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4-27 01:39:51| 人氣2,1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近代的印度~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印度古典的建築風貌

 

瑞士的世界經濟論壇每年都會有個明星,這個明星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國家,由於該國財政部長格外睿智,或是該國的成功故事格外動人,故能讓與會的全球領袖印象深刻。2006年的主角是--印度--佔據了所有論壇的主題與話題。

 

這個現象並非偶然,當旅客降落至蘇黎世機場,寫著「神奇印度」(Incredible India)的巨大告示牌便迎面而來,會場各地也處處可見標語,「全球成長最快的民主自由市場!」也貼在公車外側,當與會者走進旅館房間,桌上便放著一台全新的iPod Shuffle,裡面滿是來自寶萊塢的歌曲,旁邊還擺著一條披巾,這些全都是來自印度代表團的贈品。當各位走進會場,很容易就會聽見印度口音,那可能是位成功的企業家,也可能是印度的政府官員,他們都絕頂聰明、辯才無礙,希望能向世界推銷自己的國家。

 

論壇的主要社交場合同樣充滿印度風味,一群印度美女熱情地跳著舞蹈,背景則是虛擬的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圖像,論壇主席舒瓦柏(Klaus Schwab)也特地纏著印度頭巾現身,與戴爾電腦創辦人戴爾(Michael Dell)一起討論印度未來的前景,「處處都是印度」,標語如是說,事實也的確如此。全球領袖也都要到印度走一趟,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於三月一日訪問印度,法國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則比布希早了兩個禮拜,沙烏地阿拉伯的新國王阿布杜拉(King Abdullah)又比席哈克早兩週來到印度;布希前腳剛離開印度,澳洲總理霍華德(John Howard)後腳就到,六個禮拜之內,這麼多政治領袖都湧向印度。

 

美國與印度的關係也從未如此刻這麼親密,無論是被印度的經濟成長率所吸引,或是想分散在亞洲的投資風險,不希望全都押寶在中國身上,今日的世界都已注意到印度所具備的潛質,但世界各國真的瞭解這個多元而複雜的國家嗎?而印度又是否知道自己究竟想從世界獲得什麼呢?

 

如果沒有實力,印度到處張貼的口號也不過是空話,過去15年間,印度是全球經濟成長率第二快速的國家,平均超過6%,僅次於中國,印度去年的經濟成長率提高至7.5%,今年也可望維持這個成績,許多觀察員認為,印度在未來十年的經濟成長還會更高。

 

中國自1980年以來,經濟成長率平均達10%,相較於中國此刻崛起的事實,印度的成功還得要寄望未來,不過全球現在都十分關注印度的未來,知名的高盛證券2003年「金磚四國」報告中,預測印度在50年後將躍升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主因在於該國的人口老化速度比其他國家慢,該報告也預言,在十年之內,印度經濟會超越義大利,15年後將領先英國,至2040年時,印度將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2050年時,印度的經濟規模將是日本的五倍,而人均收入也將是目前的35倍。未來的事當然充滿變數,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目前的經濟成長率便已超越了高盛證券報告的預期。

 

即便是印度今日的表現,就已相當引人矚目,當地企業的擴張速度相當驚人,時常聽聞有公司的年度盈收增加了15%20%25%,印度最大的塔塔(Tata)集團營運範圍甚廣,旗下包括了汽車、鋼鐵、軟體、企業顧問等各個產業,因此從該公司的發展,便能窺見今日印度工業及後工業經濟的面貌,塔塔集團去年的營收從170億美元增至240億美元,今年的漲幅預料也將非常亮眼。印度不只有大企業,也有諸多中小企業,例如汽車零組件製造業即有數百家小型廠商,這個產業在五年前的總值為40億美元,今日則已逾百億,至2008年時,光是美國通用汽車便將自印度進口十億美元的零組件,成長可見一斑。

 

這就是所謂的委外風潮,美國企業一直都在向外購買商品或服務,這也即是全球化資本主義貿易的現象,有些人現在企圖阻擋全球化的發展,但他們也應回想,美國經濟先前的榮景,在於他們願意對世界開放,過去60年來,因為大批產業外移,美國製造業的工作機會大幅下降,但美國平均收入仍然是全球最高,而在過去20年間,隨著全球化速度加快腳步,美國企業陸續將許多工作委外製作,先是食品業、後是服務業,而美國人民所得成長增加的速度,仍優於世界其他主要工業國家,縱然禁止汽車零組件製造或客服中心委外,也無助於通用汽車未來的發展。全球化為美國點出了許多問題,但解決之道仍舊在於美國國內,尤其是政府必須要讓產品與服務更自由地流通,而不是刻意阻絕挑戰來保護國內產業,這也是維持長久經濟穩定的唯一道路。

 

但是許多真正居住在印度的民眾,或許會對外界的注目感到困惑,他們可能會說:「他們在說的是印度嗎?這個機場搖搖欲墜、道路崎嶇不平、貧民無以計數、村莊貧困不堪的國家嗎?他們討論的真是這個印度嗎?」沒錯,那也是印度的一部分。印度或許有好幾個矽穀,但國內貧窮的情況也比奈及利亞嚴重三倍,全國超過三億人口每日生活花費不及一美元,全球有40%的貧民都在印度,這裡也是全球愛滋病第二大國,今日的印度即是如此,幾乎是貧病交迫,這些現象在未來的印度也不可能完全消失,但至少會出現新的變化,就算身處於貧民窟之中,人們也能感受到印度正在改變。

 

對許多初至印度的訪客來說,這並不是他們期望中的印度,當西方企業家抵達印度,他們希望看見的是下一個中國,但印度永遠不會成為中國,中國的經濟成長源自於強大而有效率的政府,當北京政府決定社會需要新機場、八線道高速公路、嶄新的工業園區,他們就能在幾個月之內完成;北京政府也會非常禮遇跨國企業,在幾天內就核准執照與營業許可。在很多方面來說,中國的表現都很傑出,也創造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經濟發展經驗。

 

反觀印度的經濟未經計畫而顯得雜亂,經濟改革並非由上往下,而是由下往上,印度企業的成功並非因為政府的作為,而是因為政府的不作為,印度的基礎建設不如北京或上海,印度也沒有政府鋪著紅地毯歡迎外資前來,畢竟在民主體制之下,政府也未被賦予任意討好外資的權力。但印度擁有大批希望賺錢的企業家,他們也會想辦法克服種種障礙,或繞過政府規範的阻礙,找到能夠獲利的方式,印度寶僑(P&G)前執行長達斯(Gurcharan Das)表示:「政府晚上在休息,但是經濟還是在持續成長。」

 

有些人士認為,印度的發展方式自有其優點,麻省理工學院的黃亞生教授(Yasheng Huang)指出,印度企業運用、管理資本的能力優於中國,也符合國際上的標準,儘管印度比中國貧困,卻仍創造出InfosysRanbaxyReliance等世界級的企業,黃亞生將這一切歸功於印度深厚的民營企業根基(而不像中國多為國營企業)、清廉與完善的財政制度、穩固的法治基礎等。再舉另一個例子,日本每年都會頒發知名的戴明獎(Deming Prize)鼓勵管理上的創新,過去四年以來,印度企業獲獎次數居冠,連日本企業也望塵莫及。

 

這種由下而上的改革也不僅止於企業界,消費者也有改變的跡象,亞洲過往多數的經驗,都是政府強迫人民儲蓄,並且透過累積資本及親市場的政策來創造經濟成長。在印度,一切都是個人至上,青年企業家不會累積一輩子的財富,等老年再購買自己的房子,他們會申請房貸,當地信用卡產業的年成長率高達35%,個人消費佔印度GDP的比例高達67%,遠超過中國(42%)及其他亞洲國家,僅次於美國的70%

 

單是數無法反映事物的全貌,至少在都會地區的人都對未來充滿熱情,企業家很看好自己的前景,設計師與藝術家也期望能夠影響全世界,寶萊塢影星也希望觀眾不只是本地會進戲院的五億人口,彷彿數億人有天突然發現自己的潛能,有一位印度領袖便曾說過一段知名的話:「一個歷史中難得的難會降臨,我們將擺脫舊時代,迎向新時代,隨著舊時代告終,長久被壓抑的靈魂也將得以發聲。」

 

某一代的印度人幾乎都能背出這段話,因為它出自印度首位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時間點是1947815日,印度獨立之日,那是尼赫魯訴求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今日的印度則追求獨立的社會,人人滿懷期待、生活多采多姿,一個開放、有活力、願意改變的社會,印度不只要告別過去,也要告別多數亞洲國家,因為這裡不是個噤聲不語、死氣沉沉、近乎獨裁的國家,也不是一切都按照計畫逐步向世界開放,印度是個眾聲喧嘩的民主國度,並且終於讓人民在經濟上逐漸改善了生活,從這一方面看來,在各國中顯得相當貧困的印度,其實與最富裕的美國無異,因為兩國的社會都優於國家之上。

 

印度的民主相當成功,也可說是項世界奇蹟,因為位居全球最貧窮國家之林,卻維持了近60年的民主政體不墜,相較於其他開放中國家,印度因此顯得力量更大,如各位想問:「25年後的印度政局會是什麼模樣?」多數人可能都猜得到答案:依然民主,而且可能也依然是個聯合政府。民粹與改革牛步是民主必然的產物,但也會帶來長期的穩定,當布希在檢視伊拉克問題時,也別忘了英國當初在印度待了200年,才讓印度建立起長久的民主制度,而且印度很幸運地在建國之初便擁有極佳的領袖,尼赫魯等人或許對經濟一無所悉,但他們至少明白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印度也並非毫無失敗經驗,在五零及六零年代,印度企圖在經濟現代化過程中揉合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造成民營部門限制規範過多,而政府卻又貪腐無效率;當印度在七零年代完全倒向社會主義,情況更加嚴重,1960年時,印度的人均GDP高於中國、與南韓相當,而今日卻不及中國的一半,南韓更是印度的13倍。聯合國依照各國的所得、衛生、識字率等條件進行評比,結果在全球177國之中,印度居第124位,落後敘利亞、斯裏蘭卡、越南、多明尼加等,印度女性識字率僅54%,雖然政府口頭上不斷承諾要幫助女性,但是就結果論,顯然成效不彰。

 

問題出於民主制度嗎?並不盡然,壞政策無論在民主或獨裁制度都必然失敗,但在一個極度貧困、文盲眾多、封建思想的國度中,民主的確會造成部分反效果,在印度,民主常未能反映多數的意見,而是有組織的少數聲音被擴大,如地主、高種姓者、政府工會組織、地痞流氓等,例如在國會中,近兩成的國會議員都曾被指控侵吞公款、謀殺、強暴等罪名,這些團體通常比多數國民富有得多,他們也將會持續掏空國庫,最諷刺的是,印度共產黨並未幫助當地的貧民謀求福利,而不斷為相對強勢的工會成員爭取利益,如果持續下去,印度有8億人口的每日生活花費永遠都無法超過2美元。

 

但民主向來都自有其平衡的方式,印度民族主義在九零年代曾經極盛一時,現在則逐漸退燒,現在則由主張政教分離的政府執政,現任總理辛哈(Manmohan Singh)曾於九零年代擔任財政部長,1991年的經濟開放便是由他推動,現在他也同樣致力於經濟改革,先前國大黨勝選之後,黨主席桑尼雅.甘地(Sonia Gandhi)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將總理之位交給辛哈,而非自己出任,讓印度現在擁有一位真誠、聰明、經驗豐富的領袖,辛哈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經掌管中央銀行、計畫部與財政部,他對政策影響的深度與廣度都是開國以來首見。

 

但辛哈的表現卻讓許多支持者感到失望,民眾期待能見到大幅度的改革,但政府在實行計畫時卻顯得躊躇不前,看起來更像是要重蹈過去失敗的覆轍,這即反映出了民主的囿限,因為辛哈所領導的聯合政府在國會內僅微幅過半,缺乏民眾支持強烈改革的背書,且辛哈並不嫻熟政治,必須倚賴桑尼雅.甘地的政治勢力,不過人們也低估了辛哈在沉默的外表下,有著堅持推行經濟、政治、外交政策革新的決心,目前政府內經濟事務官員都是改革派,儘管有著政治的限制,他們還是續行改革,例如透過公民營部門的合作,當地的基礎建設便有逐漸改善的趨勢,兩座主要機場也已轉向民營化,因此獲得大幅改善,每個禮拜的報紙上,也幾乎都有政府鬆綁政策或取消禁令的消息,這些「微調」的幅度很小,所以比較不會被在野勢力注意及反對,且印度支持改革的民眾不斷增加,中產階級已逾三億人,都會區並不是印度的全部,但這些地區確實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民主是印度唯一的選項,因為全國共有17種主要語言、22000種方言,世界各主要宗教也都不缺席,除了民主之外,完全沒有其他種治理的方式,印度應該要以此為優勢,最近政府便加強農村教育與衛生的投資,也關注如何提昇農業生產力的問題,印度希望經濟景氣能夠帶動良好政治發展。另外自1993年以來,民主制度讓農村有更多表意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現在法律規定地方議會內,33%的議員必須為女性,讓全國因而增加了百萬名的女性政治人物,讓她們更有機會爭取更好的教育與醫療設備,這即是種從下而上的變革,由社會來推著國家前進。

 

國家會回應社會的要求嗎?印度政府建於英國統治時期,在社會主義時代大幅擴張,今日政府內充斥著喜歡享受各種微小權力與特權的官員,再加上掌握著人事任命權的政治人物,還有某些記者及知識份子至今對第三世界的社會主義仍懷有浪漫幻想,當然在政壇上,也有許多政治高層非常滿意於社會逐步走向開放、現代與商業化。

 

但政府在印度還是很重要,以民營企業的成功經驗為例,他們的興盛來自於透明、有裁決權、有強制力、規範完善的股票及財經制度,當然是政府的公權力所致,或者是電訊業者的繁榮,也是因為政府決定解禁後依市場機制規範,或者是印度優秀的理工學院,也多為政府設立,但政府的作為還是不夠,因為民營企業無法解決國家的愛滋病、農村教育、環保等問題,如果政府治理能力無法提昇,印度便不可能完全發揮潛能。

 

這也許正是印度今日的矛盾之處,社會開放、有自信,已經準備好擁抱世界,而執政黨區對世界的改變卻很遲疑、戒慎與小心,這個現象在外交政策上最為明顯,因為外交政策將會決定印度將如何面對新世界。很多美國人會很意外地發現,印度可能是全球最親美的國家,在20056月發表的皮尤全球態度調查(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中,訪問16國民眾對美國的看法,結果71%的印度人對美國有好感,僅次於美國人自己(83%),其他民調的數據較低,但趨勢是相同的,都證明印度人相當親美。

 

印度人親美的態度,或許是之前數十年政府強迫民眾反美所致,也可能是因為印度瞭解美國,美國的民主體制各種意見齊聚,也十分開放,就和印度一樣,許多印度的都市人不但會說英語,也常有親友就居住於美國,民間社群即為兩國溝通的橋樑,很多人認為大量印度人才流失到美國,但其實這對美印雙方都是利多於弊,在印度的現代化過程中,僑民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將資金、投資概念、全球標準與自信帶回印度,一名國會議員曾詢問前總理印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印度人似乎在全球各地都很成功,為什麼唯獨在自己國內卻總是失敗?」然而今日印度僑民在美國的成功故事,大大激勵了在家鄉的同胞,美國之所以願意與印度合作,一部份原因也在於美國國內的經驗。

 

美國人也較容易瞭解印度,他們不懂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局(Poblitburo)或伊朗最高層的監督委員會(Council of Guardians)究竟如何運作,民主制度一定會出現意見不一的時候,政策也會搖擺不定,美國人非常清楚這一點,以近來的核子談判議題為例,印度政府內部有些人反對美印核子合作案,便透露負面消息給媒體,反對勢力也會利用機會打擊政府爭取民心,意識形態的對立也無法消弭,這些事情在美國人眼中非常熟悉,因為這種事在華盛頓也天天上演。

 

多數國家的往來都僅止於政府之間,例如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便只限於少數高階官員的互動,但有時國家與國家的關係會超越國家,而進入到社會之中,過去美國曾與兩個國家建立起深化至社會的往來,一是英國,一是以色列,互動便不只是政府官員或外交談判,兩國互相認識、互相瞭解,便自然形成了長久的夥伴關係,美印今日也有機會達到這個目標。

 

美印關係並不是為了「戰略」制衡中國,世界規則並沒有那麼簡單,美國也不應預測自己會與中國發生衝突,而且美中關係錯綜複雜,還牽涉到多項合作,中國是美國的主要債權國,美國也向中國購買了大量產品,刺激了中國的經濟成長。除此之外,印度也不願意成為平衡中國的砝碼,因為中印關係對印度也很重要,在幾年之內,中國就將超越美國,成為印度全球最大的貿易夥伴,美印更希望在與中國打交道時保持獨立自主的決策權,也就是說,中國崛起將會改變亞洲及世界根本的戰略板塊,美印因此更應該要互助。

 

當然這並非代表美國與印度在所有政策上的立場皆需一致,縱然英美在世界大戰期間緊密合作,羅斯福與邱吉爾兩位領袖在許多問題也意見相左,如印度獨立等等,英美也因蘇伊士運河而爭執,美國也曾譴責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美國與印度有不同的戰略利益,故無可避免會出現某些政策歧見,但也因為兩國關係根深柢固,故爭議並不會衝突到雙方友誼的本質。

 

美印建立關係幾乎已是必然的結果,無論核子合作案的成敗為何,無論政府是否簽署新條約,美印社會的聯繫都會愈來愈頻繁,在共有語言、類似世界觀、彼此好感的影響下,雙方的企業家、非政府組織、記者、作家勢必會更常聯絡。筆者之所以說「幾乎」已是必然,是因為兩國內部都仍有反對的意見,美國總會有政治人物利用民粹主義或保護主義的訴求以獲得選票,目前情況不甚明顯,但隨著選舉逼近,政治人物言辭交鋒之時,他們都很容易將過錯歸咎於外國人,而且華府還在學著如何尊重他國的意願與意見,印度的態度也可能不會軟化。

 

然而美印關係最大的阻礙還是來自於印度,儘管辛哈等高層官員對世界有著清晰的視野,也已發現了印度的可趁之機,但許多人仍為偏見所蒙蔽,很多菁英份子仍習慣以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角度看待問題,也堅持外交政策要保持中立與超然,他們明白身為第三世界國家,要與誰交涉、與誰相爭,又能夠從中獲得什麼,但今日的印度正邁向成功、正加強自信、正與最強大的美國互動,情景與局勢已與過往不同。有些保守派不斷詢問筆者:「為什麼美國會對印度如此友善?」中國政府已開始思考自己在世界的新角色,但印度高層卻還遲遲未有所行動。

 

機會不可能永遠等著印度來抓,世界的變化將牽動印度的未來,但今日正是印度的最佳時機,如果能夠把握,就能為印度開創新局,在新局之中,印度必須與全球最富有、最強大的美國建立關係,然而今日的印度還停留口號之上,口號有可能成真,而且也沒有人能夠預料,屆時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的景況?

 

若印度是東南亞外交的另一翅膀,那麼俄羅斯即為印度外交政策的另一翅膀,俄國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2007年訪問印度,也為印度總理辛哈Manmohan Singh帶來另一項利益,讓執政聯盟內的左翼政黨無法再指控辛哈過度親美。

 

印度、俄羅斯與中國外交部長會面後,印俄關係將進一步強化,當年俄國總理普里馬柯夫Yevgeny Primakov提議定期會晤,中國與印度方面原本興致不高,不過現在兩國都同意,若希望建立多極化世界,又不打算破壞與美國的關係,這是最好的方法。

 

當印度尋找外交平衡時,也就是要尋求外交彈性與互補,普廷亦承諾利用俄羅斯在核供應國組織的影響力,支持美國與印度的核子合作;俄羅斯也提供其他方面協助,包括幫助印度興建四座原子反應爐、米格29戰機引擎的技術轉移等。普廷也很明白,印度擔心中國提供巴基斯坦的飛機使用同型引擎,故將要求在中俄協定中,追加最後使用者限定的條款。

 

區域政治與國際政治總有重疊之處,美印關係雖然近來熱絡,但在冷戰時期,美國曾拒絕協助印度挖掘石油,亦不願提供製鋼科技或超級電腦,反而提供武器給巴基斯坦與印度交戰;印度於1974年核子試爆後,美國也曾反悔不願提供濃縮鈾給印度;最近,美國亦阻擋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反觀俄羅斯對印度的外交紀錄則正面許多,蘇聯在聯合國曾為印度背書、也協助印度建造第一座鋼鐵廠、成立石油儲存廠、出售美國不願賣出的軍事硬體以國防科技轉移。藉由與俄羅斯加強合作,反映出辛哈熟稔的外交手腕,不會激怒美國官方,也不會危及與美國的貿易與投資,例如雖然印度75%的軍事裝備來自俄國,辛哈政府便購入15億美元的以色列武器,讓美國游說團體能夠滿意。

 

由於印俄未來將繼續合作,發展第五代戰鬥機與多功能運輸機,故未來十年俄製武器在印度占大宗的情況不會改變,印俄國防委員會於下次會議後,也很可能確定更多採購案,包括T-90坦克、Mi-17直升機、蘇愷三十戰鬥機、米格35戰鬥機等。印度最大對外投資也在俄國,是總值27億的俄羅斯油田,預計未來幾個月後,每日便可出產5萬桶原油。

 

除了印俄合作,印度也與中國修補關係、參與東南亞國協事務、與日本協議全面經濟合作,演變為更多元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尊重美方利益,另一方面為印度提供更多選項,並不是非美國不可。例如從對伊朗態度即可見美印差異端倪,印度在國際原子能總署支持美國,辛哈與普廷的聯合聲明中,也呼籲伊朗與原能總署「更積極、透明地合作」;不過印度並未將伊朗妖魔化,也未依美國要求放棄天然氣管線架設計畫,該計畫總額達74億美元,預計興建1500英里長的管線,串連伊朗、巴基斯坦與印度。

 

管線依預訂計畫於2010年完工,除了促進印度經濟改革,也為巴基斯坦帶來龐大收益,印度也打算將管線延伸至中國西南部,如方案成真,將會大大改變四國平衡關係。因為中俄兩國在國防、貿易與能源供應關係密切,也與巴基斯坦密切結盟,故中國角色也很重要,中俄兩國也是上海合作組織創始國,印巴兩國則為該組織觀察員。

 

今日俄羅斯已拋開意識形態包袱,故印度認為俄國能與中國及日本共同成為亞洲平衡力量,俄國不僅為八大工業國與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成員,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有條約往來,由於普廷深諳地緣政治,俄國國內經濟與國際影響力均向上提升,也是唯一擁有無法攔截的洲際彈道飛彈國家。

 

印俄結盟的一項缺點在於印度輿論絕大多數親美,或許也導致印俄貿易額失去政府鼓勵之後大幅滑落,印度企業家也抱怨難以取得赴俄簽證,而且部分人士也懷疑,普廷於2008年卸任後,繼任者是否會同樣重視與印度關係,不過印度決定2008年為俄羅斯年,俄國也決定2009年為印度年,雖然印度現在可能有一雙翅膀,準備振翅高飛,但美國與俄羅斯早已裝上了噴射引擎,遠遠在前。

 

       

 

                            印度也正全力在發展太空科技

 

在印度,有一批特殊的神職人員,他們遠離塵囂和世俗生活,生活儉樸,苦苦修煉,甚至普渡眾生。我在印度期間,對他們的生活發生了興趣,並有過深入的採訪。他們便是印度特殊的群體 ―― 苦行僧。

 

清晨6點,烏簡小鎮晨曦微露。聚集在聖河希普拉河兩岸的300萬男女老少屏聲靜氣,只為等待那壯觀場面的到來!突然,有人嚷了起來:來啦!來啦!我借著東方透出的青色天光,定睛朝河對岸望去,只見一隊軍警列隊來到河岸,他們的身後是一列長隊,約有近千人。他們全都赤身裸體,身上還抹著柴灰。軍警退到一邊,由他們站在岸邊,朝著對岸的百萬觀眾招手。我從來沒見過如此壯觀的裸體大陣,有點懵了。突然隱隱聽見有人發一聲喊,接著這些裸體壯漢紛紛朝水裏撲去,不一會就全泡在水裏了。

 

這樣神聖甚至怪異的熱鬧場面我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幸好我早憑藉記者證占到了距離他們下水最近的地方,於是趕緊舉起手中的相機,對著河裏各種奇異的姿勢哢嚓起來。這人雙手合十,對天喃喃念經;那個用手捧起河裏的聖水,緩緩舉過頭頂,然後再淋到頭上;這個把頭慢慢沉到水下,俄頃再探出水面;那個把身子浮在水上,優哉優哉地對天徜徉,好不自在!還有的對著鏡頭竟擺起姿勢,扶著長可垂腰的辮子,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樣。真是千奇百怪,目不暇接,讓我嘖嘖稱奇。他們是誰?他們就是印度社會非常獨特的一個群體――苦行僧。而此刻便是他們每12年在此相聚一次的沐浴大會,也叫甘露廟會”――印度人把它叫作空巴梅拉

 

一旦沐浴開始,場面就有點混亂。多數記者拍了一些洗浴的場面後都走到岸上,走近洗浴後起身的苦行僧身旁,近距離拍攝或採訪。我看到一個50多歲的苦行僧裸體在岸邊表演起來,一會兒倒立,一會兒作蛤蟆狀,一會兒又把腿提到肩頭,動作頗為滑稽。做了七八個動作後,他在眾人的喝彩聲中欣然離去。對於專業演員來說,這些動作都是小兒科,但讓一個50多歲的業餘老頭作這些動作,殊為不易,尤其是他像頑童那樣的勇敢和調皮,讓我甚為佩服。在岸邊,我還看到一個侏儒,讓另一個人抱著到水裏浸禮了一會兒。突然一大幫人扛著顏色雜亂的旗幟,簇擁一位儀態萬方的長者來到岸邊。他身邊還一直有人在為他打著一把很大的繡花布傘。這顯然是一位長老級的苦行僧,當地人稱為GURU的精神領袖。他面色威嚴地到岸邊觀看了一會兒,算是點了個卯,又在眾人的簇擁下匆匆離去,讓許多觀眾的目光跟隨他移動了好久。突然又有人騷動起來,原來兩個苦行僧正揮著手裏的火鉗,在擊打周圍一些貼得比較近的看客,嚇得人們驚恐四散。還有些普通信徒,在沐浴高潮過去後也乘機下水浸禮,與少數苦行僧同浴。大約半個多小時後,沐浴大會才在人們的驚歎和喜悅中結束。

 

沐浴完畢,這些苦行僧,加上沒有參與沐浴的苦行僧們,按照慣例舉行了環城大遊行。他們坐在各種各樣的馬車或拖拉機上,有的車上還有華蓋遮頂,頗為巍峨神聖。有的好幾個人擠在一輛車上,而有的則一人乘一輛車,俯視眾生,十分氣派。有的車高貴美麗,有的則普通簡陋。看來即便是在遠離世俗的苦行僧圈裏,也暗中分了等級,或叫尊卑之分。人們擁擠在遊行經過的道路兩旁,觀看他們招搖過市,並不時地向苦行僧歡呼喝彩。車上和車下的人們都喜氣洋洋、十分快樂。平時衣衫襤褸的叫化子這回真算是出盡了風頭,過足了受人朝拜和尊敬的癮。環城大遊行結束後,為期一個月的沐浴大會才算真正結束了。這時候,人們才帶著滿足的神情離開聖地。

 

苦行僧也叫禁欲者或苦行修道者,在印度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成淨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階段。他們一般經歷了學業、工作以及成家立業等人生的幾個重要階段,並在子女長大成人後,就離家出走,去做自己想做或應該做的事情――充當神的使者,或神的僕從。他們中多數是看破紅塵的窮人,但也有中產階級、百萬富翁甚至達官顯貴,他們在進入苦行期後,一朝頓悟,便散盡萬貫家財,遠離年邁的父母和相伴多年的妻子兒女,有的甚至不與親戚朋友道別,就背著簡單的行囊,悄然向深山進發,找到自己心儀的精神領袖,拜在他的門下,從此過著居無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印度教認為,人需要經過多次的輪回才能進入天堂,得到神的關照。而有些人希望能走捷徑,在此生就得到神諭和真經,苦行僧就是這樣一條捷徑。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冥想修行,通過把物質生活降到最為簡單的程度來追求心靈的解脫,得到神的庇護和恩賜,從而擺脫無盡的輪回之苦。正因為如此,苦行僧歷經千年而不衰。他們被許多人看成是來凡塵普渡眾生的神的使者

 

印度的苦行僧約有4005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其中也有女性,她們占到苦行僧總數的10%。我在烏簡遊逛的時候就看到過兩名女苦行僧,她們穿著黃色的類似袈裟一樣的衣服,與裸體的男苦行僧坐在一起聊天,神情自若,毫無扭捏之態。有學者分析,苦行僧的興起是為了對抗種姓制度。

 

在三四千年前,一些主張廢除種姓制度的人希望通過加入不分尊卑貴賤的苦行僧行列,來達到種姓平等的大同世界。他們認為,人生而平等,只要對神忠心和虔誠,各個種姓的人都可以在神的面前一視同仁,得到神的庇護。經過多年的發展,苦行僧內部分很多派別,各有自己的教主、教義和教規。從大的角度劃分,可以分為分別兩大派,一派信奉毗濕奴神,一派信奉濕婆神。過去他們之間還因門戶之見多年兵戎相見,跟中國古代武俠小說裏講的乞丐幫之間打鬥的故事沒什麼兩樣。如按衣著來分,又可分天衣派和青衣派。所謂天衣派即為裸體派,全身一絲不掛,或最多用一條窄窄的布條遮住下身的敏感部位。天衣派苦行僧與崇拜濕婆神有關。濕婆神是破壞之神和創造之神,他總是裸著身體,表示追求原始狀態,遠離凡塵,與世無爭;身上總是塗抹著灰燼,表示罪孽、死亡和再生。青衣派則穿衣服,一般都是黃色的棉布服,式樣簡單。苦行僧一般都居住在遠離塵囂的喜馬拉雅山上,或寄居在某個廟裏,吃齋念佛和修煉瑜伽。

 

苦行僧雖然一般來說都是溫順平和的,遠離塵世和是非,但有些苦行僧卻是好勇鬥狠的武裝分子,跟其他教派、穆斯林和後來的英國殖民統治者進行武裝抗爭。由於他們無懼生死,因此戰鬥起來勇猛剛強,令人生畏。他們過去的武器有棍棒,長矛,佩劍和三角鐵叉。現在苦行僧還攜帶著棍棒或三角鐵叉,但僅僅是個象徵,不再當作殺人武器了。初入門道的苦行僧必須舉行加入某一派的儀式,表示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未來種種譬如今日生,所謂的,是進入神聖的新生活。他們甚至還要像出家人一樣剃度削髮。一旦遁入空門,他們便忘掉過去,而且也不再提起過去的塵世生活。他們此後的年齡計算要從削髮後的新生開始。按照行規,苦行僧必須做到三不,即不性交、不撒謊、不殺生。

 

苦行僧之所以叫苦行僧,是因為他們視自己的身體為罪孽的載體,是臭皮囊,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方能獲得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解脫。雖然一般來說人到中年,結束修行期進入苦行期才會去當苦行僧,但也有些人從少年起就願意過上這種流浪的苦行生活,苦行僧的年齡限制很寬,大概從6歲到65歲都可加入這個特殊的行列。我在烏簡就看到一個10歲左右的光頭少年,在馬路邊不斷用柴灰抹在自己的身上。據說這些柴灰相當於罪孽,抹完了灰去聖河洗浴,把這些灰洗淨,人就可以擺脫罪孽,獲得新生。我後來在北方烏特蘭恰邦的山區採訪,就看到不少苦行僧背著簡單的行囊,在山間艱難地跋涉,去高高的雪山聖地朝拜。我還見過從法國和美國來的白人苦行僧,他們有的在瓦拉納西修行,有的則在北方山麓行走,雲遊四方,追尋人生的真諦和意義。

 

修行者通過修煉瑜伽能把體內的潛能調動和激發出來,達到人神合一的地步。譬如有的修行者能有特異功能,有的能兩手同時打兩面鼓,而且兩隻手的擊打節奏不一樣,沒有高度的注意力是做不到這一點的。至於在刀尖上行走,在荊棘上睡覺,在火上賽跑,也都是瑜伽大師們的絕活。有些苦行僧的眼睛是紅的,這是因為他們吸了大量的大麻脂,而他們認為吸食大麻脂可以獲得洞悉別人心思的能力,即所謂的神功。他們喜歡抽裝有大麻脂的煙斗,而且好幾個人還當我的面把手掌握成空拳,煙斗嘴在拳頭的一端,用嘴對著另一端猛吸,讓煙霧通過空拳傳到嘴裏,然後再噴出來,顯示他們深厚的內功

 

但在500萬之眾的苦行僧中,也是良莠不齊,優劣難辨。苦行僧按規矩是必須食素禁色的,但也有類似中國的花和尚,吃肉喝酒,斂財劫色。據說有的苦行僧練瑜伽需要男女同休、陰陽結合方能增進功力。還有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人們對苦行僧的敬重,假扮苦行僧胡作非為,玷污了苦行僧清廉乾淨的名聲。畢竟總有少數人是不怕神的,為了眼前的小利而甘冒下地獄的風險。(註:本文來至"印度苦行僧揭密"一文

 

            

 

                                    印度的苦行僧風貌

台長: 幻羽
人氣(2,113)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何處無江湖? |
此分類下一篇:印度的大國之路....
此分類上一篇:西北第一村--*新疆白哈巴村*--少有的人間淨土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