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17 16:00:55| 人氣1,4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微探中國佛教寺廟的現代特徵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引言

 

目前,由於佛教的復興和發展,中國正在經歷大規模的佛教景觀改造和重建過程,當然這一過程中已經不是純粹的宗教活動,佛教寺廟的建設更多的是考慮自身的生存和旅遊經濟的發展,例如:法門世界寺佛文化基地,九華山大銅像,山西應縣龍首山佛教文化園等等。在這一過程中極其需要對佛教寺廟的建築形式以及整體的佈局、佈景研究來指導現代化進程中的改造與新建;需要加深對佛教象徵形制的理解,避免出現過多的複製古典形式的現狀。在對新建或重建的佛教寺廟的考察與分析,並與中國古典佛教寺廟進行對比,從而總結出新時代下的佛教寺廟特徵,為我國當前狀況下佛教這一特殊精神活動場所設計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參考。

 

<2>中國佛教寺廟的現代特徵

 

2.1宗教性--說到底佛教寺廟還是佛教存在和傳播的物質載體以及日常佛教活動進行的必要的場所。這就要求首先滿足僧眾和遊客在寺廟中從事宗教活動的需要,這就要求寺廟維持宗教活動建築的基本格局,如佛殿神堂必須成為整個寺廟的中心。同時為表現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宗法倫理關係的代表秩序,必然形成軸線式的多進院落。從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到僧舍、佛塔、石室,按從事宗教活動的順序逐一有序地展開,形成充滿宗教色彩的有序空間組合;再加上佛塔、經幢、碑刻、摩崖造像等宗教小品點綴其中,形成了既具有宗教色彩,又親和宜人、心曠神怡的優美景致,構成寺廟群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滲透著濃厚的佛教文化氣息。

 

2.2商業性(經營模式)--當代佛教寺廟經濟的經營形式與歷史上相比,不再是以農業種植為主要形式,在社會注意市場經濟體制下,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寺院經濟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呈現出農、工、商、貿旅遊並舉的局面,但公益服務業和旅遊業已成為各寺廟的主要經營形式,物質資料生產的經營專案較少。

 

中國佛教的佛寺殿堂、石窟藝術、佛塔建築、佛教繪畫、佛教音樂以及佛教名山名刹,都是我國傳統文化旅遊資源的瑰寶,具有重要的旅遊價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佛教以其獨特的寺廟景觀和文物優勢開拓了旅遊業市場。有的寺廟還開設了飯莊、茶室、冷飲部,成為綜合性建築群體,還恢復了傳統的廟會市場。從而豐富了佛教寺廟建築的功能性,也使其佈局趨於綜合化。

 

2.3園林觀賞性--在中國的建築文化中,佛寺園林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其中佛教寺廟的園林風景更為眾人所贊許。佛寺殿堂僧舍及其環境的建築與佈局,在佛教中是十分講究的,往往把佛寺建成一個既可供信眾燒香拜佛,又可供遊覽觀賞的園林。在世俗人看來佛寺園林即為現世的淨土。尤其是對在城市中沒有自然山水的佛寺來講,僧人則在寺廟中,疊石為山,鑿池引水,營造山水,加上寺院建築和廣植名貴花木,造些園林小景,在城市中呈現出一片綠色的園林風光。佛寺園林追求的是。中國大批佛寺在建造時,十分注意營造一個具有城市山林特點的幽靜環境。如上海佛教寺院的建造,仍然有著園林特色,成為香客和有人的好去處;建在上海澱山湖邊的報國寺,可謂借得澱山湖一湖水,潮音梵音勝普陀。市區的龍華寺、玉佛寺、靜安寺、沉香閣和真如寺均以其悠久的歷史、古老的建築風貌而成為城市園林

 

寺廟園林除了作為弘揚佛法,供寺僧苦度修行,世人行善積德的場所外,它的公共性也使它具有一定的遊賞功能,這就必然要求它具有宜人的環境,優美的景觀。寺廟建築圍合的園林空間組合、景觀佈局上必然會受到傳統園林的影響,體現出士大夫園林中講究構景、精巧美觀的秉賦,透露出傳統造園的痕跡。

 

2.4“千篇一律”—中國的佛教建築不管在建築形式上還是在佈局與新材料的應用上從古至今變化甚微。在經濟全球化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人們的精神生活發展比不上物質生活發展的速度,佛寺在數量上也許不少,但是真正適應我國現代人群精神生活的微乎其微,佛寺的發展遠遠滯後於佛教教義的進步。毋庸置疑,傳統的佈局和建築形式曾經在那個時代發揮的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形式是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化的,舊的形式會引導我們對佛教的觀念認識仍然停留在舊的階段,而事實上就連僧侶的很多人生觀與處事之道都有變了。可謂是現代佛教寺廟最顯著的特徵。

 

     
 

<3>佛教寺廟在建築形式和佈局上受到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就一直是一個功能的組合體,寺廟承載著各種經濟活動,每座建築有著明確的功能性。唐宋時代,禪宗興起後,提倡七堂伽藍制,即建有七種不同用途的建築物。到了明代以後,七堂伽藍已有定式,即以南北為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藏經樓。東西配殿則為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寺院的東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香積廚(廚房)、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職事堂(庫房)等。西側主要是雲會堂(禪堂),以接待四海雲遊僧人居住。

 

近代佛寺的基本部分,主要為中軸線上兩組建築:山門和天王殿為一組,合稱前殿,大雄寶殿為一組,為佛寺主體建築。有了這兩組建築,方可稱為。庭院佈局以四合院最為典型,從表面看,四合院是一個封閉型較強的建築空間,但實際上,寬大的庭院,使用中靈活多變,適應性很強。所以佛寺都普遍採用這種佈局形式。

 

如今大多數的佛寺建築大略可分為修道區與生活區兩大部分。基本的建築包括佛殿、法堂、禪堂、僧寮、庫房、大寮、山門等七大堂口,因此有七堂伽藍之稱。如果加以細分,修道區又分為兩類:安置佛、菩薩像和祖師像的大雄寶殿、彌勒殿、藥師殿、觀音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藍殿、羅漢堂、祖師堂、寶塔等;供講經集會及修道用的法堂、衣缽寮、丈室、禪堂、念佛堂、藏經樓、雲水堂、鐘鼓樓等。生活區的建築有五觀堂、香積廚、庫房、客堂、寢堂、茶堂、延壽堂、寮房等。就整體建築的格局而言,寺院的建築能外現莊嚴的寺宇,內秘僧伽生活行儀。

 

隨著時代進步,為配合實際需要,現代寺院則增設有教室、會議室、談話室、貴賓室、書報室、圖書館、美術館、展覽館、托兒所、安養院、醫療所、停車場等。現代佛寺以設備來代佛宣化,以設備來加強教化的功能。可見無論古今,佛教對修道、研究、退休養老均極重視;也就是說,從佛教的建築中可得知佛教重視生活與世間的關係。

 

佛寺作為安撫心靈、寄託精神的佛教信仰凝聚地和佛教活動主要場所,其建築形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也是不斷變化的。由於地理位置、社會制度、經濟水準等條件的不同,佛寺建築呈現出不同的樣貌與格局,現在還能夠看到的有石窟式、庭院式等。但總而言之,即便是建在山石絕壁上的佛教寺廟也基本不脫中國傳統建築的基本形式。

 

<4>結語

 

自中國近現代以來,由於戰亂、政治、經濟等因素,佛寺建築失去了與時代建築的同步,產生了形式上的斷層簡單拷貝現象。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精神層面的更多需求,加之國家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得佛教及其建築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信徒的熱忱和商業利益的驅動催生了眾多或新建或重建或翻新的佛寺,這些佛寺具有傳統佛寺的建築形式,但卻多數成為旅遊參觀對象,成為熙熙攘攘的鬧市般的銷售場所。這些新古董大多數不具有宗教建築與生俱來的靜穆感和安慰感,在形式、格局、美學、精神等層面與以往的傳統佛寺給我們帶來的精神慰藉是無法相比的,更不用說有大的突破與革新,無法承擔現代人的宗教生活需要。

 

中國的佛教建築需要變革。身處現代社會資訊時代,建築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面對新的建築科學技術和現代人的倫理觀念、宗教態度、心理氣質、藝術趣味、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需要重新審視中國佛教建築的功能及樣式。佛寺作為精神文化領域的建築,其建設也不會總受困於陳舊的模式,當代的佛教建築更要符合當代人的精神需求和思想表達。隨著傳統佛教建築的功能佈局已難以承載全新的現代生活,佛教建築也要與時俱進有所發展。

 

           

台長: 幻羽
人氣(1,489)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六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附錄--恭奉佛指舍利的法門寺--巡禮
此分類上一篇:曼谷的大王宮、玉佛寺....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