸進式的。與此相對,稱為漸悟。漸悟認為,成佛有次第性,要一階一階向上,慢慢清淨自己的業障、見惑與思惑,經歷三大僧祗劫的修行,最終才能成佛。 

無生法忍,為菩薩修行忍辱波羅密與三解脫門的成果。忍辱波羅密可分為柔順忍與無生忍二者。菩薩修行柔順忍,至於頂位,之後進入無生忍,進入無生忍之後,菩薩就不再退轉。無生法忍是菩薩對諸法畢竟空的體認,菩薩修行至第七地時得無生法忍。《大智度論》云:“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乃至作佛常不生噁心,是故名無生忍。論者言得是忍,觀一切法畢竟空,斷緣心心數不生,是名無生忍。” 

頓悟與漸悟是漢傳佛教一個重要的教義爭論,在南北朝劉宋時期展開。最早主張頓悟教義者,為東晉支道林。支道林研讀《十住經》,認為修行至第七地時,已得無生法忍,諸結頓斷,即是頓悟。在七地之前,則是漸修而至。 

劉宋時,又有竺道生,以《涅槃經》佛性常住不滅的道理,主張頓悟佛性,則一切具足,因此,只有進入十地之後,才能稱為頓悟。後世以支道林為小頓悟派,而竺道生為大頓悟派。禪宗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見性”法門,即是主張頓悟。它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佛法的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 

藏傳佛教著名的拉薩論爭,由摩訶衍與蓮花戒兩位大師展開。摩訶衍主張頓悟,而蓮華戒主張修行必有次第。後吐蕃贊普支持蓮華戒的論點,將主張頓悟的禪宗逐出西藏。但在大圓滿教法與大手印中,仍然可以看到頓悟的思想。

 

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總共有五十二個菩薩的階位:

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妙覺位。 

十地菩薩:

初地的菩薩 歡喜地

斷除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不再有執著恐怖、顛倒、夢想。不憂慮生活,不懼怕死亡,不怨人譭謗。進入初地的菩薩,等於生到諸佛如來的家中去了。助人為本,以佈施為樂,能紹隆佛種,能弘法度生,因為分證了佛陀的法身,相應了菩提,歡喜踴躍,所以叫歡喜地。 

二地的菩薩 離垢地

自己修行十善,也勸人勤修十善,不再誤犯微細的戒律,遠離垢染,獲得三業清淨,能夠廣行慈悲,饒益有情,所以叫離垢地。 

三地的菩薩 發光地

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動心,精修定學,得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定,不再為貪瞋愚癡暗蔽,聖格昇華,像光明一樣,驅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發光地。 

四地的菩薩 焰慧地

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除了我執、法執,見解上沒有愚癡,思想上也無謬誤,不生愛染,不起瞋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樣的熾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五地的菩薩 難勝地

不但修滿了禪定,而且更證悟真實的諦理,離諸戲論,證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極難到達的階位,所以叫做難勝地。 

六地的菩薩 現前地

圓滿了般若智慧,經常安住在滅盡定中,不起有漏心識分別,照見緣起性空,徹悟諸法自性,可說真實的佛法已現前,所以稱現前地。 

七地的菩薩 遠行地

安住在滅盡定中,出定入定,隨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諸佛法,度眾生而有無限方便,遠大的目標,即將到達,所以叫做遠行地。 

八地的菩薩 不動地

功德任運增進,願惱不再現行,不為名利所動和境風所誘,只有大願度生,所以叫做不動地。 

九地的菩薩 善慧地

無相無功用行,自證的固然無功用行,為他說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淨法力,守護佛法寶藏,以純善的智慧開示眾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十地的菩薩 法雲地

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謂補處菩薩,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雲朵,嚴密護身,可以發為電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諸魔外,終成佛道。

台長: 幻羽
人氣(2,1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附錄:略聞【日本禅宗】一二事
此分類上一篇:虛空打破明心地--為什麼要參禪--宣化上人主講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