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03 08:45:14| 人氣2,0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略品--茶禪味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要求人們立足現實,在生活的當下完成覺悟解脫。一千多年前,趙州和尚的“吃茶去”三字禪,開示人們禪修要在生活的每時每刻,就像喝茶、洗缽、吃飯、睡覺一樣平常,通過實踐親身體驗,甘苦自知。

“飯罷濃煎茶吃了,池邊坐石數遊魚”;“粥去飯來茶吃了,開窗獨坐看青山”;“禪余高誦寒山偈,飯後濃煎穀雨茶”...多麼嫻雅、悠揚,多麼自然、無求,“茶熟透瓶香”,其香自溢。

禪師捨諸亂意,來到一個寂靜、空靈、沒有干擾的地方,“煙薰茶灶黑,麻蒸布裘斑。不悟空王法,緣何得此閑。”這裏的閑,是去掉雜念的閑,是真正的從容不迫,恬淡安適,如入禪定。

               風揚茶煙浮竹榻,水流花瓣落青池。

沒有茶禪一體,誰解得此種空闊、坦蕩又渾厚的禪的美麗呢?就像我們今天在緊張、繁忙的空隙裏,用心去泡一碗茶,用心去品一口茶,得到無法言喻的當下寧靜。茶的本性是冷靜的,而禪是思索的、理智的。

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迦葉微笑,遂有以心傳心之教外別傳,南北朝時由達摩傳來中國。傳說達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墮地而成茶樹,其事近誕,而其所寓禪茶不離生活之旨,則有甚深意義。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以茶饗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演至唐代,而禪文化興起。

禪滲透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於語言歷史而有禪話、禪史、語錄、燈錄;於文學藝術而有禪文、禪詩、禪樂、禪畫;於建築工藝而有禪寺、禪塔、禪室、禪具;於學術思想而有禪理、禪學、禪道、禪風...。禪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之一,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文化與禪文化同興于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裏霧裏,極宜茶樹生長,農禪並重為佛教傳統。

禪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於茶之種植、採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禪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茶禪文化。

茶不僅為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禪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唐代詩僧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又有“三飲得道”的說法:

               一飲滌昏昧,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明代茶道大家童承敘有《試茶詩》:

               水汲龍腦液,茶烹雀舌春。
               因之消酩酊,兼以玩嶙峋。
               一吸趙州意,能蘇陸羽神。
               林間抱新趣,世味總休論。

詩中有茶,茶中有禪,蓋詩為心思輕靈的體悟,茶為至清至純之味,禪的“平常心”講究淡泊寧靜、清淨自然,三者頗有相通之處。唐代盧仝《寄新茶》一詩使茶對於禪修的助緣而說道: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串,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台長: 幻羽
人氣(2,032)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幻羽*偶題-夏禪-詩景~賞
此分類上一篇:附錄:禪蹤掠影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