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11 10:28:51| 人氣1,7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略識【四智】法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2 報恩品〉云:“四智是報身受用法樂。一、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此智名大圓鏡智。依大悲故恒緣眾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雙觀俗無有間斷,常能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所依止。二、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佗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名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轉分別識得此智慧,能觀諸法自相共相,於眾會前說諸妙法,能令眾生得不退轉,以是名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轉五種識得此智慧,能現一切種種化身,令諸眾生成熟善業,以是因緣,名成所作智。如是四智而上首,具足八萬四千智門,如是一切諸功德法,名如來自受用身。”

四智,大乘佛術語,指佛所成就的四種圓滿的智慧: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

也稱四智相應心品,又簡稱四智心品,通常會說佛是“四智圓明”。

一、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此智名大圓鏡智。依大悲故恒緣眾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雙觀俗無有間斷,常能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所依止。

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阿賴耶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遠離一切我執、我所執及一切所取、能取的分別,能緣的行相及所緣的內境都微細難知,而於一切境界能不愚迷、不忘失(常現前)。性相淨,遠離一切有漏的雜染,一切純淨圓滿的色心現行功德所依,又攝持一切淨無漏功德的種子,能現能生自受用的佛身、佛土,及其餘三智的影像。無間無斷,窮未來際,猶如大圓鏡,能映現眾多的色像。

如《佛地經》說(大正16·721b)
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即六處)、境(即六境)、識(即六識)眾像影現。’這個智,內緣取自體功德的種子,外緣取一切、俗所知境界。就緣即緣取如的方面說,是無分別智;就緣俗即緣取其餘境界的方面說,是後得智所攝。其體是一,隨義用的差別分二種。了俗由證,證真為先,然後緣俗智生,所以把這個後生的緣俗智稱後得智。或者和後得相似,稱後得智。其餘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亦是如此。

二、平等性智,轉我見識(末那識、第七識)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佗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名平等性智。

是轉有漏的第七末那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遠離二執,觀染淨諸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由此安住無住涅盤,經常和大慈大悲相應,隨十地菩薩所樂,示現他受用的佛身、佛土等影像。又是妙觀察智的不共所依。這個智周遍緣取一切俗境界。

三、妙觀察智,轉分別識(意識)得此智慧,能觀諸法自相共相,於眾會前說諸妙法,能令眾生得不退轉,以是名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的第六意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善觀察一切諸法的自相及共相,無礙自在。又攝藏無量陀羅尼(總持)門、三摩地(定)門,及所發生的六度、三十七菩提分、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無量功德珍寶,在大眾會中,能現一切自在作用,轉大法輪,斷世間一切疑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這個智周遍觀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皆無障礙,所以也是周遍緣取一切境界。

四、成所作智,轉五種識(眼耳鼻舌身五識)得此智慧,能現一切種種化身,令諸眾生成熟善業,以是因緣,名成所作智。

如是四智而上首,具足八萬四千智門,如是一切諸功德法,名如來自受用身。

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眼等前五識聚所得的無漏智。這個智是想方便利樂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一切有情,周遍在十方一切世界,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變化身、土等三業,成就本願力所應作的八相成道等事。這個智也能周遍緣取一切境界,然而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緣二法,或緣多法。

四智雖然各各定有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及心等二十二種心法(《佛地經論》卷三作二十一種)相應,然而在佛地一切心心法的分位所現起的各種功德中,智即別境中慧心所的作用最殊勝,所有其餘的有功德都是智的差別,所以以智名。如《佛地經論》卷三說(大正26·302b)智有四種,大圓鏡等,於佛果地諸心心法分位所現諸功德中,智最殊勝,以智名,總攝一切有德故。’又四智,如上所說,是如其次第轉有漏的八、七、六、五識所得。

如《佛地經論》卷三說轉第八識得大圓鏡智相應心,能持一切功德種子,能現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轉第七識得平等性智相應心,遠離二執自他差別,證得一切平等性故。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相應心,能觀一切皆無礙故。轉五現識得成所作智相應心,能現成辦外所作故。’然而《大乘莊嚴經論頌》卷三說八、七、五、六識,如次而得故。無性《攝大乘論釋》卷九也說轉五現識得妙觀察智,轉意識得成所作智。

對《莊嚴論頌》所說,有兩種解釋,第一《莊嚴》是不依次第而說,並非說轉第六識得成所作智;第二是《莊嚴論》中據第六識能作神通等事業,所以說得成所作智;前五識到果位才能觀察,所以說得妙觀察智。對無性《攝論》所說,

《成唯識義燈》卷七(末)說(大正43·809c)無性兩釋,各隨一義,不違二論’(《唯識》、《莊嚴》)。然而《佛地經論》卷三評破轉前五識得妙觀察智,說說法除疑,周遍觀察,不是前五識所能。

總之,以《唯識》、《佛地》等論所說正義。智雖然不是識,然而依附識而轉起,以識主,所以說是轉識所得。又識的意義是分別,智的意義是決斷;在有漏位中,智劣識;在無漏位中,智識劣。勸勉有情令依智舍識,所以說轉識得智。

四智是道諦所攝,所以只是無漏,即諸佛的功德及身、土等,皆是無漏的種姓所生。諸佛已經永遠捨棄一切有漏法的種子,雖然有示現作生死身、業、煩惱等,和苦、集諦相似,然而實在是無漏道諦所攝。

四智的種子,皆無始時來法爾本來具有,依附第八阿賴耶識,前滅後生,相續不斷,不是現在從熏習所生,此即大乘二種種姓中本姓住種姓,《成唯識論》卷九說(大正31·48b)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發心以後,由聽聞正法等外緣熏發,令無漏舊種漸漸增長,此即大乘二種種姓中習所成種姓。又說(大正31·48b)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薰習所成。’

大圓鏡智,有說菩薩金剛定(第十地滿心金剛無間道)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及異熟識等,即開始現行;有說金剛定現在前時,還沒有頓舍異熟識種,要到次刹那的解脫道初成佛位才得開始現行。《成唯識論》卷十平列兩說,《佛地經論》卷三隻前說,然而《成唯識論述記》卷十以後說正義。

這個智,執持一切無漏種子令不失壞,從初成佛起,盡未來際,相續不斷。

平等性智,菩薩初地初現觀時即菩薩見道初現前位,和我、法二執相違,才得開始現行,從此以去,在以後的諸地中,加以修習,令增長淨圓滿。在無漏觀等現在前時,經常現行。假如有漏心現前,或有間斷。像這樣輾轉到第十法雲地最後心以後,便和純淨的第八識相依,盡未來際,相續不斷。

妙觀察智就生空觀品說,二乘見道位也得開始現行,此後輾轉頓悟者從見道位到無學位,漸悟者從四果向大到菩薩解行地終,頓漸二悟菩薩或者到上位(上位即十地及如來地),只要不是有漏心現前或無心時,皆得現行。就法空觀品說,菩薩見道位才得開始現行,此後輾轉到上位,只要不是有漏位,生空觀,及無心時,其餘一切位皆得現行。

成所作智,有說在菩薩修道位中,由後得智引發,也得開始現行。有說要成佛才得開始現行,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得。前五識以五根不共依,而以現行第八識共依。在因位十地中,能變的第八識是有漏,所以所變的五根也是有漏。有漏必俱同境的五根,必不能發無漏的五識。因此成所作智要到成佛依無漏的五根才得現行,而且這個智由作意才現起,所以在佛果上,也不是永遠現前,常有間斷。《成唯識論》卷十平列以上兩說,《佛地經論》卷三評取後說。

總之,四智中,妙觀察、平等性二智,通達修習二位的菩薩,證得一分;大圓鏡、成所作二智,必須到究竟位才得現行。從而具足這四智,得大菩提的,只是究竟位的佛果。

台長: 幻羽
人氣(1,7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附錄:略聞【終南山】一二事(上)
此分類上一篇:夏禪-三七-(5)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