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1-29 17:50:56| 人氣4,6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惺惺寂寂~禪工夫處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歷歷。

                            無記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

                                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看念頭的操作,以「寂寂」和「惺惺」來說在看念頭的當下,就要去體會寂寂惺惺的感覺。當「看」的力量持續而堅固以後,妄想被觀照的力量照破,而慢慢泯除。一直看到念頭完全澄靜的時候,這時,心是一種沒有妄想的寂靜狀態,這就叫做「寂寂」,這是一種沉穩、安定、凝然的感覺。這時的心沒有任何的妄想,心是寂靜的,但我們還有知覺、有神識、有覺性。這個沒有妄想、影像,但卻有知覺力、覺照力的覺性,就叫做「惺惺」,這是一種昇揚、活潑、光明的感覺,把妄想寂靜下來以後,能夠在寂靜之中,把這個覺照力,也就是「惺惺」的力量予以體會、提攝、浮現,於是在寂靜之中有覺照力(寂寂中有惺惺),在覺照之中又不失寂靜(惺惺中有寂寂)。就在這寂寂惺惺、惺惺寂寂中,工夫就會持續的增長轉進。但是這種心頭上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的感覺,須各自用功才能體會。

                                   寂寂謂不念外境善惡等事

                                   惺惺謂不生昏住無記等相

                               以寂寂治緣慮,以惺惺治昏住

                               寂寂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緣慮

                                   寂寂破亂想,惺惺治無記。

                                   寂寂生無記,惺惺生亂想。

                            寂寂雖能治亂想,而復還生無記

                            惺惺雖能治無記,而復還生亂想。

通過看念頭,能看到並體會寂寂惺惺的感覺之後,就要保持住寂寂惺惺,讓這種寂寂惺惺的力量加強、加深、加廣。在用功過程中,會因昏沉和散亂的干擾而破壞原有的寂寂惺惺,因此要能隨時去化解昏沉和散亂的干擾,穩定住寂寂惺惺的對應平衡。

寂寂和惺惺是心性的兩個特質。寂寂是沉定、沒有妄想,但心過於沉沒,就成為昏沉、無記的根源;惺惺是心活潑、有覺照,但心過於活潑,就成為散亂的根源。寂寂雖是昏沉的根源,但卻能對治散亂;雖能對治散亂,但久了又生昏沉。惺惺雖是散亂的根源,但卻能對治昏沉,雖能對治昏沉,但強了又生散亂。

沒有寂寂,會散亂;沒有惺惺,會昏沉。惺惺中沒有寂寂的穩定作用,縱然是明明白白的,但心識是煩動、躁擾的;寂寂中沒有惺惺的覺照力量,縱然是平平靜靜的,但心識是闇昧、無力的。一定要寂寂而惺惺、惺惺而寂寂。

寂寂強了,惺惺會相對應的增強,惺惺強了,寂寂亦會增強。因為心的穩定度(寂寂)增強了,心就有力量,可以覺照,不會破裂散亂;心有覺照力量以後,又反過來照破妄想,令心更穩定寂靜。

寂寂太強,會壓制惺惺;惺惺太強,會壓制寂寂。寂寂原是不要讓心散動,但沉沒的力量太強,會使惺惺無法發起而昏沉;惺惺原是不要令心昏昧,但覺照的力量太強,會破壞寂寂而散亂。

            以惺惺為正,以寂寂為助。此之二事,體不相離。

            猶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為正,以杖為助。

            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後方行;修心之人,亦復如是。

凡夫常在散亂心中,所以一定要先寂寂,把所有的散亂泯除、穩定後,才能使心發揮惺惺的覺照力量。如果沒有先具備寂寂的功夫,就去提惺惺,所提出來的惺惺都只是亂想。所以其操作的過程是:寂寂→惺惺→寂寂→惺惺...

雖然要先寂寂、後惺惺,但寂寂只是助緣,惺惺才是核心與目的。寂寂只能成就定力,唯有惺惺才能切入法性,成就智慧。奢摩他(禪定)的功用,主要就是在達成惺惺不斷的增強、擴大,然後自然的與毘婆舍那(智慧)接合,以覺照力消融整個山河大地。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在寂寂當中,求惺惺的增長,所以它具有「定中修慧」的特質。也就是說,當寂寂惺惺慢慢增強以後,身心能很容易感受到輕安、平和、清明的「定」的特質,並在這種輕安的狀態下,不斷的增長覺照力。工夫穩定後,禪坐後的行止之中,也都可以保持住寂寂惺惺,這就是一種動中的功夫──平常已少"起心動念",也不易受緣境而擾動,事情可以照做,但心卻保持在高度地穩定、清明、覺照的境界中。

從「看念頭」入手,簡單易行,且方便在生活中操作,不受時空限制,行住坐臥皆是道場。「先寂寂後惺惺」,可使四大調順,心識平和,資益身心,工夫的轉進與成就,亦能循序漸進了。

             

在日本禪門裏,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夢窗國師。夢窗國師少年時,曾經有一次千里迢迢到京都一山禪師處參學。有日夢窗到方丈室向一山禪師請開示道:弟子大事未明,祈求禪師直指開示。

 

一山禪師聽後,不但不告訴他,並且很嚴峻地說道: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夢窗再三懇求,仍得不到一山的開示,於是含著眼淚辭去,往鐮倉的萬壽寺叩參佛國禪師。

 

在佛國禪師的座下,他遭到了更為無情的痛棒。這對殷殷求道的夢窗實在是一大打擊。夢窗終於傷心地對佛國禪師發誓道:弟子若不到大徹大悟之境,絕不回來見師父。

 

他辭別佛國禪師,連夜到了一個山林裏面,與大自然做靜默的對答。有一天在樹下,心中無牽無掛,不知不覺到了深夜,就想到茅蓬裏去睡覺,正準備上床之時,誤認為他已經走到茅蓬的牆壁,不知不覺把身子靠了過去,結果卻跌了下來。

 

在跌倒的一刹那,不覺失笑出聲,就此豁然大悟。在身心開朗之餘,他作了一首偈語說:

 

                            多年掘地覓青天,添得重重礙膺物。

 

                            一夜暗中揚碌磚,等閒擊碎虛空骨。

 

夢窗心眼洞明之後,感恩之餘,便去拜見一山禪師和佛國禪師,呈上自己所見,機緣相契。佛國禪師大為稱讚,立刻為他印證說:西來密意,你已得到。要善自護持!”那時的夢窗禪師年僅三十一。

                    

台長: 幻羽
人氣(4,651)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五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附錄~慧根為何物耶~
此分類上一篇:禪七修行系列五之(三)第三篇

TOP
詳全文