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16 18:18:10| 人氣2,8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海之角的南非與曼德拉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南非德班

                                               南非開普敦

南非共和國Republic of South Africa,非洲國家,有「彩虹之國」之譽,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緯度自南緯22至35,經度從東經17至33。東、西、南三面分別瀕臨印度洋、大西洋和南冰洋,海岸線3,000公里。位於開普敦東南1,920公里處大西洋上的愛德華王子群島亦為南非領土。北與納米比亞、波札那、辛巴威、莫三比克及史瓦濟蘭接壤,另有「國中之國」賴索托。南非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擁有三個首都的國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為普勒托利亞,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為布隆泉,立法首都(議會所在地)為開普敦。

大約公元前500年起,南非最早的居民為科桑人,在此地建立了以牧業為主導的經濟活動,包括狩獵和採集等。牲畜給桑人群體帶來了個人財富和社會歸屬的意識。隨著社會結構的鞏固和擴張,酋長的地位得到了發展。這些桑人中的牧民後來被稱作「科伊科伊人」(男人中的男人),而其中的定居者則被稱作「布須曼人」。這兩個族群經過長期的通婚和混血,最終形成了科伊桑人。這一時期的科伊科伊人沿著海岸發展,而小團體的桑人繼續在內陸定居。

大約2500年前,班圖人開始從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尼日河三角洲向這一地區移民。南非地區的桑人和講班圖語的人沒有自己的書寫系統,使得這一時期的歷史只能從考古文物之中得以探尋。

班圖人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向南方和東方開始擴張,版圖可達現在的誇祖魯-納塔爾省。班圖人有先進的鐵器時代文化,圈養動物,種植高粱等農作物,並以小村莊的形式定居。隨著班圖人持續的小規模遷移至南非,他們與本地的科伊桑人逐漸的雜居。這一點在一些岩畫上得以證實。一些南部的班圖語言(尤其是科薩語和祖魯語)納入了許多較早的科伊桑語輔音。考古學家也在在班圖人的定居點發現了許多科伊桑文物。

公元1200年前後,通向北方的貿易網開始形成。此外,宗教領袖的領導在這一時期出現。這一理念超越了通常意義上的國王或者皇后。宗教領袖通常是精英社區成員,擁有某種超自然的所謂預測未來的能力。通過與來往於印度洋南到今天的莫三比克的穆斯林商人的貿易,南非成為貿易中心,交易的商品包括本地生產的黃金、象牙,以及產自遙遠中國的瓷器、玻璃球等。

於15世紀末葡萄牙人抵達好望角。1652年荷蘭移民定居。英國人則於1795年到此地。1814年英國人併吞好望角。1836年波耳人向東北方大遷徙,跨橘河前去納塔耳,並於1839年建立第一個波耳人共和國。1846年英國人兼併納塔耳,但對波耳人所建的川斯瓦共和國(建於1852年)及奧蘭治自由邦(建於1854年)給予承認。

然而南非分別於1866年及1886年發現鑽石及黃金後,又引起英國人與波耳人間的對立。兩次南非戰爭於1880年-1881年及1899年-1902年進行。1910年川斯瓦、納塔耳、奧蘭治自由邦及開普省實行聯合,成立南非聯邦,列為英帝國的一個自治領。1931-1961年成為大英國協內的一主權國家。1940年代後期,南非的種族歧見日益嚴重,「種族隔離」成為南非的政策,黑非洲人不能和白人交往,他們的生活都受到歧視。1960年代,南非內部出現反對種族隔離政策的騷亂和鬥爭,再加上國際對南非的制裁,促使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於1990年代結束。

1961年成為獨立共和國。波札那與賴索托於1966年獨立,1968年史瓦濟蘭獨立。南非奉行種族隔離政策的政府於1976年、1966年、1979年及1981年分別准許四個班圖斯坦,也就是川斯凱、波布那、溫達及希斯凱獨立,但皆未得到國際上承認,在1990年代班圖斯坦回歸南非。1991年以前,南非採行種族隔離政策,遭受國際社會普遍抵制,國際地位極為孤立。

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不但引發國內的反彈與抗爭,更引發國際社會的攻擊與經濟制裁;1989年戴克拉克擔任南非總統後,便釋放反對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的曼德拉,並且於1990年解除戒嚴;1991年南非共和國廢止人口登記法、原住民土地法與集團地區法,在法律上取消了種族隔離政策。1993年,戴克拉克因對南非的民主貢獻,與曼德拉一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南非1994年由非洲民族議會黨執政以來,對外政策以非洲集團領袖自居,積極推動非洲統合員,促成非洲團結組織。2001年常會決議通過成立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並成功改組成非洲聯盟,為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及不結盟運動龍頭,以第三世界代言人自居。南非於2010年6月起舉行了世界盛事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吸引大量遊客前往,但南非的治安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南非的好望角處於非洲最西南端。南非地處非洲高原的最南端,南、東、西三面之邊緣地區為沿海低地,北面則有重山環抱。北部內陸區屬喀拉哈里沙漠、多為灌叢草地或乾旱沙漠、此區海拔約650至1250米。周圍的高地海拔則超過1200米。南非最高點為東部大陡崖的塔巴納山,海拔3482米。東部則是龍山山脈縱貫。橘河流經南非中部,向西流入大西洋,瓦耳河及卡敦河為其主要支流。

在2006年12月1日,此前在南非議會通過的同性婚姻法案正式生效,南非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開創了非洲的先河。愛滋病在南非是一個嚴重的問題,2005年在南非高達31%的孕婦感染愛滋病毒,估計20%以上的成年人感染愛滋病。愛滋病毒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而愛滋病長期被前總統塔博·姆貝基和當時的衛生部長曼托·沙巴拉拉否認,他們堅持認為在該國的許多人死亡是由於營養不良和貧困,而不是愛滋病毒。據南非種族關係研究所,2009年的公民預期壽命是南非白人-71歲,南非黑人-48歲。

根據聯合國分類,南非是一個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資源豐富,財經、法律、通訊、能源、交通業發達,完備的硬體建設和股票交易市場居全球前二十名。2007年,南非的國民生產總值排在全球第20位。標準銀行是源自南非的一大銀行集團。南非的法定貨幣單位是南非蘭特。蘭特在2001年一次大貶值後,在隨後的2002-2005年間,曾經是世界上兌美元升值最快的貨幣,2005年後蘭特又隨著經濟增長放慢而走軟,此情況持續至今。

南非發展程度最高的區域包括開普敦、約翰尼斯堡、德班,及伊麗莎白港。但這些區域外的其他地區發展程度卻非常有限,形成南非國內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另外,南非國內的不同人種收入懸殊造成黑人有排外傾向、罪案率與貪污問題嚴重,附近國家難民持續湧入,與及愛滋病率高升,也令經濟發展受限制。所以雖然南非是非洲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第四高的國家,卻依然被稱為發展中國家。

南非氣候多樣。西部沿海乾燥無雨。東部屬副熱帶濕潤氣候,植被繁茂,德班1月月平均降雨量為280毫米,3月為130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101毫米。西南部屬地中海型氣候,開普敦年平均降雨量為510毫米,7月日平均最低氣溫攝氏7度,1-2月平均最高氣溫攝氏26度。更北部的沙漠地區年降雨量則不足30毫米。由於南非雨水較少,地多乾旱,故全國耕地僅佔總面積12.1%(2005年),農業生產毛額亦只佔全國生產毛額的3%(2009年)。

二十世紀以來,南非農業結構逐漸改變,開發水利,實施機械化農業,並改良土壤及種子等。2008年南非因國家內部電力設施不足而發生了能源危機,國家需要間歇性在不同地區停止供電。這嚴重影響了國內的大部分工商業的運作,但由於南非國內利率高企及社會不穩,私人資金不願大規模投資能源行業,而政府在基建審批上過度嚴苛,故電力供應的問題短期內未有解決跡象。

南非能源部2012年3月6日宣佈,儘管遭到“綠色和平”等環保機構的反對,南非仍將大力發展核電,力爭到2023年將南非的核電裝機增至160萬千瓦,為此南非政府已劃撥了近400億美元的核電建設專項資金,且有可能進一步增加。

南非能源部長迪普·皮特斯表示,作為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成員國,南非做出繼續推進核電建設計劃的決定基於多方考慮,其中包括核電安全性、對環境影響等,目前南非正在就核電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可行性研究,接下來將啟動核電站的公開招標,但目前尚不能確定南非需要新建多少座核電站。

南非是非洲的電力大國,發電量佔全非洲的2/3,但85%的電力來自燃煤。南非煤炭資源豐富,大多集中于該國東北部的普馬蘭加省,但南非電力需求最旺盛的地區卻在好望角和德班,煤炭和電力供應都需要長途運輸,低效且成本不菲,南非政府因此于上世紀70年代決定在好望角附近的科貝赫建設該國乃至非洲的第一座核電站。

1984年,由當時的法國核電公司法馬通(阿海琺前身)承建的科貝赫核電站正式上線,該核電站擁有兩座核反應爐,總裝機180萬千瓦,現供應南非5%的電力。科貝赫核電站上線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南非沒有提出任何新的核電建設計劃,後直至2006年,南非政府宣佈正考慮新建核電站,並確定了具體地址,西屋和阿海琺等核電巨頭也已做好了進駐南非的準備,但新項目最終卻因資金問題屢遭拖延,至今仍未開工。

但現在阻礙南非核電擴張的資金障礙已不復存在。南非財政部日前公佈的2012年預算顯示,南非已將發展核電列為國策,併為新的核電站項目建設專門撥款300億蘭特(約合395.5億美元),爭取在2029年將南非的核電裝機增至960萬千瓦。皮特斯強調,300億蘭特並非最終數字,未來政府將為核電投入更多資金,“這只是一個開始”。

用電需求激增和減排壓力不斷上升是南非積極推動核電建設的兩大原因。南非是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工業水準明顯高於其他非洲國家,與之對應的是巨大的電力需求,預計20年後南非的電力需求將是現在的2倍,2008年該國就曾因供電不足導致全國範圍的大停電,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此外,由於極度依賴火電,南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居於非洲國家首位,在世界範圍內則被列為全球第11大碳排國,減排壓力與日俱增。

目前尚無法確定南非核電項目的招標日期,有消息說是今年上半年,但多家跨國核電巨頭已表達出濃厚興趣,例如法國電力公司(EDF)上月初即宣佈,一旦南非正式啟動核電招標,EDF將攜手中國同行聯合參與競標。

         

「恨」都是經過學習而來,如果他們能夠學習「恨」,也能夠學習「愛」,因為愛更自然,更接近人性。──曼德拉

南非的前總統曼德拉:「當我走出囚室,我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我其實仍在獄中。那我其實仍在獄中。」雖然去位已久曼德拉仍然贏得世人和國人的尊敬,他有什麼魅力,值得當今領導人學習?

二○○八年的南非,已歷經四年的景氣,平均經濟成長率五%,雖然比起中國、印度遜色,但是一九九○年代初期經濟負成長,外資退卻的陰霾已遠去,外資這幾年更高速湧入,不但約翰尼斯堡享有「非洲曼哈頓」之稱,南部開普敦打著「making business beautiful」,遊艇、美容、生物科技、釀酒業都順著海岸線洋洋灑灑拖曳開來。

這要歸功於前總統曼德拉帶起的全民的信心,「成功與失敗分水嶺就在『信心』,」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羅莎貝絲.肯特(Rosabeth Moss Kanter)在出版的《信心》一書說,「領導人必須帶起追隨者的信心,創造成功的循環。」她說,企業轉敗為勝最少需兩年,政府機構需要更長,而帶領國家恢復信心,是場長征,五年、十年都可能。

曼德拉創造了信心文化,帶領國家從絕望轉向希望,今年(2012年)九十三歲的他早已不管政事,但非洲人,乃至國際領導人,仍然津津樂道他的點點滴滴,有如稱讚自己的鄰居,南非政權和平轉移,是個奇蹟。帶領國家踏上信心之路,來自於他的寬恕、大度養成的無私,例如他競選總統時,就表示只做一任,不連任,第一任屆滿後,他果然實踐諾言,不競選連任。這種精神感召當年並肩打拚的志士,繼續為理想奮鬥。很多南非國會議員當選多年,仍然住在貧民區,穿著白色襯衫,風塵僕僕的為貧窮選民建平價住宅,讓從未用過自來水的人享受現代便利,他們在國會大廈進進出出,總會感動一些人。

誓言為所有人種爭取平等-曼德拉一九一八年出生,自幼性格剛強,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長子,被指定為酋長繼承人,但他表示絕不願以「酋長身分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要以「一個戰士的名義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縱使受高等教育,獲法學學位,本可以當個舒服的律師,安度餘生。但他決心為所有人種爭取平等。二十六歲,他成立「非洲民族議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現為執政黨,佔有國會議員席次九○%)青年團,號召黑人青年,以「非暴力」鬥爭贏得黑人平等。

經過十餘年罷工、演講、示威,曼德拉及黑人民權領袖醒悟,非暴力政策無法成功,曼德拉組織「民族之矛」(Spear of Nation),轉向武裝反抗,曼德拉東躲西藏,在地下策劃各種反政府活動,並且說服國際對南非採取經濟制裁。一九六二年,曼德拉被捕入獄,一九六四年被判「以武力推翻政府」終身監禁在大西洋上的孤島「羅賓島」,專門監禁重刑犯,島上布滿岩石,到處都是海豹、蛇。帶著腳鐐手銬的他,白天在那裡打石頭,用尖鍬和鐵鍬挖掘石灰石,將大石塊敲碎成石料。

一九八○年代,南非種族暴亂日趨嚴重,燒殺擄掠,甚至孩童都走上街頭,一起放火作亂。同時國際對南非嚴厲經濟制裁,禁止貿易、投資,南非經濟日漸蕭條,達到谷底。一九九○年,在國內外壓力之下,南非政府終於同意釋放曼德拉,在長長二十七年牢獄後。出獄後的曼德拉才是考驗的開始。他在總統就職典禮,邀請看守他的三名獄方人員到場,更當眾介紹給世界領袖,他說,自己年輕時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控制情緒,所以要感謝獄方人員。

「感恩和寬容經常源自痛苦與磨難,必須以極大毅力來訓練,」曼德拉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堅持和解、堅持寬恕!出獄後的曼德拉,深知南非處境,黑人急於平反歧視,更希望立即享受錢與權,但是曼德拉深切了解,南非經濟基礎植根在白人,如果嚇走白人,南非將陷入萬劫不復。為了堅持和解、寬恕,曼德拉甚至與太太溫妮(主張激烈報復)不合而離婚。他更言而有信,做完一任後,不再連任。

他用各種場合表明,不管任何膚色,任何背景的人都是南非人,南非不是黑人的專利,他的貼身祕書是白人,智囊團裡有白人、有色人種,南非橄欖球隊贏得世界盃冠軍時,縱使球員都是白人,他穿著球隊綠色和金色運動衫,頒獎給球隊隊長,在場白人熱淚盈眶,高呼著他的暱稱「馬迪巴」(曼德拉的部族名稱)。

他當總統後,第二天就和白人官員一一握手,向他們保證新政府上台後,不會有人被趕到大街上,甚至還保留一位曾經協助攻擊黑人組織的白人少校,安全部門警告他,他卻說,「那又怎樣?在政府工作的有些人,甚至做過比這更嚴重的事。」對黑人和白人在種族動亂時的暴行,南非成立真相和解委員會,讓受害者及家屬都能暢所欲言,讓參與者吐露所有細節,無論細節多麼恐怖,雖然震驚很多人,但是委員會調查完畢後,「我們必須把過去拋諸腦後,專注眼前和未來,」曼德拉鼓勵國人。

退休後的曼德拉只專注兩件事,在偏遠地區修建小學(目前已達四百所),幫助愛滋病患。政壇不管多嘈雜,他都不出聲表示意見。「我已經演完了我的角色,現在只求沒沒無聞地生活。我想回到故鄉的村寨,在童年時嬉戲玩耍的山坡上漫步。」他說。

納爾遜‧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一個部落酋長家庭。1938年進入黑爾堡學院,後又就讀於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他一生中娶過三位妻子。1944年,他與西蘇魯的表妹伊芙琳‧梅斯(Evelyn METZ)結婚。但是由於婚後曼德拉全身心的投入到反隔離民主鬥爭活動中而沒有顧及到家庭,使得兩人矛盾日益增加,最終分道揚鑣。伊芙琳於2004年病逝。

1958年,曼德拉與溫妮(Winnie)結婚,溫妮很受到南非人民的愛戴,被稱為「黑人母親」。但是,在曼德拉入獄期間,溫妮與曼德拉感情方面出現了裂痕,並且自身生活不檢點,醜聞滿天飛。二人於1996年離婚。1998年7月18日,曼德拉80歲生日那天,他與莫桑比克前總統馬歇爾遺孀格拉薩(Graca)結婚至今。



93歲的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已經同意將自己生平拍成電視劇。電視劇將真實再現曼德拉坎坷傳奇的一生。為了消除南非的種族隔離,他坐牢27年,被釋放後,當選為南非第一任黑人總統,並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台長: 幻羽
人氣(2,851)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