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19 21:55:27| 人氣4,4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從「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再探「空性」佛理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再探「空性」佛理

 

世尊以二諦說法,一、世俗諦,二、第一義諦。所謂世俗諦者,即無性隨緣也。所謂第一義諦者,即隨緣無性也。中論觀四諦品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一切法無非因緣生,法由因緣生,則無有自性,無自性便是性空。以性空故,方能容諸因緣,以諸因緣,一切法方成。故曰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一切法不空,便是各有定性。法既已有定性,便不能容諸因緣,既不能容諸因緣,一切法便不得成。故曰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空義者,諸法無性也。無性隨緣成諸法,故隨緣方有一切法成。此猶水之與波,水不可見,因波而見。波非自有,因水而有。所以無性隨緣成諸法,諸法緣成於無性,法爾如是也。

 

四諦品又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眾因緣生法,即無自性,無性故空。因緣所現諸法,只是假名而無實義,故曰亦為是假名。因緣生法即空,空即因緣生法,正如色即空,空即色也。故約事邊說,即亦空亦因緣。約理邊說,即非空非因緣。亦空亦因緣,是俗諦中道。非空非因緣,是真諦中道。故曰亦是中道義。

 

依因緣所生法,天台立藏教義。依我說即是空,天台立通教義。依亦為是假名,天台立別教義。依亦是中道義,天台立圓教義。同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天台立為空諦。亦為是假名,天台立為假諦。亦是中道義,天台立為中諦。依空假中三諦,復立空假中三觀。以三止三觀,天台宗盛行於我國。三諦之名,見於仁王般若經。仁王般若經,曰空諦、色諦、心諦,即天台之空、假、中也。

 

因為一切法皆因緣生,既是因緣生則皆無自性,無自性則一切法皆空。故曰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有不空者。中論繼續解釋空即因緣生,因緣生即空的道理。四諦品說:「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四聖諦是因緣生法,以因緣生故,其性即空。同時以四聖諦性空故,方是因緣生,所以四聖諦有生有滅。造作集則生苦,集滅則苦滅。修道諦則能滅集滅苦,終至證苦滅諦。故四聖諦,乃因果生滅之法。若一切法不空,各有定性,則不能容納因緣。無因緣則無生滅,無生滅則無四聖諦。故曰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若不從緣生,云何當有苦?無常是苦義,定性無無常。」無常是變壞法,由於變壞,乃有苦生。若法有定性,則不變壞,不變壞則無無常,無無常則無苦。而無常變壞,是為生滅,生滅者從因緣有。故若非因緣生,則無無常,無無常則無苦。「若苦有定性,何故從集生?是故無有集,以破空義故。」進一步解釋說,由集生苦。假使法不空,則苦已有定性,苦有定性,當不待集生。是知如果破了空義,便是破了集諦。若無集,焉有苦?

 

「苦若有定性,則不應有滅,汝著定性故,即破於滅諦。」定性之法,不應有滅。汝著苦有定性,不應有苦滅。苦滅名滅諦,若苦不滅,即破滅諦。

 

「苦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若道可修習,即無有定性。」修道者在於滅苦,若苦有定性則不可滅,故曰苦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若有修道諦,便知苦無定性。

 

「若無有苦諦,及無集滅諦,所可滅苦道,竟為何所至?」道是通達義,由生死通至涅槃曰道。今無苦諦無集諦亦無滅諦,無苦集二諦則無生死,無滅諦則無涅槃。然則修道諦,至於何處?

 

假使一切法不空而有定性,則無苦集滅道,無苦集滅道是無法寶。無有法寶不修四聖諦,則無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亦無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無四向四果,則無八聖賢,無八聖賢是無僧寶。若無法寶僧寶,當亦無有佛寶。所以執一切法有定性者,則破三寶。故知一切世出世間法,皆悉無性,無性則空。無性能隨緣,隨緣成諸法。諸法任緣成,還歸無性空。

 

四諦品又說:「若諸法不空,無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諸法性空,方以因緣而有作罪作福者。若諸法不空已有定性,故無作罪福者。「汝於罪福中,不生果報者,是則離罪福,而有諸果報。」罪福因緣方有果報,汝若謂法有定性,是無作罪福者。無作罪福者而有諸果報,是則離罪福,而有諸果報。如此則不合道理了。

 

「若謂從罪福,而生果報者,果從罪福生,云何言不空?」若謂從罪福而生果報,當是有罪福之因,即有果報。無罪福之因,即無果報。既然有因始有果,無因則無果,云何說諸法不空呢?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則破於世俗,諸餘所有法。」諸法因緣生即空,是第一義諦。空即諸法因緣生,是世俗諦。第一義空隨緣,便是世俗所有諸法。世俗所有諸法無性,便是第一義空。汝今破諸法因緣生即空,是破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被破,則世諦一切法亦被破。第一義諦世諦俱破,則佛法被破盡矣。

 

「若破於空義,即應無所作,無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如果破於空義,則法有定性,法有定性則不能隨緣,不隨緣即無因緣生,無因緣生則無一切法之所作。如果一切法非因緣生,無作而有,則是無因有果。猶如無罪福之作因,而有苦樂之果報。這是不合道理的。

 

「若有決定性,世間種種相,則不生不滅,常住而不壞。」生滅無常名為世間,而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是因緣,於法無所有。如果法有決定性者,則無因緣。無有因緣,則無種種相之生滅。無種種生滅,則是常住,常住則非生滅無常,非生滅無常云何名為世間?

 

「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得,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諸法性空,方容因緣而生諸法。未得道者以修治因緣而得道,未斷集者以修治因緣而斷集,未滅苦者以修治因緣而滅苦。如果諸法不空而有定性,則未得道者不應得之,未斷集者不應斷之,未滅苦者不應滅之。何以故?不空則有定性故。

 

「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最後引經作證。見苦集滅道者,能見法也。何故見因緣法,即能見佛見法呢?因為因緣即空即假即中,而中道義者,即佛即法也。故知中論所闡述者,因緣即空,空即因緣。一切法無非因緣生,一切法無非是空義。空是第一義諦,因緣生是世諦,所以吉藏大師說,不知二諦,便不能知中論。

 

中論破因緣品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此是直顯中道,中道者無性隨緣,隨緣無性也,故曰破因緣品。因緣所生法,即現生滅、常斷、一異、來出。所謂出者,是還至本處義,所以來出者即來去義。

 

已經知道世俗一切法,總說皆有生滅,據生滅分別說,即有常斷一異來出。然世間一切法係因緣生,因緣所生法即空。以諸法性空故,所以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約第一義諦論,因緣生即空,故生滅即不生滅,常斷即不常斷,一異即不一異,來出即不來出。

 

世俗諦言無生滅而現生滅,無常斷而現常斷,無一異而現一異,無來出而現來出。無生滅現生滅者,無性隨緣也。乃至常斷一異來出,亦復如是。現生滅而實不生滅者,隨緣無性也。乃至不常斷不一異不來出,亦復如是。外人迷因緣為自性,於是執實有生滅常斷一異來出。

 

龍樹菩薩為示自性為因緣,因緣無自性,故明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換句話說,龍樹菩薩為明性緣問題,方造中論也。空是龍樹哲學的最重要的觀念,龍樹的空義,相當單純、清晰,這主要是就對性的否定而顯,或用以說緣生法的本質。它並不大有後期大乘佛教的那種『不空』的意思。就對性或自性的否定而言空,這顯然是順著原始佛教的無我、無常思想而來。『中論』並不多直接說自性是甚麼,但它的意思卻是很明顯的。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龍樹以否定的方式,來表示自性的意思,所謂『無作』,『無異相』。再由自性的否定,而說空。所謂『無性為空』。引的空假中偈的『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的涵意,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龍樹的思路歸結為三句:遮相說性,破性顯空,相空相即。此中的相指現象,即經驗層的緣生諸法;性指自性;相即的『即』指具有同一的外延。

 

假名是在佛教常識中十分流行的觀念,一般都以之指緣生幻有的世俗法,一切諸法都無自性,本來空寂,故為空。但就諸法之從因緣和合而生起言,這些諸法都呈現為現象,在時空中有其存在性,我們即施設地以名字來指述之、分別之,這即是假名。假是施設、權宜之意,非究竟之意。

 

                    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

                    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

 

從空假中偈中的『空亦是假名』一意中見到。空亦是假名,故空亦是空。空假中偈的後半偈,是這樣的意思:空由于是假名,故是中道。故假名並不限于說緣起事,且亦說空;即空亦只是假名,亦不能執實。這便有『空亦復空』之意;空亦是假名,故空亦是空,這即是中道。說一切因緣生法是空無自性,但又防人執著于空,以為有一個空自體,因而說空亦是假名,亦是空。這超越以至破除對空的執著的說法。

 

 

台長: 幻羽
人氣(4,430)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六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禪七修行系列六之(六)第六篇
此分類上一篇:附錄--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寺*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